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何求

人生就是长途的单行道旅行,从起点开始行走,一路收获放弃,妥协苦斗,并理解途中的启示,享受上天的馈赠与挑战。
正文

如何处理面对让你讨厌的人和事?

(2018-07-10 12:37:36) 下一个
在生活中,工作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让人气愤和厌恶的人或者事。这些不懂事的,喜欢嚼舌的,背后煽风点火的,刻薄尖刻的人,那些因这些人而产生的应酬,活动,聚会,倒霉的后果等等, 有时候确实会让人气不打一处出来,甚至气恼郁闷。我也会不时遇到这样的情况。虽然明知道生气是伤害自己而且解决不了问题,却仍然会产生正常的郁闷恼火的情绪。在这个情况下我一般会克制并让自己尽快淡忘。同时我对于如何更成熟有效的避免这些局面和控制自己情绪的方式也很感兴趣。
前2天看Ted Talk 里面有一个叫Sarah Knight的自由撰稿者的演讲The magic of Not Giving a F**. Sarah的主题就是,对于那些让我们不开心的厌烦 的人和事,就应该明确的给出一个态度:I do not give a F** to it.   即不要投入任何精力时间和金钱到这些地方。 而在我们希望give a F** 的地方去进行投资。 Sarah的观点我完全赞成。她提到很多时候我们不喜欢一个人或者一件事,但为什么还会痛苦的浪费时间和精力,是因为我们下意识的觉得我们有义务(obligations)去应付它们。 她的建议就是,放下这些义务但是有礼貌的拒绝:No I have no time. 或者更直接 No I don’t want to .
这个观点我非常赞成,再更进一步,我建议还要远离这些令人反感的事和人。 古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指的就是与什么样的人相处就带来什么样心情后果。据我的观察,刻薄粗鲁心胸狭隘的人往往在生活中就缺乏爱且身处艰难的境遇。但是这些人不懂得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善环境境遇,却是带着怨恨寡欢嫉恨的心情去看待周围的人,特别是比他们过得好的人。 和这些人打交道的机会多了,不但会影响情绪,还更可能影响到自己的境况。
我生活工作中就接触过这样的人,大概分二种类型。 一种在最初接触就可以感觉到对方的敌视与排斥,这种人往往不难对付,因为很容易识别,只需要敬而远之,减少接触的机会。如果对方进一步挑衅,也可以直接打回去让其知难而退。他们大都欺软怕硬,眼高手低,幼稚肤浅。我遇到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公司的一个行政前台(美国白女)。长得又矮又胖,态度极其冷淡。从第一个和我见面就拉着脸,好像我欠了她什么。我除非万不得已不会去找她,过道上如果碰面也是把她当空气。不仅仅是我,很多亚裔同事都有同感并我私下抱怨过。 但是她对白人就非常的热情,常常有聊不完的话题。说白了,这种人就是属于看不得办公室里的少数族裔做白领工资,受不了自己还得为少数族裔来提供行政服务。 与这种人去计较,即浪费时间又毫无效果。敬而远之视为空气真的是唯一的有效办法。
第二种人是在相对深入接触后开始对你有抵触心理并制造麻烦或者怨恨。这种人大部分是在接触后产生对比心理,不能容忍对方比自己更好,而产生的妒忌排斥。 我遇到过很多这样的情况,基本都是发生在关系比较好的朋友同事之间。之前我会认为对方过于小心眼和狭隘,但随着年龄的增加阅历的成熟,开始认识到自身在与不同人接触过程的距离把握也十分重要。
我大学的时候有一个很要好的女朋友,大家一起玩,一起学习。我们的成绩不相上下,大学毕业后我读研,她开始工作; 后来我考G/T出国,她也嫁人来美国。但两人渐行渐远。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每做一件事情,女友都会来与我对比,甚至包括找什么样的男友,工作收入,拿绿卡的状态,到生几个孩子等等。 到了后来与女友的交流中,对方的口气开始变得尖刻,用词也十分的不客气,搞得彼此之间相当的不愉快。到了最后发现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再相互往来以减少对比。
在公司工作的时候,我曾和一个日本的女同事关系非常好,因为都是亚裔,经常会一起在公司的café里用茶用餐聊天。聊各自的国家风俗习惯,包括饮食特点等等。有一段时间,我们好的经常还会相互带饭让对方尝尝鲜。可是当我们关系开始好到聊自己的生活,所住的小区,家庭收入,到后来自己的升职薪水等等,这种比较隐私的信息的时候,关系开始慢慢变得微妙,交流失去以往的愉快和谐,相处也变得让人难受失望。 我想她是内心里并不愿意认可一个中国人的家庭会过得比很多中产阶级的日本人或者美国人还要富裕些(即使我们都只是打工仔),也不愿意认可一个中国女性会像当地的美国人一样敢于维权竞争等等。
这类事情在我的身上发生得多了后,开始让我深思与人交往的深度与距离,也开始检讨自己在向外展示隐私时所需要把握的分寸。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者十八九,其实等于是说美好珍贵的东西本身是很难得的。正是因为难得,拥有后所应有的态度是珍惜呵护,而非炫耀展示。一方面人生境遇多变,谁也不知道下一个路口会遇到什么,所拥有的很可能接下来就是失去。作为一个成熟稳重的人,对于获得的东西是应该心怀感恩低调处理;另一个方面,没有人有义务来为你长期的喝彩欢呼(父母家人除外)。分享快乐是很重要,但要明白很多时候,不同的人能承受你的幸福快乐的能力也不同。作为家人,承受力基本是无限的,因为他们希望你越来越好;作为普通朋友(没有很多利益或者利害关系的)也能为你喝彩,其实就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些人更多的是被你的喜悦所感染;但作为背景比较接近,关系比较紧密的人,相处机会比较多的,却很容易产生出对比的心理,这种情况下的人承受能力是有限的,需要当事人很好的评估。
我有一个亲戚的女儿非常聪明优秀,长得高挑(1.75米)美丽,匀称健美,读完Harvard
法学院在大律师事务所高薪任职,经常到世界各地参加会议研讨,让人羡慕不已。但除了家人,亲戚 从不与外人主动提及女儿的学历工作。我见过她的女儿,为人也相当低调内敛,毫无传说中所谓精英们的张扬自傲。 亲戚的观点就是,为什么要主动提及呢,刺激条件差的不道德,挑战条件更好的更没有必要。做好自己就可以了,就这么简单。
这让我想起很久前看过的一部英国电影,名字都忘了,大意是一个贵族带着仆人出门,因为各种原因仆人需要装成这个贵族,而贵族装成仆人。在酒吧仆人为了显示自己是贵族,准备点最贵的酒和食物,贵族制止了仆人,并说了一句:记住,有钱人从来不会乱花钱,真正的贵族也从来不会炫耀自己的高贵。估计贵族同时还有顾虑的就是,像仆人这样炫耀花费,很难不引起周围他人的关注而导致不必要的麻烦事件。
回到前面的话题,有些不愉快的人与事情是和我们自己处理事务的方式有关的。很多时候可以避免。 那些与我们日日相见的同事,社交媒体上时时打招呼的朋友,如果我们希望和他们和平愉快相处,减少摩擦冲突与对立,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善于处理相互互动的深度与频度。 前面提到的Sarah
Knight的演讲是非常美国化的处理方式,我不喜欢就say NO,不去浪费精力时间,简单明了。但是很多时候,对于那种让你痛苦烦恼的人事,应该在达到yes与no的选择境地之前就尽量规避远离,完全不需要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还赔上情绪态度与纠结!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边走边看66 回复 悄悄话 还真是这个理儿,谢谢分享!
晓青 回复 悄悄话 赞成你的观点!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