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倭寇之患:大明王朝掩盖的真相

(2015-12-28 23:31:01) 下一个

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浙江宁波发生了两伙日本人打斗的骚乱。骚乱之严重不亚于一场小型战争。一伙日本人为攻击另一伙日本人,把一处楼馆点着。被袭击者纵马飞奔,夺船逃跑。追逃马队穿过宁波闹市,一路洗劫。从宁波直到余姚,再到绍兴城下。前来维持治安的几个明朝武官被杀被俘,让大明朝廷毫无颜面。

史书的说法叫“争贡之役”。在其时,上贡是一件一本万利的事情,外国商船运载货物到中国来,贡献物产。朝廷收受贡物之后,以“国赐”形式回报中国物产。这种情况,总是进贡得少,赏赐得多。朝贡获利巨大,足以让日本国内的各股政治势力斗争厮杀。

嘉靖二年,这是日本盼着已久的朝贡期,日本大名大内氏组成上贡使团,由宗设谦道手持勘验名册、率领三船三百余人前往中国。而就在此时,他的政敌大名细川氏也派出使团赴明。这两队人马于四月底到达宁波,由于细川氏使团的副使宋素卿是中国人,深明市舶司时敝,暗中行贿于管理上贡团的市舶司大太监赖恩,遂先行验货。市舶司随后在嘉宾堂欢宴二个使团,在安排席位次时,又将细川氏使团置于首席。

眼看自己手持真正的贸易凭证,却被对手抢先,本就多海盗的大内氏使团对细川氏的使团发动了袭击,终于惊动了明廷。明朝政府要求日方惩办宗设及倡首数人,放回被掳中国官民,缴还旧有勘合,遵守两国所订之约,如此方许换给新勘合,继续贸易。然而日本拒绝了,加之“地理大发现”以来欧洲殖民者的接踵而来,沿海治安多次陷入危机,嘉靖干脆简单粗暴的一关了事——停止一切贸易活动,全面实行海禁,期望以围堵的政策来减轻倭寇的威胁。

只是日本人的需求在这里,海禁之路使得本就暴利的中国商品价格再次暴涨,这些经济利益能让人藐视一切风险,马克思早已说过说:“资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着被绞死的危险。”皇帝的圣旨无法堵绝日本人对各种物资的需求,既然无法通过贸易渠道获得,那就去抢吧,一场让嘉靖无法想象的倭患不可避免的到来了。

据历史学者陈懋恒的研究统计,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之后的15年内,倭患共计609次,占到了整个明朝倭寇侵扰记录的80%左右,及至隆庆与万历年间又骤减,平均每年不足1次。

对于这场倭患,按照中国主流舆论解释,譬如《中国历史大辞典》:“明时骚扰中国沿海一带的日本强盗。十四世纪初,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在长期战乱中失败的南朝封建主组织武士、浪人到明朝沿海一带走私抢掠,进行海盗活动。从洪武时起,明朝致力于加强海防,永乐十七年(1419)明军于辽东望海埚全歼来侵之倭,此后海防较为平静。嘉靖以后,日本进入战国时代,在封建诸侯支持下,日本海盗与中国海盗王直、徐海等勾结一起,在江浙、福建沿海攻掠乡镇城邑,明朝东南倭患大起。明廷多次委派官吏经营海防,但因朝政腐败而难有成效。嘉靖后期爱国将领戚继光、俞大猷在广大军民支持下,先后平定江浙、福建、广东倭寇海盗,倭患始平。”

这解释说出了一部分真相,然而与历史仍存在着相当的距离。与日本倭寇勾结的远不止王直等人,嘉靖时期的倭患,不如说是海商对海禁政策惨烈抗议。

从宋朝以来,中国东南滨海地区人口增加迅速,当地居民一直将出海贸易视为衣食之源,海商、水手、造船、修理、搬运加上种种服务,可以说大海养活了起码百万计的沿海居民。在福建,有句话叫做:“海者,闽人之田。”明朝海禁令无情地把当地居民的“田”给剥夺了,饭碗跟着也砸了。在广东潮州、福建泉州、漳州地区一向是通商出海的发舶口,“潮漳以番舶为利”,不许贸易等于断了他们的生计。

对茫然失所的沿海居民来说,眼前摆着两条路:要么忍饥挨饿,要么铤而走险进行海上走私。走私利高,一旦被政府发现就以倭寇处置,被定性为寇的海商只能沦落海上,参与类似于倭寇抢劫活动;最终变成倭寇。

同时,倭寇大量掳掠中国居民,迫使他们加入倭寇行列。明朝的中国人是不剃发的,但被掠走的男性都被剃成日本人一样的顶秃发型,使得他们难以摆脱倭寇回到国内,不得不同流合污。由于对抗朝廷是死罪,为了避免家人和亲属受牵连,这些沦为海盗的中国人也情愿装成是日本人。

所以并不是一个两个,在倭寇中甚至出现中国人十之七八、日本人十之二三的情况。大量沿海居民自愿或不自愿的成为倭寇中的一员,或与日本海盗勾结在一起,从日本基地一次又一次的对中国沿海发起攻击。而他们比真正的日本倭寇熟知地情,又有广泛的群众接应,于是作战时,看似荒唐的一幕屡屡发生:倭寇天时地利无所不占,他们能避开明军,乘其不意,攻其不备。

参加过抗倭战争的明人万表记录道:“杭州城歇客的店家,明知是海贼,但贪图其厚利,任其堆货,且为打点护送。铜钱用以铸火铣,用铅制子弹,用硝造火药,用铁制刀枪……大船护送,关津不查不问,明送资贼。”“近地人民或送鲜货,或馈酒米,或献子女,络绎不绝;边卫之官,有献红被玉带者……(与)五峰(即王直)素有交情,相逢则拜伏叩头,甘心为其臣仆,为其送货,一呼即往,自以为荣,矜上挟下,顺逆不分,良恶莫辨。”

本来明军东南海防已日益废弛,兵器装备上也不如倭寇。失去了沿海群众的支持,明朝海禁政策在执行时异常困难,“禁之愈严,则其值愈厚,起之者众,私通不得,则掠夺随之”。于是倭寇横行,猖獗泛滥。

直道戚继光横空出世,针对日本军事化了的倭寇专门制造兵器、布置阵法,才大体上实现了“但愿海波平”的志向。

不过这并不能治本,戚继光等人只是剿灭了以中国人为首的倭寇,并没有深入到日本本土,因此,还有很多日本人或以日本为基地的倭寇继续做着海盗的营生。纵使戚继光几乎杀光闽广一带的倭寇,新的倭寇又总是马上出现。只要中国海禁未开,王直请降时的主要诉求“惟愿进贡通市而已”不能做到,倭寇之祸自是不能平息。

明后期后统治阶层也意识到了这一点,隆庆皇帝继位后便宣布开关,准许国内人民贩货于东西两洋,承认私人贸易的合法性。此政一出,中国海商终于有了走出国门的通道,嘉靖时期轰轰烈烈的倭寇也就自行消散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沈成涵 回复 悄悄话 楼下国策重要性的观点很正确,文章说的也都是事实。但是没说出本质。禁海是当时顶级腐儒士大夫的国策而不是皇帝想出来的,为的是独霸海上贸易的财富。因为明朝风起更加开放,读书人经商蔚然成风。大官僚家中子侄经商是财富的主要来源(但是并不声张),所以才有首辅张四维说自己的财富是“梦中神人授金”。其实都是官商勾结独霸各种贸易,这里面海上贸易是非常主要的,中日贸易的商品中有不少是是数百倍的利润。所以禁海就可以封杀掉中小商人,而让权势财富更雄厚的大豪商更好的独占。想想赖昌星就该明白,都是一回事!
瀛客 回复 悄悄话 从倭寇这件事可以了解到,国策的重要。一个没有远见的国策劳民伤财,又烽火四起;相反,好的国策却能富民安邦。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