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教徒的脚踪

ardmore:座右铭--纯正的教义,敬虔的生活,无伪的信心
正文

你仍然为罪哀痛吗?

(2015-03-01 16:18:45) 下一个
你仍然为罪哀痛吗?
 
唐纳德·惠特尼
  
  
    1725年,就是定居马萨诸塞州北汉普顿帮助外公牧养那里教会的前一年,年轻的爱德华滋写道:  
   
    我更深刻地觉悟到自己的邪恶及内心的败坏,这种认识远远胜于我归主以前。我常常觉得:如果神要究察我的罪孽,我就会显出是全人类——从世界的开始到现在,所有在地上存在过的人——中最邪恶的人,并且我应该占据地狱的最底层。
  
    长久以来我完全无法言喻自身里面的邪恶,它吞噬全部的思想和想象力;就像一场无限的洪水或一座大山压在我头上。我不知道该怎样更好地描述我的罪在我眼中的 样子,唯一能想到的是无限加无限,无限乘以无限。多年以来,这些表达方式经常出现在我的脑海和嘴里,“无限加无限……无限加无限!”当我审视自己的内心, 看见自己的邪恶时,它看上去似乎是一个比地狱还要深的深渊。
  
    这是正常、健康的基督教信仰吗?还是过于执着,毫无必要的卑躬屈节?我相信,爱德华滋对自己罪的哀痛之言,不但表明他在恩典中成长,而且也说明,所有成长中的基督徒都有像爱德华滋那样的思想和感受。以下是我的解释。
 
什么时候哀痛等于成长 

    你越接近基督,你就会越恨恶罪;因为没有任何事情比罪更不像基督。由于耶稣恨恶罪,你成长得越像祂,你就必变得越恨恶罪。并且,你越恨恶罪,无论何时你一意识到自己接受了那杀害了你救主的东西,你就越发哀痛。 
 
    或许这世界从未有过比晚年的使徒保罗更接近于基督的人了。然而,就是这位普世公认的长成基督般的榜样,曾几次亲耳听到主的声音(参看使徒行传 9:1-6;18:8-10),并得到特权亲眼一瞥天堂本身的荣耀(参看哥林多后书12:2-4)的人,在他最后一封书信中写道:“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 救罪人。在罪人中我是个罪魁。”(提摩太前书1:15)如果保罗真是这样相信(其实我确信他是发自内心这样相信),那么他就不能轻描淡写地说这句话。他逐 字逐句坚信这一点,捶胸顿足地为罪哀痛。 

    我曾经听到神学院的约翰·哈纳(John Hannah)教授说:“越靠近基督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变得更加痛苦。”那些有圣灵种下的对圣洁真理、圣洁之事以及那位至圣者的爱的人,当被提醒 而看到自己里面有不圣洁的事的时候,就情不自禁地感到痛苦。有时候成长中的基督徒对罪有一种如此令人痛苦的觉悟,沉浸其中不能自拨,以至于他希望能够撕开 胸口,挖出那被罪染黑的心,把它扔得离自己越远越好。 

    但事实上,与罪争战,以及因罪哀痛,这却是一件好事。不信的人没有这样的争战或忧伤。他们可能为没有达到自己或他们尊敬的某人的标准感到失望,但他们却不 会因为在一位圣洁且呼召他们要圣洁(参看彼得前书1:15)的神面前的不洁而伤痛。正如宾克所解释的:“神的儿女之所以有别于有名无实自称为基督徒的人, 不是他们没有罪,而是他们为罪忧伤。” 
 
    你现在是否意识到你生命中有你从前不知道、但那时候却一直在犯的罪?尽管这新暴露出来的罪令人沮丧,层层包裹的罪被揭开让人心痛,可这其中却有着积极的方 面。对罪的意识日益增加就是成长的标志。你的灵性比从前有进步,因为那时你甚至没有意识到那些东西是罪。你越接近基督的光,祂圣洁的光越暴露出你里面的 罪。用十九世纪圣经学者托马斯·伯纳德(Thomas D.Bernard)的话来说:“我们对罪的觉悟和我们与神的接近成正比。” 

    爱德华滋说得对:“一个真正的圣徒越爱神……他就越为罪忧伤。”
 
我当不断为罪哀痛吗? 

    一个多年的老朋友最近给我妻子和我发来一封邮件。信中她问道: 

    常常意识到我的罪而不是单单定睛于神的恩典和慈爱,这真是好事吗?因为,既然我们已经被赦免,这样做不是适得其反吗?而且,如果一个人本来就倾向于过分内省,或者他属于容易沮丧的人,那么频繁思想自己的罪性,难道不是把自己过分推向负罪感和忧闷吗? 
 
    过多的内省这种罪是可能会发生的。但是这个时代的精神肯定不会让我们在对罪的反思方面走向极端。即使在教会里,“敬拜”聚会的特征更多是宗教娱乐,而非让 人知罪。讲道大多为积极乐观,而非检省内心。无论是喜乐的眼泪还是悔改的眼泪,在教堂里的哄笑远比眼泪更为常见。 
 
    的确,基督徒一定要合宜地看待自己生命中犯罪的情形和藉着基督所得到的无与伦比的白白赦免和恩典。确实也有很多牧师和教会过分强调神的忿怒及人(包括神已 赦免的人)的罪性。尽管一个人可能有过对罪的错误观念或过分强调,并且一个基督徒应当在主里满有喜乐,事实还是,一个信基督的人越经历成长,他对罪的哀痛 就越多。正如爱德华滋在《宗教情操真伪辨》一书中写的:“圣徒与伪善之人之间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的喜乐和安慰伴随着对罪的敬虔痛悔和哀伤。” 
 
    耶稣自己说,真正的基督徒不仅仅是那些曾经为自己的罪忧伤的人,而且还是那些仍然在为之忧伤的人:“哀恸(现在时态)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马 太福音5:4)。这不是说,基督徒每时每刻都应当为自己的罪忧伤,而是说他们应当一生为自己的罪难过。我们没有读到使徒保罗没完没了地为自己的罪悲哀的 事。我们常常发现他大有喜乐,而不是悲伤,比如我们读到,保罗和西拉半夜在监狱里祷告唱诗赞美神(看使徒行传16:25)。另一方面,如果不是因为私下常 常为自己的罪哀痛,他就不会在生命接近尾声时自称为世上的“罪魁”。 
 
    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错误观念,那就是悔改和相信只是一次发生的事。此后,再听到这些事的时候,我们都会倾向于认为:“我已经做过了。”但是,基督徒要做一生 悔改和一生相信的人。那转离罪恶并信靠基督的最初经历,不论多少都应当是每一个基督徒每一天的特征。这并不等于说,重生应该每天发生在神的儿女身上,因为 重生只有一次。相反,那些重生之人的初步经历——悔改和相信——是基督徒生活每天的组成部分。
  
    耶利米•柏拉夫(Jeremiah Burroughs)是英国十七世纪最受欢迎的清教徒传道人之一,他在《邪恶之邪恶》一书中详细描绘了罪: 

    世人对为罪忧愁的认识是极其错误的。他们认为,悔改或为罪忧伤只不过是一次性的行为,他们一旦为罪忧愁过,以后就再也不必忧愁了。这是一个危险的错误,因 为我们需要知道,真正为罪悲伤,真正的悔改,必须是我们一生中反复做的事情。为罪哀痛不应该仅只是当我们害怕神不会赦免我们的罪,害怕我们因自己的罪要下 地狱时做的事,而且当我们盼望神将会赦免我们,是的,当我们知道神已经赦免了我们的时候,仍然还要为罪伤痛。  
   
    这样,由于一个基督徒常常重新仰望基督并转离罪恶,必然的结果就是,他要常常为罪的存在哀痛。难道真正的悔改,仅仅因频繁出现,就会变得有口无心且机械化吗?万万不可这样!毕生悔改罪意意味着毕生对罪有某种程度的哀痛。
 
为罪哀痛的正确与错误之道 

    在哥林多后书7:8-11中,圣经把两种因罪而有的悲伤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一种是“依着神的意思忧愁”,而另一种是“世俗的忧愁”。前者靠着神的恩典使人 得救,后者无法结出符合圣经的悔改之果。甚至非信徒也会为罪悲伤,但却没有“依着神的意思忧愁”,指的是它达不成正确的目标——悔改及其果实。然而,作为 经历过“依着神的意思忧愁”以致得到永生的人,信徒要么可以像基督徒应有的那样因罪忧愁,要么可以不恰当地像世人那样为罪懊恼。 

    依着神的意思忧愁,这远远超过承认自己不完美。我从没有遇到过一个自以为完美的人,但相对来说,因为知道自己不断冒犯神的律法而常常伤心痛悔的人却寥寥无 几。很多自称为基督徒的人,在神面前偶尔认罪,不过就像一个被迫向妹妹说“对不起”的男孩一样敷衍了事。作为神的儿女,我们对罪的哀痛难道不应当比这更深 刻吗?依着神的意思忧愁的确涉及忧愁。
  
    依着神的意思忧愁也会结出悔改的果子,那就是,改变对罪的想法,以至产生行为的改变。使徒保罗针对罪给哥林多教会的基督徒写信,之后又为所得到的结果而欢 喜:“如今我欢喜,不是因你们忧愁,是因你们从忧愁中生出懊悔来。”(哥林多后书7:9)我们可以把他们因罪而有的悲伤与旧约列祖雅各的哥哥以扫所表现出 来的悲伤相比较,他“后来想要承受父所祝的福,竟被弃绝,虽然号哭切求,却得不着门路,使他父亲的心意回转”(希伯来书12:17)。像以扫一样,我们可 能会因犯罪而后悔,为我们的罪哭号,但思想和生活却没有改变,没有真正的悔改。依着神的意思忧愁是真正的忧愁,但真正的忧愁若没有真正的悔改,就不是依着 神的意思优愁。 
 
    此外,“依着神的意思”为自己的罪忧愁,这是出于真正的谦卑。爱德华滋看到,有些人用自卑的语言来描述自己多么有罪,但他们同时也可能是最骄傲的人: 

    他们可能说:“我是一个可怜、卑劣的造物;我根本不配得最起码的怜悯,也不值得神看顾我!哦,我有一颗极其邪恶的心!我的心比魔鬼更糟糕!哦,我这被咒诅 的心,等等。”人常常使用这样的词语,但却没有一颗忧伤痛悔的心与之相随……有很多人满口都是对自己的卑劣的控诉,可却期望别人把他们当作杰出和光明的圣 徒,似乎这是他们当得的。
  
    成长中的基督徒依着神的意思忧愁,这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骄傲,千倍地胜过意识到他的谦卑。他甚至有时候会想,神拯救的恩典和这样的骄傲怎能在同一颗心中共存。他如此悲伤,以至于他感觉到自己“比众圣徒中最小的还小”(以弗所书3:8),—点也不可取。 
 
    世俗的为罪忧愁的焦点是自我。像以扫的情形那样,它可能暴露出因着罪的后果导致失去某个东西而有的自怜(参看创世记 25:27-34;27:36-38)。它可能显出因没有持守自己、家庭或者教会的那些标准而带来的对自己的失望。世俗的忧愁甚至可能包括一种以自我为中 心的对神的忿怒或地狱的恐惧。尽管惧怕这些事是应当的,但这种恐惧有可能仅仅是出于对自我的关心,而不是因为思想到神,也不是因为冒犯了神而哀痛。
   
    所有世俗的为罪忧愁本身就是罪,因为它关注的主要焦点还是自己。就这一点,柏拉夫写道:   
   
    最重要的是灵魂因看到罪是抵挡神而心生羞耻。这时,我们明白因着罪我们怎样得罪了无限、荣耀的万物之首,我们的心才会正确地因罪谦卑。没有这点,世上所有其它的羞耻都不够,因为都不够深入。除非灵魂因为认识到自己得罪了神而降卑,否则没有任何羞耻是足够深入的。 
 
    大卫王是一个大罪人,而神却称他为“合我心意的人”(使徒行传13:22),原因在于他也是一位大大悔改的人。看一看他那以神为中心的悲伤:“我向祢犯 罪,惟独得罪了祢,在祢眼前行了这恶,以致祢责备我的时候,显为公义。判断我的时候,显为清正。”(诗篇51:4)整篇诗篇都是他在向神说话,贯穿在仅仅 19节中的就有31处提到神。正如大卫的例子所显明的,依着神的意思忧愁是向着神的忧伤。当我们的焦点不在自己,而在神身上时,我们就有希望蒙恩惠,并可 以与大卫一样怀着期盼祈祷:“求祢使我仍得救恩之乐,赐我乐意的灵扶持我。”(诗篇51:12) 
 
    基督徒依着神的意思为罪忧愁,其中还有一种柔和甘甜。依着神的意思忧愁是爱人对将有之事的苦思。我们为自己的罪忧伤,其中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渴望那还未 成就,但将来一定会成就的圣洁。保罗在罗马书8:23写道:“不但如此,就是我们这有圣灵初结果子的,也是自己心里叹息,等候得着儿子的名分,乃是我们的 身体得赎。”住在不洁受造之物里的圣灵激发我们渴望现在还未拥有,却已应许赐给我们的——就是完全圣洁的心灵和思想活在完全圣洁的身体中。由于有祂的内 住,每一次痛苦的提醒让我们想起自己尚未圣洁,我们仍在等候成为神已经预定我们要成为的样式——像祂无罪的儿子一样(参看罗马书8:29-30)——因此 就会叹息呻吟。
   
如果我还没有为罪哀痛,我应当怎么办? 
  
    约翰·欧文说:“如果罪不是一个人内心最大的负担、悲伤和困扰,我就不知道他怎么能是一个真正的信徒。”假如你不能肯定你的经历与欧文的话有共鸣,那么请思想以下几点建议:
  
    要查明你是否明白新约圣经的福音。常常令我惊愕的是,有很多经常上教会的人并不明白福音。要把福音写下来,就好像你在写—封信或电子邮件。不要只想写一两句话,而是写几段或几页。要特别注意福音的两部分:是什么让耶稣必须死,以及悔改与信心之间的关系。
   
    要祈求神向你显明你罪的现实。祈求祂具体显明你怎样犯罪,什么时候犯罪,在哪里犯罪,为什么犯罪,以及对谁犯罪。   
  
    要慢慢读诗篇51篇,以它作为你的祈祷,让它成为你发自内心的祷告。记住,这不仅仅是大卫的话语。神亲自默示了这些话(参看提摩太后书3:16),并把这些话保存下来,作为因罪而哀痛的例子。要一边读整篇诗篇一边以此作为祈求,直到它也变成你自己心灵的反映。 
 
    要默想这个事实,正是你的罪把来自天上圣洁无罪的那一位钉死在十字架上。你 从没有为使耶稣受死而悲伤吗?想一想你的罪让曾经活在世上最纯洁、慈爱和恩慈的那位付上了什么样的代价。想一想其他和你犯下了同样罪的人,现在却在地狱之 中。要牢记,你一次又一次故意违背和不加理会的,正是神自己永恒和全备的律法。要意识到,你的每一桩罪都是双重的罪,因为每一桩罪也意味着你没有守住所有 诫命中最大的那一条——就是“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参看马可福音12:28-30)。看“这个人”(约翰福音19:5),你的罪把祂刺 透。然后要记住,耶稣的生和死能救所有悔改相信的人脱离罪。让你的罪驱使你更靠近基督。愿你的罪使得你更珍惜基督。
 
    要每天对自己传讲福音。我借用杰瑞·毕哲思(Jerry Bridges)的话,他写道:
   
    对自己传讲福音意味着,你要不断面对自己的罪性,并凭着对耶稣宝血和义行的信心奔向祂。这也意味着,你再次凭着信心接受这个事实,就是耶稣完全满足了神律 法的要求,祂是你的赎罪祭,神的义怒不再指向你……但有一件事是你可以肯定的:当你决心认真竭力追求圣洁时,就会发现自己其实是一个多么可怕的罪人。如果 你没有坚固扎根在福音之上,也没有学会每天对自己传讲福音,你很快就会泄气,并在追求圣洁上松懈下来。 
 
    从这个为罪而哀痛的角度来看,有两种评估自己生命的方式——接近理想或朝着它进步。你可以展望你应当成为的样式——像基督一样——却因你离它如此遥远而灰 心丧气。过多以耶稣的完全衡量自己,这会让你灰心,而过少衡量却会滋生出属灵骄傲。但你也可以看看这一路走来,神的恩典已经引领了你多远,因此而常存盼 望。在不断成长的基督徒生命中,两种方式都需要加以使用。
  
    (选自作者《诊断灵命状况的10个问题》,改革宗经典出版社。)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