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如海

写情,您写得过我吗?
正文

英年早逝的初唐诗人王勃

(2015-05-06 18:16:41) 下一个
你的一切并没有消失
只是经历过海的变异
已变得丰富而神奇
----英年早逝的初唐诗人王勃

王勃被认为是唐代的第一位诗人。王勃后来成为初唐四杰之首,我想跟他的叔祖王绩是唐代第一位诗人,可能是有关系的。

许多时候我觉得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几个"缘"。

第一个 : 血缘你的祖上是干什么的,这个就有基因的遗传问题。我们当然不是说是基因决定论,但是跟基因还是有一点关系的。

第二: 地缘你是什么地方人。我们经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区域文化成长起来的人,他的性格、他的才情可能是有差异的。江南跟塞北是不一样的。

第三呢? 是姻缘你跟什么人结婚,这个也很有讲究。古人结婚讲门当户对,今天我们许多现代的人是反对这种说法。其实我觉得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且有许多文人士子,可能自己家族出生并不是名门望族,而希望通过姻缘来改变自己的出身。第四种是属于学缘你是跟谁学习的?你的导师是谁?在不同老师的指导下,你会成为不同的人才。所以我们说王勃的成功,可能跟他的出身有关系。

王勃少年就出名了,《旧唐书》说王勃六岁就能够写文章了。小的时候就很聪慧,从小就能写诗作赋。世人目为神童,他后来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称“初唐四杰”。大概在上元二年(675年)的春天,王勃从龙门老家南下,前往因为自己犯罪而受牵连被贬到交趾任职的父亲。一路上经洛、扬州、江宁,九月初到了洪州,在那里王勃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膝王阁大宴之后,王勃继续南下,于十一月初七到达岭南部督府所在地南海,后来又渡海去了交趾探望了自己的父亲。返程的时候在海上遇到了海难,溺水而死。然后被海浪冲到今天越南的土地上。

王勃今天存诗不多,大概就八十多首,而且大多是五言律诗和绝句。大家耳熟能详的是他那一首《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成为唐人送别诗的名作。其实王勃写送别诗有一个明显的主题,什么呢?就是以精神的一致来克服离别的悲痛。他非常喜欢用这种方式去写。我们可以举他大量的送别诗,来看出这一个特性。你都会发现他是把送行者,被送者,以精神的一致来克服离别的悲痛。王勃有一首诗叫《山中》,写得非常精彩, 就二十个字。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

诗的意义在于诗人与落叶的隐含对偶,当落叶离树飞扬,诗人也渴望“脱离”他的“固定”的位置,行动起来, 飞回家中。而树叶的飘落还意味着秋天和即将到来的毁灭,因此就增加了诗人回归的急迫感。王勃最早运用了一种出色的含蓄表达手法,以单纯的意象或描写句法来结束全诗,而这一种手法使得绝句结尾就呈现出开放性和暗示性,后来就成为诗歌结尾的主要形式之一。不过对王勃而言,他最伟大的作品依然是他的《滕王阁序》。我们一般讲到《滕王阁序》,就会讲到他那一句著名的句子: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个句子当然好,但整篇《滕王阁序》重要的是它的内容。什么内容呢?面对欢乐无限的宴会,人生苦短是古代文人在欢聚时的常见心态。王勃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识盈虚之有数":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据说王勃曾经撰写过《周易发挥》五卷,对推步历算尤其精通,曾经作过<<大唐千岁历>>。中国古代的术数之学,强调天地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定数。人的命运也是自然无法控制的。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王勃的这两个句子: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表明他深受术数之学的影响,从而造成他内心的悲凉的根本。这里的关山难越,既指来南昌的路途,也指作者自己的人生之路。人在受挫折时最需要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同情,可是世态炎凉,遭遇挫折的人却往往感到别人在远离自己。孤独无依中的悲凉心境彻底透露出来。举目无亲 没有人理解: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这种感受岂止一天两天?“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这是人生的普遍规律,更是王勃二十多年人生的真实体验。他不到十四岁赴考高中, 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可是后来却因为戏为《檄英王鸡文》而被逐出沛王府。处于集会的场合,王勃自然不宜过分渲染自己的个人痛楚,只好借冯唐、李广等名人来安慰自己。“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古代文人的处世之道,既然仕途遭受挫折,那么我还是到父亲那里去享受天伦之乐吧!所以“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并不是王勃的真实意愿,而是他万般无奈之下的痛苦抉择。不仅如此 他还要把自己的痛苦隐得更深,带着满脸欢笑说自己“喜托龙门”,说阎都督是自己的知音。王勃作这篇《滕王阁序》真可谓曲尽衷肠!

我们看到王勃能写出如此水平的作品,更加感叹他生命的早早离去。不过呢,我也特别想说:我们真的有必要为他的,英年早逝而哀婉叹息吗?当我们为王勃英年早逝而哀婉叹息的时候,我们是基于一种这样的考虑:就是如果假以天年,如果王勃能活得更久,他还能够写出更多更优秀的诗文吗?但是我想 ,这样的假设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在人文领域,庸俗的进化论是行不通的。从大的角度说,并不得见的后世的作品就一定比前世的作品要高明。比如说《红楼梦》问世已经几百年了,今天有哪些作品已经超越了《红楼梦》?就个体而言, 一个人晚年的作品不一定就比他早年作品要出色。比如说中国现当代的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他写过《雷雨》、《日出》等优秀的作品。曹禺先生1910年出生,写《雷雨》的时候是哪一年呢?1933年。可是曹禺先生是1996年去世的,他在写出雷雨之后还活了60多年。但是我们今天说,他其他的作品并没有超越他23岁的作品《雷雨》。因此我们就说 我们不必为王勃的英年早逝而扼腕叹息。事实上古今中外有很多人,在他年纪轻轻时候就已经离世了。但在文学史上依然永垂不朽。可以看一下这张表格:
贾谊 : 33岁
王勃 : 27岁
李贺 : 27岁
纳兰性德 :33岁
拜伦 : 37岁
雪莱 :31岁
济慈 :27岁
裴多菲:27岁

王勃跟雪莱连死亡方式都很像。雪莱和一位朋友开着他的游艇去迎接拜伦,返航途中遭遇风暴 船覆人亡。雪莱的墓碑上镌刻着援引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三行诗句。我们也可以借用这三行诗句对王勃说:你的一切并没有消失只是经历过海的变异已变得丰富而神奇另外我们还可以借用济慈墓碑上的话。

25岁不幸与世长辞的济慈留下的墓志铭是什么呢?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人生不过是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水上,无论你怎样用心着力,也无论你怎样漫不经心,随着迢迢远去的水流,我们的名字逐渐黯淡,乃至最终消散, 化为无形。所以我们说王勃这样的诗人,生命虽短 ,但声名恒昌。生命不论短暂或长久,只愿如夏花般灿烂,如流水般流转足矣,足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