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爱之旅

在线听或者下载:http://www.lizhi.fm/1035142/
正文

碎片化信息正在撕裂我们的家庭教育

(2017-01-10 06:36:46) 下一个

前两期节目我们谈到武志红的原生家庭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解开家庭伤害的链条。然而在教育下一代的问题上,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原生家庭理论,就会造成不必要的焦虑,甚至有可能把我们引向歧途,比如说李雪的“孩子哭闹就满足”的观点。我们必须要扩大视野,学习如何进行更好的家庭教育。

说到家庭教育,中国几千年史,大概从来没有一代人像我们现这样的反省和学了。随便用谷歌搜索“育儿”,在0.66秒内,出来七千三百五十万搜索果。谷歌搜索“微信公号 育儿”,在0.58秒内,出来一百七十一万搜索果。以百万计的信息就在短短二三十年里,雪花纷飞,落满中华大地。

想象一下,在一个空旷的平原里,我们喊一声“育儿”,突然天上飘下来美丽的雪花,我们的内心充满了感激和希望。每一片雪花都写着一个观点,看起来很有道理。然而还没有等你真正实施,第二片雪花又来了,看起来也很有道理,却和第一个观点相左。还没有来得及思考,第三片飘然而至。然后第四片,第五片……很快世界成了一片雪白。我们站在白茫茫的原野里,依旧手足无措。

信息就这样以碎片化的方式入侵了我们的生活。

一位朋友的朋友对家庭教育特别上心。每一篇育儿文章都仔细研读。不但研读,而且学以致用。按说这么努力的妈妈应该会成为半个教育专家吧。可是她的儿子却这么评价她,“今天这样,明天那样,简直要把人逼疯了!” 一句话宣告了家庭教育的溃败。

碎片式学习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系统性。为什么系统性那么重要呢?系统性就好像一座大楼的框架。以前我们修房子是一块砖一块砖地往上砌。现在修房子基本上都是框架式。大的结构定好了,一面墙一面墙地往上贴,效率更高,楼房更加坚固,也可以修的更高更宏伟。

我们学习育儿知识也是一样的道理。作为家庭的支柱,如果我们不能有一个稳定的框架,今天倒向这边,明天倒向那边,这个家庭就会摇摇摆摆。有了一个基本的框架之后,就具备了基本的判别力。再面对那些雪花片的育儿文章,我们就有能力把那些数以千万计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类和判断。就好像一个家,东西一样一样归类摆放,井然有序,一家人的生活也就更加舒心。

这个框架要怎么样打起来呢?

还要从历史聊起。

说到历史,大部分人就开始打怵。其实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成为一个体系其实不过一百多年的时间。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这一百多年的研究究竟是怎么回事。

其实超级简单。这些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行为派,另一类是灵魂派。行为派就看孩子的行为下菜。灵魂派则注重孩子行为背后的精神需求。

怎么说呢?我们打个比方吧。一个一岁的孩子不好好吃饭,抓起饭菜到处乱扔。怎么办?

行为派的人就说,“这种乱扔饭菜的行为不可以!必须纠正!”他们就开始琢磨各种办法来阻止孩子扔饭菜。有的会打孩子手巴掌。孩子一扔饭菜,就给他两下。这样很快孩子知道扔饭菜就会挨打。他们就会停止扔饭菜。有的人觉得随意惩罚孩子不好,要讲道理,告诉他们粒粒皆辛苦。恭喜又诞生了一个唐僧。行为派就是这样的,看到孩子扔饭菜的坏行为,就想方设法阻止孩子扔饭菜。

灵魂派的人注意到不单是自己的孩子扔饭菜,几乎所有一岁的孩子都会扔饭菜,不但扔,而且还会各种玩弄糟蹋。他们就会想,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不是扔饭菜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呢?他们就开始研究,发现原来孩子们其实是在学习!孩子们通过抓捏揉,感受到不同的食物原来有不同的手感。有的硬,有的软,有的干,有的稀,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有的有棱角,有的圆溜溜。他们还注意到只要自己抓起一样东西,这么一扔,东西就落到地上了。这真是超级好玩的游戏啊,而且还锻炼了孩子的感觉系统!家长们还不用另外花钱买玩具让孩子们体验地球引力了。灵魂派看到了孩子扔饭菜这个行为后面的动机,不但不会阻止孩子的行为,反而还主动把大米大豆拿来给孩子们随便抓着玩,还列出几十种不同玩法,美其名曰,感觉游戏。

从这个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行为派和灵魂派的想法和做法是截然不同的。那么他们会对孩子造成什么不同的影响呢?

我们来说说行为派的一个代表人物华生吧。其实说成花生可能大家更容易记住。这粒花生可不是普通花生,他是行为派的鼻祖哦,是个最纯粹的行为派。近来流行的一个育儿观点“哭了不抱,不哭才抱”,最早就来自他。他有好几个孩子。从行为上来说,他的孩子们算得上所有人的表率,一个个也很有才华,成为了医生或者艺术家。问题是,这些孩子最终全得了精神疾病,个个自残。有几个甚至自杀了。到生命的最后阶段,花生终于一把火烧光了自己所有的文稿。当然了,这个是比较极端的例子。不过心理医生还真是要感谢行为派。否则他们很可能要失业了。

 

灵魂派的孩子会怎么样呢?这个暂时不好下结论。灵魂派里有很多分派。其中比较纯粹的一支认为要给孩子最多的“爱和自由”。一说到“爱”就是无条件包容孩子的各种行为,一说到“自由”就是不要教育孩子,否则就是不爱孩子,不尊重孩子的天性。孩子在成年以后会有“无爱的虚弱感”。可是现实呢,诞生了一批有不同程度学习障碍和社交障碍的熊孩子。

 

说到这里,大概有一半家长要崩溃了。行为派也不行,灵魂派也不行。那究竟该怎么样?

儿童的成长是一个非常复杂系统化的过程。大量的研究人员在幼儿发育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努力扩展和深入我们的认识。还有很多人在努力把这些认知结合到实践中来。在这些人当中,最为著名的一位要算玛利亚.蒙特梭利博士。

蒙特梭利是灵魂派里面最重要的实践者。她在1907年做了当时意大利罗马一个贫民窟幼儿园的园长。第二年,这个幼儿园就名声远扬了。幼儿园的孩子们都来自贫民窟,在上幼儿园之前每天就是“自由自在地跑来跑去,破坏公物”。经过一年的幼儿园生活之后,变得安静,有秩序,爱思考,爱学习,有主见。一句话,成了小淑女小绅士。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很快传播到世界各地,当时的意大利女王,圣雄甘地,俄国沙皇,发明家爱迪生,一个个都成了蒙特梭利最坚实的支持者。蒙特梭利发展到现代,教育出来一批社会领头羊,被美国华尔街杂志称为“蒙特梭利帮”。

一个灵魂派的教育家究竟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如果你想知道答案,欢迎您加我的微信ikids885一起开始我们的蒙特梭利爱之旅。http://www.lizhi.fm/user/2510121133014676012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