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詩卷

放眼古今,遊心書海。
个人资料
正文

李政道:科學、藝術、格、世博

(2015-02-04 05:18:50) 下一个




物理大師的科學藝術觀:談李政道文錄

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杜甫
   
書名: 《李政道文錄》
作者: 李政道
出版者: 浙江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 1999年5月
頁數: 233頁
    
     在當代的華人科學家中,李政道雖因發現“宇稱不守恒”,與楊振寧同得諾貝爾物理獎,有高知名度,但一般人對其個人和學術以外的活動並不清楚。1989年,六四事件之後,李政道赴北京,成為鄧小平第一次公開露面接見的海外人士,外界才廣知他在中共高層中有特殊信任。

     浙江文藝出版《大科學家文叢》,希望能整理一些大師的人文思想,《李政道文錄》一書作為其一,收集他較通俗之講稿、對話錄和書信共三十六篇,並附一篇當年和他同船赴美,後來從事核彈研究並任“中國工程科學院”院長的朱光亞所講述的“李政道物理生涯五十年” 。內容涵蓋其研究歷程、師友交往,也揭露他長期投入提升中國基礎科學研究的努力,並有相當篇幅討論“藝術和科學”之關係,也附有其個人畫作,展現其藝術品味、國學根基和思考模式.他也多次引用杜甫的詩句「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來表達他的科學人生觀。

    由書中信函可看出,他對中國花了最多心血的,可能是在「文革」後,推動大陸基礎科學研究之重建。他向中共領導人提議建設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日後取得世界一流的成果。在改革開放之初,利用其個人在美國物理學界的廣泛影響力,舉辦中美物理聯考赴美留學招生項目,CUSPEA,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的簡稱,每年費心安排近百人學生在不具有GRE和TOEFL成績下仍可赴美深造,累計近千名學生,其中亦有多人日後轉向物理之外的領域發展而卓有成就。李政道並提議設立博士後研究站;成立並親自主持高等科學技術中心。

    為了提醒當局對基礎科學的支持,他又用“基礎科學清如水,應用科學生游魚,產品科學魚市場,三者不可缺其一”,指陳“沒有科學就擺脫不了貧困,也不會實現人類的希望”,來申論基礎研究的重要。其中頗有意思的是致江澤民的一封信,建議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基礎上,再建更高能量的加速器,以進行更高層次的研究,此主張因所需經費太大,當時未被採納,此信收於書中頗有「立此存照,留待後日」之意。後來,2004年至2009年間,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進行了重大改造工程(稱為BEPC II)。

    本書和李政道本人特色之一,是“藝術與科學”的討論,他曾請了吳作人、黃冑、吳冠中、華君武等大師級畫家依其挑選之物理概念構思作畫,作為一些物理研討會的宣傳,見於書中如吳冠中所作〈對稱乎?未必,且看柳與影〉、〈簡單與複雜〉;李可染所作〈核子重如牛,對撞生新態〉皆一流作品。華君武的〈雙結生翅成超導,單行苦奔遇阻力〉和魯曉波的〈日月山〉也俱見巧思。他也引用這些畫作在多處演講物理科學之美,強調“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割的,共同的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 這些大師肯接受李政道的“命題委托” 而創作,亦可說是對其藝術品味的認可,李政道運用這些大師的藝術品,以《科學與藝術》為題,以中英文在世界各地做了多次演講。唯一出示的個人作品是“格” 字書法。

        李政道編的《科學與藝術》一書已於 2000年由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其中收有各大師應他之邀而作的畫作。




        李可染〈核子重如牛,對撞生新態

    李政道的恩師吳大猷和他情同父子。吳大猷在台灣主持過國家科學委員會、中央研究院。李政道因此曾在一些海峽兩岸國際學術組織乃至奧運組織會籍並存的問題上起過作用,書中出現一段一九八四年與鄧小平的有趣談話,其中,鄧小平說:“和台灣搞在一起,能辦到嗎?我贊成,願意坐到一起,好嗎,學術裡面搞統一,是好事”,而中科院院長盧嘉錫接著說:「在對撞中搞統一」.此書因涉及物理,有部份內容,外行人也許不易了解,但有心探討科學文化之人,可藉之了解一傑出學者心思所在.發現莊子所說「原天地美,達萬物理」,在二十世紀的物理探索中,經由對稱研究和理論統一之探討,竟是可能的。

    

          吴冠中的“漢字春秋” 系列,有一幅作品“曲”字,李政道曾舉之為例,



發揮科學规律的發現,他說:

這個“曲”字實際上是個錯字,它比正常的曲字多了一橫,雖然是“錯字”,但大家剛看的時候,都說它就是“曲”。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它利用的是曲字的規律(意指筆法筆鋒)。而科學也是這樣,需要我們透過現象找到內在的規律。


      李政道祖籍蘇州。李政道曾到蘇州市三中,為該校的“蘇繡藝術創新中心”揭牌,並作了題詞“凝聚姑蘇靈氣,匯成全國驕傲”。 

      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李政道也受邀發表了以“世搏始博” 為題的演講,他充分發揮其科學家的聯想力,指出甲骨文“新大星並火” 的記載,是人類世界對“新星” 的第一個記錄,並指出甲骨文“新” 字的構造,有文化與藝術的結合。






       以下是部分講稿:
 
     李政道:“各位尊敬的來賓,各位尊敬的領導,非常高興能夠到江蘇省。我今天講的題目是“世搏始博”。
無錫在江南一帶,我是在江南生長的。我寫了一幅字,
昔時礦山已無錫,今日科技可博世”。

      世搏,世世代代和大自然的搏鬥,世博是我們成功的博覽。為什麼有這樣的世博會?就因為是多少代跟大自然的搏鬥的勝利。人類與大自然世世代代的搏鬥才開始產生今日如此宏偉的世博會,這就是今天我講的主題。

      第一個,世搏的開始,大汶口文化。這是大汶口文化的代表建築,日月山。大汶口文化大概發源於西元前四千年,它把大自然三個很重要的元素,太陽、月亮、山,組織成一個很大很大的巨人,這個巨人就代表中華民族。大汶口文化在六千年前建立起來,從此就發展了中華民族整個的技術和生命的發展。

    地球上的能量主要來自太陽,太陽的能量是核能,太陽本身是一個極大極大的核反應爐,把氫化為氦。在這個過程中,它會產生比氦還重一點的元素,使太陽的週邊爆炸,這個爆炸使太陽的亮度可以增加幾萬倍。這就是新星。全世界最早的新星的記錄,是在商朝,離現在有三千四百年。這是甲骨文,很有意思,是我的一個朋友分析的。第一篇甲骨文,主要的是“新大星並火”,並火是個星座,把這個位置點出來的。這三個小方塊,大小不一樣,這就是“星”。並火是個星座的位置,他發現了在這個“並火”星座忽然有個新的、大的新的星,時間是月亮剛出來,在月亮的西邊。

    這是一個了不起的記錄,很清楚的把現象、時間都講出來了。我的朋友發現兩篇甲骨文,另外第二篇就是兩天以後,這個新星沒有了。這是全世界把新星的亮度、時間、位置,做了明確的記錄。這是我們老祖宗,在西元前十三世紀的記錄。”

     宇稱,Parity,指物理定律的左右對稱性。直到1956年之前,物理學認為,在任何物理作用下,宇稱都是守恆的。李政道與楊振寧的合作,指出在次原子核的世界,宇稱守恆有時會不成立。李政道與楊振寧兩人,有如中國物理學界的一對雙子星。他們的在得到諾貝爾獎之後卻分道揚鑣,成為華人學術界的憾事。他們個人關係的破裂,李楊各有說辭。李政道以「破缺的宇稱」形容之。

 

以下是網路上Link,提供一些有關李政道之資料:
(包括:書、論文集、講演影音):

   李政道文选PDF(科学和人文)
   物理的挑战,PDF
   科学与艺术,PDF
  李政道随笔画选,PDF
  宇称不守恒发现之争论解谜
  宇称不守恒思想突破的产生,
   李政道教授八十华诞文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
评论
路边的小草 回复 悄悄话 民族解放 2015-02-04 17:01:13 回复 悄悄话
科学和艺术的尽头都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 :
============================
科学之母是哲学,哲学之母是宗教。
先有原始崇拜(敬畏),然后产生哲学思考,进而指导科学实践。
mister986 回复 悄悄话 他跟姓邓的混在一起干嘛?
Lauzi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民族解放' 的评论 : 神学的尽头是人性彻底解放了的神经病?
民族解放 回复 悄悄话 科学和艺术的尽头都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
Lauzi 回复 悄悄话 科学理论的确需要想象,即最终必须实证的预见,不同于艺术的想象……如宗教不须论证
Lauzi 回复 悄悄话 李政道了不起的科学家,想跟艺术沾边是政治家的幻觉而非哲学家的直觉。科学、艺术实际上水火不容,科学是实证、艺术是幻想。就那个“曲”字而言不是什么规律而是利用了人眼人脑的错觉,即幻觉。
雑家1 回复 悄悄话 由杜聿明之女杜致禮出面對李政道說:這次諾貝爾頒獎,楊振寧年紀要比你大些,你能不能讓他的名字放在前面,祘是給我一個面子,李政道為人胸懷坦蕩高風亮節,立即慨然應允。
強勢老婆杜致禮一死,楊老科學家立碼找了個孫女級的女人再婚。楊老頭的子女沒有一個再理他。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