匝瑜

血壮山河-抗战第一书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血壮山河》之3090 乘胜追击 1

(2016-10-01 06:48:03) 下一个

   3090 第三部 徐州会战 第七章 乘胜追击 1

   第一节

本来就应该是包围、歼灭,现在变成了半个击溃吧,这个价钱实在是打的折扣狠了些,不过总算是做成了这笔买卖,也算是一场胜利吧。那么,胜利之后干些啥好尼?自然是乘胜追击!

这个乘胜追击不光是念兵书的人知道,就是咱这样的庄户人家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虽然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上将比大家知道的晚些,但总算也是知道的。即便汤恩伯4月5日夜23点和4月6日早8点两次电报日军即将溃逃,李长官还是“诸葛一生唯谨慎”,到了4月7日中午1点才发出“追击令”,不过总算是和“兵法”书上说的一样了。当然时间晚点儿就晚点儿,长期抗战、持久战嘛,不要在乎一城一地、一时一刻的得失嘛。

日军溃退,此时并不应该是“追击”,而应该是“抄击”!断敌归路!因为此时日军一时半会儿还组织不起来有力的援军。应该提前派部队占领峄县、枣庄,然后南北合击。濑谷启、坂本顺大败之余怎么还会有活命的机会?至于穷寇莫追,是万万不能用在和日本人作战上的。

“李猛仔”看不到这点儿很正常,可是为什么“小诸葛”白崇禧也看不到这点呢?还有“好朋友”军令部作战厅的厅长刘斐也看不到,真是莫名其妙。

持久战?留着鬼子慢慢打?这个未免太过搞笑。其实当时的情况并不是像李长官所说的“大捷”那样可观,也不是像“腹案”那样胜利有计划地来到,而是一场可以说是“不期而遇”的胜利,这才让这帮上将、中将们失去了机会。

这个“不期而遇”的大捷并不是发生在4月6号、7号日军撤退的这两天,而是等了几天才发生的,因为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宣传鼓动总有个加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前线后方可是充分互动起来了,到了高潮来到,后方不明真相自然不必说,前线将领自己也被搞糊涂了。“原来咱们打的是这样一场大捷啊?”

这个“大捷”是事后总结、提炼出来的,并不是当时积极作战、达到既定目标争取来的。第5战区的这帮桂系家伙从一开始就是准备守卫徐州,压根就没有搞清楚日军这次行动的目的,随着十几天打下来,到了“大捷”了还是没有搞清战场形势。战场形势搞不清楚对于李长官来说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反正日本人是往北边撤退了,那咱就往北边追好了。不过呢,这个追击过程并不像秋风扫落叶。第一,日军此次撤退还算及时,有先锋开路,也有后卫保护,还有两军互相照应,不是像真的“秋天落叶”一样随便摆布;第二,这个“秋风”刮得晚了些,追不太上“落叶”的脚步,而且有些部队也不像李长官所说的认识到了这是场“大捷”,而是心存疑虑。时任第30师师长的张金照有个描述,很清楚地描述了当时“大捷”的情况。

……但天明以后,全线沉寂,敌人没有什么行动,我们都感到奇怪。”就在张师长感到奇怪的时候,日本人已经跑了,“大捷”发生了。

后经侦查,才发现敌人已经向峄县撤退了。我将情况向孙连仲报告,孙命令我即时率领原有部队向敌跟踪追击。

这是4月7日“天明以后”的事了,咱们梳理一下这段话的顺序,

1、  第30师的当面日军已经撤退;

2、  第30师经过侦查发现敌军向峄县撤退了;

3、  张金照报告孙连仲;

4、  孙连仲命令第30师“即时……追击”。

第30师现在算是第2集团军战力完整的部队,而且现在位置靠前。第31师“死守”台儿庄,池峰城更不可能比张金照早知道日军撤退的事儿。第27师叫日军第10联队打击得步步后退,差点儿在运河北岸站不住脚,此时只有喘息养伤,黄樵松也不可能知道的早。独立第44旅一直作为预备队、救火队,十多天下来损失也不小,跑来跑去晕头转向的也不会清楚形势。

张金照一汇报,孙连仲立刻就命令“即时追击”。这里边就有两个可能。第1种,孙连仲一接到张金照汇报日军撤退就命令第30师追击;第2种,孙连仲刚刚放下李长官“反击”的电话,张金照的电话就来了,这样上级的命令和下级的汇报就碰到一起了,这可是太合适了。不过呢,这个时间可得把握得好些,两个电话的间隔不能超过10秒钟。孙连仲要是接到李长官的“反击”命令,会立刻传达的,第一个接受命令的就应该是战力完整、位置靠前的第30师。

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是那种情况呢?

我当时感到很为难,因为这次偷袭虽然侥幸成功,但经过两天两夜的激战,官兵伤亡很重,全部兵力只剩下四千多人,如再出击,不但难以完成任务,而且还有被敌人吃掉的危险。

张金照认为孙连仲的“追击”命令是“出击”,这个区别就大了。“追击”,那就是敌人的阵地已经不存在了,敌我攻防形势已经转换了,大伙放胆追就是了。“出击”,打一下子有可能还要撤回来守的,只是防御作战的一种手段。这下子就很清楚了,就是第1种情况,是孙连仲自作主张,现在还不是李长官所谓的全面“追击令”下来的时候。

整个战场形势没搞清楚,张金照自然不敢放胆追击,“而我又不能不执行命令,只好且行且追,俟机应变。旋侦知敌军已在峄县东南地带构筑阵地,似有防守模样。

张金照就这样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心理展开“追击”,而且随时准备撤回,“俟机应变”。既然有这样的打算,自然不是秋风扫落叶。“旋侦知”,这就是一边“追”一边向前侦查的好处了,敌人“似有防守模样”了。

日军“构筑阵地”肿么办?“我部进至獐山袁庄时,就下令构筑阵地,监视敌人。”你会“构筑阵地”,这个俺也会,“构筑阵地”,“监视”。

随后第27师和第31师也开到这一带,新增加的第110师张轸部也到达我们阵地的左翼,共同对敌。这时敌我形成对峙状况,都未发动攻势。

这就是第2集团军和第110师在“台儿庄大捷”后的“乘胜追击”,“形成对峙状况,都未发动攻势。

汤恩伯的第20军团从6日夜、7日晨展开追击,并没有等待李长官的马后炮“追击令”。时任第20军团第52军第2师师长的郑洞国和第25师参谋长覃异之回忆,“7日拂晓,我军跟踪追至峄县附近,敌人已在峄县附近占领高地。当时由南向北追击的我国军队除汤军团外,孙连仲部亦杀出城来齐头北进。第52军进出峄县以东地区,第85军进出峄县东南。到达峄县附近时,第25师奉命派一个团监视敌人,主力在峄县以东地区整顿。

这样看来,第20军团也在峄县附近停了下来。由此可知,李长官的“追击令”也就是到此为止,并没有具体的全盘计划,也没有各军的行动目标,那就更谈不上全歼日军的打算。既然上峰无有命令,只是一个“追击”,敌人跑咱才能追击不是?敌人要是停下不跑,这可怎么追?大伙就停下看吧,如果日军再跑,咱们自然可以接着执行李长官的“追击令”,要是不跑,咱们只好对峙,等敌军跑了再追吧。所以,第52军才有“奉命派一个团监视敌人,主力在峄县以东地区整顿。”要是李长官的命令胃口要是大一些,这些兵力会接着冲击立足未稳的日军峄县阵地的。

对峙多长时间呢?余定华,时任第5战区高级参谋,《台儿庄前线见闻》,“1938年4月初,白崇禧、林蔚、刘斐回到徐州一起商量台儿庄总攻,……”这个“4月初”是几号呢?白崇禧、刘斐是一直留在徐州参谋计划作战的,而林蔚是作战厅长,常驻武汉,这次来到徐州自然是得知日军撤退,然后来前线视察的。李长官带着白崇禧、刘斐视察台儿庄、拍照到此一游留念是在4月8日。按照时间推算,林蔚、白崇禧、刘斐三人再次前来台儿庄,不会早于9号。在前线转一圈回到徐州准备计划,这时候又被打扰了一下,“适广西省政府派总务处长孙仁霖率各厅、处长来徐州慰问。”按照李长官的急脾气,应该是4月7日发布“追击令”的同时就发布了“台儿庄大捷”的号外了。这样算的话,这个广西政府也就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开始庆祝。问题是李长官人马倥偬,日本人还在对峙,那就不能回到老家亲自主持庆典,锦衣竟然夜行,实在是太令人扫兴了,只好采取补救办法,派出大队人马,到徐州去,火线庆祝也如同火线入党一样,也是一种风味儿。

这个大队人马劳军的行动不是说动就能动的,人员得组织,也不能空着手去,最起码得带些家乡土特产,也不能光给李长官一个人,也得给前线的桂系部队带些。这样看东西决不能带少了,另外还得问问李夫人有啥夫妻私底下要送的东西不是?这一通忙乱下来,再出发,再坐火车,从广西到徐州,咋也得折腾两三天不是?这样算来,这个日期最早差不多也得在4月10号,或者还要晚上几天。

这样看来,第5战区从7号到10号,最起码3天的时间没有对日军攻击的计划,只有对峙。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