朱头山

无意邀众赏,一心追残阳
个人资料
朱头山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苏芬战争没有错:犯贱小国就该揍!

(2016-04-17 06:19:44) 下一个

20世纪30年代末,苏联拥有巨大的军事实力:军队人数多达500万,以及包括空军的强大的各军种部队,看起来似乎是不可战胜的。1939年8 月,苏联和德国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使得苏联可以在波罗的海地区大干一场。在尽力迫使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妥协(这是将它们吞并到苏联的 前奏)以后,苏联将目光转向了芬兰。

芬兰是一个小国,当时人口仅370万,面对着强大的苏联,似乎注定要失败。100万苏联军队已经部署在苏芬边境上,而芬兰在动员前作战部队只有3.3万人。苏联空军和海军出动了2300架飞机,而芬兰军队只有114架飞机。

不过,具有强烈爱国心的芬兰人拒绝投降,他们决心与苏联人血战到底。

尽管主流观点认为苏芬战争是苏联的耻辱,我个人认为,苏芬战争中苏联的战略目标还是完成了,而且还有额外的收获。

1939年10月德国侵占波兰后不久,斯大林最早是希望以列宁格勒等城市过分暴露和维护西北边境安全为由,要求芬兰转让芬兰湾诸岛屿和雷巴奇半岛部分领土,租让汉科半岛军事基地并将卡累利阿地峡的边界后移。作为补偿,苏联将卡累利阿地区两倍于上述地区的领土转让给芬兰。然而,当时的芬兰政府在德国法西斯政府的怂恿下,妄图成为进攻苏联的桥头堡,并为反抗苏联而专门构筑了闻名二战史的曼纳海姆防线,又在德国专家的帮助下,修建了接收能力十倍于芬兰飞机的机场,大肆进行反苏宣传。对于苏联的请求,亲德的芬兰政府以自身安全和中立地位为由,拒绝苏方要求。11月9日,双方谈判破裂。11月26日,芬兰首先炮击列宁格勒苏军(此点有争议)。

可见,是芬兰政府首先拒绝和平谈判并且首先攻击苏联军队。这个时候,留给苏联的只有两条路1.击败芬兰,得到芬兰的部分领土,保障在未来的战争中的列宁格勒的安全;2.保持克制,但在未来的战争中需付出更多的代价保障列宁格勒的安全。

斯大林果断选择了开战。28日,在边界苏军屡次喊话无效的情况下,为了对付芬兰不可调和的敌对立场,苏联暂时废除了两国互不侵犯条约,并于次日宣布断交,30日对芬兰宣战。

苏军展开总兵力约50万人,坦克1500辆、火炮1800余门、飞机约800架以及波罗的海舰队北方舰队的战舰。芬军总兵力包括民兵、预备役在内约40万人(步兵居多),坦克约60辆、飞机100余架、火炮100余门,总司令为曼纳海姆元帅。分军另有一条非常坚固的防线——曼纳海姆防线。

苏军完全不熟悉芬兰的地形,芬兰军队却非常熟悉。

这些都是苏军一开始失利的原因。

 

      虽然苏军看上去有极大的重火力优势,但是实际上这些优势在很多情况下无从发挥的。芬兰的路况太差,这些车辆必须24小时不熄火才能保证油料不会冻住;苏军重装备很容易陷在里面无从脱身,最后只好被苏军自行丢弃或毁坏(这也是苏军重装备损失如此严重的原因)。而苏军当时的主力装甲车辆——T-26轻型坦克T-28中型坦克、BT-5高速坦克、BA-10装甲汽车的装甲防御能力都不强,再加上与步兵脱节,得不到足够的步兵支援,所以在局部地段被芬军击败也正常。

苏军飞机的支援也不是很到位,经常需要地面部队等候而不是随叫随到。更糟糕的是:苏联空军当时还是采用沿习自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的3机编队战术,无论是在飞行员个别的训练、编队间的默契以及作战的企图心上都远不如芬兰,有不少的报告指出3机编队中的僚机有的时候无论有没有目标,都会随着长机开火,形成浪费弹药的情况。负责支援轰炸机的战斗机有的时候还会丢下同伴,脱离作战空域。训练的落后、战术的呆板导致苏联空军损失惨重之外,对芬兰境内目标的轰炸效果也非常有限。

苏军步兵同样处于被动状态。芬军装备了大量的雪橇,这使得芬兰步兵可以在雪地中快速机动,灵活得将苏军分割包围,聚而歼之。然而苏联步兵却无法这样机动。苏联步兵装备的主要枪械是莫辛•纳甘M1930步枪。进攻芬兰的苏联军队当时还没有配发冲锋枪。这种步枪射程远、威力大但是发射速度慢。而芬军装备了4000支以上的索米M1931冲锋枪,这种冲锋枪射速快、近距离火力猛烈,所以芬军的火力压制能力往往还要超过苏军。

芬军还大量派遣了狙击手对苏军进行狙击。苏军步兵总是莫名其妙的被撂倒,然后其他士兵就只能趴在地面上,被一两个狙击手牵制住。这就给了芬军包抄苏军的时间。比如现在的狙击手狙杀数量排行榜上第一位的就是芬兰人。

当然,后来苏军也开始培养自己的狙击手并配发冲锋枪,并且成功的将芬兰头号狙击手的面部击中,使之彻底无法参与战斗。再后来的卫国战争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苏军更是把狙击枪、冲锋枪发挥到极致,硬是让德军最精锐的第六集团军、第四坦克集团军无法夺取斯大林格勒。在战斗中苏军狙击手隐蔽在废墟中,精准的将德军士兵撂倒在地,德军却不知苏军狙击手在何处;波波沙冲锋枪的密集火力则完全压制了德军,打得德军抬不起头。这些都是苏芬战争带给苏军的教训换来的。

甚至有时苏军的空军、装甲部队、步兵部队其实是处于脱节的状态,互相之间照应不足。

 

苏军虽然在纸面人数上占有优势,但是步兵的明显数量少与芬军。所以苏军在局部地段被击败也正常。

但是苏军毕竟是大兵压境,所以他们的攻势任然难以阻挡的。

苏军虽然在大清洗中损失了一批高级指挥员,但是剩下的指挥员也不一定比他们差,后世著名的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科涅夫、卡图科夫、沃罗诺夫、铁木辛哥、沙波什尼科夫、崔可夫、麦列茨科夫、罗金等等都保留了下来。

而苏军基层指战员虽然缺乏训练,但是苏芬战争就是对他们的最好的训练。所以后期苏军的表现开始有所起色。

随后,苏军及时总结失利教训,调整部署,于1939年12月底在卡累利阿地峡地区增编第13集团军接替第7集团军右翼防务1941年1月7日组建西北方面军(司令铁木辛哥),统一指挥第7、第13集团军。由第7集团军从左翼实施主要突击,突破曼纳海姆防线,占领维普里;由第13集团军从右翼实施辅助突击,占领凯基萨尔米。

经周密准备后,西北方面军在炮兵、航空兵火力支援下,于2月11日对曼纳海姆防线发起猛烈突击。14日,步兵12师率先进入突破口,第7集团军在苏马附近突入芬军主要防御地带,并形成宽5公里、纵深5~6公里的突破口;但其右邻第13集团军进攻受阻,未能突破芬军防御。至18日,芬军主力撤至第二防御地带。苏军第7集团军企图以不间断的进攻继续突破,但未能如愿。28日,苏军经变更部署后重新发起进攻,当日粉碎芬军抵抗。

 

     3月2日,苏军进抵芬军后方防御地带,从东北方向包围芬军维普里集团;其左翼部队在波罗的海舰队配合下,渡过冰冻的维堡湾,从西面迂回,切断维普里通往赫尔辛基的公路。3月12日,曼纳海姆防线被全线突破,第13集团军强渡武奥克萨河,向凯基萨尔米发动进攻。芬军精疲力竭,弹尽粮绝。为避免亡国,芬兰政府被迫向苏联求和,本来可以占领芬兰的苏军随之立即撤军。

1940年3月12日,双方在莫斯科签订和约,次日停止军事行动,战争结束。

可见,苏联的战略目标全部完成了。成功的保障了列宁格勒的安全。

同时,苏军和苏联设计师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随后发展出来的苏联坦克无不采用宽履带设计来减少压强,从而使得它们不已陷入路况较差的路面。

2.苏军重新开始列装冲锋枪,并在后来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城市战中使得军损伤惨重,并最终击败德军。

      3.苏军开始注重狙击手的培养。

4.苏军的训练科目开始逐渐接近实战。

5.苏军开始非常注重步坦协同。

6.苏军官兵积累了作战经验。

等等。这些都成为了苏联最终赢得卫国战争的胜利的原因。不能因为苏联以大欺小就一定是苏联错,本朝打越南,南海镇压菲猴子何错之有?有些小国犯贱就该揍!

http://bbs.wenxuecity.com/military/1290727.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sce 回复 悄悄话 看了作者的系列文章,觉得作者掌握了不少史料,同时对老毛子的感情是复杂的,一方面承认老毛子欠了我们血债,一方面又觉得老毛子帮过我们有恩;一方面觉得老毛子残暴无人性,但又觉得老毛子其实没像其它国家宣传的那样坏。不知道是不是想表达他客观中立理性的立场。不过看了这篇文章,总觉得有些莫名其妙。你可以说波兰犯‘贱’, 但还头一次有人说芬兰犯贱。老毛子是说要和芬兰换地,但它要拿来换的都是不毛之地,相反芬兰境内的卡累利阿自然条件就好多了,有城市还有铁路,芬兰当然不换。另外,苏芬战争后两家彻底闹掰,但芬兰在二战中和德国结盟反攻苏联后,打到原先的苏芬边境就不继续进攻了,这就很有政治智慧了。另外‘芬兰首先炮击列宁格勒苏军’这样的例子听起来怎么和波兰首先入侵德国占领德国电台那么耳熟,德国人是不是也是和老毛子学的?对了,类似的例子老毛子在入侵爱沙尼亚的时候也用过,因为爱沙尼亚不守中立没有解除入境波兰军舰武装才挨打的, 还有卡廷的那些波兰人是德国人杀的等等。越南菲律宾不是嘛好鸟,不过中国在处理和他们纠纷的时候最好少拿老毛子的例子为自己正名,因为老毛子的强盗行为支持的人不多。
心戚然 回复 悄悄话 也许,正是这次局部战争暴露了苏军的弱点给德国,所以希特勒才敢在占领西欧后,反过头来攻击苏联。也就是苏联领土纵深大,人口多。否则的话还不知道咋样呢?
马来侨民 回复 悄悄话 作者这文章是不是正话反说?你看你这个名字“朱头山”,希望你不是上海人,也不懂上海话。
歡顏展卷林中坐 回复 悄悄话 11月26日的炮擊是蘇軍自己制造的藉口,當時芬蘭的三個觀測點都測到彈著點,而彈著點都在最近的芬蘭炮兵的射程之外。
蘇聯將領的日記也暗示了這是預謀。
蘇聯拒絕了芬蘭對炮擊進行調查的提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