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寻古问忧

(2005-10-07 23:06:02) 下一个

02910   星期二     

    

 

       李振赫曾在西安师大学习过一段时间的汉语,跟中国人能基本沟通,代表了利川最高汉语水平。现在在施扬的中级班学习。今天他带我们去参观他工作的地方---利川市立博物馆。

我们来到位于雪峰公园左侧的博物馆。老远就看到了“利川市立博物馆”几个大大的汉字。在韩国,博物馆,研究所,一些文化基地的匾额都是用汉字写的,旁边竟无韩文。韩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重视充分说明了中韩历史文化渊源流长。

博物馆规模不大,四五个厅,分别展示了利川的地理概况和历史发展,以陶瓷文化为中心。在体验室,我们好好体验了一下“拓”,一种古代的印刷术,就是将韩纸蒙在木质的面具上,用蘸上墨汁儿的纱布团在上面用力按,很快就有面具的头像凸出来,签上我的韩文大名“팽조하一幅和回假面的“拓”便诞生了。

       说是博物馆,所展之物真的不博,无法满足我们对韩国文化的寻根问底。

       于是李又驱车带我们去英陵。英陵是世宗大王和王后的合葬陵墓,在利川和骊州的中间,42 号国道上。世宗大王是朝鲜王朝的第四代王,是韩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代君王,位比中国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他在位期间,创造了韩国文字,颁布了《训民正音》,使这种被联合国文化遗产组织誉为最科学的文字得以广为流传,韩文易读易写,自此韩国鲜有文盲,今日飞速发展的网络产业也从中受益匪浅,除此以外,世宗大王还改进了测雨器,浑天仪,天文望远等技术,整理了雅乐,功劳不一而足。今天的万元韩币上就印着他老人家的头像,还有什么世宗文化会馆,世宗影视大奖,由此可以推断出他在韩国历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当然,他的陵墓也就成了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辆辆大巴载满中小学生来此参观。殿里殿外,挤满了手拿笔和笔记本的中小学生,估摸着跟国内一样,回去以后还得写观后感吧。我们一开口说话,就吸引住几个小姑娘,她们居然还“你好你好的”跟我们打招呼。

      穿过训民门,远远就看见高高耸立在土丘上的陵墓,除了陵墓前有几尊石像,并无多少装饰,普普通通的一个大土包。这让我想起长沙的马王堆汉墓,一个诸侯国的丞相夫人的墓室而已,却极尽奢华,出土文物之珍稀,华贵,丰厚,举世震惊。两相对比,是当年的朝鲜王朝不如中原小小的诸侯气派呢还是韩国人自古就自上而下崇尚节俭呢?宽阔的草坪上劲松挺立,芳草萋萋,周围一片宁静,十分肃穆,吵闹的孩子们都停止了叽喳,没有人能告诉我。

       吃过中饭,李说他附近有一位农民朋友,我们可以去他家摘梨.

     “贵吗?”施扬不无担心地问,我们早就领教了韩国水果的金贵。

  “不要钱。”

我们不禁雀跃,不仅可以免费吃梨,还可以来一次“农家乐”!李真可爱。只是他而立之年仍然未婚,我可不想对他太热情,免得人家误会,谁让他一再扬言非找中国女朋友不可。

       韩国人相信“农者天下之大本”,即便是现在电子产业,汽车制造业等早就取代了农业的根本地位,但韩国政府一向保护农民的利益,农副产品的价格一直高高在上。

    车穿行在蜿蜒的山间公路上,乍一看,跟中国的农村差不多,到处是庄稼,果园,牧场,低矮的民居散落其间。

很快就到了李的朋友家。听说女主人已去世,家里只有男主人,儿子在外地上学。房子是新建的,两旁有冷库和杂物间。屋里的现代化电器一应俱全,跟城里没有任何差别,三居室的房子收拾得很干净,化妆室比我们房间还大。主人热情地拿出了梨和鲜榨的梨汁请我们吃。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梨,圆圆的跟香瓜差不多,韩国人也没有什么分离(分梨)之说,削好了,几个人吃一个就够了。梨很甜,多汁,入口即化。沿途看到的梨树并不大,咋能长出这么大这么甜的梨?主人带我们去了梨园,梨园很大,有些像《橘子红了》的场景,只是应该换上《梨子黄了》。梨树不高,树龄也不长,梨树上挂满了果,只是奇怪的是都用纸袋套着。主人解释说为了受热受光均匀,纸袋有不同的颜色,因为是不同的品种,它们将销往不同的国家。主人示范给我们看,哪些是熟了,哪些还不能吃,树顶上还用网罩着,那是为了防止鸟类偷吃。我从来没见过这么精心打造的梨。主人说犁地,施肥,锄草一般机械化,上套和收获是人工。这么一大片梨园,收入可想而知,简直就是一农场主嘛。可主人说这只能算普通人家。

我们拎了一大袋梨回去, 热心的主人邀请我们以后再去。他说了一句最让我们动容的话:“我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我比一般中国人更为中国文化自豪。”他去过中国,还写了“梅花一生寒不卖香”的字画给我们看。

在利川,我们深深体会到韩国民众对中国人的友好,和对中国文化历史的崇拜。不经意的,我们也成了民间大使。

回去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此前在博物馆展示的那些粗糙简陋的农具,韩国人50年前还在使用,而在我的家乡,中国最偏远的山区,上几辈留下的家什也要比他们的先进多了。为什么,韩国农业现代化如此普及,城乡几乎没有差别的时候,我的父老乡亲们依然是刀耕火种,向土地要个温饱而已?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