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金头脑

徐志摩的思路,徐霞客的文笔。天马行空,喜欢写作。阅读历史、地理等知识,追寻探险背后的故事。曾上电视参加益智类竞赛节目-金头脑,并夺得月优胜。这就是我,一个爱好广泛的小伙子。
个人资料
正文

再游纽约

(2020-12-12 10:37:00) 下一个

2016年的纽约之旅是我第二次来到纽约。

我第一次去纽约是跟旅行团去的,在城里仅待一天,主要参观曼哈顿的热门景点;这次我游纽约则是三天的自由行,不仅参观了上次没去的景点,还接触了很多社区的角落,对纽约也有更深入的认识。

我这次把酒店订在布鲁克林区的日落公园(Sunset Park)附近,以期能探索纽约的不同社区。还没到达街区,就在纽约的地铁上感受到了纽约人的疯狂。有人在车内玩蛇!

 

日落公园是布鲁克林区内主要的华人聚居地,第八大道则是华人社的核心地带。这里有很多华人商铺、小吃店、服务机构等等。

离开华人区后,我们前去地铁站,途中走进了应该是拉丁裔移民的街道。当天天气炎热,有人拉开了路旁的水栓(消防栓),很多人在旁嘻戏。当时我所住的加州年年干旱,而这里的人居然可以在街上玩水,我只好说:“纽约人民欢乐多”。

 

除了华人和拉丁裔居民外,还有很多犹太教正统派居住在布鲁克林。我们在日落公园以东的菠萝园(Borough Park)社区经常看到一群身穿黑色外套、黑长裤、头戴宽扁帽、蓄长须的男子,有的还拖家带口;他们应该就是犹太教正统派的哈雷迪(Haredi Judaism)。根据“维基百科”的说法,哈雷迪在派系内通婚,通常刚成年就会结婚;婚后哈雷迪男子每天到宗教学校研读犹太经典,且不事生产;妇女为家庭主妇,由于教义禁止节育、推崇生养大批孩子,每个家庭约有6-15个孩子,以致大多数哈雷迪家庭生活困苦,经济来源多为妇女打零工与仰赖政府发放福利金来维持生活。而通常哈雷迪教徒不兴非哈雷迪教徒交谈,若是刻意接近哈雷迪教徒他们通常会快步离去。

据说有超过十万哈雷迪教徒居住在布鲁克林区,而且每隔20年人数便成长一倍;菠萝园内更由于该派系乐生小孩,有纽约市“婴儿潮之都”的绰号。

 

下午,我们来到与曼哈顿一河之隔的布鲁克林下城区(Downtown Brooklyn)参观。十九世纪初,布鲁克林地区开始了城市化。1834年,布鲁克林建市。1848年,新古典风格的布鲁克林市政厅(Brooklyn Borough Hall)在现在的下城区建成。到了十九世纪末,布鲁克林市的人口已达百万。

与此同时,布鲁克林与一河之隔的纽约(曼哈顿)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时人把两者称为双子城(Twin City)1883年,连接两地的布鲁克林大桥建成通车;1898年,布鲁克林、曼哈顿等几个县市根据《大纽约宪章》合并而成了现代的纽约市。1909年,连接曼哈顿与布鲁克林的第二座跨河大桥 - 曼哈顿大桥建成通车。

 

纽约人把曼哈顿大桥与布鲁克林区的交汇处称为DUMBO, 字面翻译过来就是在曼哈顿桥的立交桥桥底(Down Under the Manhattan Bridge Overpass)。一百多年前,这一区域遍布仓库、工厂、码头、食品加工厂等等,其中还包括全美一流的造船厂 - 布鲁克林造船厂(我此前写过的美军最强战列舰之一的Iowa号就在这座造船厂建造);大量产业工人在里面工作。到了上世纪中后期,纽约开始去工业化,这一带的工业区才纷纷关闭。现在这一区域被许多高级公寓、艺术室、初创公司、高科技企业等占据。

到了当天傍晚时分,我们决定随大流从布鲁克林大桥徒步过桥。

 

布鲁克林大桥是美国最老的悬索桥之一,建于1883年。全长1825米,宽26米,桥下净空41米(桥下离水面高度)。大桥的建设过程长达14年,其间还发生了很多感人和悲壮的故事。有兴趣的网友可去观看BBC纪录片Seven Wonders of the Industrial World《工业世界的七大奇迹》中关于布鲁克林大桥的介绍。

大桥的人行道位于桥梁中间位置。这里是观赏曼哈顿天际线的绝佳地点,吸引了很多游客和市民徒步登桥。

 

布鲁克林大桥于1964年成为了美国国家历史地标。它在美国的流行文化中占有重要角色。在很多关于纽约的灾难电影中,布鲁克林大桥会被导演所“毁灭”。我也是早早从影视作品中知道它,现在算是近距离“一睹真容”。

我们花了大半个小时走完全程。到了曼哈顿下桥后,我们在附近吃了晚餐,坐地铁回到酒店,结束了第一天的行程。

 

第二天早上,我们前往布鲁克林的展望公园(Prospect Park)游玩。它是一座建于150年前的大型公园,由曼哈顿中央公园的设计者一手打造。里面有亭台楼阁,大草坪;湖光水色,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竟相辉映。

 

展望公园以南的区域有一片漂亮的豪宅,有些是一百多年前维多利亚时代风格的建筑。我们进去走了一圈,里面环境优雅,值得一看。

 

到了中午时分,我们坐地铁前往曼哈顿中城区河畔,参观联合国总部。这是我此次纽约之旅的重要行程,值得花笔墨详细介绍一下。

联合国总部位于曼哈顿东侧第一大道。楼高155米,共39层;建造时间为1948年到1952年,造价为6500万美元(等于现在的6亿美元)。

 

每年九月到十二月,拥有193个会员国的联合国在此举行会员大会。在此期间,各国元首政要、外交官们在此云集一堂,共商国际大事。

 

联合国大厦的北侧开辟了一座游客中心,各国游客可以去那里参观。联合国总部属于国际领土,因此只要持会员国护照就可以进入。我们先去马路对面的接待处登记,然后过安检。安检和机场一样严格,幸好当时没有旅行大巴的游客,排队的人不多,我们很快就过了安检。

 

一进门口,就看到了著名的青铜雕塑艺术品“打结的枪”(Non-Violence Sculpture), 一支左轮手枪的枪管被打结作废,寓意非暴力。它由瑞典艺术家卡尔于1985年制作;1988年,卢森堡政府将其中一个复制品捐赠予联合国。

 

对面的艺术品则是由意大利雕塑家波莫多罗创作的“球中球”(Sphere within Sphere)

稍后我们进入室内参观。里面的展览厅里生动的展现了联合国的历史、宗旨、和任务。还阵列了各国赠送的艺术品。

 

联合国前秘书长加纳人安南的画像。我读中学时在新闻里经常听到他的大名。

 

联合国在非洲的维和任务。其中中非有五处,西非有四处;这些在中文新闻里时有耳闻,美国新闻只播了南苏丹和达富地区。

 

这个宣传画板可能讲的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救灾工作。

我们去的时候正是七月的周末,联合国会议厅里没有会议安排,可以允许游客们在外面观看。我们得以隔着玻璃一睹联合国大会会议庁(General Assembly Hall)的真容。不知有多少历史上的知名人物曾经在里面演讲。

 

最后我们来到了联合国维和部队展厅。游客们可以戴上蓝色贝雷帽与联合国旗帜合影留念。我也照了一张照片,可惜质量太差,就不敢传上来献丑了。

 

离开联合国总部后,我们乘坐公交车,沿着曼哈顿东河边的马路南下,在车上观赏路边风景。我们一路来到曼哈顿最南端的南码头(South Ferry)附近,眺望远处的自由神像。

 

傍晚,我们前往纽约著名的高线公园(High Line Park)步行。它位于曼哈顿弃用的纽约中央铁路西区线一个高架桥上的绿道和带状公园,长达2.33公里。很多市民和游人在上面散步、打卡、照相,途中更看到有很多艺人在表演。

 

第三天上午,我们来到曼哈顿的苏豪区(SoHo)参观。据网上资料显示,这里原来是工厂区,五十年前成为了艺术家的聚集地,现在则被艺术馆、精品店、特色餐厅所占据。

我们在苏豪区内的知名甜品店Dominique Ansel Bakery饱餐一顿。

 

 

 

 

 

中午时分,我们来到美国职业篮球NBA纽约尼克斯队的主场 - 麦迪逊广场花园(Madision Square Garden),还参观了号称美国最大邮局的The James A Farley邮局。稍后,我从附近的宾夕法尼亚车站坐火车前去新泽西的纽瓦克机场,为此次纽约之行划下句号。

 

本来以为从纽瓦克机场可以很快坐飞机回家,谁知道又出现了意外状况。当时大纽约地区乌云密布,我登上飞机后,飞机一直在停坪,飞机广播则一直说在等机场指示。原地等了一个多小时后,机长直接广播说,因为天气原因(雷暴雨),航班取消,全体乘客返回机场。那个时段的所有航班都取消了,机场前台挤满了改机票的乘客,非常混乱。又过了两个小时,航空公司决定在明天早上八点新开一个航班专程载我们走。随后,航空公司获知原航班的大部分乘客都是转机的,只有我们几个人是直飞加州,逐决定把我们几个人塞进另一个明早的航班。

晚上的时候,我在机场过夜,坐在凳子上休息。因为害怕行李失窃,再加上受到周围人和环境的影响,我整晚几乎没睡。

到了第二天早上,我早早就来到登机处过安检,得知我的机票免费升级了;由于经济舱的乘客已满,我们几个人被升级到了商务舱(头等舱)。因为是百来人的中型飞机,商务舱与经济舱并没有分隔;但至少我坐的位置宽敞了很多,还可以免费点很多东西吃。我吃完飞机餐后,倒头便睡,直到接近中午时分降落加州前才睡醒,也算是一段比较特别的经历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