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铁帽子王”的古往今来

(2015-03-03 18:54:55) 下一个

“铁帽子王”,指世袭罔替的王爵,它源于清代的封爵制度。今年1月,《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时,借用了“铁帽子王”一词。今年2月,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刊文《不得罪腐败分子 就要得罪13亿人民》,再次提到“铁帽子王”。随着反腐的不断深入和“大老虎”的相继落马,“铁帽子王”成了眼下出现频率很高的热词。

“在反腐斗争中,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多少查处多少,绝不封顶设限,没有不受查处的‘铁帽子王’。”近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吕新华在回答有关反腐风暴问题时的表态,再次为“铁帽子王”添了一把火。

“铁帽子王”源于清代封爵制度享特权 共有12位

“铁帽子王”是指清朝世袭罔替的王爵的一种俗称,发端于清初,定制于乾隆。他们享有的特权有三,一是“世袭罔替”,隔代不降爵;二是俸禄优厚;三是赐予世袭罔替王府,又叫铁帽子王府。“世袭罔替”民间俗称为“铁帽子王”,意思是他们的王冠永远不会被换掉。

整个清代共有十二个铁帽子王,这十二位王中,有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子孙,分别为: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第二子)、睿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郑亲王济尔哈朗(努尔哈赤之侄)、豫亲王多铎(努尔哈赤第十五子)、肃亲王豪格(皇太极之子)、承泽亲王硕塞(皇太极之子)、成亲王岳托(代善之子)、颖亲王萨哈廉(代善之子,王位后传于其子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另外四位属于恩封,他们是清代中后期在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即怡亲王允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自皇太极设立“铁帽子王”制度始,经顺治、康熙、雍正数朝,“八大铁帽子王”已名存实亡。乾隆四十一年,乾隆皇帝见王爵制度紊乱,遂对其作了重新审定,把王爵分为“军功”和“恩封”两部分。凡是战功所得王爵,一律“世袭罔替”;凡恩封得到的爵位“以次递降”,即每袭一次降一等,至奉恩将军截止。从此划清了“铁帽子王”与一般王爵的界限。   

中纪委以“铁帽子王”奕劻为镜 借古喻今

新年伊始,中纪委刊发文章《大清"裸官"庆亲王的作风问题》,痛批庆亲王奕劻。文章介绍,庆亲王奕劻工作能力很差,名声也不太好,官运却好得出奇。庆亲王奕劻“官运好”,不是他的工作业绩,而是很会看老佛爷慈溪太后脸色行事,很会迎当时的“官俗”——吃饭、打牌、挣钱。一位工作能力很差,名声也不太好的人,不仅官运亨通,而且还“头戴”大清王朝数百年来只有十二人获得的“铁帽子王”。

文章称,辛亥枪响6年后,庆亲王奕劻寿终正寝。已经丢了江山的清皇室这才明白过来,给他加的谥号是“密”,意思是“查找不足,认真整改”。无论对于庆亲王本人,还是对于清皇室,这个时候再来总结经验教训,显然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对于身处民族复兴大时代的我们,庆亲王是一本居安思危的好教材,是我们应该照一照的镜子。

十八大以来,中国掀起反腐风暴,打虎、猎狐、拍苍蝇,成绩为世人瞩目。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中国高压反腐态势,不会因为目前成绩而画下“休止符”,而是进入“新常态”,力度不减,加码营造清明政治生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