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

本人是喜欢历史的机械工程师,有点风马牛不相及。
个人资料
正文

两宋系列三:澶渊之盟之十九:诤臣田锡病故与财臣陈恕去世

(2020-09-14 18:15:05) 下一个

咸平六年(辽统和二十一年)即公元1003年十一月初六(壬辰),辽国已故裕悦耶律休格的儿子耶律道士怒和高九等人因谋反而伏诛。

十一月初七(癸巳),宋真宗赵恒亲自重申囚犯,将死罪以下的各种罪犯递减一等,将杖刑以下的全都释放。因为天气奇寒,宋真宗下令让诸路暂停徭役。

十一月初十(丙申),辽国对南院辖区的民众进行全面登记注册。

在望都战役力尽就擒的宋将王继忠在辽国得到重用后,私下从容进言说:“臣私下见到大朝与南朝成为仇敌,每年为此征收赋税和马匹,导致国内骚然不安,实在没看到有什么好处。不如派去一介使臣,寻求旧日的和盟,和他们结好,让百姓休息,进而息兵解甲!为彼此双方考虑,没有比这更好的计策了。”那时辽国掌权的萧太后年岁已高,觉得他讲的颇有道理。

十一月十三(己亥),宋真宗在崇政殿检阅捧日军士教习三阵。十一月十六(壬寅),他临幸大相国寺。

十一月二十四(庚戌),京师开封树枝结冰。

十一月二十八(甲寅),有彗星出现在井、鬼二宿,大如杯子,颜色青白,光芒四尺多,接连出现了三十天后才消失。宋真宗跟宰相说:“上天垂下如此天象,看来得取消朕的诞辰庆祝宴会,以答复天谴。”宰相李沆说:“陛下克己谨答天戒,真是盛德;不过这事应归咎臣等。至于华夷为陛下上寿,这大礼不可随便废除。况且边塞尚未安宁,大兵还在边境。陛下得考虑人心难以预测。”因而不断请求。宋真宗最终同意了。

十二月初五(庚申),宋真宗派人出使西北,慰劳并赏赐边境将士。十二月初九(甲子),他下诏要求直言。同时,西面部署的奏折抵达朝廷,说夏贼李继迁攻打西涼,知府丁维清战沒(李继迁在五月攻陷西凉,月底就死了。西凉使者可能真需要半年才能抵达河南开封)。

十二月十五(庚午),宋真宗任命李继隆为山南东道节度使。

次日,右谏议大夫见史馆修撰田锡去世。田锡字表圣,是嘉州洪雅人,幼年时就聪明敏悟,喜好读书写文章。杨徽之出任峨眉和宋白出镇玉津时,都厚遇于他,并为他宣扬声誉,因此他名声斐然。太平兴国三年(978),田锡进士高第后出任将作监丞兼通判宣州。后来他升迁著作郎和京西北路转运判官,不久改任左拾遗兼直史馆,被赐给绯鱼(绯色官服和五品以上佩带的鱼符袋)。田锡喜好谈论时务,当上谏官后,他当即上疏进献一条军国要机和四条朝廷大政(详见太平兴国六年的事)。奏疏上呈后,宋太宗下优诏褒扬答复,还赐给他五十万钱。僚友跟田锡说:“今日的事实在罕见。你应当稍稍韬光养晦,避免遭人谗言和忌妒。”田锡说:“事奉君上,惟恐不能竭尽真诚!何况性格是天生的,豈能因一个赏赐就改变?”当时赵普为相。他让有司部门在接受群臣的章奏时,必先告诉田锡。田锡写信给赵普,觉得这样做会失去至公无私的大体。赵普当即引咎致歉。

太平兴国六年,他出任河北转运副使,并通过驿传上言谈论边事说:“臣听说动静之机,不可妄举;安危之理,不可轻言。利害相生,变易不定;取舍无惑,思虑必精。

“动静之机,不可妄举。动就是用兵,静即是持重。应当动时却采取静,那是养寇以生奸;应当静时却诉诸动,那是失时以败事。动静适中才会相宜。如今北陲动乱,都是因位居边境重任的,窥视羊马的小利当作捷报,矜持捕斩的小胜当作战功;因此招怨结仇,兴兵致寇。这就是动乱的原因。前年边陲骚扰,陛下御驾亲征。辽骑撤退后,万乘才回归京师。这都算失去我们的先机,落入对方的圈套,劳民伤财,可谓一言难尽。还希望陛下申饬告诫将帅,慎守封疆,千万不要贪图小功。并允许和契丹开通互市,并将俘获的蕃人民户,安抚后遣返回去。如此一来,不出五年,河朔一带的百姓,得以放心从事农耕;险要的地方,可以用来积储军粮。然后等到对方发生动乱而进取,那时必能攻克;趁着对方的衰败而出兵,那时必能降服。接着对方心服而不想回归,那么我们就事半而功倍。

“臣真心希望陛下考察古人之道,放眼长远之图;显示绥怀万国之心,采用驾驭四夷之策。办事必须防止草率决定,道理贵在长远计划。这就是所謂安危之理,不可轻言。国家注重大体和求得大治则安;舍近谋远和劳而无功则危。为君应有常道,为臣应有常职,这就是注重大体。君上不拒谏言,臣下不隐实情,这就能求得大治。汉武帝亲自掌握兵权,登上单于台;唐太宗亲手扎上雨衣,攻伐辽东国。这都是舍近谋远。沙漠贫穷荒芜,即使得到也毫无用处,所以他们都是劳而无功。在位的大臣,敢直言的很少;即使言而见听,也未必蒙福;一旦言而不从,却可能遇祸。这样,臣下能不隐实情吗?所以关键在于注重大体和求得大治。

“臣又觉得利害相生,变易不定。兵书说:‘不能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这是因为可进的事如果后退,那么不利于成功的事就会到来;反之,可退的事如果冒进,那么有利于成功的事就会失去。可速的事如果迟缓,那么就会失去接踵而来的利益;反之,可缓的事如果加速,那么就会导致必定到来的害处。可诛的人如果赦免,那么有时就会产生奸邪而带来害处;反之,可赦的人如果被杀,那么忠勇的人也许会不再一心报国。可赏的人如果受到惩罚,那么将损害勤勉辛劳的尽力;反之,可罚的人如果得到赏赐,那么只会助长谗谄的侥幸心理。能分辨利害关系,则算是耳聪目明。听取天下人的言语则为耳聪,见到天下人的事情则为目明。所以《尚书》说:‘明四目达四聪’,指的就是这事。

“臣又认为,取舍时不能疑惑不决,所以古人说:‘孟贲之狐疑,不如童子之必至。’思虑是不能不异常认真,所以俗话说:‘差若毫厘,谬以千里。’自从国家讨伐幽燕以来,连年用兵;不得不耗用大量钱财,也造成人心不安和忧虑重重。还希望陛下认真思虑,果断取舍,不要让征战旷日持久,穷兵黩武。”

宋太宗览奏后十分嘉许。太平兴国七年,田锡出任相州知州,改为右补阙。他又上表论事。翌年,他移任睦州。睦州人以前缺乏礼教,田锡于是在那里修建孔子庙,上表请求将经典书籍发给学子。宋太宗因此赐予九经。此后睦州人开始向往学问。当文明殿遇到火灾时,田锡又上表极言时政,宋太宗也嘉许地采纳了。不久田锡转任起居舍人,回朝后兼判登闻鼓院,并上书请求宋太宗封禅。接着他以本官知制诰,很快朝廷加他为兵部员外郎。

端拱二年(989),京畿发生大旱,田锡上表,其中有“调燮倒置”的话,因而忤逆了宰相(宰相有调燮阴阳和谐的责任),被贬为户部郎中兼陈州知州。他又被指控说拖延了杀人罪犯的判决,又被贬为海州团练副使,后来迁徙到单州。不久朝廷召他回来出任工部员外郎,田锡依然继续谈论时政的欠缺。很快宋太宗下诏任命他为直集贤院。至道中年,他才恢复了原来的官职。

宋真宗嗣位后,升迁田锡为吏部。他出使秦、陇二州回来后,接连上表说,陕西几十州苦于灵、夏一带的战争,百姓困难重重。宋真宗为此感到忧伤。他接着出任同知审官院兼通进、银台、封驳司,被赐给金紫官服。然而他和同列魏廷式因意见不合,所以请求罢免,为此出任泰州知州。当出现彗星时,他上疏请求宋真宗下诏罪己以答复天戒。宋真宗为此两次在便殿召见了他。他到泰州赴任时,宋真宗派中使去抚慰他,并给了他加厚的赏赐。

咸平三年(1000),宋真宗下诏让近臣举荐贤良方正。翰林学士承旨宋白应诏举荐了田锡。田锡回朝后,宋真宗屡次召他入宫应对。田锡曾上奏,请求在原先的《御览》基础上另修三百六十卷,让宋真宗退朝后每天阅览一卷。他说自己又摘录经史中要切之言编为《御屏风》十卷,让宋真宗放在御座旁,经常看到历代治乱和兴亡的事。宋真宗欣赏他的建议,因此下诏让史馆借书给他,叫他每成书数卷,即先进呈禁內。田锡于是先上呈《御览》三十卷和《御屏风》五卷。

他为《御览》作序道:“圣人之道,布在方冊。六经则言高旨远,非讲求讨论,不可测其渊深。诸史则迹异事殊,非参會异同,豈易记其繁杂。子书则异端之说胜,文集则宗经之辞寡。非猎精义以为鉴戒,举纲要以观会通,为日览之书,资日新之德,则虽白首,未能穷经,矧王者乎?臣每读书,思以所得上补圣聪,可以铭于座隅者,书于御屏;可以用于常道者,录为御览。冀以涓埃之微,上裨天地之德,俾功业与尧、舜比崇,而生灵亦跻仁寿之域矣。”

他为《御屏风》作序道:“古之帝王,盘盂皆铭,几杖有戒,起居必赌,而夙夜不忘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武王铭于几杖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熟惟二者,后必无凶。’唐黃门侍郎赵智为高宗讲孝经,举其要切者言之曰:‘天子有爭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宪宗采史,汉、三國以來经济之要,号前代君臣事迹,书于屏间。臣每览经、史、子、集,因取其语要,輒用进献,题之御屏,置之座右,日夕观省,则圣德日新,与汤、武比隆矣。”

咸平五年,田锡再度出掌银台。他阅览全国各地上呈的奏章,凡是有言及百姓饥荒而引起盜贼兴起,以及诏敕不便于民的事,他都逐条上奏其事。宋真宗跟宰相称赞田锡“得到诤臣的大体”,当天就让他以本官兼任侍御史知杂事,提擢他为右谏议大夫兼史馆修撰。田锡接连上呈八道奏疏,全都直言时政的得失。这年冬季,田锡病故,终年六十四岁。他在遗表里劝宋真宗以仁慈俭约守住大位,以清净无为教化民众,居安思危,在治思乱。宋真宗阅览了遗表后恻然生哀,跟宰相李沆说:“田锡是位直臣,老天怎么这么快就让他走了!自从他身居谏臣以来,尽心尽力,全不懈怠,始终如一。像这样的谏官,诚然不可多得。朝政稍微有点欠缺,朕正在思考如何解决时,往往田锡的章奏就已到了。他不顾自身,一心只为国家忧虑。谁肯一直这么做!”嗟叹惋惜了许久。

田锡性格耿介寡合,从不趋炎附势,从未登临权贵之门。他在官府办事时,总是正襟危坐,终日没有惰懈之容。他钦慕魏徵和李绛的为人,以尽力规谏朝廷为己任。他曾说:“我自从站立朝班以来,先后上了章疏五十二道,都是谏臣忠于职守的平常言语。如果得以听从,就算幸运。岂可自我收藏而示给后人?那不是等于诽谤时世而兜售自己的正直?”因此在临终前让人将奏疏底稿全都烧了。然而他性格凝重固执,在治理州郡上没有政绩。他留有咸平集五十卷。

田锡死后第二天即十二月十七(壬申),宋真宗下优诏追赠他为工部侍郎,并录用他儿子田庆远和田庆馀并为大理评事,给他们俸禄办丧事,并命令有司部门记录他的事迹布告天下。

十二月十九(甲戌),万安太后(并非宋真宗生母)身体不适,宋真宗 为此四处寻求良医。十二月二十三(戊寅),他还为此大赦天下,将死囚犯降罪一等,流放以下的则全都释放。朝廷还免除五年的拖欠租赋。

十二月二十八(癸未),宋真宗亲自查阅那些因拖欠租赋而被关押的犯人名籍,释放了在押囚犯四千一百零六人,蠲免租赋八万三千钱,并准备改元。有人觉得蠲放的数目太大,三司(盐铁与度支和户部)必定会因为财政亏损而上言。宋真宗说:“伤害民众的不合理事情,朝廷决不施行。舍不得府库钱财,固然是有司部门的本职;但必须让人们感觉到朝廷的实惠。”

同时,辽国取消三京和诸道的进贡。

十二月二十九(甲申),大约正午时分,京师出现暴雨雷震。司天上言说,这意味着国家发出号令广布恩德,但却没有普及到黎民百姓。宋真宗跟辅臣说:“难道真是因为所提议的大赦和小惠,没有遍及民众,以致上天用巨雷警戒朕?如今河北和关西兵马尚未平息,民众非常劳苦,而三司和转运使征敛赋税却更加频繁。你们应当将民间的弊病,全都列成条目;大的根据实情加以裁减,小的干脆予以蠲免。又有,情节严重的各道罪犯,先前下令押送他们连同家属赶赴宫阙。这些家小抛弃了资产,在路上流离失所,实在可怜。自今以后,只用押送犯人本身。犯有私过及情节很轻的臣僚,有时终身受到连累。现委托刑部特意为他们洗涤前罪。其他事情你们也得尽心加以解决处理。”

这年,集贤学士兼判院事陈恕去世。陳恕字仲言,是洪州南昌人,年轻时任县吏,后来立志读书。江南平定后,礼部侍郎王明出任洪州知州。陈恕身穿儒服求见,王明跟他交谈后感到非常惊奇,因此出资送他入京赶考。太平兴国二年(977)陈恕进士及第后出任大理评事兼通判洪州。陈恕因自己是那里人而辞职,朝廷因此改任他到澧州。澧州自唐末以来由节度使兼领,地方胥吏大多利用帐簿遗失而为奸作弊。陈恕揭发了他们,所以郡中称赞他的精明强干。他因此以吏干闻名。不久,朝廷召他入京出任右赞善大夫兼同判三司勾院,不久又升迁他为左拾遗兼度支判官。他和判使王仁赡曾当廷争辩本司事务,而王仁赡因为理屈而被贬官。朝廷接着提擢陈恕为度支员外郎,仍然担任旧职。后来他经两迁出任工部郎中兼大名府知府。当时契丹入寇,他奉诏进一步疏通城壕。疏通的器用取自民间,负责此事的府中一名豪门出身的官员没及时办理,陈恕立即将他逮捕,然后将将吏集中在公堂,准备将那人处死。他的宗族号哭求饶,陈恕的宾佐也都争着上前为他请求。那大豪磕头流血,请求说允许他第二天就把事情办好,否则甘愿被处死。陈恕于是给他戴上枷锁示众,百姓无不惊恐战栗,没人再胆敢误期。几天后城壕就被疏通好了。

当契丹撤退后,宋太宗召他入朝担任户部郎中兼户部副使,不久升迁他为右谏议大夫兼澶州知州。后来宋太宗用驿传召他出任河北东路营田制置使。宋太宗向他解释军队屯田的意旨,陈恕回答说:“古时候兵出于民,没有寇盗时则从事农耕,寇盗来时则出战。如今士兵全都是招募而来,衣食由州县官府提供。如果让他们冬季拿着兵器抵御敌寇,春季再拿着锄头耕田,万一发生什么变化,只怕后悔莫及。”宋太宗说:“你先上路吧,朕会再思考这事。”陈恕走了几天后,果然有诏,只是让他修缮城堡和疏导沟壑而已,屯田的事最终还是被压下了。很快他又出任代州知州,接着入朝成为判吏部选事,又拜盐铁使。陈恕很有财政头脑,着手改革根深蒂固的弊病,因此深得宋太宗的器重。宋太宗曾在殿柱上题字道:“真盐铁陈恕”。

不久陈恕升迁给事中兼参知政事。几个月后,宋太宗和他谈及户部使樊知古的事,说他没办好自己负责的差事。陈恕和樊知古共事过,关系融洽,因此私下告诫他,想让樊知古把事办好。樊知古接着向宋太宗解释,宋太宗因此很气陈恕将禁中的谈话泄露出去,于是将他罢免,只守给事中本官,并很快让他出任江陵府知府。在任上他揭发出大批胥吏贪赃的事,因此被判处徒刑、流放、停职、罢废的人很多,郡內为此得以整肃。

淳化四年(993),宋太宗听从魏羽和段惟一的请求,将三司分为十道,设置左右计使,任命魏羽和董俨分别主持。他召陈恕回朝任工部侍郎兼总计使,判左右计事。左右计使分别主管十道财事,所有有关财政的讨论和计划都让陈恕他们参预。陈恕觉得官司太多,政令互出,这一做法难以持久,所以极力表示反对,觉得很不方便。一年多后,朝廷果然取消了这一做法,重新任命陈恕为盐铁使。当时宋太宗很留意财政金谷的事,曾召三司吏李溥等二十七人到崇政殿应对,征求他们有关计司的好处和坏处。李溥等人上言说,条目繁多,无法口头表达,希望用笔札的形式应对。宋太宗于是派中黃门送他们前往相府,限期五日内逐条奏闻。李溥他们一共上呈了七十一件事。宋太宗将其中四十四件交付有司部门加以实行,其中十九件则交给陈恕等人,看看是否可行。他又派知杂御史张秉和中使张崇贵监理陈恕他们的议论,让中书记录这事,专人负责,不至于废置了朝廷的格式。宋太宗还赐给李溥他们白金和缗钱,补任他们为侍禁或殿直,兼领本职。宋太宗跟宰相说:“李溥他们逐条上奏的事都有点道理。朕曾跟陈恕等人说,如果要让他们写考察古义的文章,这帮人固然是指望不上;但至于钱谷的财政利弊,他们从年轻到年长都一直办理这事,所以一定很清楚事情的根本。你们只要严肃对待,让他们剖析陈述,必定会有所裨益。陈恕等人生性刚强,一定不肯屈尊去征求他们的意见。”宰相吕端回答说:“陛下言之有理。农耕的事应当去问佃户,织布的事应当去问女婢。”寇准说:“孔夫子进入太庙,每件事都不耻下问。这就是所谓‘先有司’的意义(语出《论语-子路》: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先有司意即使人人各司其职,各得其所)。”

几天后,宋太宗又说:“现在国家每年收入的财政数倍于唐朝。唐朝中叶以来,藩镇擅自专权,征收的租赋大多不肯上交朝廷;臣下欺凌君上,朝廷制度败坏。如果前代算是还行,那么现在就是太平盛世了,豈用得着朕如此忧虑?”于是召陈恕等人入宫,责问他为何财政的职事荒废。陈恕他们回答说:国用和军需的费用非常浩瀚,又遇到各州常有灾害;他们能力有限,实在办不好这事。宋太宗批评说,他们虽然清廉,却不懂变通。陈恕等人磕头谢罪(续通鉴将这事放在至道元年五月;详见那年的事)。后来,宋太宗赐给三司一百万钱,让他们招募能指出本司政策不便于民的官吏,并让陈恕他们根据情况加以奖赏。钱用完了朝廷会再给。

至道二年(996),朝廷想要将三司合并,任命一名大臣总管;并让陈恕列出三司的勾院、磨勘、理欠、凭由、支收、行帐、提点等司的业务范围,具体奏闻朝廷。陈恕上奏说:

“臣觉得朝廷的疆域逐渐增广,财谷也逐渐增多;三司之中,堆满了帐簿和文牒;朝廷制定法律,对三司的督责尤其严厉,官吏无不忙于挽救过失。如果为三部各设主管司局,那么挑选适合的人才并不是难事,办事也会容易得多。事情办好,过失少了,也就不扰心。这也是一时的良策。其中勾院、磨勘两司(都是审计部门:有关山泽货物、关市、河渠、军事器械均由盐铁勾院审计,有关财赋出入均由度支勾院审计,有关户口、税赋、榷酒等则由户部勾院审计。经三勾院审核勾考之后,再转呈磨勘司复审)出于旧制;对边关防守的重要性,莫过于此。理欠和凭由二司(理欠司掌管两京及全国拖欠官物的登记,并制定限期催促归还;凭由司掌管在京损坏和散落的官物,并登记后注销),虽然并非旧设,但为了处理拖欠的债务,对损坏散落的做凭证,所以设置了这二司专门掌管这些事。纲目全都具备,设置也有条理;拖欠的东西不再有管理不当的名声,凭证注销也就没有流散的弊病。所以这二司也很重要,不能废除。如果将这二司一并交给一名官员,那就是挑选一员判官的事。再谈谈支收司。先前因为由京师支出财货转运到外地,得在京师销账,地方登记,在验收等事上造成延误。如果能在京师找到一名能吏,让他主持支收司,专门负责检验管理。凡是支付拨出的官物,发给凭证,并在支收司设置帐簿记录,以及到达地方的收条。这是注销帐簿条目的捷径,也比较适当。行帐司是近日临时设置的。一旦旧账清理完毕,不再有遗留的账目,该司就会自行消除。提点司是根据中旨特别设置的,用于提点振作三司废怠的事情,自然不是有司部门敢于随便拟议的。”

宋太宗于是下诏,说三司都凭由司和理欠司应当合并,任命一名官员兼判此二司。所有各道拖欠的官物,由三司逐部处理;理欠司只要掌握拖欠的总数,加以纠察督促就行了。其余则遵从陈恕的奏请。

陈恕准备制定茶税法时,召来几十名茶商,让他们各自逐条陈述利害关系。陈恕接着将他们的意见分为三等,并跟副使宋大初说:“我看下等的办法固然毫无可取之处。上等的办法盈利太大,这做法对于商人可行,但对朝廷却行不通。惟有中等的办法,官府和民间都照顾到了。我在这上头再略加裁减,这办法就能经久。”于是开始制定茶叶三法,加以实行,致使货物得以流通。

峡路诸州因后蜀孟氏的旧政,导致赋稅长期轻重不均。譬如,阆州每匹绢抵一千八百税钱,而果州才抵六百税钱。百姓经常击打登闻鼓上诉,历时二十年都无法得到解决。宋太宗下诏给本道官吏,但他们因循守旧,照样没解决这事。转运副使张晔年轻气锐,刚好奉诏到那里按巡,立即便宜行事,将果州绢跟阆州拉平。陈恕上奏指责张晔擅自更改律法,导致果州一年里就少交了一万多匹绢。张晔因此被削去一任资历,并免去转运副使的职位。

陈恕每次到便殿奏事时,宋太宗有时没把事情弄清楚,就开始责备他。陈恕总是收起手版,退到一边,似乎无地自容一般。但等到宋太宗的怒气稍稍消除,他又会执版坚持前奏,始终不肯更改,有时会这样来回三四次。宋太宗觉得他忠于职守,最终大多都听从了。后来他升迁礼部侍郎。宋真宗即位后,加他为户部,并让他逐条具体奏报朝廷内外钱谷的事。陈恕长时间没有奏报,宋真宗因此屡次催促他。陈恕说:“陛下还很年轻,如果知道府库十分充实,臣担心会产生奢侈之心,所以不敢贸然进呈。”宋真宗表示嘉许。咸平二年(999),宋真宗北巡,陈恕出任行在转运使。很快他因母亲年老请求解职,宋真宗于是拜他为吏部侍郎,知通进银台封驳司和审官院。他上言说:“封驳的重任,其实是给事中的职责,隶属于左曹。虽然另外设置了司局,但不能失去原来的名号。臣请求让门下封驳事隶属于银台司。”宋真宗听从了。咸平五年,他负责礼部贡举。陈恕因自己是洪州(南昌)人,为了避嫌,凡是江南贡生全都被他黜退。他又认为参加贡举的都不合格,所以选拔的很少,而所取的进士则以王曾为首。当宋真宗在殿试糊名考校(把姓名糊起来进行御试)时,王曾照样得到甲科。舆论因此称赞他知人。陈恕总是自我感叹说:“我选拔了王曾,算是当世名才,也不愧为知人了。”

陈恕事奉母亲非常孝敬。母亲去世时,他无比悲哀,不进葷食,以致变得非常消瘦。起复(中止服丧)视事后,他改任尚书左丞兼代理开封府知府。陈恕那时已经生病,但还勉强起来亲自理政。几个月后他病情加剧,因此上表请求担任史馆殿直之类的闲职,好继续得到俸禄,接济他家的贫穷。宋真宗说:“爱卿如果能找到人代替,朕就听凭爱卿离职。”当时寇准已被罢免了枢密使,陈恕当即推荐他自代。宋真宗于是任命寇准为三司使,陈恕为集贤学士兼判院事。寇准当即找到陈恕先后所改进的事,将之分类成册,并把陈恕以前的晓谕和榜帖,都用新版形式另行书写,然后带到陈恕的府第请他签署。陈恕也不再推辞,一一为他签署。此后三司大多追循陈恕以前的惯例。到了李咨成为三司使后,才开始修改茶法,而陈恕的规定也逐渐被改革。这是后话。

宋真宗很器重陈恕,专门下诏让太医为他诊疗。他告假百日后,有司部门请求停止他的俸禄,但宋真宗不许。没多久,陈恕就去世了,终年五十九岁。陈恕临死前,口述遗奏及交代后事,送终的用具,无不周到。宋真宗为他的死悲悼惋惜,取消朝会,追赠他为吏部尚书,并录用他儿子陈执中为太常寺太祝,陈执古为奉礼郎。

陈恕颇为涉猎史书传记,懂得很多典故,精于吏治,但为人森严苛刻,很少恩惠,人们都不敢因私请托于他。他先后掌管财权十多年,精明强干,胥吏无不畏服,有称职的美誉。他还善于谈论,听他谈话的人都忘记了疲倦。陈恕历来不喜欢佛教,曾请求朝廷废除译经院,言辞非常激切。宋真宗说:“三教的兴起由来已久。前代已摧毁了很多,现存的也就算了。”陈恕生性吝啬。他很气儿子陈淳私自乱花钱。他卧病时,曾上言说陈淳不可教诲,经常和不三不四的人交往,还练习武艺,希望朝廷派他到外州任军校。宋真宗说:“军校管理镇兵,并非丞郎家的子弟应当做的事。”因此任命他为滁州司马。陈恕死后,宋真宗召他回朝担任旧官,但后来他因受贿而出事。陈执中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另有传记;陈执古官至虞部员外郎;陈执方和陈执礼并为太子中舍人。这是后话。

这年,西涼府及龙野马族、三佛齐国、大食国都前来开封进贡。河北、兴元府、遂州、郢州粮食大丰收。

要想知道宋真宗后来的事,请看下篇文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