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间一尘的博客

欢迎光临本人YouTube频道(频道名:林泉晗禅):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个人资料
正文

有关觉知(转)

(2021-04-06 15:54:50) 下一个

(凡间一尘注:南传佛教强调保持觉知之重要,此文于我有启发,愿益同修。佛法本无南北。然各位自具择法眼自定是否有益是否正确)

有关觉知

作者:一念行者

觉知就是释迦牟尼讲的观照,观自在(观世音)讲的静观,老子讲的内观,现代也有叫临在、觉照、旁观、观察、觉察、当下的力量等。弘忍为惠能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惠能言下大悟。无住为离,不觉是住。觉知即无所住。觉知在时时刻刻皆能进行,为解说方便,在形式上我们把觉知分为静坐觉知(观照)和生活觉知。
1、静坐觉知。就是在特定的静坐或打坐修行中用。静坐时不要试着去制止念头(妄念),也不要去制造宁静,念头来时就看着它来,去时就看着它去,妄想犹如空中的浮云,无时无刻都在流动,永远无法制止。觉知的方法为:一是要时时刻刻提起警觉。不必一定要采取某种坐姿,只要闭上眼睛,不再感知外在,、可以省去很多的心力(能量)。然后,稍做沉静,觉知就会自然地开始,内在觉知并不困难。关键是要时时警觉自己进行觉知。觉知时,念头在那里,而你知道念头正在进行中;轻松警觉的觉知,不对心造成压抑,觉知并不会阻止念头的发生,这足以让念头来去自由。
二是要纯粹的观察。就象看戏一样,你只是观察者,而并不干预舞台上的演员,他们上演什么你就看什么,不思索里面的情节,不判断里面的人物和事情好坏。一旦你能放下思维,进行纯自然地观看,喜悦就出现了,多数人未能体会过这方面的喜悦。如果你曾体会过,你会想更加深入地向内进行观照。观察时不论遇到什么念头和场景,都不要判断,而是全部接收。如同镜子一样,“照见”一切。而觉知不判断,不参与,不去停止念头,只是做纯粹的旁观者,即纯旁观。一开始,100%没有杂念的旁观是不现实的。因此,要顺其自然,逐渐达到旁观的纯洁度,50%至80%,90%乃至99%,乃至99.999%。、平时觉知:外在是内心的投射。从本质上来说,觉知生活中的一切也即是觉知心,觉知念头。我们平时没有觉知就象是在做梦,很多时候陷入无意识状态,有的时候就像是行尸走肉,只是被动的根据潜意识的记忆对人和事做出反应。
平时无论我们做什么,只要能够保持觉知,对自己的身、语、意进行觉知,这就是修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修行者完全可以把自己的全部生活纳入修行。学会时时刻刻觉知事物,而又不分别事物,这样去生活试试看。对事物觉知,而又不分别事物,就是一种单纯心,只有这种单纯心才能入道。一旦开始在生活中觉知,可以让你换一个人,你的心会变得清新、年轻、活力充沛。维持觉知,思维生起时觉察它,身体有行动也觉察,对一切的觉知必须尽可能地保持着。这并不困难,只是习惯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加上觉知,就是真实的修行——修行者不需要把生活与修行完全区分开来。只要能做到时时觉察,修行就变得很简单,吃饭、穿衣、举手、投足,只要加上觉知,这就是修行之路——提升真实的智慧。平时觉知的方法:一是时刻保持觉知。保持对当下的觉知是一项能力,需要培养才能形成。心的习气是牢固的,每当我们面对事物时,可能会一再地忘记觉察。以往形成的不良习惯阻碍当下的觉知,对此,只有不断地重拾觉知,培育新的觉知习惯。每当意识到自己并未觉知时,只要振作起来,重拾觉知即可。不要因此而谴责自己。建立觉知的习惯需要从目前这一刻开始,一次一次地训练对当下觉知的能力,久之,这项能力就会被开发出来。所谓觉知就是一种训练,比学骑自行车还简单,但是受益终生,乃至解脱轮回。
二是觉知当下。觉知的重点在于当下,修行者无须费力寻找觉知,面对当下的身语意,保持专注,这就是觉知了。当你喜悦时,觉知它;当你生气时,觉知它;当你愤怒时,觉知它;当你平静时,觉知它。觉知意味着没有评价,真切地对当下的情形留心察觉,就是觉知。所以,真实的修行就在当下。如果你发现自己已经深陷烦恼之中,只要立刻重拾觉知,当下你就能保持清醒,远离烦恼,并继续你的生活和工作。觉知并不需要另外花费时间,在工作与生活的同时,觉知与其同时进行,它们互不相碍。对所有人来说,只要能时时保持觉知,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保持觉察,就是真实的修行,若能把觉知二字贯穿于生活中不就是修行吗?——这与专业的修行者有着同样的效果。我们一直在使用念头,而不知道它的本质;修行即是觉知,在你使用念头的时候觉知它,真正的智慧将从这种觉知中升起。日常生活中若能处处保持觉知存在,也即是如来在转物,反之就是物在转凡夫。
3、觉知效果:一是当你觉知时,念头的影响力在下降。以前你在无意识下受它的束缚,你并不知道。现在,面对念头,当你能够反复地进行觉知,那些喋喋不休的念头就会失去一部分力量,它对你的干扰会减弱。修行者可以自己体会到,当你进行觉知时,心(意识)的力量被调动在觉知上,念头的力量被削弱。觉知的力量愈强,念头的力量愈弱;在强烈的觉知下,念头就会显出它的基本状态,念头变得单一而清晰——这是觉察的结果。我们知道,那些无休无止的念头与觉知出于同一源头即心(意识);在持续地训练下,那些制造念头的力量会有一部分被转化为觉察,这就是转化——更多的能量被转化为觉察的力量。这方面的功夫积累多了,最大的益处是心念对你的影响力下降,心念在你的心上发生时也轻快了很多,这一步步地引领你来到神性(空性)的奥秘之门。
二是减少烦恼,心地清净。人们心理上的诸多问题,都与不了解念头有关。现实中,许多人想尽办法,希望自己的心能够清净一些,意图控制自己的念头不再烦恼,却无法做到。殊不知对于念头,越控制越乱,越觉知越有条理。觉知而不控制,这是觉知中的重要方面。对心来说,观察本身就能达成了解,了解实相就能平息一切矛盾和冲突。另外,当我们太过执着念头的内容,觉知缺失,心的假造就开始了,心有这个能力,它可以假造很多不存在的东西。烦恼就是这样被不断地被引生出来;而当你静静地对心进行觉知时,心的假造就会减少很多,而烦恼很难从你的觉知中生起;即使有假造的心理产生,你也能清楚地知道那是心在假造事物。但不论心制造什么假相,在觉知下,它们生起就熄灭了。当从觉知中看到这些,渐渐地,内在的大大小小的冲突就慢慢地止息了,而身与心也逐渐地放松了下来。于是,你就能自然地对待各种心理现象,它们在心理上发生时你早已觉察到,不必等到它们再去制造物质的事实包括疾病。其实念头本质是能量,念头、烦恼过多,造成意识能量堵塞,表现在身体上就会痛则不通,变成了疾病。当你觉知和看这些念头时,意识能量堵塞就会被化解,能量开始流动,反映在身体上疾病就会逐渐消除。当了解心念的本质以后,你可以经历各种心理但不会有忧虑与痛苦乃至疾病,这时,就连最令人厌恶的念头你都能享受,原来它们并没有什么不对——你从心念中解脱出来了。
三是觉知持续维持,发现念头的来去不是一个过程,只是一个刹那一个刹那地短暂发生。当你的觉知能力细致并强大,你就能看清念头并没有实质的内容,只是一个一个的生灭,而且在每一个时刻只有一个念头发生,然后消失,消失之后不会留下一丝踪迹。所有心念都是如此,这是规律。对于了解心念的这种本质状态的人,知道念头就象是在空中作画,在水中写字,也象天空中的鸟,过后不留一丝痕迹。人们用想象把这些随时间发生的现象假想成一个整体,称为人或心,或称为一个过程。
事实上,心念并不存在,它们只是思绪的快速生灭的序列。人们之所以认同心念,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看清瞬间的生灭,他们把时间先后发生过的心念现象用想象串连起来,假造成一个人或我,或假造成一个事实,然后认同它们。这是不了解无我的真相。当你了解到心念的这个生灭性质,你不会再把它们串联起来,它们只是生灭,这是最可靠的事实。当看到这个层次,你就发现了心念的本质:在觉知这些刹那间生灭念头的那个东西,那个称之为空性的东西,它从未生灭过,一直在那觉知着,在那看着,犹如一个虚空一样,念头在虚空里生灭着,但虚空从未生灭,从不动摇。这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你不再被各种心理现象束缚和控制,于是心就会在瞬间获得释放。神性(空性)出现,你在人生这个大梦中开始醒来另外,睡眠中也可以觉知,平时觉知习惯了,做梦时能把肉体意识带入梦中,能够做清醒梦。在清醒梦中如同你在生活中觉知(其实我们的生活也是梦而已),梦中破梦,死后也能自己做主,随修行高低进入相应的境界空间。这说起来是另外一篇文章了。
生死未了,智慧未开,永远要时时刻刻提起觉知,保住觉知永不间断,逐渐地,随着觉知的成长,心开始改变,从没有觉知到觉知,随后从觉知中发现了空性,并从空性中得到了解脱——彻底摆脱心念的纠缠,进入到无限存在(神性)的喜悦中。当然,还有以后的更美好风景。按禅宗的境界,三关未彻底破,真如空性永远不能放下,一直提起觉知,待三关通透才能放下觉知。

觉就是佛,觉知就是佛性。当你时刻带着觉知做事,那就是一个清醒的人在活着。能时刻在觉知时,你就是佛性不失。觉知是菩萨的修持。每天,当你觉知着吃饭,那是菩萨在吃饭;当你觉知着洗衣,那是菩萨在洗衣;当你觉知着走路,那是菩萨在走路;当你觉知着冲马桶,那是菩萨在做清洁工……。总之,如果觉知在你身上,那么你活了。就像灯泡来了电,你是一个正在发光的人。你活生生,你变得细敏而柔善。当你觉知,你的心是那发光的灯泡。在菩萨时期,觉知是一把自助的利刃,它能断百忧,能切诸苦,能照黑暗,能生智慧。觉知是一道透进窗户,唤你苏醒的光;觉知是一盏陪你进地狱,带你出来的灯;觉知是花的颜色,是玉的光,是水的声响,在一切生命和无生命的显象。知晓觉知的人有福了,光透了进来;使用觉知的人得报了,苦将离去;被觉知使用的人福报更大,因为佛将成。觉知是菩萨阶段的修持,寻找喜悦光明的人,你一定不能丢了它。丢了它,你将不知不晓,坠入六道烦恼;丢了它,你将不知不觉,进入轮回翻绞。持觉修行的人开始很辛苦,但辛苦却是自在的因。提着觉知,就像提着一桶水一样走路,但不要因为太累而丢了它。你必须提着它,提着它,直达到你的极限。当你修行觉知,提着觉知如提着水,你感到累——不要丢,让自己继续累、累、累……当你累得快要死时:好了,你要“生”了。当你提着觉知行走,当你来到、累到某一顶点时,觉知突然一放,像担水的挑子绳子断了一样,咣当一声,“大地平沉,虚空粉碎”,——你将来到“开悟,你将来到新的境界:无边无量的非空之“空”就是你眼前,你的神识出了小小的身体,你见了诸佛所见的景象……。你将不再是菩萨,或者说,你将以一个菩萨的身份首次看见佛光。这是一个修持觉知的人将会遇到的。不要以为修持觉知是一个轻巧,或是一个非常容易的方便法门。事实上要达觉悟的目标,修持觉知近乎是一种苦行。因为你必须时刻提着,你提的时间必须密,你不能放手,你必须来到极点,你必须累得要死……,否则,从觉知到不了觉悟。觉知指向觉悟,但不是人人修持觉知都能达到觉悟的。修持“觉”,你必须来到一个点,否则,你进入不了那个“悟”。这个“点”就是,你提觉提到将要快把自己累死的时刻,你实在不想提,但觉知咬着你不放,在你想放它、它不想放你的时刻,在你最痛苦、最疲惫虚弱的时刻,突然,你来到了“悟”——开悟。一个修行觉知而开悟的人,开悟往往就发生在这个阶段。带着觉知出发,注意找寻那个点,这样,你就能够有希望瞥见诸人所说的“开悟”的光景。修觉之前,保持觉知,觉知是那样的;穿过“开悟”那个点,觉知变成了什么样?在修觉的开始,你关注觉知;当你过了那个点,觉知开始关注你。开始你用觉知照耀你眼前的事物,在那个点后,事物开始以“觉知”之身照耀你。在修觉开始,觉知是你手中的手电筒;当你穿过(“开悟”)那个点,觉知就像太阳一样的照耀你了。确切地说,在开悟之前,觉知叫觉知;在开悟之后,觉知应该名“观照”了。因为在开始之时,还有一个觉知者存在,而到后来,觉知者不存在了。在开始有一个努力过程,而最后,完全无为,觉知者消失了,但觉知存在。这就是观照的情况。修行人中常谈观照、观照,事实上观照并不是人人都能观照的。观照是觉知的升华,是觉性的大放光明。观照和觉知的最大不同在于:觉知是努力式的,观照是无努力的;觉知有一个觉知者存在,观照并无一个努力的观照者存在;觉知是你之光照耀事物,而观照是事物之光照耀你。这是觉知和观照的不同。能观照的人,已经穿过了菩萨,来到了佛位。能观能照的人,基本已是佛了。在“开悟”这个点之前,修行觉知的人往往进入一个误区,就是:觉知和所觉之物是“对立”的。例如,觉知念头——未悟之前的修行者,常常把觉知比作猫,把念头比作老鼠。说喂猫是为了捉鼠,或用猫看鼠,鼠出即抓。这种见地陷入了二法,不是佛法,因为佛法是不二法。觉者必须是一,不能是二,若陷二中,即入迷中。迷中修行,即是迷修。迷修之修,难到彼岸。事实上,觉知不是猫,念头也不是老鼠。觉知仅仅是光,除了是光,它什么也不是——它是非光之光。修持觉知,是一个从油灯光到太阳光的过程。不管怎样,觉知是生命里的重要“存在”。唯一永存不死的存在。它是生命不灭的本质。我们必须找到它,使用它,被它使用,否则,我们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醒着的人、活着的人。觉知悟前用它,悟后它还在继续使用;觉知迷时它存在,醒时它还存在。它是生命存在的不变的背景。我们必须深刻的认识觉知,用它、被用——直到以“它”而活着。在修行之初,觉知是一条路,每个人都必须沿着它走,这样即使你觉而未悟,那么你活着的品质也完全和那觉而悟者一样。“悟”,只是一次头脑上的开花,对于永恒不移、不生不灭的觉来说,它是次要的,甚至是可有可无的。悟,只不过是一次窥见,即使你没有窥见你(心)的本来面目,但若你持觉行走坐卧,一切即在觉不失中,那么你也如同是佛。就像从来没有照过镜子——见过自己的人,照样能生活的快乐自在一样。所以,在“觉悟”二字之中,最重要的是“觉”而不是“悟”。一个人有觉,他可能悟,也可能不悟,这不是重点。

觉知一直都在,不管白天还是黑夜,它就像天上的太阳,不管白天还是黑夜,一直都在,甚至被乌云遮住,甚至雨雪天气,它也一直都在。觉知一直都在,不管十五还是初一,它就像圆圆的月亮,不管十五还是初一,一直都是圆的,甚至当它不见时,甚至当它变弯时,它也一直是圆的。觉知一直都在,不管生前还是死后,不管醒时还是睡梦,它一直都在,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这是觉知的属性,是“觉知”作为名词的原始含义,也有人叫它为“空”,也有人称它为“道”。我习惯于把觉作两种称呼,一种叫觉性,一种叫觉知,前者相当于零,后者相当于一,前者是本然的空无,后者是理念上的运用。找到觉知,就是由知而入觉,由一而入零,再又由觉而入知,由零而入一的过程。经过一条小路,当你没有觉知,看到地上有一条蛇,被吓一跳,仔细一看,是一条绳子,于是你坦然一笑,觉得自己真笨,同时忆起“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的俗话来。这个过程,你在绳子上已经增加了很多的故事。首先是看到蛇,它实际上并不存在。其次是被吓一跳,是自己吓自己。再次是笑自己笨,确实够笨。最后是联想到一个典故,或者还会联想到更多的东西。存在的一,是一条绳子,而在你的念头中,一变成了四,凭空给自己增添了不少的麻烦。如果你保持觉知,一条绳子就只是一条绳子,不仅仅是一,而且当你看到这个“一”的时候,你用觉性之光把它化为零了,连一都不是了,在你的觉知中,它是零,是空性,因为觉知本身是空性。这个过程就叫做找到觉知,找到觉知能帮你省略不少的麻烦!当你从这条小路走回来的时候,你再一次看到了这条绳子,如果你习惯性地觉知着一切,这条绳子就仅仅作为绳子存在着,并不会附带更多的故事。当然,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作为一般修行者来说,很可能还会看到一条蛇,因为由绳子到蛇的过程已经变成一种习惯,深深植入你的潜意识,但因为有觉知,如同在漆黑的夜里有一盏灯一样,你照见了这条蛇,并不会被它吓一跳。退一步说,就算你再次被它吓一跳,你同时照见了这个“吓一跳”,它就不会升起更多的情绪和想法。再退一步说,就算你再一次升起更多的情绪和想法,你同时觉知这些情绪和想法,它们就会很快消失。退一万步说,在觉知之下,情绪和想法不消失,也不会有什么杀伤力。没有觉知,一条绳子会引起你很多的情绪和想法,当你沉浸于这些情绪和想法的时候,很危险,相当于把你放置在高速公路上,任来往的车辆穿梭,而你被蒙住了双眼一样。有觉知,当你再次看到这条绳子的时候,你只会有一个短暂的不在当下的过程,或许是刹那,你就会回到当下,你发现眼前是一条绳子,没有更多的故事,然后你发现绳子旁边一个硬币,是一块钱,你捡起这一块钱,到前面买了一瓶汽水,津津有味地享受着,也带来了一天的好心情。这事我刚刚经历过,呵呵!所以说要保持觉知,要保持觉知先要找到觉知,不找到觉知,你就只能保持无明,保持被潜意识控制着,被命运控制着。没有觉知,你就是命运的奴仆,有了觉知,你就是命运的主人。命运的本质就是念头的故事,有什么样的念头就有什么样的故事。觉知一直都在,未曾远离我们,就好像呼吸一样,你忘了呼吸,但呼吸没忘记你,它一直都在。 觉知一直都在,未曾远离我们,就好像空气一样,你忘了空气,但空气没忘记你,它一直都在。觉知一直都在,未曾远离我们,就好像上帝一样,你忘了上帝,但上帝没忘记你,它一直都在。觉知是无边的宁静,无边的能量和智慧,它有另一个名字叫**”,另一种属性叫做“花的芳香”,这是一个比喻的说法,正确的说法是:觉知是我们的灵魂。你看不到它,因为它无形;你听不到它,因为它无声;你摸不到它,因为它无影;你也想不到它,因为它不在念头中。 觉知虽然不在念头中,却可以作用于念头。对于我来说,修行就是深入那无边宁静的觉性中,掘取爱的种子,撒播到念头中,让它开花,让它散发芳香的过程。如果说觉知是佛的话,无明就是魔,念头只不过是一个载体,一个跟身体和情绪,跟“我”紧紧相关的载体。有觉知的念头就是佛的念头,没有觉知的念头就是魔的念头,修行就是由魔变佛的过程,用心理学语汇说,就是用自我意识改造潜意识的过程。也许你会说,我虽然不是佛,但也不是魔,我是人,我既有不好的念头,又有好的念头,而且好的念头居多。那么恭喜你,你的意识进化得不错!但在我的经验中,随着修行的深入,会越来越发现无明的苦,发现每个念头都是苦的根源,发现只有保持觉知才能彻底断一切苦。觉知的目的不是无念,而是改造念头,改造念头的方法只是觉知,而不是以念制念。 附带说一句,觉知作为动词来说,是一个勿忘勿助,若有若无的过程,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觉知是我们的灵魂,它无形、无声、无影、无边大,平时所谓的“我”只是我们的念头,充其量不过是念头和身体的结合,“我”忘记了觉知,而觉知一直都在。忘记觉知,觉知也并不减少;找到觉知,觉知也并不增加;保持觉知,觉知也并不生发;没有觉知,觉知也并不灭亡。愿意寻找觉知,觉知在那儿等你。不:寻找觉知,觉知也并不来打搅你。是你需要觉知,而不是觉知需要你。你不包含觉知,觉知却包含了你!
诸佛涅盘在现实存在本来的面目中,他即没到月球,也没到海王星,他就坐在他的椅子中涅盘了。他走在他的涅盘中,他行在他的涅盘中,他举手投足在他的涅盘中。既没出体,也没通灵,他涅盘在他的家中、他走着的山路上、他坐着的公共汽车里、他蹲着的马桶上、他刷牙的时刻、他吃饭的当下。没有故事就没有轮回,没有故事就是涅盘。诸佛就涅盘在此刻、当下——如实的存在面前。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