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残阳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 现实, 是将来的历史, 我们不纠缠历史,我们创造历史!
个人资料
苍山残阳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没有横滨来信,今天的外滩也许不是这副模样 ZT 文汇 APP

(2016-08-22 18:23:23) 下一个

这里曾是一片泥滩/有农田、芦苇、斗鸡场/后来奇迹般地长起一座迷你的欧式城市/成为摩登迷人的“金滩”——《上海外滩建筑地图》

外滩的故事,故事里的外滩。上海外滩总是能勾起人们脑海里的各种想象,或是纸醉金迷,或是人女情长,亦或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当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外滩仍然伫立于浦江之边,作为历史的见证、故事的亲历者,它还将继续经历着传奇。

乔争月是上海日报的专栏作家,作为一名媒体人,她搜索近代的英文报纸,与百年前的同行一同带读者回到外滩的“黄金时代”;作为上海建筑学会委员的她又怀揣女性的视角,一座楼、一座楼地寻访外滩的秘密。书展首日,她带着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外滩建筑地图》,与读者一起再次拼图外滩。

外滩1号:上海道台要放弃,英国总领事要建设

外滩1号:上海道台要放弃,英国总领事要建设

今日的外滩已然成为了摩登、开阔而又迷人的“金滩”。然而在1843年以前,这里位于上海县城以外,还是一片泥滩,土壤贫瘠、蚊虫甚多,还有一条淤塞严重的洋泾浜。当时上海的首任道台宫慕久,认为“此地耕种居住两不宜”。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道台一心想隔开华、洋,将洋人集中到此地管理。

然而,巧合的是,当时首任英国驻沪总领事巴富尔却也看中了这块泥滩。从海洋文明的角度,总领事认为这是一块地理位置绝佳的经商宝地。不同的思维方式,却带来了出乎意料的“一拍即合”。1916年,由英国商人麦边所建的外滩1号——亚细亚大楼崛起,在将洋泾浜填河筑路之后,周边环境大为改善。自此以后,这片泥滩开始了华丽的转型,开启了“百万美金天际线”。

横滨来信改变仓库命运:外滩是上海唯一的风景点

外滩是上海唯一被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区。外滩的每一栋建筑,都值得细细品味,每一处装饰,都有其可大书特书之处,即使孑然独立也豪不逊色。然,外滩之奇更在于“这些风格各异的建筑由来自不同国家的能工巧匠涉及,而工部局从未要求过以某种风格来和谐统一。也许是巧合,这么多种风格建筑配在一起的效果竟然相当悦目。”当时的《远东时报》记者如是写道。

乔争月在书中也曾这样描述“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外滩也不是。”在外滩的形成过程中,并不是没有经历过波折。租界工部局曾想将外滩用于建造码头仓库。若历史就此改变,今天的外滩将不复存在。当时刚刚卸任总董的金能亨特地从日本横滨写了4页长信,他认为:“外滩是上海唯一的风景点……这是城中居民黄昏漫步时唯一可以呼吸新鲜空气的地方,也是租界中唯一有开阔景色的地方……航运业并非商业的主要元素,而只是其低等的附属行业之一,类似驮马和载重马车。而交易所、银行、清算所才是商业的中枢,它们所在地总是商业最繁华的地方。”这封信打断了继任道台将外滩变仓库的设想,从而改变了外滩的命运。


▲外滩建筑群

23号中国银行:最初设计是34层,险破天际线和谐

仅一公里多长的外滩黄金段,即是重要的码头,同时也是的风景绝佳之地。当时在华的各大势力都将在外滩拥有一栋建筑作为身份的代表。争奇斗艳、互相攀比也不乏不和谐之音。而或因时局、或因政治斡旋、经济压力,最终外滩建筑呈现出一派和谐景象。


▲1920年代外滩高楼林立,码头密集

在外滩的一派洋楼中,只有23号中国银行带有浓郁的中国风。这家银行为彰显其实力足以与驻在上海的欧美银行相抗衡,认为必须有一新式建筑,方足象征中国银行之现代化,信孚中外。于是在建设之时就打算造一座34层的巨厦来展示自身实力。乔争月说,当时在外滩,以临江的面宽代表其身价几何,汇丰银行是当时当之无愧的第一。中国银行则希望通过层高来凸显。但这一雄心大楼的高度由于犹太富商沙逊向工部局的施压和不景气的经济而大大缩水了。乔争月认为这确是一大幸事。原本气势凌人的高层建筑无疑会破坏外滩美丽的天际线,缩水以后的建筑却能更为和谐的融入了外滩建筑群。


▲外滩23号中国银行

无独有偶,对邬达克设计的建筑也颇有研究的乔争月说,在邬达克的建筑设计草图中,她发现了一份未建造的外滩9号招商局设计案。草图中,招商局呈现出一派未来巨轮的模样,越40层,主楼与附楼相结合。这一建筑后因一战爆发无疾而终,最终外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如现在一样一派和谐的图景。

外滩修复:恢复7米高大厅,复原长吧,外墙立面洗尽铅华

外滩见证了历史,其本身也置身于这风雨飘渺中,经历时间的磨砺,对外滩的修复工程也一直在持续。如何修复历史建筑?各方一直各有高招。

因外滩18号改造工程而荣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遗产保护奖的菲利普认为“有人主张修复历史建筑要严格恢复历史原貌,但结果往往是一个‘死亡的建筑’,气息陈旧,好像失去生命力的博物馆。为老建筑注入新的生命与活力,就是成功所在。”乔争月对比改造前后的外滩18号,说现在的18号明亮而美丽,但2004年改造以前就好像低档旅馆。原本气派的大厅被夹层压矮了一半。菲利普采用了半夹层的方案:拆除夹层中央部分,恢复了7米高大厅的敞亮。同时,仍然保留两侧的夹层改造成二楼商铺,提高了空间利用率,还原了这一古典主义希腊复兴风格建筑。


▲外滩18号

原本的外滩2号,号称午餐时分见到所有当时在中国的英国大班的俱乐部。因起著名的“长吧”而常唤起人们的记忆。这一据说是世界上最长的吧台,也是命运多舛。1941年被侵华日军占领,1956年化身为东风饭店,1988年长吧被拆去,开了上海第一家肯德基。2011年外滩2号在百岁生日之际,再一次整修,复原了长吧,成为了现在的华尔道夫酒店。恢复了历史旧貌的长吧,巧克力色咖啡桌与真皮沙发,显得低调而奢华。


▲外滩2号
 

如果修复内构还只是小手术,对外滩建筑外立面的修复需要绞尽脑汁了。2001年,外滩9号的修复工程可以说经过了激烈的讨论。初建时的9号建筑,采用砖木结构,清水红砖墙,点缀塔斯干柱式和科林斯柱式。顶部山墙则雕刻精美的大山花。曾经秀丽端庄的小楼在几番易主之后被加装了玻璃窗,大山花被拆,红砖墙被水泥砂浆抹平。甚至没有能挂上上海优秀历史建筑的铭牌。修复时,专家在对是否恢复红砖产生了疑问,红妆小楼会否破坏外滩建筑整体风貌?最终专家们决定让小楼洗净铅华,凿除覆盖水泥砂浆,复制了大山花,让外滩建筑平添了一份妩媚。


▲外滩9号

汇丰银行:远东第一银行奠基带来战后民族工业信心

圣经的故事中,诺亚乘坐方舟躲避了洪水之后,派出探听消息的鸽子随后衔回了一枚橄榄叶。这枚橄榄叶是希望的象征,它预示着灾难的终结。在查阅1921年的《远东时报》后,乔争月发现,当时的记者将举行完奠基仪式的汇丰银行形容为“一枚橄榄叶”。汇丰银行大楼也就是外滩12号,是外滩身价最高的大楼,是当时远东第一的银行。其奠基时正值一战之后。当时的报道这样写道,“大楼奠基象征着经济衰退的潮水正在退去。对于捱过了最困难时光的人们来说,未来是光明的。”金钱常随信心而来,建造新大楼意在显示实力,重塑信心。在汇丰银行奠基之后,上海的民族工商业和金融业发展壮大,城市也加快了建设,从而迎来了黄金时代。为这座低迷的城市带来了信心与希望。


▲外滩12号

美丽爱情:斯诺在外滩向领馆女秘书求婚

正像汇丰银行是一枚橄榄叶。外滩何尝不是许多人的人生逆转之所?乔争月在书展的讲座伊始就说自己对于外滩的痴迷源于两个平凡的美国女孩,他们都在气场强大的外滩,发生了奇妙的人生逆转。一位是写就了传奇的《宋氏三姐妹》的项美丽。1935年,她陪家人来上海游玩,却被这座城市迷住了,住了整整六年。她在外滩17号——当时的《字林西报》编辑部工作,她爱上了已婚的新月派诗人邵洵美,并嫁他为妾,她成为了犹太富商沙逊——外滩20号的建造者的密友。


▲项美丽(左)写就《宋氏三姐妹》

另一位则是海伦·斯诺。她是《西行漫记》的作者——美国记者斯诺的夫人。1931年,当海伦第一天到上海,就与斯诺一见钟情。下榻外滩礼查饭店的她,后来从美国领馆女秘书华丽转身成为了著名新闻人。她应允斯诺的求婚也在外滩。

历史不会重复,但是总有相似的韵脚,马克·吐温曾这样说。当年的青年们汇聚到上海,在外滩一次次奋斗、追寻梦想、爱情与事业。今天青年们又何尝不是如此。

乔争月在上海书展讲座的主题名为“外滩欢乐颂”,她说,昨日,年富力强的人们在梦想和欲望的驱动下,把泥滩建设成金滩。今天我们的这座城市,依然是一个盛满梦想的巨大容器。一幅更大的外滩之图正在拼贴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