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归档
正文

交大-二医合并十周年 | 陈国强:尊重医学学科规律 迎来医学大发展“黄金十年” zt

(2015-12-15 08:12:55) 下一个

交大-二医合并十周年 | 陈国强:尊重医学学科规律 迎来医学大发展“黄金十年”

2015-12-14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强

 

根据最新出炉的我国“两院院士”增选名单,上海交通大学成绩斐然:诞生了5名新院士,其中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就有3人。院士不是一天养成的,这是多年厚积薄发的结果。过去十年,交大医学院的发展可谓“黄金十年”,临床医学实力稳居全国头把交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科技论文发表多年蝉联全国医科类院校第一,招生分数线连年看涨,在一些省市更是排在北大、清华、交大、复旦之后的第五名,作为一个独立招生的医学院,取得如此成绩着实不易。

 

2005年到2015年,正是原上海交通大学与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交大医学院前身)合并的十年。回顾当年,在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许多医学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强强合并”,上海交大医学院此后的发展尤其突出。十年前的这个落子,交大与这所医学院到底达成了什么样的共识?为什么业内高度评价交大医学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到底如何办好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听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畅谈十年改革与发展。

 

 

美好而重要的约定,保持医学学科的完整性和医学院办学自主权

 
 
 
 

 

“全国医学院校合并潮之后,少有人去研究,为什么要保证医学学科的完整性。上海交大医学院的发展模式也许是不可复制的。但是,医学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和医学学科自身的规律已经决定了医学院必须保证其学科的完整性和自主权。背离办学规律,要搞好医学教育是很难的。”陈国强说。

 

交大医学院迎来“黄金十年”,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在陈国强看来,奠定这个发展的重要前提是两校在合并时就约定的根本原则:在充分发挥部市共建、部部共建的体制优势下,在多方支持、共促发展的办学格局下,始终紧紧咬住两个“一流”:即一流大学和一流医学院的奋斗目标,始终坚持“两个遵循”,即遵循综合性大学的发展规律,遵循医学学科的特殊规律,保持医学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办学自主权,保持医、教、研、管的相对完整性。

 

如今,交大医学院被业内高度评价为“创造了综合性大学医学院发展的新模式”,陈国强直言,这个新模式的根本保障就是借力综合大学的多学科优势,保持医学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医学学科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需要它保持相对的完整性!”陈国强谈到,医学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学科的统一体。除了医学,很少有学科是直接针对人的,医学更像是“人学”。这不是单一院系可以培养出来的,医学院多年形成的多学科交融的格局是培养“人学”的基础。

 

“更何况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医学已经成为包含众多学科的完整体系,各学科都有深厚的理论基础、逻辑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严密的体系,但每个学科又都与其他学科形成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这种联系的内在机制就是各学科的客体都是人,人为打散,是对医学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伤害。”陈国强说。

 

此外,实践性是医学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在医学课程学习中重视实践对深刻理解医学知识及其运用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医学院必须有一批附属医院,对应医学的实践性。”陈国强谈到,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临床医院见习和实习过程中,要仔细地观察社会、观察人,深刻理解疾病、病人和社会的关系,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医者。

 

“全国医学院校合并潮之后,少有人去研究,为什么要保证医学学科的完整性。上海交大医学院的发展模式也许是不可复制的。但是,医学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和医学学科自身的规律已经决定了医学院必须保证其学科的完整性和自主权。背离办学规律,要搞好医学教育是很难的。”陈国强感慨地说。

 

 

 

打造一流医学院,科创与临床实力“双丰收”

 
 
 
 

 

“坦率说,保持这种自主性和完整性,压力也很大。”陈国强直言,两个“一流”的目标下,用交大的话说,一流大学首先要有一流医学院,医学院要成为交大率先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排头兵。

 

获得了办学自主权和完整性,作为交大创建一流大学的“排头兵”,交大医学院身上的压力不轻。陈国强办的第一件事是,思考交大医学院的办学定位。

 

“我始终认为大学的核心功能是人才培养。归结起来,有四条培养途径。第一是教育教学,但要思考几个问题: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三个问号不解决,很难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第二条是科学研究。科研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很重要的发展思路。第三条途径是社会服务。通过社会服务提升学生对社会的认知。第四条途径是文化传承。文化是一所大学的厚度,思想是一所大学的高度。有思想自由,才有学术自由,才有创新自由。”陈国强说,想清楚四条途径,也就想清楚了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交大医学院给出的答案是:培养卓越医学创新人才。

 

“培养卓越的学生,首先需要老师是卓越的。老师的卓越来自哪里?这应该也必须源自于科学研究与医疗实践。”这十年,陈国强率先抓的就是这两点。

 

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例,这是体现科研实力的相对客观的指标。2005年,交大医学院获得10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8年,一系列改革在交大医学院铺开,包括研究生招生改革、导师遴选改革、职称改革。两年后,交大医学院拿到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达到314项,这以后逐年增长,2013年达到497项时,陈国强在一次校内大会上感叹,“无论如何明年不能超过500项了——这不能跟GDP 一样每年要增长。”他担心,光长数量不提质量不行。

 

今年,交大医学院还是突破了500项,达到537项。交大医学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项目已连续5年排名医科类院校全国第一。

 

陈国强没有沉迷于这些美丽的科研数字。2010年,在制定医学院的“十二五”规划时,他再度提出科学研究必须在保证数量的前提下提升质量。

 

一系列改革助推下,师生们的科研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2005年,交大医学院发表SCI论文259篇,此后连年增加,去年预计可超过3000篇,其中不少论文发表在《自然》《科学》《细胞》等知名期刊的主刊或子刊上。

 

与科研实力同时迸发的还有交大医学院的临床水平。过去10年,交大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共计有17000床位,而它们的门诊占全上海门诊的1/5,住院占全上海总量的1/3,诊治的疑难杂症占上海总量的1/2。“也就是说,交大医学院用1/5的医疗资源解决了全上海1/2的医疗难题。这是了不起的成绩。”陈国强欣喜地说,交大医学院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有74个,占上海的54%,名医名师辈出。

 

师资队伍优化,医学院的“种子”也越来越好。从高考分数线看,2005年,交大医学院的分数线高出上海一本线10分,到2013年,它的分数线比外省市当地一本线高出55-178分。今年,最高的高出236分。

 

陈国强说,他有一个理想,就是希望让一批今天优秀、极具创新潜质的学生和不断超越自己、极具创新思维的优秀老师在一起相互激励,共同超越,使学生更加优秀,使老师更加卓越,产生使老师和学生都终身受益的创新能力和智慧。这已经成为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办学理念。

 

 

敢为人先,教学改革提升“黑板吸引力”

 
 
 
 

 

与上海交通大学合并以来,大力推进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力推教学激励计划,营造全员育人氛围,创造了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的新模式。

 

陈国强认为,新时期,医学院要培养的医学生核心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思维判断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医学研究能力、学习能力与写作能力。

 

怎么做?交大医学院提出并践行“三个前移”的改革。第一,临床接触前移。邀请名医、名家向医学生讲述医学人生,把一辈子对医学的感悟与同学分享。同时在入学第一年,就让学生去社区了解社区的卫生状况,让他们早期感受医学的崇高,以免读书四五年被医学“八卦”不断消磨学医初心。第二,是医学问题前移。围绕医学问题展开通识教育。第三,科研训练前移。让整个科研训练贯穿学医期间,他提出不仅要做研究,更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为此,医学院这些年推出了一系列课程改革,除了理论课改革,还推出PBL、RBL、临床案例CBL、系统整合课程、过程考核综合评价等,简称“PRICE”教学模式。

 

在医学教育改革上,陈国强说,交大医学院还有许多通俗有趣的理论。比如,“三结合”战略,即人文通识教育与医学教育紧密结合、基础教育与临床医学教育结合、科研训练与医学实践结合。四个“不断线”,即基础医学教育不断线、临床医学教育不断线、职业态度与人文教育不断线、科研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不断线。

 

要实现这些改革目标,说到底还得把好老师请上讲台,提升“黑板吸引力”。

 

“要把老师从医疗科研的主战场推向教育教学主战场,有难度。做科研也好,投入临床也好,吸引力都比上讲台大。如何打破旧有的利益格局,让老师围绕我们的教学理念展开教学?”陈国强大胆推出教学激励计划。他说,表面上看这是给老师涨了一点钱,本质上是理念的大转变。

 

这其中就包括专家治学。目前,教学激励计划已经形成“团队牵引,首席负责,全程激励,制度保障、教学督导”的路径。与之配套,还有赏罚分明的绩效制度,医学院每年拿出1000多万用于这项激励计划。

 

与此同时,医学院加快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夯实临床医学法语班的教育,同时也力推与渥太华大学医学院共建“上海- 渥太华联合医学院”,力求在医学人才培养上实现各国教学模式的交融。除此之外,医学院的学生在海外游学的比例维持在50%左右,让学生的国际视野、健康人格的塑造、抗压能力和心理承受力等获得全方位的提升。

 

2005年与交大合并以来,医学院大力推进了一系列医学教育改革,加强科研攻关,创造了综合性大学医学院发展的新模式,综合实力快速提升。

 

 

打造“学术特区”,营造更宽松创新氛围

 
 
 
 

 

“过去,为论文而论文的风气太盛,学生为了毕业写论文,老师写论文拼职称,这都背离了科研的本质。科研应该是探索未知,创造知识。”陈国强在谋划更大的改革——推出一批“学术特区”。

 

站在过去十年这份漂亮的成绩单面前,陈国强也并不讳言“缺陷与遗憾”。

 

“科研过去强调SCI,淡化了研究对医学和人类健康本身的提升能力。现在制定‘十三五’规划时,我们强调两支队伍建设,其中就包括研究型医生队伍建设,我们希望他们能利用丰富的临床资源,产生有利于诊断治疗、提升人类健康水平的临床研究成果,而不是引导医生为了评职称拿着细胞、耗子做实验,这是临床医生对科学追求的“背离”,也是对临床资源的浪费。”陈国强说,未来5年,交大医学院计划遴选100 名45岁以下的临床科研人才,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建设一支专职临床研究队伍,侧重基础研究,改善临床研究环境。

 

打造这两支队伍的同时,交大医学院还准备支持一批多中心随机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对此,各大附属医院反响热烈,院长、大牌科主任都在积极申报中。毫无疑问,这个新风向的引领意义更大。鉴于医学院经费有限,不少附属医院表示也愿意出资支持这样的以临床为导向的科研项目,真正地解决临床问题。

 

尊重临床研究的特色,医学院也将改变考核标准,不是考核SCI 与论文发表数量,而是考虑这些项目的实际应用,比如是否产生了国际公认的诊疗规范。

 

“过去,为论文而论文的风气太盛,学生为了毕业写论文,老师写论文拼职称,这都背离了科研的本质。科研应该是探索未知,创造知识,服务社会。”陈国强在谋划更大的改革——推出一批“学术特区”。

 

目前,基础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是交大医学院的两个“学术特区”,拥有“人权”“财权”。陈国强强调,要让一批真正优秀的教师和科学家沉下心来做医学引领性的原创性研究,为此甚至不做过多评估,个人待遇得到提升,让他们在“无忧无虑”中发挥。“真正的科学精神是允许失败的。当然,这个失败的前提是科学家真正拥有学术思想,只是这个思想可能被证明是错的。而不是给了环境,不干活。” 陈国强说,最终对这些科研人员的考核目标也不是拿了多少论文,基金,而是培养和造就了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国际公认的科研成果。

 

目前,交大医学院对研究生导师两年进行一次评估,评估不合格的,取消招生资格,每年有大约20%的导师被取消招生资格,与此同时,也有40%的导师是优秀的。优秀的导师在招生上就会有适当倾斜优惠,比如,最优秀的导师可拥有“直博生”,这类学生不需要通过考试,导师面试通过,学校就承认录取了。

 

“我们相信导师,也希望形成宽松的环境。” 陈国强始终希望营造一种宽松的学术氛围。为此,他提倡“教授治校”,让一批想发展能发展,也能发展好的人得到学校的支持,让一批有潜力发展的学科得到发展。

 

谈及未来的期许,陈国强说,这些年两校合并,交大与医学院的学科之间有交流、合作,但还不够紧密。“说到底,这与科研评价有关。目前,科研成果的认定制约了结合的热情与深度。个人主义和功利思想制约了科学家之间的合作,但这种结合和协同又是创造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所必需的。”陈国强说,人类历史上的无数次医学重大进步,很大程度体现的是技术的进步,比如核磁共振的发现、CT的诞生、胃镜的出现,由此可以看出,理工科对医学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他期待医理、医工、医文更紧密的结合机制。

 

 

来源:《新民周刊》2015年第49期,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强强合并十周年特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