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教徒的脚踪

ardmore:座右铭--纯正的教义,敬虔的生活,无伪的信心
正文

基督徒的忍耐与品格

(2015-01-17 07:18:07) 下一个

 

基督徒的忍耐与品格


--《罗马书》5111节释经讲道集

 

王志勇 牧师

 

经文(圣约本):

1.             所以,我们既然已经因信称义,就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与上帝和好。

2.             我们又藉着他,因信得以进入现在所站的这恩典之中,并且欢欢喜喜盼望上帝的荣耀。

3.             不但如此,就是在患难中我们仍是夸口,因为知道患难生忍耐,

4.             忍耐生品格,品格生盼望;

5.             盼望不至于羞愧。因为上帝藉着所赐给我们的圣灵,已经将祂的爱浇灌在我们的心里。

6.             因为当我们还软弱无力的时候,基督就照着所定的日期,为不敬虔的人而死。

7.             为义人死,是很少有的;为好人死,或者有敢做的。

8.             唯有基督在我们过去还是罪人的时候就为我们而死,上帝藉此向我们显明了祂自己的爱。

9.             现在,我们既然已经藉着基督的血称义,岂不更要藉着基督脱离上帝的义怒吗?

10.         既然我们与上帝为敌的时候,尚且藉着上帝的儿子的死亡与祂和好;在和好之后,岂不更要藉着祂的生而得救吗?

11.         不但如此,我们现在既然已经从我们的主耶稣基督领受了救赎,更要藉着祂以上帝为乐。

 

            今天我们以“基督徒忍耐和品格”为题目来讲解《罗马书》51-11节,特别是3-4节。奥古斯丁曾经专门著文论忍耐,称忍耐为心灵的美德,是来自上帝的恩赐。[1] 关于品格,于中旻牧师强调说:“教会最为非信徒所诟病的,就是缺乏品格的基督徒,成为拦阻人信主的原因,虽然多半是借口。不过,品格的重要,是不容置疑的;可以堵住不信者的口,也可以使人羡慕而起信。”[2] 忍耐不仅是品格的试金石,也是品格的祝生婆,因此在此处的经文中强调“忍耐生品格”。所以,我们把基督徒的忍耐和品格放在一起考察。

      谈及基督 徒的忍耐和品格,我们必须明了,在本质上而言,真正的基督徒都有来自上帝所赐的忍耐和品格。但在实际生活中,在真正遭遇患难困苦的时候,我们的品格和忍耐 都是不够的,都是不可靠的。当初以色列人向摩西抱怨食物不好,天天吃吗哪太单调,向摩西要求“你给我们肉吃吧!”摩西就不高兴,并且向上帝发怨言:“管理这百姓的责任太重了,我独自担当不起。你这样待我,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立时将我杀了,不叫我见自己的苦情”(民1115)。甚至我们的救主耶稣基督也曾经这样说:“耶稣说:嗳!这又不信又悖谬的世代啊!我在你们这里要到几时呢?我忍耐你们要到几时呢?”(太 17:17)。因此,在忍耐和品格的问题上,我们都有软弱之处,耶稣基督也有软弱之处,并且“被软弱所困”(来52)。“他既然为儿子,还是因所受的苦难学了顺从”(来58)。所以,我们都不要夸自己刚强,要谦卑地在苦难和软弱中学习顺服的功课,在品格上不断长进、成熟。    

      《罗 马书》是一卷伟大的书信。在我成长和侍奉的过程中,曾经听到两位属灵先辈讲解《罗马书》,一是在大陆我自己家中听赵天恩牧师讲解,二是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听 唐崇荣牧师。他们的讲解都使我大开眼界,没有想到《罗马书》的内容竟然这样丰富!圣经真是无比丰富的宝库!后来我研读《罗马书》有关注释十几本,更加深刻 地体会到保罗所说的:“若有人以为自己知道什么,按他所当知道的,他仍是不知道(林前 8:2)。因此,唯愿圣灵赐给我们谦卑受教的心志,使我们一同学习、长进。

      令 人感到可惜的是,在当今教会中充斥的是个人的见证和表演,牧师很少真正深刻地讲解圣经,会众也很少耐心、渴慕地聆听圣经的讲解。基督教改革宗教会从历史的 传承来看,一直注重圣经的传讲。在教会法则中如此界定牧师的职分,作为“上帝的圣言的仆人”,牧师主要的职责就是“宣告、解释、应用圣经,从而召聚、建造 耶稣基督的教会的成员。”[3] 在《使徒行传》中记载,那位埃塞俄比亚的太监上耶路撒冷礼拜,在车上念先知以赛亚的书,腓利问他:“你所念的,你明白吗?”他坦率地说:“没有人指教我,我能明白吗?”(徒826-40)。彼得也警告说:圣经上“有些难明白的,那无学问、不坚固的人强解,就自取沉沦”(彼后316)。因此,传道人要在上帝面前得蒙喜悦,作无愧的工人,首要的责任就是“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后215)。

            在 将近五百年前,欧洲改教领袖马丁·路德在讲解《罗马书》的时候,一开始就说:“这封书信确实是整个新约圣经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是最纯正的福音。基督徒不仅 应当背诵《罗马书》,每天都当默想《罗马书》,这是我们灵魂日用的饮食。不管你如何研读,如何默想这封书信,都不会过分,也不会充分理解。我们越是更多地 研读、默想《罗马书》,这卷书对我们就会变得越是宝贵和甘甜。”[4]  加尔文在注释《罗马书》的时候,强调说:“任何人只要明白了这卷书,圣经最隐秘的宝藏就向他敞开了大门。”[5] 唐 崇荣牧师在印尼教会里讲解《罗马书》,一共用了一百七十二堂,也就是差不多三年半的时间。他认为:“罗马人书的注释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多最多的注释,他的数 量超过所有其他圣经书信的注释,罗马人书对基督教历史的知识分子影响的力量也是最大的。所以我谨以一个敬畏上帝、深深感觉到自己不配的态度,站在神与人的 面前讲解罗马人书。”唯愿我们真正认识到《罗马书》的重要性和宝贵性,耐心地考察、领受。

            今天,我们只能集中讲解《罗马书》5111节。 我个人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倘若上帝施恩,我们能够在教会中系统的讲解《摩西五经》、《诗篇》、《罗马书》、《启示录》八卷书。《摩西五经》是整个圣经和 基督教信仰的根本,《诗篇》是基督徒灵修生活的精华,《罗马书》是解读整个基督教信仰的钥匙,《启示录》则是阐明基督徒世界观和未来观的关键。请大家为我 代祷,祈求上帝怜悯、光照,赐给我足够的灵力和安静的时间,能够充分地研读、讲解上帝的真道。

            整 个《罗马书》共有十六章,习惯上划分为两大部分,第一章到十一章是教义部分,第十一章到最后第十六章则是生活部分。我们在此处强调:第五章到第九章是基督 徒因信称义和分别为圣之间的过渡部分,也是称义向成圣转化的关键。这一关键就是如何深思称义的含义,把圣经中所启示的真理转化为我们心灵的经历,使我们能 够在心灵中品尝到上帝及其真理的甘甜,然后自觉地行出上帝的真道来。基督徒的灵修所培养的就是这个自觉性。如今在很多基督徒生活中所缺乏的就是这个“深层 次的自觉性”(deep self-consciousness)。 在我们的心灵中没有这种深层次的对上帝及其救恩的认识和经历,就不可能有深层次的基督徒生活和见证。因此,我们所提倡的灵修并不是离开上帝的圣言,片面地 追求个人的经历和感受的灵修,而是深刻地认识上帝的圣言,通过研究、默想、遵行,把上帝的圣言深藏在心里,体现在言行中的灵修。

            在这个部分,我赞同钟马田牧师和博爱思牧师(James Mongemery Boice)的分析,这一部分主要讲解基督徒得救的“确信”(the assurance of the saving faith),也就是信徒在基督里救恩的安全性和稳固性(the believer's security in Christ)。 [6] 这就是改革宗神学所强调的“一旦得救,永远得救”的真理(once saved, always saved)。这也是《罗马书》511章的主题。5章第一节就说“我们既因信称义”,此处保罗所强调的是已经因信称义的人,显然不是指那些并没有真正信靠主,没有真正重生得救的人。高峰就是838-39节的宣告:我深信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上帝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910章,保罗讲解上帝的拣选,把基督徒的救恩的保障完全置于上帝的主权之下。他引用上帝对摩西所说的话,并得出进一步的结论:上帝“对摩西说:‘我要怜悯谁就怜悯谁,要恩待谁就恩待谁。’据此看来,这不在乎那定意的,也不在乎那奔跑的,只在乎发怜悯的上帝”(罗915-16)。最后保罗以一首千古绝唱的赞美诗来结束他对救恩的探讨:!上帝丰富智慧知识判断何其难测!祂踪迹何其知道谋士祂,使后来偿还 因为万有祂,倚靠祂,归于祂。荣耀祂,直到永远阿们!”(罗1133-36)。

            今天我们以“忍耐和品格”为题目来讲解《罗马书》51-11节,特别是3-4节,这段经文显明了基督徒生活的秘诀。这个秘诀就是“忍耐”。但是,此处的“忍耐”并不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忍耐,而是属灵的美德,既是基督徒的品格的一部分,也是基督徒个人灵命成长所必需的功夫。所以,此处的经文强调“忍耐生品格”(中 文和合本译为“老练”,这“老练”似乎和美德没有关系,给人一种老奸巨猾的感觉)。如果我们看起来有忍耐之心,但却没有在品格上长进,我们的忍耐就不是圣 经中所说的忍耐;那么,我们的受苦也就是白白地受苦,甚至是为我们自己的罪恶受苦。因此,对于基督徒的生活而言,关键不是受苦,因为世上所有的人都受苦; 关键也不是忍耐,因为世上所有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忍耐;关键是我们的受苦有没有使我们在忍耐这种属灵的美德上长进,我们的忍耐有没有最终促进我们全人在基 督徒的品格方面的长进。在今日素餐文化盛行,廉价恩典盛行,轻诺寡信,过把瘾就死盛行的时代背景中,我们最最缺乏的就是这种以忍耐为核心的基督徒的美德, 这种以忍耐为功夫的基督徒的修养,这种以忍耐为根基的基督徒的品格。愿上帝怜悯我们,赐福我们,因着祂的圣灵得着心灵上的安慰和坚固,使我们因着祂的圣言 得着心意上的光照和更新,在美德和品格上不断有长进!

            弟兄姊妹,我们如何从因信称义走向分别为圣?如何从各种版本的虚假、肤浅、片面的基督教信仰和生活走向真纯、深刻、全面的基督教信仰?我深信,《罗马书》511章为我们提供了答案。我们已经在上面提到分别为圣的秘诀就是忍耐,但是,我们在真理的认识上要更上一层楼,必须进一步认识到我们之所以能够忍耐,非常重要的就是“知道”(罗53)! “忍耐”是在患难中坚持到底的勇气和力量,而“知道”则是我们之所以能够忍耐的心灵的依据。许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不能忍耐,就是因为我们并不知道上帝的美 意和计划,我们所注重的只是人的作为,我们心中就很容易充满苦毒和怨恨,不能真正做到在患难中生忍耐,在忍耐中生品格。当然, 这种“知道”不仅仅是头脑上的认知,也不仅仅是一次性的认识,而是通过个人反复默想、圣灵不断光照,最终化为我们心灵中自觉的认识。这种“知道”深入我们意识的深层,进入我们的骨髓骨节,使我们从不知不觉,转向又知又觉,以知化情,由情转意,从知到行,知行合一。这就是灵修的功夫,这种功夫主要是通过祷告和默想的方式达成的。

 

            《罗马书》5111节这段经文可以划分为以下六个部分:

            序言:称义的果子和成圣的保障(罗51-11

            1两个亚当(罗512-21):我们的元首到底是谁;

            2两种奴仆(罗61-23):  我们到底是谁的奴仆;

            3两种律法(罗71-25):  我们到底顺服谁的律法;

            4两种顺从(罗81-39):  我们顺服的力量从何而来; 

            5两种以色列和两种结局(罗91-11):我们和世界历史最终的结局。

      结论:上帝的主权和荣耀(罗1133-36)。

 

      序言部分是三、三、三的模式:三大前提,三大升华,三大保障。

     1.三大前提

      1)和平:与上帝相和;

      2)途径:进入恩典;

      3)盼望:得见上帝的荣耀;

     2.三大升华:

      1)患难生忍耐;

      2)忍耐生品格;

      3)品格生盼望;

     3.三大保障

      1)圣灵的赐下;

      2)圣子的舍命;

      3)圣父的悦纳。

 

    一、三大前提

      在谈及53节开始所说的“患难”之前,我们必须明白基督徒从因信称义 所得的三大益处,这三大益处就是我们基督徒能够忍受苦难的三大前提。没有这三大前提,我们就无法推演出基督徒的忍耐和美德来。当然,我们必须牢记:这三大 益处和前提都始终是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藉着信心而有的,绝不是因为来自我们的个人的功德或行为。这就是我们改革宗神学所特别强调的“唯独藉着信心”、 “唯独藉着耶稣基督”。

 

1、和平:已经与上帝和好,并且能够随时继续与上帝和好

这是我们在上帝面前的法理地位。我们在基督里所得到的第一大益处和前提就是与上帝和好。此处的“和平”(ε?ρ?νηeirēnē)是一非常重要的词。和平是很多人都喜欢和追求的,我们中国人中至少可能有几百万的人给孩子起名叫“张和平”、“王和平”、“李和平”、“杨和平”.......我们所追求的和平不仅包括社会的和平,也包括心灵的和平,甚至也包括形而上的“天人合一”这种境界的和平。

但是,当我们不认识上帝的的时候,我们是有意无意地“与天斗争”,就是此处所说的“我们作仇敌的时候”,也就是我们以上帝为敌的时候。这个时候,上帝的愤怒在我们身上。不管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得到什么,我们都不得平安。“我的 上帝说:恶人必不得平安”(赛57:21)。 在这样的处境中,我们就处于上帝的愤怒和追逃之下。不管我们如何寻找“平安”、“和平”、“宁静”、“清净”,如何讲究安身立命,修身齐家,我们始终是惶 惶不可终日,当然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忍耐,最终都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一番的隐忍之后,常常是可怕的爆发。因此,当我们谈及忍耐的时候,我们首先必 须知道的就是我们在上帝面前的身份和地位。只有当我们知道我们在基督里在上帝面前尊贵的身份和地位的时候,我们才会克服浮躁之心,不怕别人的诽谤、诬陷和 攻击;就会容易具有忍耐之心,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是谁,不管仇敌如何“狂犬吠日”,我们在主内岿然不动。这就是王安石所说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 层。”因此,我们强调,在基督里与上帝和好,这是我们的忍耐的根基。

 

2、途径:已经蒙恩,并且能够随时继续得蒙上帝的恩典

这是我们在上帝面前的生命实际。我们在基督里得到的第二大益处和前提就是我们有“关系”,有“门路”(we have access)。耶稣基督就是我们最好的“关系”和“门路”。藉着祂,我们能够随时来到上帝的面前。“上帝是我们的避难所,是我们的力量,是我们在患难中随时的帮助(诗 46:1)。我们既然已经升入高天尊荣大祭司就是上帝儿子耶稣便承认我们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软弱。祂凡事试探我们一样只是没有犯罪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来到施恩宝座为要怜恤恩惠随时帮助(来 4:14-16)。因信称义是一次性的,但我们与上帝的生命关系却是持续性的,我们需要上帝的怜悯和恩典也是持续性的。

问题是我们如何能够来到上帝的面前呢?此处特别强调我们有“门路”,又“出路”,有“途径”(προσαγωγ?prosagōgē)。这个词在新约圣经中还出现过两次,都是和祷告有关。1因为我们借着一个圣灵所感得以面前(弗218for through him we both have access by one Spirit unto the Father. 2我们耶稣里面放胆无惧笃信来到上帝面前(弗312In whom we have boldness and access with confidence by the faith of him)。弟兄姊妹,在我们遭遇患难困苦的时候,我们希望有人理解我们,有人支持我们,有人为我们伸冤。但是,我们常常忘记上帝,常常忘记我们能够随时藉着耶稣基督直接来到上帝的施恩宝座前,并且是“放胆无惧、笃信不疑”!马丁·路德有一个好朋友和同工,名叫米克尼斯(Frederick Myconius)。有一天他卧病在床,气息奄奄,就在病床上向路德写信告别。路德收到他的来信之后,就立即恢复说:“我奉上帝的名吩咐你活下去,因为我还需要你一起进行教会的改革。......上 帝决不会听到你死了,而是让你比我活得长久。我为此而祷告。这是我的意愿,愿上帝成就我的这一意愿,因为我所寻求的知识荣耀上帝的名。”当米克尼斯看到路 德这封回信的时候,已经病得几乎不能说话,但他此后很快康复了,又活了六年,超过路德两个月。既然我们有这样一位上帝,既然我们随时能够来到这样一位上帝 面前,我们就不会因为遭遇患难困苦,就忍无可忍,以恶报恶,甚至自己也气出毛病来。正如明朝大儒朱熹所歌咏的那样:“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上帝的恩典是我们随时的帮助,上帝本身就是恩典的源头。因此,我们之所以能够忍耐,是因为我们在基督里能够随时来到上帝面前,这是我们忍耐的源泉。

 

3、盼望:我们有将来在荣耀之中完全得见上帝的盼望。

这是我们在患难中有安慰的根基。我们的“希望工程”来自上帝,祂永远不会让我们失望。我们因信称义得到的第三大益处和前提就是荣耀的盼望。此处中文和合本圣经中说:“欢欢喜喜盼望上帝的荣耀。”此处所说的“盼望上帝的荣耀”(hope of the glory of God),并不是一般性地得见上帝的荣耀,而是特指基督徒最终的“得荣”(glorification),就是身体复活,被上帝公开称义,并且得着荣耀的冠冕,完全生活在上帝的面光之中。

因此,我们不仅已经与上帝和好,不仅现在就有随时来到上帝面前的途径,而且我们深信将来也必得到莫大的荣耀,深信“盼望不至于羞耻” 中国教会讲的最多的是苦难,因为中国教会,包括整个中国社会,在这几百年以来,一直是多灾多难的民族。但是,我自己深信,我相信也是合乎圣经的教训,就是我们不仅要讲苦难,更多地要讲我们在基督里的荣耀的盼望,就是我们的得荣,最起码我们可以考虑两个理由。

1)上帝之所以让我们受苦,是为了让我们最终得荣耀:所以我们丧胆虽然毁坏内心我们苦楚我们成就无比永远荣耀原来我们不是顾念乃是顾念不见因为暂时不见永远(林后 4:17)。

2)我们目前的苦难和将来要得的荣耀相比就不足介意了:我想现在的苦楚、若比起将来要显于我们的荣耀、就不足介意了”(罗818)。3)我们最终必然得荣耀,也要得见上帝的荣耀:我们众人既然得以看见荣光好像镜子变成形状如同变成(林后318

当我们真正品尝到主恩的滋味,真正藉着信心得见上帝的荣耀的时候,我们目前处境中所经历的沉重的大山就算不了什么,正如杜甫所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因此,我们强调,在基督里得荣耀的盼望就是我们忍耐的力量。

 

    二、三大升华

      这三大升华是基督徒生命境界的提升,是基督徒内在的得胜。“患难生忍耐”--没有患难,就无法培养我们的忍耐;在患难之中,没有生出忍耐这一美德,我们就没有在苦难中学到教训;我们会重蹈覆辙,会经历更多更大的苦难。“忍耐生品格”--没有从忍耐中提升品格,我们的忍耐本身也不是属灵的美德,不过是不得已的忍受而已。“品格生盼望”--只有不断被上帝雕塑的品格才是最好的见证,对于我们自己也是最好的安慰,同时也促进我们对自己已经得救的确信。

 

     1、患难生忍耐

在这一部分,我们要考察基督徒忍受苦难的三大保障;我们对待苦难的心态;苦难本身对我们的三大益处。

 

1 患难的种类既包括身体上的痛苦(physical suffering),心理上的痛苦(psychic suffering),也包括心灵上的痛苦(spiritual suffering)。佛教的基本教义就是围绕人生的痛苦展开的,其中心教义是四圣谛:1)苦谛--“诸贤!云何苦圣谛?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7] 佛教甚至说人生有八万四千烦恼!2)集谛--烦恼:贪(财、色、名、食、睡五欲知贪)、嗔(遇到不快乐,就生气、恼怒)、痴(不明事理,不分是非);业报;3)灭谛--解除痛苦所达到的境界,就是涅磐之非生非灭,不生不灭的境界;4)道谛--解除痛苦所使用的方法:正见解、正思想、正语言、正行为、正职业、正精进、正意念、正禅定。其中苦谛是四圣谛的中心。

在改革宗著名的《海德堡教理问答》中,第一部分就是论人的愁苦。当然基督教论人的愁苦与佛教有着本质的不同。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1)佛教在本质上是无神论,基督教在本质上是有神论;2)佛教认为愁苦的根源在于人的欲望,但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人本来就是有欲望的,并且欲望本身是好的,关键是不要滥用,也就是以没有爱心的非法的手段来满足自己非法的欲望。所以,对于基督教而言,人生的愁苦的本源不在于欲望,而在于罪恶,而罪恶就是违背上帝的律法;3)佛教认为个人通过修行得到真智慧,就可以断除痛苦和烦恼,达到涅磐的境界,而基督教认为,要摆脱人生的愁苦,关键在于认识并信靠独一的中保耶稣基督。

对于人而言,最大的痛苦是心灵上的痛苦。莎士比亚在其名著《哈姆莱特》中通过主人公哈姆莱特的独白,表达的就是这种心灵的痛苦和迷茫: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默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崖的苦难,通过斗争把他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可贵?死 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它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 死 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 虑。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 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 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是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折磨,不敢向我们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炽热的光彩,被深深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下,失去了行动的意义。[8]

 

在主耶稣基督所受的痛苦之中,最大的痛苦并不是贫穷所带来的痛苦,甚至也不是鞭打和被钉十字架的痛苦,而是心灵和精神上的痛苦。这种痛苦的极致就是朋友的背叛,极致的极致就是上帝的离弃。所以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祷告的时候说:“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太2638)。耶稣当时虽然有几百位门徒,甚至有十二位和他亲近的门徒,其中又有三位和他最亲近的门徒,但是没有人理解他,没有人陪伴他,甚至耶稣对他们说:“怎么样?你们不能同我警醒片时吗?”(太2640)。结果是不能!那位管理钱财的犹大为了三十块钱就出卖了耶稣(太2615),并且用亲嘴问安的方式向人指明耶稣(太2649)。那位信誓旦旦地要跟随他到死的彼得不仅离弃他,甚至在人面前三次公开地否定他(太2669-75)。耶稣基督发出的感叹就是:“看哪,时候将到,且是已经到了,你们要分散,各归自己的地方去,留下我独自一人”(约16L32)。耶稣还有安慰,祂说:“其实,我不是独自一人,因为有父与我同在”(约1632)。但是,当祂被挂在十字架上的时候,父也离弃了祂,那时祂就经历到人生心灵的痛苦的极致,就是地狱的苦楚。他发出绝望的悲鸣:“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太2746)。我们现在通常所突出的是受逼迫所带来的肉体之苦,但我们不得不说,圣经中,尤其是在耶稣基督身上,通常强调的是心灵上的痛苦,而这心灵上的痛苦既包括来自己教会内部的纷争、背叛和离弃,也包括上帝一时的隔绝和离弃。

 

2)我们对待苦难的三大心态

     另外,此处我们也要思考苦难的问题。上帝为什么让我们经历患难呢?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罪恶和苦难,在我们基督徒个人 和教会的生活中存在罪恶和苦难。为什么慈爱、全能的上帝允许罪恶和苦难继续存在呢?或者祂不是慈爱的,所以祂苦待我们;或者祂不是全能的,所以尽管祂是慈 爱的,仍然不能阻止罪恶和苦难的发生。或者祂既不是慈爱的,也不是全能的。有很多神学家说,这个问题很难讲解清楚。但是圣经中有清晰的答案,我们在《罗马 书》中就能找到清晰的答案。这个答案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让我们十分明白,并且得安慰;一方面让我们不要特别追求明白,要满足于上帝对我们的带领。

      1) 我们明白的是上帝的慈爱的目的和大能的作为。上帝既是慈爱的上帝,也是大能的上帝,万事都在上帝的掌管之下。王的心在耶和华手中、好像陇沟的水、随意流转(箴 21:1)。即使人的罪恶也在上帝的控制之下:忿怒成全荣美余怒禁止(诗7610)。所以,使徒保罗充满信心地说:“我们晓得上帝让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上帝的人得益处,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罗828)。

     2) 我们不明白的是上帝为什么、如何施展祂的慈爱和大能。在这个方面,我们只能像保罗一样发出感叹和反问:上帝丰富智慧知识判断何其难测踪迹何其知道谋士使后来偿还?”(罗1133-35)。

     3)我们的责任就是在苦难忠于职守,忠心至死,完全仰望交托。约伯如此行:约伯便起来撕裂外袍地上下拜赤身出于母胎赤身归回赏赐耶和华收取耶和华耶和华应当称颂一切约伯并不犯罪上帝愚妄或作 神(伯120-21)。上帝向以赛亚所显明的也是如此:“我造光,又造暗。我施平安,又降灾祸。造作这一切的是我耶和华”(赛45:7)。保罗所说的也是如此:万有倚靠归于荣耀直到永远阿们!”(罗1136)。

 

     3)上帝让我们经历患难的三大理由

      关于上帝为什么让我们经历患难,博爱思列举了四大理由或目的。我稍作调整,归纳为三大理由:

      1)为了纠正我们的错误(Correcting suffering)。 这种痛苦在我们基督徒的生活中最常见,是出于上帝的管教,是为了让我们悔改归正,正如父母管教孩子一样。你们你们如同儿子的话不可轻看管教责备时候不可灰心因为管教鞭打收纳儿子  你们忍受 神管教你们你们如同儿子儿子父亲管教管教众子你们管教就是不是儿子再者我们生身管教我们我们尚且敬重何况我们岂不顺服吗?生身管教我们唯有管教我们我们益处使我们圣洁管教当时觉得快乐觉得愁苦后来平安果子就是所以你们下垂发酸起来自己道路修直使瘸子不至痊癒(来125-12)。因此,我们遭遇患难困苦的时候,首先应当省察我们自己是否有当悔改的地方。

      2)为了荣耀上帝的圣名(Suffering for the glory of God)。 对于我们自己所遭遇的患难,我们要多从自己省察和悔改做起。但是,在看待别人遭遇患难困苦的时候,我们要多思考这也许是上帝对他特别的恩宠和造就。耶稣过去时候看见一个生来瞎眼门徒耶稣拉比生来瞎眼父母耶稣回答不是不是父母身上显出上帝作为(约91-3)。我们自己则更多地从自己的角度反省悔改:正当那时有人彼拉多使加利利搀杂他们祭物告诉耶稣耶稣你们以为这些加利利加利利所以吗?告诉你们不是你们悔改如此灭亡从前西罗亚倒塌十八个人你们以为那些一切耶路撒冷吗?告诉你们不是你们悔改如此灭亡(路131-5)。

 

      3)为了磨练、造就我们Refining suffering)。上帝让我们遭遇患难,是为了磨练我们,正如约伯所遭遇的患难一样。约伯虽然在上帝眼中“完全正直,敬畏上帝,远离恶事”(约11),但他仍然缺乏忍耐,在遭遇患难困苦的时候,就开始烦躁不安,咒诅自己的生日,在上帝和人面前抱怨自己“不得安逸,不得平静,也不得安息,却又患难临到”(伯326)。他向上帝求死,明确地表明自己的不耐烦:“唯愿我得着我所求的,愿上帝赐我所切望的理解是愿上帝把我压碎,伸手将我剪除。我有什么气力使我等候?我有什么结局使我忍耐?”(伯68-911)。他甚至指责上帝不忠、严厉:“你向我变心,待我残忍,又用大能追逼我”(伯3021)。他“自以为义,不以上帝为义”(伯322)。最终他能够谦卑地说:知道万事旨意不能拦阻 无知言语使旨意隐藏所说明白这些奇妙知道说话指示 从前风闻现在亲眼看见因此厌恶自己自己或作言语尘土炉灰懊悔 (伯421-5)。我们从整个《约伯记》中可以看到,约伯所缺乏的就是忍耐,最后他所学到的功课也是忍耐,然后他得到了上帝更多的祝福,更大的重用。这种患难是造就性的Constructive suffering),目的就在于造就我们的品格,这也是《罗马书》51-11节中所强调的。

     

     4)我们对患难本身的三大界定

     我们必须清醒地分析我们所遭遇的患难。布雷克劝告我们说:“当思考苦难本身的时候,你就晓得不当因为苦难失去耐心而犯罪。”[9]

     1)在程度上,我们的苦难是轻的。我们不要惧怕我们所经历的苦难,更不要小题大做,随意夸大。使徒保罗为主的缘故经历那么多、那么大的苦难,但他仍然说这些都是“至轻的苦楚”(林后417)。

      2)在时间上,我们的苦难是短暂的。不仅苦难转瞬即逝,我们的人生也是转瞬即逝。过去的苦难已经过去,现在的苦难也正在过去,将来的苦难还没有来到。保罗称自己所受的一切苦难都是“至暂至轻的苦楚”(彼前16)。彼得说:“如今在百般的试炼中暂时忧愁”(彼前16)。

     3)在确定性上,我们的苦难是确定的。我们的苦难不管在程度上,还是在时间上,都是确定的。人最害怕的就是不确定性,但是,对于我们信靠上帝的人而言,我们知道一切都在上帝的掌管之下。即使魔鬼攻击我们,伤害我们,也不会超出上帝的限定,一丝一毫都不能加增(伯1-2)。所以,约伯说:“祂向我所定的,就必做成”(伯2314)。不管我们如何愁烦,如何抱怨,如何逃避,苦难仍然是苦难,苦难仍然是不可逃避的现实。为什么我们不能用高贵的忍耐去面对人生的一切苦难呢?

 

    2、忍耐生品格

      53节开始谈及“患难生忍耐,”4节谈及“忍耐生品格,品格生盼望。”这就是圣经中向我们所启示的一个“盼望-患难-忍耐-品格-盼望”的良性循环。在这个循环中,“忍耐”具有中心性的地位。假如我们在“患难”中没有生“忍耐”,那么我们就没有得到造就,就没有学到功课,我们就无法得到真正的安慰。

 

     1)忍耐是一种属灵的力量

      我们中国人也讲“忍耐”,但我们讲的忍耐往往是没有办法,只能忍气吞声;或者是权宜之计,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最后卷土重来,报仇雪恨。

      此处的忍耐在希腊文中是?πομον? hypomonē,这个词在新约圣经中出现过32次,字意“保持在......之 下”,总体的意思就是“保持”、“持守”,就是“忍耐”的意思。荷兰清教徒神学家布雷克对“忍耐”界定说:“忍耐就是基督徒属灵的力量,是他因着上帝而拥 有的。藉着这种力量,在完成它当尽的本分时,忍受生活中的荣辱兴衰,甘心乐意,处之泰然,高高兴兴,坚定不移,盼望最终得益处。”[10] 明末清官于谦《石灰吟》所描述的正是这种勇气和气节:“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忍耐称为“忍力”,也就是在苦难中坚韧不拨的勇气和力量。忍耐作为基督徒的勇气或力量体现在三个方面:

            1)信靠上帝的帮助,从而勇敢地完成自己当尽的本分;

            2)坚定不移,从而继续坚守本分,坚守岗位;

            3)驱散一切拦阻他履行本分的事,不断克服障碍。“我们依靠上帝,才得施展大能,因为践踏我们敌人的就是祂”(诗6012)。

 

            2)忍耐是一种属灵的美德

            忍 耐不仅仅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属灵的美德,美德就是内在的向善的倾向。布雷克强调说:“忍耐的美德并不是来自受苦的习惯,而是因为不断地操练自己拥有这一 美德,这样灵魂就会获得一种忍耐的倾向;这样,灵魂就有忍耐之心了。缺乏忍耐的人并不掌管自己的心,对他而言这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有忍耐的人掌管自己的 心,并加以运用,不让内心拥有与困难相关的不适宜的思想或念头。”[11] 作为一种美德,忍耐有四大要素:

            1)忍耐的主体是信徒。未归正的人也能忍受苦难,但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有神圣的责任当忍受苦难;

            2)忍耐的对象就是人生的各种无常,也就是各种形式的苦难。在范围上,既有身体上的患难,也有灵命上的患难。在程度上,既有轻微的苦难,也有严重的苦难,甚至有些是非常可怕的苦难,比如残酷的死亡等;

            3) 忍耐的原因并不在人自己身上,而是来自上帝。一个属血气的人可能咬紧牙关,控制自己,保持沉默,抑制各种情绪,通过理性控制自己,这一切都是为了使自己得 到坚定的荣耀。但是,他并不能够使自己有忍耐之心。同样,敬虔之人也不能靠自己的力量使自己达到如此。主必须在他心中动工,因此祂被称为“赐忍耐的上帝” (罗155)。

            4)忍耐的目的和结果就是使信徒可以尽职尽责。有忍耐之人并不是以自己的苦难为结局。忍耐本身并不是目的,基督徒之所以存心忍耐,就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使自己在克尽职守的时候不受拦阻。“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来121)。

            5)忍耐的最终标准是上帝的律法。忍耐的精义就是为义受苦,而义与非义的标准就是上帝的律法。在《哥林多前书》13章谈及爱心和忍耐的时候,保罗特别强调的就是“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林前136)。因此,真正的忍耐决不是不讲原则,藏污纳垢;也不是哼哼哈哈,到处和稀泥;更不是稀里糊涂,是非不分。所以,大卫说:“我受苦是与我有益,为要使我学习祢的律例”(诗11971)。今日教会中最令人担忧的一个现象就是:很多人经历苦难,很多人见证自己为主受苦,但是很少人真正在苦难中学习上帝的律例!

 

            3)基督徒的忍耐有六大特征

            基督徒的忍耐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基督徒的忍不是咬碎牙齿往下咽的忍受,也不是阿Q精神胜利法式的自我麻醉,而是清醒地、自觉地、欢欣地、勇敢地面对人生的苦难。

            1)是我们忍受苦难,背负我们自己的十字架;

            2)是甘心乐意地忍受苦难。 “我父所给我的杯,我岂可不喝呢?”(约1811)。

            3)在忍受苦难的时候处之泰然,有安静的心。“我的心默默无声,专等候上帝,我的救恩是从祂而来”(诗621);“人在幼年负轭, 这原是好的。他当独坐无言,因为这是耶和华加在他身上的。他当口贴尘埃”(哀32729)。

            4)在患难之中高兴欢喜。此处谈及“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的”(罗53);使徒保罗愿歌罗西教会的人“在各样的事上力上加力,好叫你们凡事欢欢喜喜地忍耐宽容”(西111)。使徒保罗说如此谈及自己:“我们在一切患难中分外地快乐”(林后74)。

            5)坚定不移地忍受苦难。“忍耐也当成功,使你们成全完备,毫无缺欠”(雅14)。苦难持续到什么时候,我们的忍耐就当持续到什么时候。这也是圣经中对士每拿教会的劝勉:“你务要至死忠心”(启210)。

            6)忍耐忍受苦难,盼望有好的结局。即使在我们遭遇试探的时候,祂也必会给我们开一条出路,使我们可以忍受(林前1013)。苦难必会结出公义的果子来(来1211)。最终苦难会使我们得益处,也就是使我们与上帝的圣洁有份(来1210)。那些忍受苦难的人,必有公义的冠冕为他们存留(启210)。所受的苦难越大,所得的荣耀就越大(启714)。有耐心的人以上帝的这些应许为自己的盼望,期盼这些应许成就在自己的身上。

 

            4)耶稣基督在忍耐方面是我们最好的榜样

            在这个方面,基督就是有耐心之人的榜样,我们许多见证人如同云彩围着我们放下各样重担容易我们存心忍耐我们前头路程仰望我们信心创始耶稣或作仰望真道创始耶稣前面喜乐轻看羞辱忍受十字架苦难便上帝宝座右边忍受罪人这样顶撞你们思想免得疲倦灰心你们罪恶相争没有抵挡流血地步(来122)。

            1)基督徒一生的历程就是要存心忍耐。“你们要为我的名被众人恨恶。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可1313);

            2)耶稣基督的一生就是忍耐的一生。“耶稣说:嗳!这又不信又悖谬的世代啊!我在你们这里要到几时呢?我忍耐你们要到几时呢?”(太 17:17);

            3)效法基督,包括效法基督的忍耐。在圣经中把背负自己的十字架与跟随基督联系在一起:“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太1624)。保罗明确地劝诫我们:“愿主引导你们的心,叫你们爱上帝,并学基督的忍耐”(帖后35);要常常思想,不要灰心丧气。只要我们还活着,就当忍耐。“你务要至死忠心”(启210),就是忍耐到死,忠贞不移。正如唐朝诗人李商隐所描述的那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品格生盼望

            在中文和合本中翻译为“忍耐生老练,老练生盼望。”此处翻译为“老练”的词在原文中是δοκιμ? dokimē。使徒保罗把忍耐与盼望联系在一起:“因盼望我们主耶稣基督所存的忍耐”(帖前13)。

            1599年日内瓦圣经:“Tribulation bringeth forth patience, and patience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hope. 1611年英王钦定本圣经翻译为:“Tribulation worketh patience, and patience,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hope. 1971NASB译本: Tribulation brings about perseverance; and perseverance, proven character; and proven character, hope." 1973NIV译本:“Suffering produces perseverance; perseverance, character; and character, hope.1996NET译本:“Suffering produces endurance, and endurance, character, and character, hope.”最新2001 ESV译本:“Suffering produces endurance, and endurance produces character, and character produces hope.

            吕振中译本和天主教思高译本,都普遍翻译为“老练”。可见,我们中国人比较喜欢“老练”! 1976年完成的新译本圣经:“患难产生忍耐,忍耐产生毅力,毅力产生盼望。”此处的翻译没有神学性。最差劲的译本就是1979年开始出版的现代中文译本:“患难培养忍耐,忍耐蒙上帝嘉许,上帝的嘉许带来盼望。” 这种翻译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原文的意思。2008年中文标准译本:“患难生出忍耐,忍耐生出品德,品德生出盼望。”此处的翻译显然在和合本的基础上有进步。圣约本翻译为:“患难生忍耐,忍耐生品格,品格生盼望。”这种翻译在最大程度上继承了和合本的用词和优势,同时又在内容的精准上有所改进。

 

     1)人格(human dignity),性格(personality),品格(Character)

      品格是指人的质量、品质。我们不得不承认,品格这个词很难界定。总体上来说,人格是指人的基本尊严和权利。性格是指人的性情、脾气。品格是指人的道德修养。     

      1)从圣经的启示来看,人人受造都有上帝的形象,人人都有来自上帝的不可剥夺的基本尊严和权利。不分种族,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职业,不分阶层,人从上帝而来的基本尊严和权利都是一样的,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所有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2)人的性情和脾气则各有不同。从反应的速度来看,有急性子,有慢性子;从工作与家庭的关系来看,有工作型的,有关系型的;从对外交往和表达来看,有内向型的,有外向型的。性格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知己知彼,扬长避短,互相补足。所有人在性格上是不一样的。

      3) 人的品格是指人在美德上的体现,品格来自人后天的修养。中国人向来注重道德修养,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礼记·大学》的提倡:“大学之 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 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 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 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 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可惜的是这种纯正的大学精神,越来越被“大楼”代替了!其中的关键的关键就是“格物致知”!何谓格物致知?最经典的解释来自理学家朱熹本人:“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 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12] 因 此,格物包括三个要点,即“即物”--观察事物、“穷理”--探究原理、“至极”--追本溯源。有人说中国文化是感性文化,不是知性文化,这当然是以偏概 全。任何高级文化在本质上都是知性文化,都是首先注重知识,然后注重感受。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要明白事物自身的原理和法则。这当然合乎圣经中的启 示。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科学的精义就是去发现事务本身存在的原理和法则。如果我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去构建事务本身之中并不存在的原理和法则,那 就是“伪科学”。在《罗马书》中,涉及到灵命成长的秘诀则有一个词,就是“知道”(罗5:3),而“科学”一词在英文作Science,源于拉丁文Scientia,意思就是“学问”、“知识”的意思。基督徒的称义和成圣都是建立在真知识的基础上,绝不是稀里糊涂,歪打正着。

 

      2)基督徒成熟的过程就是品格不断成长的过程

      其实,圣经中也非常注重道德修养。不过,我们常常讲的是“灵命操练”(spiritual exercise, “敬虔操练”(devotional exercise,“灵命塑造”(spiritual formation)。比较精准的说法就是“灵修”。不过,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基督徒的道德修养和灵命操练不仅在于个人的努力,更在于上帝藉着祂的圣言和圣灵在我们心中的工作。

      1)因此,当今著名的基督徒灵修作家威拉德强调,耶稣基督所带来的革命乃是从心灵的变革开始的“品格的革命”(a revolution of character),也就是“人类心灵的革命”(a revolution of the human heart)。 这种品格的革命由内及外,通过我们与上帝的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而不断进步。这一革命改变的是人的观念、信念、感觉、习惯以及身体的倾向和社会的关系, 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外部的、社会的变革也许能够促进这种人的心灵的变革,但是,外部的、社会的变革既不是终极性的目的,甚至也不是促进人的心灵变革的重 要方式。相反,个人心灵的变革必然会影响到人的家庭和所在的社会环境的变革,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摩524)。 这种社会公义的昌盛绝不会从腐败的灵魂发出。政治与社会制度的变革本身并不能带来个人心灵的变革,但个人心灵的变革必然带来政治与社会性的影响。因此,基 督差派门徒出去所要建立的既不是政府组织,也不是教会组织,而是具体的个人,使他们能够信靠上帝,效法耶稣,遵行诫命,活出上帝造人本有的荣美来,这就是 门徒训练的核心。“因为你们立志行事都是上帝在你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祂的美意。凡所行的,都不要发怨言,起争论,使你们无可指摘,诚实无伪,在这弯曲悖谬的时代作上帝无瑕疵的儿女。你们显在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将生命的道表明出来”(腓213-16)。

      2)基督徒灵命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威拉德强调灵命成长的秘诀就在于:“我们常常认为完全活出上帝赐给我们的新生命非常困难,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认识到当从小处做起。我们若是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最终必然会带来我们生命的改变。”[13] 这就是我们中国古哲所强调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3)在我们灵命成长的过程中,是否真正具有忍耐的勇气和美德,乃是检验我们灵命的试金石,因此,保罗在此处强调:“品格生盼望”(罗54)。圣弗兰西斯(Francis of Assis 1181-1126)曾经谈及忍耐的宝贵。当时弗兰西斯和列奥正在冰天雪地中行路,两人谈及“完全的喜乐”(perfect joy)。 在圣洁和造就上为人树立伟大的榜样,这并不是完全的喜乐;使瘸腿能行走,瞎眼能看见,聋子能听见,哑巴能说话,甚至使死人复活,这也不算是完全的快乐;精 通各种语言和科学,能够解释所有圣经经文,有预言的恩赐,不仅能够预言未来的事,甚至能够知道人心灵中的隐秘,这也不是完全的快乐;如果能说天使的话语, 能够解释众星的奥秘,地上所有的财富都摆在他的面前,对于地上各样的受造物无所不知,这也不是完全的快乐;即使有讲道的恩赐,使全世界所有不信主的人都转 向信靠耶稣基督,这也不是完全的快乐。列奥就问:“请你教导我,到底什么是完全的喜乐呢?”弗兰西斯回答说,如果他们经过长途跋涉,饥寒交加,精疲力尽, 回到自己的修道院,本想得到接待和休息,但却反复被人拒绝,被人斥责,被人谩骂,被人赶走,“如果我们用忍耐之心接受这样的不公、这样的残酷、这样的蔑 视,既不恼怒,也不抱怨,用谦卑和仁爱之心相信,上帝是窑匠,祂真的知道我们,是上帝让他这样反对我们,列奥弟兄啊,请你写下来,这就是完全的喜乐;......如果我们以忍耐和喜乐之心承受这些伤害,牢记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受苦,我们出于对祂的爱也甘愿和祂一同受苦。列奥弟兄,请你记下来,这就是完全的喜乐。”[14]

 

      3)忍耐在基督徒品格成长中的关键作用

      在这段经文中,保罗在圣灵默示下,在众多基督徒当具有的属灵美德中,唯独提及忍耐这一美德,可见忍耐在基督徒的品格成长中有着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

   1)忍耐是上帝对我们的吩咐。主耶稣吩咐我们:“你们常存忍耐,就必保全灵魂”(路2119);保罗教训我们说:“在患难中要忍耐”(罗1212);在我们基督徒的天路历程中,忍耐是我们必须具有的心志:“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来1036)。我们不仅要忍耐,并且“忍耐也当成功”(雅14)。

     2)忍耐是我们绝对必需的操练。圣经明确吩咐我们:“你们必须忍耐,使你们行完了上帝的旨意,就可以得着所应许的”(来1036)。基督徒只有经过患难才能通向天国,别无他途。我们必须勇敢地面对人生的苦难,既不要轻看,也不要逃避,而忍耐就是我们所必需的直面人生的勇气和美德。苦难本身并不能拦阻我们前进的步伐,关键是我们要存心忍耐,我们才能够善始善终。

     3)忍耐使我们领受上帝的管教之福。最终而言,苦难是来自上帝。基督明确地教训我们:“两个麻雀不是卖一分银子吗?若是你们的父不许,一个也不能掉在地上;就是你们的头发也都被数过了”(太1029-30)。 既然我们已经在基督里与上帝和好,既然上帝已经是我们在天上的父,祂本着祂的慈爱和智慧,把苦难降在我们身上,目的就是要我们得益处。我们中国古哲孟子强 调:“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 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难与共,而死于安乐也。”[15] 圣经中更是清楚地指出:“主所爱的,祂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纳的儿子”(来126)。因此,我们当发自内心地说:“我要忍受耶和华的恼怒”(弥79);“因我所遭遇的是出于你,我就默默无语”(诗399)。那时,眼前所经历的苦难和责罚就会发生它们适当的果效,“后来却为那经练过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来,就是义”(来1211)。

   4忍耐使我们在苦难中谦卑认罪。谦卑地承认自己的犯罪,不信主的人固然做不到,信主的人也不容易做到。上帝把苦难加在我们的身上,目的之一就是使我们谦卑下来,承认自己的犯罪,重新仰望上帝的慈爱。上帝等待我们认罪悔改:“我必向以法莲如狮子,向犹大家如少壮狮子。我必撕裂而去,我要夺去,无人搭救。我要回到原处,等他们承认己罪”(何51415)。上帝愿意我们在苦难中谦卑下来,顺服主的责罚:“那时,他们未受割礼的心若谦卑了,他们也服了罪孽的刑罚”(利2641);“你们要自卑,服在上帝大能的手下,到了时候,祂必叫你们升高”(彼前56)。人在一切顺利的时候容易得意忘形,忘乎所以,而苦难使人羞愧,使人重新谦卑地认识自己:“你责罚我,我便受责罚,像不惯负轭的牛犊一样。求你使我回转,我便回转,因为你是耶和华我的上帝。我回转以后,就真正懊悔,受教以后,就拍腿叹息,我因担当幼年的凌辱,就抱愧蒙羞”(耶311810)。人在苦难中,就使得放荡不羁的思绪重新归会自己,面对自己:“我警醒不睡,像房顶孤单的麻雀”(诗1027)。

            5)忍耐使得我们对罪保持警醒,竭力追求圣洁。快乐常常使人肤浅,苦难容易使人深沉:“我因心里的苦楚,在一生的年日必悄悄而行”(赛3815)。上帝的目的不是让我们受苦,而是通过患难使我们更加渴慕圣洁:“生身的父都是随己意管教我们,惟有万灵的父管教我们,是要我们得益处,使我们在祂的圣洁上有份”(来1210)。大卫非常清楚上帝的引领:“我受苦是与我有益,为要使我学习祢的律例”(诗11971)。先知以赛亚也如此见证:“耶和华啊,他们在急难中寻求祢。祢的惩罚临到他们身上,他们就倾心吐胆祷告祢”(赛2616)。生活的必需教导我们祷告,迫使我们祷告。当亚伯拉罕面对极大的试炼时,他“在无可指望的时候,因信仍有指望”(罗418)。大卫在苦难中经历到上帝的信实:“我若不信在活人之地得见耶和华的恩惠,就早已丧胆了”(诗2713)。目前社会流行的疾病之一就是郁闷,我们在郁闷中可以更多的仰望上帝:“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躁?应当仰望上帝,因祂笑脸帮助我,我还要称赞祂”(诗425)。

     6) 忍耐使我们的痛苦减轻。患难固然给我们带来肉体和心灵上的痛苦,而缺乏忍耐的心则使得我们烦躁不安,进一步地加深了我们的痛苦。相反,如果我们有忍耐之 心,就能够把握自己的心灵,使不正确的欲望受到抑制,而悟性和意志都会处于他的控制之下,正确地看待、处理我们正在经历的患难。我们不仅能够在患难中受 益,学到当学的功课,主也会挪开十字架,使我们欢喜快乐,感谢赞美主:“耶和华啊,我知道祢的判语是公义的,祢使我受苦是以诚实待我”(诗11975);“耶和华啊,我要称谢祢!因为祢虽然向我发怒,祢的怒气却已转消,祢又安慰了我”(赛121)。

   7)忍耐是基督徒最美好的装饰。使徒彼得教训我们说:“只要里面存着长久温柔、安静的心为装饰,这在上帝面前是极宝贵的”(彼前34)。布雷克强调:“对于信徒而言,忍耐是一个宝贵的装饰,是大有益处的性情。有耐心的人如孩童一般,甘心乐意,安安静静,温柔祥和,勇于舍己,相信上帝,以上帝为自己的盼望,爱慕上帝。因此,在主的眼中,有耐心的人是宝贵的,是主所喜悦的,是上帝怜悯的对象。”[16]

    三、三大原因

     我们在以上考察了基督徒能够忍受苦难的三大保障,考察了基督徒灵命成长的三部曲:患难生忍耐,忍耐生品格,品格生盼望。给这三部曲一锤定音的就是上帝的应许:“盼望不至于羞愧”(罗55)。 为什么呢?在接下来的经文中,保罗为我们提供了三大理由和保障。在这三大理由中,在时间顺序上,保罗似乎是用倒叙的方式,首先是圣灵的赐下,然后是基督的 舍命,最后才是圣父上帝的和好。对于救恩而言,从时间和逻辑的次序来看,首先是圣父上帝的拣选,其次是圣子上帝的救赎,第三才是圣灵上帝的赐下和浇灌。但 是,从基督徒主观的经历或基督徒的生活来看,最重要的首先是圣灵的赐下。正是因为有了圣灵在我们心中的工作,我们才能够认识我们自身的罪恶、败坏和无能, 然后我们才承认、接受耶稣基督是我们罪人的救主,并藉着耶稣基督经历与圣父上帝的和好。无论如何,此处我们见到的是,使徒保罗再次把基督徒的生活,包括基 督徒的忍耐和盼望回溯到三位一体的上帝。同时,在这段经文中,我们也清晰地看到,不管是整个圣经的启示,还是我们在救恩上,都不是单纯地以上帝的一个位格 为中心,而是以三位一体的上帝为中心,同时各个位格之间又有一定的次序和分工上的不同。

 

     1.圣灵的浇灌

     保罗强调,我们的盼望之所以不会羞愧,首要的理由和保障就是“所赐给我们的圣灵将上帝的爱浇灌在我们的心里。”约翰·慕理在注释这段经文的时候强调说,“这句话是《罗马书》中最凝练的陈述之一。用寥寥几个词,就表明信徒盼望的客观根基和主观确据。”[17]

 

     1)圣灵的赐下

      上帝把圣灵赐给我们。保罗在《罗马书》8章谈及两种顺从:一是顺从圣灵,一是顺从肉体。基督徒的生命特征就是顺从圣灵,保罗甚至称基督徒就是“不随从肉体,只随从圣灵的人”(罗84)。圣灵住在我们心里(罗89-11),圣灵引导我们(罗814),“圣灵与我们的心同证我们是上帝的儿女”(罗816),圣灵帮助我们祷告(罗826-27)。基督徒的生活就是被圣灵充满、感动的生活。

 

     2)圣爱的浇灌

      保 罗特别强调圣灵把上帝的爱浇灌在我们的心中。圣灵不仅使我们明白客观的真理、历史的事实,更是把上帝的爱浇灌在我们的心中,使我们受伤的心灵得到医治,使 我们饥渴的心灵得到饱足,使我们疲乏的心灵得到更新和激励。奥古斯丁强调说:“当上帝在基督中把祂自身赐给我们的时候,祂同时也赐给我们爱的对象和爱的力 量。我们爱的对象就是祂自己,但是爱也是祂自身,祂藉着圣灵住在我们心里。”[18] 他在《论三位一体》一书中说:“从上帝而来的圣灵,在被赐给圣灵的人心中,点燃他们对上帝和邻舍的爱,祂自己本身就是爱。”[19]

 

     3)心灵的更新

      圣灵主要在我们心灵中做工。此处保罗强调圣灵把上帝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现代教会中,很多人受极端灵恩派的影响,在强调圣灵的工作的时候特别强调那些外在的东西,比如神迹奇事,说方言,讲预言等。但是,圣灵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恩赐就是“悔改的心和赦罪的恩”(徒531)。圣灵在我们心中最大的工作就是把上帝的律法刻在我们心中,使我们能够甘心乐意地遵行上帝的律法:赐给你们一个放在你们里面你们肉体除掉赐给你们必将放在你们里面使你们顺从律例谨守遵行典章(结3626-27);那些日子以后以色列乃是这样律法放在他们里面他们心上他们上帝,他们子民他们不用各人教导自己乡邻自己弟兄认识因为他们最小至大认识(来810-11)。耶稣基督强调:只等真理的圣灵来了,祂要引导你们明白一切的真理”(约1613)。

 

     2.基督的受死

      保罗为我们提出的第二个理由和保障就是耶稣基督已经为我们而死。这是历史的事实。我们现在教会生活中更多的是强调个人的主观经历,但圣经中更多的是强调耶稣基督已经为我们作成的工作,这是我们得救的客观根基。

 

     1)基督的受死是在上帝预定的计划之中

      基督的降生和受死都不是偶然的,所以此处保罗强调“基督就按着所定的日期为罪人死”。保罗在《以弗所书》中强调:颂赞归与我们耶稣基督父上帝。基督赐给我们天上各样属灵福气上帝创立世界以前基督拣选我们使我们面前成为圣洁无有瑕疵我们按着自己意旨喜悦预定我们借着耶稣基督儿子名分使荣耀恩典称赞恩典爱子赐给我们我们爱子救赎过犯得以赦免乃是丰富恩典恩典上帝诸般智慧聪明充充足足我们自己预定美意我们知道旨意奥秘安排日期满足时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基督里面归于里面基业或作那位万事照着旨意预定(弗13-11)。《加拉太书》中强调:及至时候满足,上帝就差遣他的儿子,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加 4:4)。

 

     2)基督是为我们罪人的罪而死

      假如我们不承认自己是罪人,不承认犯罪就是违背上帝的律法,我们也不会承认耶稣基督是为罪人而死。陈大雷(Walter J. Gentry)在谈及当代人传福音 所存在的问题的时候指出:“今日的人传道,对于罪人须先确认自己是个罪人,然后才能真正地投于救主的怀抱这件事,只是敷衍了事。一般的传道小册子总是追问 人说:你相信众人都是罪人吗?对方若有犹豫,你就引用《罗马书》三章23节说:‘众人都犯了罪。’但是,没有为罪下什么定义。世上的人,就算心肠硬透的罪 人,都不会否定这句广泛的话。任何一个人都会回答说:‘当然啦,我是没有上帝那么圣洁。人都是不完全的。’”[20] 

      在 二十世纪福音派神学中,为我们敲响警钟的至少有两个人,一个就是朋霍费尔,他使人认识到“廉价恩典”的问题,今天“廉价恩典”这个词也已经广为人所知。另 外一个就是陈大雷,他使人认识到“廉价神学”的问题。可惜,由于他揭发的这个问题更深刻,涉及到的人多是在教会中具有突出地位的神学家和牧师,就被许多人 避而不谈,或者直接忽略。“廉价恩典”就是“不以门徒身份为代价的恩典”,[21] 而“廉价神学”就是不 讲上帝的律法的所谓的神学。陈大雷强调说:“撒但有效的使那带领灭亡的人归基督的利器,就是律法被弃置不用。同时高呼律法与爱是不能解怨的死敌,互相反 对。此两者若有冲突,人们自然会扬弃律法。因为没有人敢于轻视爱。就是这样,那恶者宣告说,爱与律法无关,并且与之相反。”[22] 

      基 督教的核心就是基督,基督徒的核心就是作基督的门徒。然而,除非我们不折不扣地传讲上帝的律法,基督就不会对罪人显为宝贵;除非我们发自内心地按照基督所 设立的次序作门徒,我们就很难称得上是基督的门徒。迄今为止,我自己认为在学习圣经真理方面给我最大的启发的就是两句话。一是来自朋霍费尔,“没有永生的 基督的基督教必然会成为没有人作门徒的基督教,而没有人作门徒的基督教必然是没有基督的基督教。”[23] 二是来自基督教法学家伯尔曼的话:“没有宗教的法律就沦落为机械性的律法主义,没有法律的宗教就丧失其社会有效性。”[24] 基督教在欧美的衰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种“廉价恩典”和“廉价神学”的盛行。中国教会在真理上的软弱和混乱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我们不知不觉也从欧美接受了这种“廉价恩典”和“廉价神学”的毒酵。

 

     3)基督的受死显明上帝对我们的大爱

      基 督为我们受死,这是上帝的旨意,也是历史的事实,是不以我们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基督已经为我们作成了完全的救赎,哪怕我们还软弱的时候,还在作罪人 的时候,也就是还不认识耶稣基督的时候,耶稣基督已经为我们舍命了。这是我们得救的客观根基。保罗始终把我们得救的确信建立在上帝的身上,建立在上帝的应 许的根基上,建立在耶稣基督已经舍命这一客观事实的根基上。这就是救赎的客观性。这是保罗所强调的。现代教会普遍强调个人在得救方面的经历,这非常重要, 但并不是至关重要的。救赎的客观性是我们主观性经历的客观根基,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主观经历建立在客观根基上,哪怕我们在自己身上找不到丝毫的感觉,我们也 要完完全全仰望上帝和祂的应许,这就是信心的精义,也是基督徒的忍耐的精义。我们得救在乎盼望只是盼望不是盼望盼望古卷看见何必盼望我们盼望不见忍耐等候(罗824-25)。

 

     3.与上帝和好,以上帝为乐

      保罗所提出的第三个理由和保障就是我们已经与父上帝和好,也必然藉着祂脱离患难,以祂为乐,高兴欢喜。

 

     1)与上帝为敌

      我们没有归信基督、因信称义之前,我们是上帝的仇敌。

 

     2)与上帝和好

      我们归信基督之后,就经历到上帝藉着耶稣基督与我们和好。

 

     3)以上帝为乐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仅要藉着耶稣基督与上帝和好,更要藉着耶稣基督以上帝为乐。只有当我们以上帝为乐的时候,才能够做到“就是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的”(罗53)。这种以上帝为乐,乃是基督徒当追求的最高境界。正如先知阿摩斯所表达的那样:听见耶和华声音身体战兢嘴唇发颤朽烂战兢安静等候灾难临到犯境上来虽然无花果树发旺葡萄结果橄榄效力田地粮食棚内没有然而耶和华欢欣上帝喜乐耶和华力量使母鹿使高处(哈316)。虽然先知哈巴谷面对极大的苦难,内心非常地痛苦,但他仍然定志:耶和华欢欣上帝喜乐”这就是基督徒的忍耐!这就是基督徒的品格!

 

      四、两大劝勉

      众所周知,人的一声充满各种苦难和不测,每个人都需要忍耐之心。在痛苦中忍耐就是流泪撒种,在忍耐中提升品格就是欢呼收割。

 

     1.对于未归正之人的劝勉

      未归正者在本质上不具有忍耐这种美德,只是在形式上具有忍耐这种表现。

      1)不要认为自己有忍耐和品格。

      2)当承认自己的罪恶、败坏、无能、绝望,然后寻求上帝在基督里的救赎。“祂心里有智慧,且大有能力。谁向上帝刚硬而得亨通呢?”(伯94)。

 

     2.对于已经归正之人的劝勉

     基督徒在本质上已经具有了忍耐这一美德。但在实际生活中,基督徒身上的不忍耐仍然很大。我总结为“十要十不要”。首先是“十不要”,就是我们当避免和改正的方面。“十要”,就是我们积极的培养忍耐的方式。

      1)不要认为自己已经在忍耐和品格上完全了,当继续竭力追求。

      2)不要轻易在忍耐是品格上论断别人,关键是要省察自己。

      3)不要像约拿一样变得易怒(拿48);

      4)不要沮丧、绝望。圣经中记载了很多圣徒在患难时沮丧绝望,甚至求死的例子。先知以赛亚曾说:“耶和华离弃了我,主忘记了我”(赛4914)。他们立即感到绝望,想:“这是枉然”(耶225);“我的力量衰败,我在耶和华那里毫无指望”(哀318)。有时绝望浮现出来,使人选择死亡胜于生命(伯715):“唯愿我得着我所求的,愿上帝赐我所切望的;就是愿上帝把我压碎,伸手将我剪除。我有什么气力使我等候?我有什么结局使我忍耐?”(伯68911)。先知摩西、以利亚、约拿在遭遇患难、不顺的时候都曾经觉得力不能胜,无法忍耐,生不如死,所以求主赐死(民1115;王上194;拿48)。

      5)不要抱怨。在患难中人最常见的反映就是抱怨,说:“难道主要永远丢弃我,不再施恩吗?难道的慈爱永远穷尽,的应许世世废弃吗?难道上帝忘记开恩,因发怒就止住的慈悲吗?”(诗7779)。

      6)不要指责上帝。许多人遭遇患难,就开始指责上帝严厉,说:“祢向我变心,待我残忍,又用大能追逼我”(伯3021)。然后,他们就质问主这样行事是否公正,强求上帝交待为什么这样对待他们,与全能者争论(伯402)。

      7)不要心怀不平。一般人见到恶人发达,憎恨之情就油然而生,他们说:“看哪,这就是恶人;他们既是长享安逸,财宝便加增。我实在是徒然洗净了我的心,徒然洗手表明无辜。因为我终日遭灾难,每早晨受惩治”(诗731214)。

      8)不要刚硬。心里有智慧,且大有能力。谁向上帝刚硬而得亨通呢?”(伯94)。

      9)不要骄傲。当“自卑,服在上帝大能的手下,到了时候,必叫你升高”(彼前56);

      10)不要厌烦。“不可轻看耶和华的管教,也不可厌烦的责备”(箴311)。

     

      基督徒的生活不仅包括防范性、改正性的方面,更要有积极的操练和应对的方面。我们领受上帝的恩典是被动的,但我们活出上帝的恩典则是主动的。

   1)效法耶稣基督。默想耶稣基督的受苦非常重要。“被欺压,在受苦的时候却不开口,像羊羔被牵到宰杀之地,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也这样不开口”(赛537);“但你们若因行善受苦,能忍耐,这在上帝面前是可喜爱的。你们蒙召原是为此,因基督也为你们受过苦,给你们留下榜样,叫你们跟随的脚踪行”(彼前22021)。

   2)效法其他圣徒。读属灵伟人的传记非常重要。“弟兄们,你们要把那先前奉主名说话的众先知,当作能受苦、能忍耐的榜样。那先前忍耐的人,我们称他们是有福的。你们听见过约伯的忍耐,也知道主给他的结局,显明主是满心怜悯,大有慈悲”(雅51011)。既然现在那些已经戴上冠冕的当初都是曾经背负十字架的人,你一定要效法他们背负十字架,使你可以和他们一道承受生命的冠冕。

   3)回想上帝过去在患难中的施恩,明白上帝并没有按我们的罪来对待我们。“主耶和华啊,你若究察罪孽,谁能站得住呢?但在你有赦免之恩,要叫人敬畏你”(诗1303-4)。

   4)要对你所背负的十字架保持敏感。

   5)要想一想你所剩下的受苦的时间是短暂的。

   6)要数算自己的日子,得着智慧的心。

   7)要思考通向天国之路就是苦难之路,没有忍耐之心,就无法走天路。

   8)要不断操练信心,相信上帝的应许,由此而盼望一切都将很快过去。

   9)坚持阅读上帝的圣言,圣经的写作目的就在于教导我们学会忍耐,并安慰我们(罗154)。

   10)继续为忍耐祷告(罗155)。假如有这样的忍耐之心,你就可以在各样的事情上操练自己,至少当你这样行的时候会不断长进。“愿主引导你们的心,叫你们爱上帝,并学基督的忍耐”(帖后35)。

 

祷 告:慈爱的上帝,在你没有难成的事。你曾经在旷野中让磐石涌出活水,滋润以色列人干渴的心田。现在,我们请求你在我们的心中做工,击碎我们心灵中充满刚 硬、骄傲和愚顽的磐石,浇灌下你的圣灵和大爱,让我们从心中流出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的活水来。只有这样的活水才能滋润 我们自己的心田,也只有这样的活水才能使我们爱到我们的邻舍和仇敌。如此祷告,奉我们救主耶稣基督的圣名,阿们!



[1] Augustine, On patience, see Philip Schaff, ed., Nicene and Post-Nicene Fathers (Peabody: Hendrickson, 2004), vol. 3, pp. 527-536.

[2] 于中旻:“何谓品格?” http://www.51wish.com/learning/Article/catalog4/360.html

[3] The calling of a minister of the Word is to proclaim, explain, and apply Holy Scripture in order to gather in and build up the members of the church of Jesus Christ.Article 11, see Church Order of Christian Reformed Church (Grand Rapids: Christian Reformed Church in North America, 2009), p. 23.

[4] This letter is truly the most important piece in the New Testament. It is purest Gospel. It is well worth a Christian's while not only to memorize it word for word but also to occupy himself with it daily, as though it were the daily bread of the soul. It is impossible to read or to meditate on this letter too much or too well. The more one deals with it, the more precious it becomes and the better it tastes.

[5] When any one gains a knowledge of this Epistle, he has an entrance opened to him to all the most hidden treasures of Scripture.

[6] J. M. Boice, Romans 5-8: the Reign of Grace (Grand Rapids: Baker, 1992), p. 506.

[7] 《中阿含经·分别圣谛经》。

[8]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朱生豪译。

[9] 布雷克:《基督徒理所当然的事奉--改革宗灵修系统神学》,王志勇、陈知刚、刘伦纳译(北京:中国改教出版社,2006年),664节。布雷克(1635-1711)是荷兰第二次宗教改革时期代表人物,其神学思想注重圣经启示和个人心灵经历,是不可多得的教义神学和灵修神学之作。本文多处参考此书,间接引证不一一注明。

[10] 布雷克:《基督徒理所当然的事奉》,66

[11] 布雷克:《基督徒理所当然的事奉》,66章。

[12] 朱熹:《补〈大学〉格物致知传》。

[13]  Dallas Willard, Revolution of Character: Discovering Christ's Pattern for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 (Colorado Springs: NavPress, 2005). p. 11. What we thought was so difficult about entering fully into the divine life is entirely due to our failure to understand and take the small steps that quietly but surely lead to our transformation.

[14] The Little Flower of Saint Francis of Assis, I.8. "If we accept such injustice, such cruelty and such contempt with patience, without being ruffled and without murmuring, believing with humility and charity that the porter really knows us, and that it is God who maketh him to speak thus against us, write down, O Brother Leo, that this is perfect joy. ... if we bear all these injuries with patience and joy, thinking of the sufferings of our Blessed Lord, which we would share out of love for him, write, O Brother Leo, that here, finally, is perfect joy."

[15] 《孟子·告子下》。

[16] 布雷克:《基督徒理所当然的事奉》,664节。

[17] John Murray, 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7), pp. 164-165.

[18] From Anders Nygren, Agape and Eros (Philadelphia: The Westminster Press, 1953) p.525.

[19] Augustine, On Trinity, XV, 31.

[20] 陈大雷:《当代福音:纯真?混杂?》,陈喜谦译(香港:福音出版社,1986年),32页。

[21] 朋霍费尔:《作门徒的代价》,安希孟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22] 陈大雷:《当代福音:纯真?混杂?》,34页。

[23] 朋霍费尔:《作门徒的代价》,48页。

[24]  Harold J. Berman, The Interaction of law and Religion (Nashville, New York: Abingdon Press, 1974), p. 11. "Law without (what I call) religion degenerates into a mechanical legalism. Religion without (what I call) law loses its social effectiveness."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