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狼发牢骚

发发牢骚,解解闷,消消愁
个人资料
笨狼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中国核工业

(2015-03-12 21:02:37) 下一个


2015.03.11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董事长贺禹:华龙一号有望年内与英国签署协议

  中国广核集团(简称“中广核”)红沿河二期项目两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日前已获核准,这是4年来我国真正意义上新批的核电项目。在获得建造许可证后,红沿河核电二期项目既可开工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董事长贺禹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中广核正与英国、法国就华龙一号技术进行谈判,年内有望签署协议。在走出去过程中,建议国家给予必要的利率、税收、信贷等政策支持。对于国内核电发展,贺禹建议,应将内陆核电建设真正提上议事日程,争取“十三五”首批内陆核电项目开工建设。

  信贷支持政策待加码

  中国证券报:请介绍一下华龙一号目前的进展情况。

  贺禹:中广核和中核共同研发完成的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于2014年正式通过国家审批,计划今年内启动示范工程建设。目前国家已经选择了两个厂址,一是广西的防城港,另一个是福建的福清。由于在核电领域,将产品销往国外要求首先必须在国内有示范厂址或示范堆在建。因此示范堆开始建设以后,我们将具备走出去的条件。

  通过防城港华龙一号的建设,我们希望开工后可以将华龙一号反应堆销往英国。目前我们与英国、法国正进行谈判,并已签署意向书,年内有望签署相关协议。接下来我们会将华龙一号带出国门。目前我们已成为罗马尼亚首个新建核电项目的选定投资者,双方正在加快推进具体合作的谈判协商。此外,中国核电企业在阿根廷、土耳其、南非等国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如果我国的核电技术、核电制造、核电建设能踏出国门,这将说明我国的核电技术、制造、管理等方面都将进入新阶段,实现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提出的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

  目前国际上三代核电技术竞争激烈。全球核电发展最快、核电使用最多的美国和欧洲地区,核电建设自上世纪80年代后基本处于断档。而我国核电建设从80年代至今未曾间断,从而储备了大批人才。我国在30年建设间积累大量经验,这是非常珍贵的。

  此外,我国有非常大的价格优势。在发展起来后我们将形成批量化生产能力。同时,我国核电在方方面面的成本都较低。与全球主流的三代核电技术相比,华龙一号技术的安全性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经济性则有明显竞争力,与当前国际订单最多的俄罗斯核电技术产品相比也有竞争力。

  中国证券报:在核电走出去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贺禹: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等核电国家,对于进入本国市场的核电新堆型技术,都要进行严格的技术标准符合性审查,而通过这些审查往往需要数年之久。通过目标国政府的技术审查,是华龙一号实现在海外落地最为关键的一步。企业需要在国家的统筹协调及必要的政策支持下,按要求完成大量的适应性设计修改,最终才能通过审查。

  核电走出去是一项非常大的工程。不单单是经济合同,核电同时涉及到政治、外交,需要政府共同推动。与此同时,激烈的国际竞争要求我们在竞标核电项目时的造价一定要有竞争力。但作为公司,在项目中需要盈利,这就要求国家在利率、税收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此外,核电属于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获取海外项目订单,需要提出有竞争力的融资方案。我们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的有关部署,参考其他国家开发海外核电项目的通行做法,抓紧制定出台针对核电走出去的出口信贷等支持政策,提升我国核电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

  无论是产能输出还是资本技术输出,走出去根本上是要拿到大的项目。中广核走出去并不仅仅是一家公司打开国际市场,更是关系到相关的各行各业。走出去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制造带出去,而这也涉及到国家的建设队伍。因此走出去要抱团,做到把中国的技术、中国的资本、中国的设备同时带出去。

  建议核电规模化发展

  中国证券报:对下一步国内核电发展,尤其是向内陆地区的推进,有哪些建议?

  贺禹:在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能源刚性需求及节能减排的刚性要求硬约束条件下,核电替代效应最强,应该规模化发展。据测算,核电装机容量要达到1.5亿至2亿千瓦,才能有效支撑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达到20%这一目标的实现。因此,我建议从国家战略层面进一步明确核电在我国能源电力供应中的支柱地位,实现规模化发展;按照“同一厂址,同一技术路线”的原则,以沿海扩建项目为重点,用具备三代技术主要特征的成熟堆型技术填平补齐,以推动核电产业整体上的健康、有序、不间断发展。

  从全球范围看,内陆核电具有丰富的建设运行经验和良好的运行业绩,国际上也不区分沿海和内陆核电,两者没有必然差别,安全性也已得到充分验证。实践表明,内陆与沿海核电在设计、建设和运营上标准是一致的。而我国已基本完成内陆核电前期准备和论证。“两湖一江”三个内陆核电项目现场准备已达到随时开工的条件。建议将内陆核电建设真正提上议事日程,争取“十三五”首批内陆核电项目开工建设。




2015.03.09
路透社:“中国制造”核电出口起步艰难

路透香港/北京3月6日(记者 Charlie Zhu/David Stanway) - 中国已经陆续签约对外出口第三代核电技术,同时也面临一个巨大的障碍:仍需表明自己能够在国内建设和安全运营这些核电机组。
 
在过去30年发展时期获得的外国技术帮助下,中国目前拥有数量最多的在建核反应堆,并雄心勃勃地计划出口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核电技术。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本周在人大会议上称,中国计划加强先进行业的出口,包括实施大型核电项目。
 
上个月,中国和阿根廷签署初步协议,向阿根廷销售“华龙一号”反应堆,这似乎表明中国在出口第三代核电技术已经取得进展。
 
官方媒体称这宗交易是“华龙一号”的首航,中国自己尚且没有动工建设该型反应堆,这令业界对中国向全球提供反应堆的能力怀有疑问。
 
“我们致命的弱点是管理标准不够高,和国际标准还有很大差距,”国家核电技术公司(SNPTC)资深专家许连义说道。
 
国家核电技术公司正在研发另外一个最终面向国际市场的核点机组。这家公司最初成立即为接收西屋电气的AP1000核电技术。
 
尽管西方设计的反应堆在中国运行了超过20年,中国仍需要向买家证明中国技术的可靠性. 中国在工业安全标准和采矿等领域的安全名声好坏参半。
 
厦门大学能源学院院长李宁表示,位于福建的中国第一个华龙一号项目,假设今年开始动工,而且建设顺利,可能要到2020年才能完成。
 
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中国对新建核电项目的审批速度一直很慢。
 
中国政府承诺坚持最高的安全标准,使用诸如华龙一号和CAP1400的“第三代”反应堆。CAP1400也是国产反应堆,未来面向出口。
 
由于CAP1400基于来自西屋电气的技术,推出该反应堆将取决于位于浙江省的西屋电气第三代试验型机组的建成。该试验堆因技术问题将面临三年的延迟。
 
中国政府现在鼓励通过整合来减少内部竞争,聚集知识产权和金融资源,试图打入在目前被被法国Areva(AREVA.PA)和俄罗斯Rosatom State Nuclear Energy Corp.主导的国际核能市场。
 
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与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合并的计划在2月3日浮出水面,行业专家预计这宗合并可能打造出总资产超过6,000亿元的巨型企业。这类似于中国在高铁领域实施的策略。
 
中国在2007年与西屋电气达成了一项重要的核电技术转让协议。自此以后,中国一直在对该技术进行消化和国产化,以开发CAP1400,并称CAP1400和华龙一号全部为中国自主知识产权。
 
西屋电气北京办公室并没有立即对寻求置评的要求作出答复。
 
寻求中国国家发改委对中国核电战略置评的传真也未收到回复。
 
国家核电技术公司总工程师王中堂表示,除了阿根廷,中国与土耳其、南非的潜在核协议也在取得进展。
 
但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一名官员匿名表示,中国成为核电大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包括在国内建成华龙一号。
 
中国目前拥有22个运行中的核电反应堆,此外还有26个核反应堆正在建设中。中国计划到2020年将核电装机总量由去年底的20.3GW提升到58GW,预计耗资1,000亿美元。到2020年,核电也仅能满足总计电力需求的3%。
 
行业组织世界核协会中国代表Francois Morin称,为了出口自主技术产品,中国需要表明其拥有运营经验,特别是海外运营经验。


2015.02.09
人民日报:核电“走出去” 底气何在?(关注·核电“走出去”(上))

近期,核电成为继高铁之后我国产业“走出去”的又一台重头戏,国内外广泛关注。

  作为投资巨大、安全性要求极高的高科技产业,核电“走出去”对促进我国核工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带动国内高端产业发展,以及打造中国品牌、提升国家形象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鉴于核电的高度敏感性和异常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核电“走出去”还面临诸多挑战,很难一帆风顺、一蹴而就。

  中国核电“走出去”条件具备了吗?今后还会遇到哪些困难?新春前夕,本报记者就这些问题独家专访了中核集团、中广核、国家核电、中国核建等四大企业的负责人。

  ——编 者

  自主研发出三代核电

  我国两大自主品牌技术上很先进,安全上有优势,经济上有竞争力

  “核电‘走出去’,是我国核电产业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经过30多年的建设、运营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们现在完全具备了‘走出去’的条件,可以与核电强国在国际市场上同台竞技了。”说到中国核电“走出去”,中核集团董事长孙勤底气十足。

  “核电‘走出去’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技术‘走出去’、工程承包‘走出去’、设备和材料供应链‘走出去’、技术服务‘走出去’等。”国家核电总经理顾军认为,“但最具含金量的,是通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核电技术输出,带动工程、设备、材料、技术服务以及技术标准‘走出去’。”

  据介绍,对于新建核电项目,目前国际公认的技术是三代核电。在这方面,我国已有两大自主品牌——华龙一号和CAP1400。这两大技术均拥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完全满足三代核电的技术标准和安全要求,技术上很先进,安全上有优势,经济上有竞争力。

  中广核董事长贺禹说,华龙一号由中核集团与中广核联合研发,其总体技术方案在2014年8月通过了国家能源局、国家核安全局组织的评审,同年底通过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评审。

  “华龙一号共获得743件专利和104项软件著作权,自主知识产权覆盖设计技术、专用设计软件、燃料技术、运行维护技术等领域,完全实现了独立自主。”中核集团董事长孙勤说,核反应堆是核电站的“心脏”,华龙一号的反应堆堆芯从157扩容到177,可使发电功率提高5%—10%,在提高经济性的同时,降低了堆芯内的功率密度,堆芯熔化概率和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概率等多个安全指标超越了现有三代核电技术的要求。

  “围绕华龙一号的设计研发,我们先后开展了54项科研课题,与64家国内外大学、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开展了117项合作。”据孙勤介绍,华龙一号首次明确提出了“能动+非能动”的安全设计理念,进行了先进压水堆设计系统性创新;利用确定论和概率论相结合的方法,较好地平衡了安全性、先进性、成熟性和经济性。

  另外一个三代核电自主品牌CAP1400,是国家核电在引进消化吸收AP1000技术基础上自主研发的非能动压水堆核电机型。“CAP1400研发被列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采用了国内外最新的核电标准,可满足最严环境排放要求。”顾军说,“日本福岛事故后,我们又对CAP1400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系统优化,不仅全面满足三代核电技术要求,而且关键安全指标较三代核电安全标准提升了一个量级,实现了当前最高安全标准。”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国家核电建成了世界先进的试验台架,分17项试验任务、887个工况,对CAP1400的非能动安全系统设计和关键设备设计进行了试验验证,充分证明了其科学性与先进性。2014年9月,CAP1400示范工程核安全分析报告通过国家核安全局组织的审评,结果满足国际国内最新安全标准。“这次评审历时17个月,直接参与评审的专家学者超过260人,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在我国核电发展史上前所未有。”

  “基于非能动压水堆在系统简化、模块化建造、运行性能先进等方面的特点,CAP1400在经济性方面也有明显优势。”顾军说,以示范工程测算, CAP1400的含税电价低于0.4元/千瓦时,比标杆电价还低。标准化和批量化之后,CAP1400的市场竞争力会更强。

  核电装备跨至三代

  80%以上设备实现国产化,形成完整产业链

  “核电‘走出去’,光有自主技术不成,还离不开核电设备制造能力的支撑。”孙勤说,一个核电站大约有65000台套主、辅设备,不仅数量大,而且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极高。“自上世纪80年代秦山核电站建设以来,我国就一直非常注重核电设备的自主化,目前装备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关键设备都能自主研制,完整的核电产业链基本形成,装备制造业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通过AP1000自主化依托项目建设和CAP1400重大专项拉动,我国的核电装备实现了从二代到三代的重大跨越,三代核电关键设备基本实现国产化,核电装备制造配套能力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顾军介绍说,二代的设计寿命是30—40年,三代则延长到60年,寿命延长了1倍,对材料的要求完全不一样,制造的工艺也改变了。“比如,主管道、主泵等关键部件原来都采用铸造工艺,现在改成了锻造,材料的质量和设备的精度都相应提高了很多。”

  据贺禹介绍,我国核电装备企业的研发能力、制造水平、管理工艺等都有了质的提升,现在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核电装备生产国之一。“由于有强大的装备制造能力作支撑,我国核电建设的成本最低、性价比最高,与国际同等安全型号相比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核电站建设能力全球领先

  30多年从未间断,在建规模世界第一

  作为我国唯一一家核电站建设企业,中国核建一直在为推动核电“走出去”蓄力。

  “我们是30多年来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过核电工程建设的企业。”中国核建总经理王寿君说,上世纪80年代,中国核建就为中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建设做好了准备。“从那时起,我们一直没停过,从二代一直干到三代、四代。目前中国在建机组有近30台,占全球在建核电机组装机容量的42%,规模全球第一。”

  “核电建设绝对是实践出真知。”王寿君告诉记者,在30多年未间断的建设过程中,中国核建一方面不断积累经验,一方面积极向国际同行学习,边引进、边消化、边吸收、边创新,建设能力不断提升。“目前我们以成熟的、经得起试验验证的工艺和技术,在核岛建设领域保持领先优势和主导地位,不仅承担国内已投入商业运行的全部核岛工程建设,也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被国际同行誉为世界领先的核电建造企业。”

  2011年10月22日,全球首家核电建设国际培训中心在中国核建挂牌,这是国际原子能机构全球范围内设立的唯一核电建设国际化培训机构。

  “在30多年的建设、运营过程中,我国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管理经验,也锻炼培养了成体系的核电人才梯队——这是核电‘走出去’的宝贵财富。”贺禹说。

  “核电‘走出去’离不开强大的国力支撑。”顾军告诉记者,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充足,为核电“走出去”提供了足够的融资能力。“现在推进中国核电‘走出去’,可谓水到渠成、恰逢其时。”

  是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开发的世界先进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它把预防和缓解严重事故作为设计基准,创造性地提出“非能动”安全理念,极大限度地保障了核电站在极端事故情况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使反应堆发生堆芯熔化的概率以及大量放射性释放到环境的概率比二代核电技术约小100倍。AP1000寿期60年,功率125万千瓦。由于采用简化型设计,AP1000核电站简化了系统,大大减少了设备和部件,提高了可靠性;同时,采用模块化设计与建造技术,使得像“搭积木”那样建设核电站成为现实。2006年11月,我国决定引进AP1000技术,建设4台AP1000核电机组,以推进我国第三代核电的自主化发展。


  “非能动”安全理念:

  由美国西屋公司在设计AP1000中首次提出,是一种从根本上革新的反应堆安全系统设计理念。它利用物质的重力、流体的自然对流、扩散、蒸发、冷凝等原理,在事故应急时冷却反应堆安全壳,带走堆芯余热,防止堆芯熔化。万一发生极端事故,可以在72小时内完全依靠自发投入的非能动安全系统保障安全,不需要任何交流电源,不需要操纵员干预。(采访人: 本报记者 赵永新 蒋建科 李 刚 受访人: 孙 勤(中核集团董事长) 顾 军(国家核电总经理) 贺 禹(中广核董事长) 王寿君(中国核建总经理))


【后记·回顾】
2011.04.08
环球财经: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院士:中国核工业比印度落后25年
2011.01.05
东方早报:中国在核技术上取得突破 使得铀利用率提升60倍

24年攻关路
中国核燃料循环:“最薄弱环节”
早报讯 甘肃的茫茫戈壁滩深处有一座小白楼,这就是中国核工业集团404厂,1986年我国确定的唯一一座进行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的研究基地。24年间,我国科学家就是在这里,自主设计、自主建设、自主调试、自主研发。
“乏燃料后处理/再循环是我国核燃料循环中最薄弱的环节。”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顾忠茂说,“从上个世纪70年代一直到90年代中期,国家对后处理的支持是很有限的。很多技术人员就是在那个时候转型去做洗发水、不干胶了。”
相关:中国核突破 解能源瓶颈
2013.09.13
中国核学会2013:中国十大核科技进展(2011.6.30-2013.6.30
    一、大亚湾实验发现中微子新的振荡模式
    中微子混合角θ13是物理学中28个基本参数之一,它的大小关系到中微子物理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和宇宙起源中的“反物质消失之谜”相关,是国际上中微子研究的热点。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来自全世界6个国家和地区38个科研单位组成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在2012年3月8日宣布,发现中微子新的振荡模式,并测得其振荡振幅,精度世界最高。该结果加深了人类对中微子基本特性的认识,得到国际高能物理学界的高度评价,并被《科学》杂志评选为201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一。该项目入选201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二、中国实验快堆并网发电
    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组织,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具体实施,我国第一个由快中子引起核裂变反应的中国实验快堆2011年7月21日10时成功实现并网发电。该堆采用先进的池式结构,热功率65兆瓦,电功率20兆瓦。中国实验快堆的建成,标志着我国核能发展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二步取得了重大突破,也标志着我国在四代核电技术研发方面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该项目入选201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三、气体离心法铀浓缩技术完全实现自主化和工业化应用
    2013年6月21日,中核集团在兰州铀浓缩基地宣布,经过多年研制,我国核工业关键技术——气体离心法铀浓缩技术完全实现自主化,并跻身国际先进水平行列。这标志着我国成为继俄罗斯等少数国家之后,自主掌握铀浓缩技术并成功实现工业化应用的国家。离心机工业化是一项要求非常高、技术难度很大的多学科高精尖技术,该技术所需的耗电量约相当于扩散法铀浓缩技术的1/25,综合成本约减少一半。
    四、山东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2012年12月9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华能山东石岛湾核电厂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核岛底板第一层混凝土开始浇筑,标志着该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该电站采用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两套核蒸汽供应系统带一台超高压汽轮发电机组,发电功率21.2万千瓦,是世界首座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计划于2017年底前投产发电。
    五、中国先进研究堆实现满功率运行
    2012年3月1日,中国先进研究堆成功实现满功率运行,达到国家规定的技术目标。中国先进研究堆是面向21世纪核科学技术研究的一座高性能、多用途研究堆,由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设计、建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形成了多项自主创新的技术成果。其反应堆功率为60兆瓦,在同类中子束流研究堆中主要技术指标位居世界前列、亚洲第一。
    六、利用CANDU堆生产钴-60的辐照-分装生产线正式投产
    钴-60作为放射源广泛应用在农业、工业和医学(如癌症治疗)上,我国长期依赖进口。秦山核电基地和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突破国外技术封锁,依靠国内力量,将CANDU反应堆堆芯反应性控制装置的不锈钢调节棒组件成功更换为钴-59调节棒组件,生产钴-60辐射源。辐照-分装生产线已正式投产,产能达到1400万Ci/年,满足国内70%的市场需求,根本改变了钴-60辐照源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七、汤姆逊散射准单能硬X射线源实现出光
    X射线广泛应用于医学诊疗、无损检测、安检反恐、科学研究等领域,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汤姆逊散射硬X射线源基于相对论电子束与超快超强激光相互作用,因为其准单色、方向性好、能量连续可调及具有超快时间结构及偏振性,而且规模适中,成为新型X射线源研究的国际前沿和热点。清华大学经过十多年的研究攻关,解决了光阴极微波电子枪研制、亚皮秒时间同步抖动控制、高亮度电子束的传输及诊断、X射线本底噪声抑制等物理与关键技术问题,建成了我国首个基于光阴极注入器和太瓦激光系统的汤姆逊散射硬X射线源装置TTX,并获得了重复频率10Hz、光子能量50keV、每脉冲光子产额大于106的硬X射线。TTX的成功出光,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新型高能X射线源研究,及其在基础科学研究和多种应用研究中的应用。
    八、中国铀矿第一科学深钻取得重大成果和突破
    中国铀矿第一科学深钻是核能开发重点项目,由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负责、北京中核大地矿业勘查开发有限公司承担施工,于2013年5月在我国著名相山铀矿田成功实施,终孔深度2818.88米,取得了系列重大成果和突破,揭示了相山火山盆地三维地质结构、工程验证了成矿远景区、拓展了新的找矿空间等。该科学深钻是我国铀矿地质界里程碑式的工程,标志着我国铀矿勘查已进入了一个更深更广的全新阶段,对推动指导我国铀矿深部找矿勘查工作具有重大理论和实际意义。
    九、医院中子照射器-I型机完成设计与建造。
    “医院中子照射器-Ⅰ型机”通过从堆芯直接引束的总体设计,把一种用于小样品中子活化分析的研究用堆创造性地提升为中子俘获疗法专用的临床治癌装置。它为国际首台中子俘获疗法(BNCT)专用的核反应堆中子源,具有全部的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我国核科学应用在BNCT领域的空白,达到了国际同类技术领先水平。目前医院中子照射器-Ⅰ已完成设计和建造,2012年6月19日通过专家鉴定,其应用将给广大癌症患者带来福音。
    十、国产化率100%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堆内构件成功应用
    由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负责设计,上海第一机床厂制造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堆内构件成功应用于红沿河核电站1号机组。这台为红沿河核电站1号机组配套的核岛主设备身高近11米,总重约136吨,由上万个零件精准地焊接、组装在一起。该堆内构件是国内首次自主设计和自主制造的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堆内构件,其成功应用表明我国已经完全掌握了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堆内构件设计和制造技术。

2015.03.11
科技日报 :中国核电今天按下重启键

2015.02.16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首次发布全球核电综述报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路边的小草 回复 悄悄话 目前装备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
============================
想知道那 20% 从何而来。 ??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