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满江湖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人呐,就是一坨走来走去的菌

(2018-05-29 00:41:10) 下一个

人体细胞中只有43%的细胞是人类的,其余都是人体的共生菌。

 

从某意义上讲,此时身旁经过的每个人,我们眼睛看到的绝大部分都是他们的细菌——人是一坨走来走去的菌。

 

 

那下回是不是应该认真洗澡洗手,去除这些可怕的菌?

 

no!无论我们清洗得多干净,身体的各个角落和缝隙还是会被这些微小的生物所覆盖。换句话说,我们始终和众多微生物共享着这具躯壳。

 

从细胞数量上讲我们与微生物只是有点差距,但从基因数量上讲,差距就不止一点点了。

 

人类的基因组有2万多个基因,而人体微生物的所有基因大概是198万~1998万。这比例……大家自己可以算一下。

 

因此,加州理工学院的微生物学家Sarkis Mazmanian教授认为“我们不仅有一个基因组,我们身体微生物群的基因本质上是第二个基因组,而这也丰富了我们的活动。”

 

然而,我们身上“居住”的这数量庞大的菌群,可不仅仅是“居民”这么简单。它们既相互作用,又对我们的身体有着各种影响。

 

也许,你在某个重要场合念错的字就是你的菌群在作怪。

 

 

目前为止,我们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主要是“对立关系”——我们利用抗生素和疫苗对抗天花、结核、MRSA,挽救了大量的生命;但我们在消灭“坏菌”的同时,“好菌”也受到了伤害。

 

在过去50年里,传染病的发病率不断下降,但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

 

当然“细菌”并不总意味着“疾病”。

 

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微生物科学系主任Ruth Ley教授强调道,它们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毕竟“你的身体不只有你”,还有细菌、真菌、病毒、古生菌,而它们最爱待的地方是我们幽深、黑暗又缺氧的肠道。

 

因此,人类的消化道拥有大量且多样的菌群,帮助我们消化、增强免疫力。

 

肠道菌群与多种疾病相关,肠道疾病自不用说;在肠外,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微生物还与帕金森病、抗癌药物疗效,甚至抑郁、自闭症相关。

 

“脑-肠轴”早已不是什么前沿的说法。十九世纪末,William James 和Carl Lange医生便提出,情绪反应可能是由内脏传递给大脑的信号直接调节的。

 

 

迷走神经是肠道菌群与中枢神经之间的“电话线”,肠壁通过迷走神经与中枢神经系统保持双向沟通——大脑“指挥”肠道活动,肠道通过迷走神经与大脑“交流”。

 

因此外部环境因素对大脑造成的压力会影响肠道健康,比如很多人紧张、压抑的时候会出现腹泻或排便习惯改变;同样,肠道菌群也可能影响着我们的情绪状态,研究人员用益生菌可以治疗小鼠结肠炎模型中的类似焦虑的症状。

 

所以说,我们过得好不好,有时还得问我们身上的菌群过得好不好,而这在新生儿身上体现得更明显。

 

新生儿一离开子宫,就被共生菌所包围。有研究发现,新生儿肠道中的这些微生物可以促进循环中中性粒细胞的增加,从而保护他们免受感染;围产期抗生素治疗会改变肠道微生物,损害中性粒细胞,使新生儿容易受到有害菌的侵袭。

 

另一项研究也发现,母乳喂养可以帮助早产儿菌群健康发育,预防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这些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不仅占据了我们的身体,甚至还可能决定我们的命运。

 

未来是属于我们的,也是属于微生物的,但归根结底还是属于我们的。

 

毕竟我们才是地球上最高级的动物,懂得发挥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修复某人的微生物群可以促使某个疾病缓解

 

据说,由于研究发现移植高水平球员粪便菌群,可显著提高运动水平和精神状态,“梅西”牌粪菌胶囊的黑市价格已直逼一台特斯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