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万发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顺治康熙瓷器欣赏分析

(2018-12-20 12:23:39) 下一个
 

1、器形敦重古拙,新创器形繁多。琢器的颈部,较其它时期细长,圆器以墩式为主。

  2、胎坚质细,缜密似玉,修胎规整,普遍有厚重感。

  3、釉面光滑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有早期的青白演变为中期的粉白与浆白色。中期以后至雍正时期又变化为硬亮青釉。

  4、青花使用国产珠明料,青花色调翠兰色为主,均有色调深沉,紧贴胎骨的特点。

  5、五彩与其它彩器,早期色彩浓重、艳丽,中期渐淡,晚期色调柔和。

  6、早期器物口部常涂酱黄釉,一般器口均施一层含粉质的白釉,给人以加厚口沿凸出的感觉。

  7、五彩是由红、黄、兰、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明代 五彩是由红、黄、绿、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组成。以釉上的兰彩,代替釉下青花。还有红、黄、绿、兰、黑组成。康熙时五彩有的增加了金彩,使画面富丽堂皇。

  8、这时三彩器较为盛行,有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酱白地三彩、虎皮三彩。此时还有釉下三彩,即由青花、釉里红和豆青三种釉下的色彩组成,它是康熙时期一种特殊品种。康熙抹红,其色为正朱,鲜艳夺目,其官窑彩碗为最佳。釉里红亦为上乘。

  9、康熙后期,出现了郎窑红,器物口沿有“灯草口”是从明代永乐时期出现的。

 

 

  10、康熙时,彩绘人物,多用兰笔勾出面目,甚为耐久,美人两颊又往往晕以淡赫,颇为娇烧。人物衣裙最为生动,树则老干锉费槎榧,花则风枝婀娜。画松为茄色之干, 墨色之针,渲以硬绿,给人以浓翠欲滴的感觉。

  11、图案纹饰时代感较强,其画意、笔法、布局、施彩工艺等均有特定的时代韵律。题材为历史典故、人物故事,还有渔家乐、耕织图、海、樵、耕、读等。此外,还有草虫、花鸟、云龙、山水、八仙人、八仙庆寿、八宝、博古、缠枝花卉、楼台殿阁、合合二仙、三星人等。

  12、器足,有平足、宽厚圈足、双圈底、二层台底、拱壁底、圈足。

  13、康熙时有一种双底大盘,足底有两个圈,在两圈之间,有个深槽,这种双底大盘,比较典型。还有这时的笔筒特点是上下两部分粗些,中腰较细,底面有一圈无釉。

  14、康熙宫窑款以书写为主,大多写在器底部,有少数写在器身上,一般为“大清康熙年制”有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民窑器物一般无款,有的器物仅有青花双圈或一秋叶、盘肠等。

顺治、康熙时期瓷器的认识

顺治时期(一)

(1644---1661年)

一、  顺治时期瓷器的概况

    清政权初立之际,各地战尚未平息,以景德镇为中心的瓷业生产,从晚期时己趋衰落,到清初更加颓败,一度处于停滞状态,时值百废待举,清政府对官窑的生产尚无暇顧及。因而,顺治时期遗存的传世品中,署官窑款的器物甚为罕见。品种多仅见青花、五彩、黄釉、茄皮紫釉等数种,常见的多数为民窑生产的日常用具和供器之类。由此可见,清初的御窑厂,在当时三藩割据的动荡局势下所受的重挫和冷遇。

    终顺治一朝十八年,景德镇御窑厂改变了从前那种专为皇室烧造的旧制,代之以明末已经开始的“有命则供,无命则止”,“官搭民烧”的办法,从蓝浦所著《景德镇陶录》等文献中可知:顺治八年,清室开始沿袭明代宫廷旧制,下令烧造黄龙碗。“国朝建厂陶,绐于顺治十一年,对奉造龙缸……经铙州守道董显忠、王天眷、王锳等督造,未成。十六年,奉造栏板,……经铙州守道张思明、工部理事官噶巴、工部郎中王日藻等督造,亦未成。十七年巡抚张朝璘疏请停止。而后,浙江巡抚郎廷佐督理景德镇窑事。”。上述记载,说明顺治八年始烧宫窑器。历时十年,到顺治十七年还未能烧制出较好的龙缸和栏板。若将不多的顺治官窑传世品与康熙官窑相比,也可发现两者在造型、胎釉、纹饰及款识字体方面都十分相似,从而可推论,大部分顺治官窑器的制作年代应为顺治晚期。此外,对不署款的民窑器,以往在鉴定时大多只断定其大概,习惯于将略细的一类定为康熙时期,较古拙的一类归于明末,或统称“明末清初器”。其实,若将此类器物与明末崇祯时及以后康熙时的认真对照,其同类器造型的微异,审其图案纹饰,查其胎釉、圈足的特征,就不难看出其间的差别。例如:顺治琢器中的蒜头瓶,口较明代晚期的稍向外捲;罐类器型朴实,胎体厚重,平面细润的沙底倭角向器壁弯折处露胎较多;圆器是的盘类,器壁较崇祯时的弧度略大,口边不仅饰单环线,画面还随器口的环线旋转而绘,布满盘心,颇有广角环景立体感。纹饰也有自身的特点,如粗犷的山石,夸张的龙,兽纹及斑片浮云等,都是顺治时新出现的特殊画面。署顺治年款的官窑器物极少民窑器物制作大多欠精细,胎体厚重,釉面青白,器足高深,具有明显的明末清初特征,造型及图案也较多的保留晚明风格。然而,青花的绘画技巧卻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改变了明代以来的粗犷笔法,运笔时勾、染、皴、擦并用,纹饰多能分出阴阳面的层次,仅此而论,己显现清代风格独特的新貌。

    对明、清两代瓷器的分界和顺治瓷器的断代问题,国内外有许多学者作过探讨。如何理清明末清初这段时期难混淆的情况?如何辨认出从明过渡到清的顺治瓷器?这正是古陶瓷鉴定工作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认为,不宜笼统地称之为“明末清初器”;只有进行必要的排队列比,选出独具时代特征的器物,孰为“明”,孰为“清”,是不难分辨的。“大清顺治年制”官窑款和顺治干支纪年款有器物,故宫博物院和上海、苏州、广州等地的博物馆均的收藏,尽管数量不多,对于辨认明末清初易于相混和顺治、康熙间不易判别的器物,卻是有助于断代的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

二、  造型特征

    顺治瓷器,造型古朴,胎体厚重,如瓶、樽、罐、炉、海灯、大盘类。造型虽部分承袭前朝,具有明代遗风,但也出现一些新颖的品种,如绘怪石花卉纹饰的盘、碗、斑片云中三现的龙纹筒花觚等。署顺治年款的官窑器中多圆器;民窑则以佛前供器为多,器型稚拙,器足宽厚,露胎较多,砂底光润,釉质青白。因顺治民窑大多无年款,故易与明末和康熙初期器物相混,鉴定时应从造型、胎釉、纹饰上作比较,有的还可以器上的干支年款为佐证,去“对号入座”。

    器型选例:

    筒瓶——亦称作“象腿瓶”。广口微侈,短颈溜肩,无釉的细砂底光润细腻。明代万历时已经出现雏型,器为直口,丰肩,腹下渐收,圈足釉底;天启、崇祯时的所变化。顺治时起赋予“大清天下第一统”的寓意,从而成为顺治、康熙两朝最为流行的器物。青花器多绘博古、花鸟、山石芭蕉等图案。五彩器纹饰则以人物、雉鸡牡丹和锦地开光玉兰、牡丹等为主。

    蒜头瓶——口部呈收口、撇口或直口,下作蒜头形,口沿多施酱黄釉。长颈,扁圆腹,圈足光滑。有的器物圈足修胎工艺较粗,不很规整,加之胎体厚重,釉面不够光润而显古拙。常见的有青花器,颈部以上多绘荷花、莲辨和向上的长条蕉叶,腹部多绘缠枝莲、麒麟芭蕉、虎牢關等。

    橄榄瓶——洗口束颈,鼓腹下敛,足部外撇。胎体厚重,釉质肥腴。上海博物馆收藏有顺治青花橄榄瓶一对,其高54厘米,颈部有对称的两个小圆孔,酱釉口下饰倒垂的莲辨纹,颈部饰两层勾边露白的云朵纹,腹部为火珠云龙纹,一侧紧写干支纪年款,青花色调黑蓝。

 

 

    洗口兽耳瓶——器型特殊,似西藏喇嘛教所用的号筒,故又称作“号筒樽”,亦为佛前供器。直口呈墩式碗状,颈部饰双兽耳,长颈向下渐放,溜肩长腹、下部外撇,平砂广底。仅见青花与五彩品种,口沿下绘此时习用的倒垂莲辨纹,颈部绘海水江芽和云纹,腹部为海水斑片云龙纹。其龙纹和山水的笔意浑穆苍劲,纹饰布局疏朗开阔。

     观音樽——其造型为后世康熙最为常见的观音樽的前身,又称“大口樽”。撇口短颈,丰肩渐收,长腹近足处外撇,胎体厚重,砂底无釉。故宫博物院藏有五彩缠枝牡丹器一件,胎体厚重,器身高达58厘米,画意豪放,花叶中,其青花呈浓艳的黑蓝色,红绿彩深重鲜明。

    筒花觚——侈口,中腰渐缩,器身细长,平底无釉,胎质细白,器底有的可见旋痕。器口多施酱釉。青花器中除绘山石芭蕉、麒麟及枯树花鸟纹的一类外,还有绘龙纹的,龙纹以粗犷的皴点斑片云相衬。青花色泽多不鲜艳,且釉面有混浊现象。大器高约45厘米。以署干支款和无款器较为多见。

 

 

    花觚——胎体厚重,器形细长,高约45厘米。侈口,颈下渐收,腹部微有平凸,腹下渐向外撇,与器口大体相当。砂底,足际修胎圆滑,有的中心留有釉斑。纹饰内容多为大博古插花。三果、麒麟芭蕉、雉鸡牡丹、列国人物故事等。还是由筒花觚演变而成的器型,最早出现于明崇祯时期;清初腹部逐渐突起,康熙时己成鼓腹状。过去通称为明彩的花觚,有相当一部分根据纹饰中粗犷遒劲的用笔和浓艳丽的红绿色彩等特点,应列为顺治、康熙时期的作品。

    将军罐——因宝珠顶纽盖状似将军盔帽而得名。初见于明嘉靖、万历时,至清顺治时基本定型,康熙年间人物涌现。顺治时的,器型丰满,器身较粗矮,直口丰肩,腹下敛,平面砂底,偶有火石红色。有的高达一米左右,颈部有孔可以穿钉上锁。出土的将军罐,多为佛教僧侣盛殓骨灰之器。其中青花器,常绘雉鸡牡丹、云龙、麒麟芭蕉、宝相花等纹饰。

    罐——直口露胎,丰肩收腹,平底无釉,有的可见螺旋状削痕。常绘竹石芭蕉、麒麟、云龙等异兽和大博古等图案。

    香炉——侈口短唇,圆腹,器壁较深,高深圈足,无釉砂底,口部涂的酱黄釉。多见青花器。青花色调浓淡相间或呈灰蓝,且有晕散,模糊不清。型制虽与明代天启、崇祯时相近,但纹饰上的变化卻较突出,如出现了斑片云纹中藏身露尾的行龙、粗放生动的麒麟的神态飘逸的竹林僧人等,用笔泼辣、豪放。

    筒式香炉——直口筒形,平底无釉,器壁下部较厚重,口沿常施酱黄釉。见的青花器和五彩器,多绘缠枝莲、云龙与开光麒麟等。

 

 

    净水碗——器口微敛或微侈,圆腹下收,胎质细腻,釉色青亮,器口施酱釉。因属佛前供器,故常写干支纪年款。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顺治十四年青花山水人物净水碗,口沿外涂以简单的重色莲辨,腹部纹饰主题为竹林山石和僧人,人物神态自然,绘画较为细緻工整,器壁写有隶书年款,体式与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明代崇祯十二年青花山石芭蕉人物净水碗相似,但较之前件,器身略矮,腹垂,口径开阔。研究明末清初干支年款,此碗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此种造型的净水碗,有的配有类似纸槌瓶样的灯座,俗称“海灯”,传世品器座往往不存。

    盘——器分撇口,收口或浅盘等式。口径大小不一,大器数量较多,一般口径为38厘米,呈收口弧壁状,器壁较深,高深圈足的足脊部光润,足内圈边际釉面不齐,露胎较多,且泛淡红色,胎白紧厚,釉质青亮。口多施酱黄釉。青花器多绘麒麟芭蕉、荷莲、缠枝莲、龙纹、八仙庆寿、仕女婴戏图等。彩器多给西厢故事、五老观画等。图案中常见短诗题句,或赠友留名干支纪年款。器底多署“玉堂佳器”隶书款识。中、小盘类器型如上,但器壁较浅坦,青花纹饰以洞石花卉、秋叶题句多。有的在涂蓝的秋叶中双勾白文题句或玉兰花。此类图案的盘、碗曾在顺治朝风行一时,传世品至今仍多见。署官窑款的盘类,以撇口式为多,器口微向外折,器壁浅坦,圈足矮廣,足径较大,器底署六字或四字楷书款。

至於双圈底足和宽圈足的制作时代,一般多认为始于清代康熙时期,其实晚明时已经出现,顺治时则多加以发展。如辽宁省文物商店收集到的顺治五彩五老观画大盘,其足内有较宽无釉沟槽呈双圈状。而康熙时称作拱壁底的那种外高内低斜削的砂底宽圈足,早在明代万历晚期就己出现。如绘青花白菜露筋的碗、盘,青花加绘淡色釉里红小鱼的盘、碗,以及崇祯时一侧写有长篇文字(如〈赤壁赋〉)另一侧画人物,和画有城廓的盘、碗等,这种拱壁底工艺,相沿成习,到了康熙时蔚然成风。

    碗——收口式碗与盘类纹饰相似,多绘洞石、秋叶、花卉,除题有干支纪年和“百花斋”款外,也的署“梓桑轩”款的,马蹄形小碗类,微撇的敞口施酱黄釉,器壁较直,胎体略厚。近年

北京建筑工地出土一件青花牡丹花碗,它与苏州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绘有天女散花图的青花碗造型一致,青花色泽较鲜亮,署“大清顺治年制”的官窑款。其款的体式与康熙早期官窑款一致,并明显同为一人手书。

三、图案纹饰特征

    顺治时期,瓷器的装饰工艺,有印、刻、划、绘等。图案纹饰的演变较为明显;晚明时富有民间生活气息的绘画题材(如捕鱼、牧牛等)己渐消隐,代之以粗犷豪放的怪石花卉与工丽潇潇的人物故事,呈现了典型的时代风格。尤其是这一时期常见的几种特殊图案,使人触目即有清初之感。例如:

    云龙——以云龙为题材的绘画较为多见,官窑器上的龙纹,形状整肃;康熙时也一样。民窑器的龙形高大雄壮,以顿捺皴点手法渲染游龙浮云,翻腾转侧,一身三现,确有“云从龙”之感。此种斑片云纹,顺治时最为流行。另有在云朵外线以廓線勾勒,形成一圈露白的画法,亦较特殊。

    瑞兽——以伴有山石芭蕉的麒麟,独角兽等为多,用笔粗放、生动,大有呼之欲出之态。康熙朝所盛行的奇禽怪兽开光图案,亦当滋蔓于此。其青花色调,或浓或淡,有的甚至晕散不清,然而,此类黑蓝、淡蓝以及浅淡模糊有色泽,卻更能烘托出猛兽的气势。瑞兽图案之所以流行於此时,应与当时战乱的社会背景有关,结合明末清初盛烧佛前供器的特点,从一个方面反映出民间希望神佑,祈求国泰民安强烈愿望。

    雉鸡牡丹——明代嘉靖、万历时始有的雉鸡牡丹和山石图案,到此时开始流行,多见於青花和五彩器。牡丹花朵作盛开状,内心花辨分向两边,故称“双犄牡丹”。这种图案,在晚明天启初具雏形,至清康熙时盛行,成为一代的标识。

    人物——传世品,书有“大清顺治年制”官窑款及明确干支纪年款的青花人物器,绘画内容相当丰富,有天女散花、八仙、罗汉、竹林僧人,西厢记等,人物神态飘逸,并注重以场景烘托人物,远山近水、亭榭庭院集於一画,画工细腻,且采用分水、皴点、淡绘及浓笔渲染等技法。特别是胎质细密、色调翠蓝沈静的青花器,发展到康熙朝,有“出蓝”之誉。明代晚期画中题诗及写年款的习惯,在此时的青花与五彩器的人物画面上仍有青现。故宫博物院所藏顺治十五年青花人物大盘,在江西饶州守道五镁监制的赠品,堪称顺治青花人物的代表作。

    树叶山石——民窑青花盘、碗中,多见仅画一片树叶或单一多孔洞三石的纹饰;树叶旁所伴题句书体较为规整,分隶、行、草几种书体,题句为“梧桐一叶生,天下新春生”、“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黄叶落兮雁南归”等,这一题纹饰常被称为“秋叶洞石”。亦有在秋叶里以青花涂地,双钩露白的叶脉和行书题句的。除秋叶伴洞石纹外,还有以玉兰伴洞石的图案。此类图案沿用至康熙初年。洞石图案出现的年代当早於明代末期,顺治时用笔泼辣,一改乾隆时洞石的纤细柔婉;有的叶石相依,花草相衬,其山石奇异多姿。

    类似此种叶纹的器物,在景德镇以外的民窑也有烧造,如福建省的德化县和广东省饶平县在时代特征和风格上它们与景德镇烧造的同类器甚为相近,为便於识别,特在此略说明,这些地方窑的盘类,有的也仅画一片秋叶,青花呈黑褐色,用笔圆润,釉质肥腴,有明代风格,但盘心叶纹有右上方写有“太平年兴”字样。其中“兴”字,往往在“兴”与“具”之间,不易辨识,其下尚有不可识的印文。因为此类盘、碗非景德镇烧制,青花色泽又难以捉摸,釉面肥厚,往往有人从所书有“太平年”上去联想,而导致误断年代。有的在“太平年兴”下面书“辛亥冬记”:查此“辛亥”年,一为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一为康熙十年(1671年),经考证应为康熙时期。除上述款外,还有写“流古名器”或“一叶佳式”字句的。广东省汕头市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景德镇的赛宝坦等地,也均有此类藏品或出土器。

    常见图案纹饰:

    云龙、斑片云龙、朵云行龙、云鹤、团鹤、天马、海兽、狮、虎、豹、麒麟、麒麟芭蕉、雉鸡牡丹、山石竹鹊、山石芭蕉、山石牡丹、秋叶怪石、玉兰、折枝玉兰、秋叶、蕉叶、莲辨、缠枝牡丹、缠枝荷莲、荷塘莲花、海水江芽、勾云,八仙、罗汉、竹林僧人、太白醉酒、指日高升、五老观画、老人、天女散花、西厢记、仕女婴戏、儿童捉柳花、诵书图等等。

题词:“一片”、“一叶清片”、“一叶佳式”、“一叶从新生,天下尽皆春”、“一叶得秋意”、“梧桐一叶”、“梧桐一生、天下尽春”、“梧桐一落,天下尽秋”、“梧桐一叶生,天下尽芳菲”、“满街梧叶,月在其中”、“看花有意,落叶无声”、“黄叶落兮,雁南归”、“出门不见山,秋色何处好”、“太平年兴”、“青莲柱石”、“红叶传书信,寄与薄情郎”、“立武弘成振万邦”、“状元榜眼探花郎”、“梅子留酸溅牙齿,芭蕉分线上窗纱,日常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四、各品种特征

    青花——顺治时,仍采用晚期时期的国产料,色料的提纯、焙制工艺均有所创新;青花色调较为丰富,己开始能分出浓淡和阴阳面的层次,为康熙青花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顺治青花的色调,大緻可分成四种:

    1、   黑蓝:其色调欠鲜亮,有晕散现象。因青花色淡,加之釉厚,緻使釉面深处的纹饰往往模糊不清。此类器物有厚胎的罐、瓶、花觚、香炉等。

    2、淡蓝:其色泽同於明末天启、崇祯时期的同类色,发色深沉。其器制作大都较粗糙,即属於被笼统称为“明末清初器”的一类。

    3、   正蓝:多为盘、碗类。青花色调纯正,釉面平净,呈卵青色,器外釉色较器里略深。青花色浓处有凝聚黑斑,但没有明代永、宣青花的结晶凹陷现象。底部多署隶书“玉堂佳器”款或干支年款。

    4、   青翠:其色泽与康熙时的“翠毛蓝”很接近,有静穆感,釉质光润,胎骨紧密洁白。画雉鸡牡丹的将军罐类,多属此种青花色。

    五彩——顺治民窑的器物较多保留晚明的古拙风格,多以色调对比强烈的浓重红绿彩绘制粗犷的纹饰。加绘青花的色彩浓重的五彩器。俗称“大明彩”。图案以绿叶红花的双犄牡丹锦鸡纹为多,也有的绘朵兰、怪石、竹石牡丹纹,画面常缀有题句,其青花色调翠蓝。在素白釉面上,不加绘青花而直绘五彩的器物日渐增多,施彩和纹饰均展现出清代五彩的全新面目:釉面大多平净,红、黄、绿诸彩虽较淡,但很鲜亮;人物场景的绘制,笔触纤细。有的五彩器署有“百花斋”。顺治五彩器大多己在清末民初时流落到了海外,常见於法国各博物馆中。

    黄釉——色调较前后两朝(崇祯与康熙)都深,除光素器外,也有暗刻龙纹的官窑器。故宫博物院所藏黄釉盘,器壁浅坦,口沿微折,器壁外下方刻有莲辨纹,以紫色勾勒轮廓线,器内暗刻龙纹,款识书写规整(康熙官窑器款有与其相似之处)。

    茄皮紫釉——紫色泛蓝,俗称“茄皮紫”或“茄皮蓝”。盘类与黄釉器型相同。有光素器,也有内暗刻云龙外刻莲辨纹的。此种釉色,顺治、康熙两朝完全相同,只是康熙时更为多见。两朝的官窑器,器底均以楷书写款;也有无款的,但康熙时的器口略微显厚。

    白釉——其色似卵皮,白中泛青,多数器口施酱黄釉。釉面虽肥厚,光亮度不足,但卻无明代白釉釉面的那种油腻感。刻有缠枝纹的白花釉盘类较多,其他品种少见。多署“玉堂佳器”款。此种款识,最早见于明代嘉靖、万历时期,清代顺治朝依然沿用,其下限当为康熙初期。

五、胎釉特征

    胎体:

    胎体仍显厚重,但胎质较之明代崇祯时显得坚硬细润。器足规整,盘类器底极少有下凹现象,个别的仍有浅显的跳刀、刮削和旋痕。粗制器物足底斜削草率,多粘有砂粒;精细的则足尖呈滚圆的泥鳅背状,较为圆润。

    这时瓷器的圈足,较之明代有显著变化,由浅渐趋高深,至康熙时愈甚。明代万历出现的一种里矮外高的斜削式宽圈足,顺治时仍然很多,其足底多不施釉,甚是光润;此类延续到乾隆时期,以后即行消失。此时双圈底也有所见。

    釉面:

    顺治时期的釉面有多种特点:一般为青白色,器物外部釉色酷似卵青;盘、碗类底部近足处,呈较淡的亮青色;早期的粗器类,釉面较为混浊。器物口沿所施酱黄釉,深浅不一,深者呈黄褐色。此种“黄峦口”,是顺治瓷器的重要特征。

六、鉴定要点

    1、顺治瓷器,正处於明末清初过渡联合阶段,造型及胎釉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这一过渡特征。如这一时期的花觚、筒瓶、罐、香炉、净水碗等,即与明代同类器物有明显的“亲缘”关系,又与康熙时的有更多的相同之处。故顺治瓷器一方面承袭了明末瓷的某些特点,另一方面又是清瓷风格和独特面貌的开拓者。造型中,与社会背景有关的佛前供器较多。

    2、胎体紧緻厚重,洁白细润;器型古拙,品种较少。

    3、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为多见。一些琢器釉面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并保持了明代以来的器口施酱黄釉的突出特点。

    4、青花色调如前所述,

致分为四种,其中的翠青色与康熙青花相近。不施青花的五彩器渐多,有的色彩对比强烈,有的清新明鲜,两种风格同时并存。

    5、图案纹饰一改明代风格,内容新颖,绘画除工麗雋秀的外,亦有近似晚明豪放风格的。特别流行的纹饰,有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故事、三现云龙、斑片云纹、竹石、树叶、勾廓露白的朵云等等。有些器物,仅上述纹饰便可初步断代。晚明时多见有画中题句,此时亦很流行。

    6、此时部份重度斜削成尖状、少有粘砂的器足,逐渐演变为滚圆的泥鳅背状,底部可见螺旋纹。琢器一类,有的无釉,修胎光润。圈足由矮浅向高深式发展,并流行明末己出现的宽圈足和双圈底足。

    7、款识分官窑款与干支纪年款。体式有楷书、隶书和篆书。堂款中较多见的是“玉堂佳器”款;偶有“玉堂珍器”款。署顺治年款和干支款的器物各地均有所见,笔者认为,可将其按干支顺序,依次排比,观察分析,从中发现和总结出时代特征及发展规律。这样,对我们认清顺治瓷器的面目和明末清初器物的断代,有著集腋成裘和事半功倍的效果。

康熙时期瓷器的认识

一、  康熙时期瓷器的概况

    清初,经过顺治时期的过渡,到康熙时政权己趋稳固,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发展,呈现出全面繁荣景象。清政府对内,除继续以下高压手段加强专制统治外,也实行了一些安抚民心的新政策,如一六九九年实行的“更名田”及以万宝行的“攤了入畝”,特别是废除了明代以来的“匠籍”制度,相对的减轻了对农民和手工业工匠的剥削和束缚。康熙,是我国历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其六十一年的统治中,总结并借鉴明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潜研习汉文化,并善于引进和采用西洋先进科技和工艺,使社会各方面都取得巨大的进步和成就,制瓷业也得到了发展。

    江西处于南明抗清斗争的拉锯战地带,战乱延续至康熙初期,民众饱受清军蹂躏和镇压,景德镇的制瓷业一度衰落;直到康熙十年,才有景德镇奉造祭器的记载。康熙十三年,在吴三桂战乱的影响下,景德镇制瓷业再度受到破坏。康熙十九年和四十四年,朝廷先后派内务府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延禧、工部虞衡司郎中臧应选、笔贴式车而德、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景德镇制瓷,从此官窑开创了以督窑官姓氏称窑的先例。历史上所称的“臧窑”,即指康熙十九年九月到二十七年臧应选督驻景德镇时奉旨督烧的各种单色釉品种,它代表了康熙前期景德镇瓷器制作的水平。“郎窑”是指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抚郎延极主持景德镇窑时所烧的瓷器;其中著名的:仿明宣德红釉的“郎窑红”、“豇豆红”色釉及仿宣德的青花,仿成代的青花斗彩和仿永乐的白釉脱胎器等,它代表了康熙晚期景德镇瓷器制作的水平。

    康熙时期的瓷器,造型多样,品种丰富;新品种尽出不穷,多达百种以上,为前所未有。在器超过一米,浑厚奇伟;小器玲珑透剔,巧夺开工。除官窑器处,民窑日用器数量也相当可观,青花和五彩广泛流传,贸易瓷外销增多,兴旺的民窑给景德镇瓷业带来空前的繁荣。官窑和民窑相互促进,技术迅速提高,品种不断创新。独步当朝的青花,绚丽多姿的五彩,刻意追步的仿古瓷,以及崭露头角的粉彩和琺琅彩等等,为雍正、乾隆时期生产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此时瓷器,胎土淘炼处非常精细,质白慎密,坚硬纯净,素有“糯米汁”、“似玉”之美称。更兼釉质细润,紧密溶于胎骨之上,浑然一体,有“粉白釉”、“硬亮青釉”之称誉。这种胎釉特点,使康熙时的釉上彩、釉下彩及色釉,显得灿烂缤纷、美不胜收。

    图案纹饰上体现的时代特征就更为显著,以青花和五彩为主的绘画工细精美。在当时宫廷画的影响下,景德镇瓷大都先以宫廷画师刘伴源等人的设计为蓝本,再由分工严格、枝术熟练的工匠依样绘出,其效果与当时著名画家“四王”(王翠、王鑑、王时敏、五原祁)在纸绢上作画所产生的效果相似。同时,宗法晚明的陈老莲、沈周等画家的山水、人物绘画,也有较多的表现。民窑的绘画较之官窑的更为生动,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画意深远。

    据《浮梁县志》载“康熙十六年邑令张济仲,阳城人,景德镇瓷器书年号及圣贤之蹟,以免破残。”可见早期己有官款出现。又有史籍载“康熙不尚尊号。”这些情况,似可作为康熙早期之大量使用花押、图记、斋轩堂名款代替官窑款识的释疑。

    康熙官、民窑瓷器传世颇多,据其时代特征,结合民窑器贯穿本朝始末的干支年款,加以归纳,历时六十一年的康熙瓷器,其原貌便清晰可见,并能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

继明代以来制作的外销瓷,此时有了新的发展,器型之繁、数量之多,为前所未有。常见器型有高大的撇口花觚、圆型与六方形的罐、墙壁上挂用的带流水龙头的盥洗瓶,还有筒瓶、樽、壶、军持、盆、盒、汤盘、洗、耳杯、鱼盘等,一般的花口折沿浅坦的大盘、碗类就更为多见。其中一种口似缺边的脸盘,为修面卫生用具。这些外销瓷,普遍呈高大器型,甚至有的盖钮也格外高长。品种有青花、五彩、粉彩、乌金釉、酱釉开光、蓝釉开光等。描金洋彩也常绘有开光。另一类仿日本风格的洋彩器,器型有板沿浅坦的盘与大型的觚、樽、罐类,多以五彩、粉彩、青花与红彩描金为饰。其中,罐、军持壶、执壶、菊辨缸、八方碗、大盘、花边盘、折沿盘之类的风格,尤其与日本江户时代“伊万里”(相当于康熙时)瓷器相似。专为西方定烧的器物,多加绘皇室、贵族的微章图案。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康熙五彩双凤缸,凤首戴有皇冠,是当时俄国彼得大帝在中国定烧的瓷器。

二、  造型特征

    康熙时期瓷器造型古拙、凝重而资朴。此时,仅管胎土精细,但在明末器型敦厚的遗旧影响下,早期的胎体,仍未能摆脱前朝胎体厚重的特征,这在康熙前期尤为突出。至中、晚期,胎体才逐渐变薄,但又有别于雍正时期的轻薄雋秀。从现在的传世的官、民窑器物中可以看出,康熙瓷器大部分都烧制得很精緻,这首先应归功于胎体的精良和制坯成型技术的纯熟。

    此时瓷器造型之衆,规格品种之多,虽以数计,与明代宣德、嘉靖、万历三朝相比有过之而不及,可谓开清一代造型的先河。琢器中的大件,如樽、觚、鱼缸等,式样之多,尺寸之大,制作之规范,更胜于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常见的青花、五彩、粉彩、琺琅彩、三彩、郎窑红釉等品种,均烧制出新颖器型,并多有模仿古铜器的器型制,顺治以来出现的新颖将军罐、花觚、香炉、笔筒等,此时更为普遍。在清代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史上占重要的地位的康熙外销瓷,造型新颖、千姿百态,至今仍广见于西欧各国。

    器型先例:

    梅瓶——口部有大小之分,短颈,丰肩(也有来肩或溜肩)腹下敛,造型稳重敦厚。器型虽多样,但大同小异,。底足有来底、宽壁形底、二层臺底和圈足等。梅瓶中的天蓝釉品种,有的肩部有对称月牙形装饰,颈部有细小弦纹,器底为较高的二层臺,器型既有拙重感,又显丰实秀丽。后仿器较多,大都依照真器样式制作,但仅形似而失其古拙风貌。

    胆式瓶——造型仍显敦厚,细长颈,圆腹下垂,圈足。见有青花、孔雀绿釉、白釉、乌金釉、蓝釉、郎红釉器中,又有一种颈较短,长圆垂腹,假圈足的器型。清未及民国仿郎窑的胆式瓶数量虽多,卻均显稚拙。

    筒瓶——又称“象腿瓶”,与顺治时的器型基本相同,只是更为多见。器型庄重,制作工细。有青花、五彩、青花加五彩、冬青釉、蓝釉、洒蓝釉等品种。

    锥把瓶——小敛口,细长颈,溜肩,圆腹,圈足。康熙时的樽、瓶类,多有颈部修长特点,此器型尤为突出。有青花、郎窑红釉、豆青釉、孔雀蓝、孔雀绿釉等品种。

    蒜头瓶——型制多样,除小蒜颈口的一类外,又有蒜口较大而颈粗的一类,腹部扁圆。青花器多绘蕉叶、兽面、缠枝莲。“寿”字纹及人物等。豆青釉器常暗刻兽面夔凤牡丹、蟠螭灵芝等纹饰。也有五彩和孔雀绿釉、茄皮紫釉等品种。

    天球瓶——直口,颈部粗短,丰腹,平砂底有旋纹。造型、纹饰与体重多摹擬明代宣德天球瓶,有的还仿写宣德款,青花器多绘云龙或缠枝莲纹,其风格与雍正时仿宣德青花器相近,但制作数量少于雍正官窑器。

    玉壶春——大撇口,颈部短粗,垂腹,圈足。造型矮粗而显敦厚,胎体较重。有的青花釉里红器,绘枝果纹饰;也有豆青釉青花釉里红品种,另一类青花玉壶春瓶,颈部细长,多数仿明宣德的器型和园景图纹,也有绘人物的斗彩和各色釉地的五彩及仿元、明的釉里红品种。

    葫芦瓶——器呈葫芦状,直口略高于明代一般葫芦瓶器口,上下圆腹亦较高。另有一种三节葫芦瓶,器型新颖,前所未见;此造型仅受当时外销瓷的影响,。青花及五彩品种较多。

    圆棒槌瓶——因其似棒槌而得名。盘口,短颈,圆析肩,筒形长腹,圈足,底部多为平切式二层臺。器型大小不一,大者高约70厘米,小者仅10厘米左右。腹有高矮和粗细之分。粗腹者,器型庄重,通常全器高约44厘米;细腹者俏雋。康熙早期器型矮粗,中期以后则细长,为区别雍正时期的造型,又称“硬棒槌瓶”。

    方棒槌瓶——撇口,短颈,平肩微折呈四方直筒形,长腹上宽下窄,底为方形宽足,凹底施釉,仿又称方瓶。有青花器和三彩器,后者居多。见有康熙二十九干支纪年款的青花器,绘山水渔家乐图案,款为“庚午秋月写于啬云居玩”。此为方棒槌瓶的代表器型。光绪、民国时,对此类中的三彩、色地五彩和青花器多有仿制;但仿品多是胎厚体重,口边较薄且不规整,露胎底足也显粗糙。

    油槌瓶——形似轧油作坊所用的匏制工具,小口圆唇,细长颈,圆腹,无釉平底或有釉圈足。其平底的胎釉交接处,微削一圈露胎。胎体有厚重感。器有大小,通常高约有15至42厘米之间。常见青花、釉里红、五彩、素三彩、红绿彩描金、洒蓝釉、乌金釉等品种。后仿器中多见青花和釉里红三兽纹品种。

    柳叶瓶——俗称“美人肩瓶”或“车油瓶”。器型线条优美,撇口,短颈,溜肩,器身细长,腹下削瘦至足,足底内凹,深浅不等,多数较深。足边外圈呈一圈宽窄不等的无釉露胎。见有豇豆红釉、豆青釉、天蓝釉品种。清末及民国时,豇豆红釉彷品最多,但器型往往大小不一,胎体较轻;足底内凹过深,内圈较真品非大即小,足边外圈露胎处较宽,并常涂色作旧,予以伪装;底釉色青,无光泽;所署康熙款识多呈黑褐色,字迹不清或有漂浮感。景德镇和台湾近年的仿品颇能乱真,但器足较真品略大,款识结构松散,青花色泽过艳。

    菊辨瓶——撇口,长颈,长圆腹,浅窄圈足,腹下凸起菊花辨形装饰。常见豇豆红釉、天蓝

、冬青釉品种。后仿豇豆红釉器甚多,但釉面及胎体均无坚硬细腻感。

    花觚——大口外撇,长颈渐收,鼓腹下敛,有的足底外撇,底径约与口径相当。因其口径外撇呈凤尾状,故亦称为凤尾尊。它是明代花觚型制的演进。底部为釉面或无釉平底。底圈多为二层臺圈足。足尖平齐或较尖圆。器有大小,大者高达2米,中型高约45厘米,一般的约10—20厘米。品种有青花、三彩、五彩,墨彩、洒蓝、冬青釉、豆青釉、青花釉里红等。多绘山水、人物、花鸟、雉鸡牡丹、松鹿、月影梅花等图案。清末民国均有仿品。其中,康熙三彩花觚仿品,器型虽与真品大体类似,但制作却不规整;器足尤其厚笨,呈尖状或圆状;胎质粗松;器型的折角处线条较为圆滑,无硬折感,青花、洒蓝、五彩器均同。

    观音樽——器型庄重华美。撇口,直颈,丰肩,腹下渐收,体形瘦长,器底外撇,圈足。大小皆有,大者高约100厘米,中型在44—50厘米之间,小者约20厘米。常见品种有青花、三彩、五彩、釉里三彩、洒蓝釉、冬青釉、乌金釉和郎窑红釉器等。后仿品多为三彩、五彩和郎窑,其中三彩一类,真器和赝品虽然相混,大多流散到了法国和美国。

    马蹄樽——器型有二种:一种为小口,直颈,溜肩、粗短腹,底稍内凹,浅圈足,见有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器,多绘团花。另一种为广口,圆唇微收,溜肩,腹至底渐放,广底有釉,器型似马蹄状,又称“马蹄水盂”,有豆青、五彩和釉里红器,多绘团花。

    太白樽——又名“鸡罩樽”。小口微侈,短颈溜肩,肩至底部渐收,圈足较浅,窄小整齐,广底有釉。腹部暗刻的蟠螭图案,紧湊自然。器型规格基本一致。胎体重量适度,一般器高为8.1厘米,口径3.4厘米,足径12.3厘米。有豇豆红釉、白釉品种。真品造型庄重俊巧,口、颈、肩与器身比例协调。而后仿的豇豆红釉太白樽,器型规格与真品相比非大即小,胎体非薄即厚;尤其器口往往较真品大而高,肩部线条的弧度失之过硬或过软,圈足较为宽高,器身所刻螭纹略大,生硬松散,底面白釉的硬度和亮度均不足,款识字体无力,青花色漂浮。但也有个别款识写得甚为逼真。

    摇铃樽——又称“纸槌瓶”。小口,直颈,丰肩,腹下敛,底足微撇,圈足。多有厚重感。有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等品种。

    苹果樽——因形似苹果而得名。兜口下凹,圆腹,底面稍向上隆起,圈足有釉。高72厘米,口径43厘米,足径45厘米。另有器口型制不同的一种,为小口短颈下凹式。在豇豆红釉、天蓝釉、苹果青釉等品种。釉里红品种的兜口器,绘缠枝花的仿品较多。天蓝釉器花瓶仅底部施白釉,仿品则襄外及底部均施天蓝釉。所有仿品均无真品厚重适中的特点,与原件相比非轻即重,釉色青白,胎质疏松。

    琵琶樽——洗口束颈,圆腹,圈足为宽窄不同的二层臺式。器型庄重古雅,胎体及器底近足处多加施一圈白粉的色釉,器身暗刻蟠螭、灵芝、缠枝牡丹、蕉叶等图案,有的颈部饰对称兽面双耳,或在耳上施鐵泥釉(此种鐵泥釉装饰,始自明代嘉靖、万历)。豆青釉器釉面一般泛黄,平润光细。青花器釉里红器常绘园景芭蕉、山石花卉、龙纹等。绘五彩的也有大器。此类器型的仿品较为少见。

    茄式壶——呈直筒形,顶部有冠状围栏和寶顶形钮盖,围栏内的器口平面凹下,加盖后则齊平;器身凸起弦纹,中部一侧有曲形流,另一侧有上下对称的两系可穿链相提;足部内凹。此种造型新奇的壶,为少数民族用品(元代时己有所见,清代乾、嘉时增加了龙柄)有五彩、黄釉等品种。

    鼻烟壶——似爆竹筒形。见有郎窑青花品种,绘寒江独钓或缠枝莲纹饰,此为烟壶肇始之作。

    茶壶——器型种类很多,有平扁形,提梁式、竹节式、石榴式、佛手式、桃形倒流式与人形、鸟形等,还有做福、禄、寿、喜字形的。僧帽壶和执壶,在康、雍、乾三朝都有制作,多追求明代宣德器的效果。所不同的足,康熙器型雄浑,雍、朝器秀丽,规整。清末及民国所仿康熙五彩与三彩壶类,造型多为桃形或福、寿字形,也有茄皮紫釉品种。仿品胎釉均无坚硬感,纹饰也大多粗率不清。

    将军罐——器型与顺治时略同,分高矮大小之不等。直口,短颈、丰肩,鼓腹下收,多为无釉平底,有的泛出火石红痕。常见青花、五彩、三彩、黄釉、茄皮紫釉、白釉等品种。青花器多绘缠枝牡丹、雉鸡牡丹、仕女、婴戏、云龙等纹饰。清末及民国仿品甚多。对这一时期青花器及五彩器的仿品,主要从胎釉方面鉴别。五彩与三彩仿品的彩釉大多不及真品坚硬,画意多板滞生硬,欠自然流畅感。有的仿品,青花色调呈清末那种炽艳的品蓝(又称“洋蓝”)色。

    瓜形罐——俗称“人头罐”。直口,口线外部多露无釉,圆肩,腹下渐收,平底或内凹圈足。直壁平顶盖,套扣外扣,密闭严实。其造型大体类同,但规格大小不一。此品种广泛流行康、雍、乾三朝,但雍正、乾隆时的器物,胎体不及康熙时体重。清末民国多仿青花器,绘有冰梅、开光博古、三兽、仕女人物等纹饰。仿品胎体非轻即重,釉面疏松,无紧緻细润感。

    粥罐——直口,圆肩,底微收,圈足。盖饰圆形钮,或有孔,还加铜环饰,器肩部有对称洞孔,可穿金属环,以便提系,此为康熙时新创的造型,于清代晚期广为流行。多见青花、五彩、洒蓝釉、豆青釉等品种。

    缸——式样之多,尺寸之大,制作之精,不亚于明代嘉靖、万历时期。此时胎体虽厚重,但器型规整。中小型鱼缸中,有直口,鼓腹下收,底部无釉的一类。此类缸的口沿,呈三种形式:外低内高的斜圆状,出沿齊平状,襄外两边有唇的滚圆状;与其它类型的缸口一样,都特意施加一层白釉,有的还显露出不匀的刷痕。这种器口制作特征,在鉴定康熙缸类时不可忽视,它有别于乾隆时较高型缽式缸。鱼缸是的器壁较浅似木盆的,称之为“鱼浅”,绘有五彩加金荷莲纹。此器型自康熙时初创,延续至晚清。后仿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开光花鸟等纹饰的鱼缸也颇多,除观察胎釉特征外,更应注意青花色泽和纹饰的画意。

    香薰——器型较规整,有圆、长方、正方、六方、八方等式样。器身多镂孔,雕饰兽面纹。锦纹、裡字纹等,其型制源于明代隆庆、万历时的镂孔炉。一般器底除附圈足或多足外。品种中三彩器居多,还有青花、五彩、红绿彩描金器。以猫、狮等动物形状制作成有香薰,甚为别出心裁。

    绣墩——呈腰鼓形,较雍正、乾隆同类器细高。器顶的平面较小,其器折角处线条往往给人以硬折感。胎质紧细。刻花刀工刚劲利落。青花器多绘狮子牡丹纹饰。冬青釉器,上下部施以冬青釉,折边处施白釉,器身刻以清晰的纹饰。

    香炉——与明末及顺治时那种撇口钵式炉大体相似。圈足为釉底或无釉砂底。有青花、五彩、冬青、洒蓝釉等品种。其中,豆青釉器有暗刻花纹;青花、五彩及粉彩器多绘云龙、牡丹或仙人。应归入雍正朝的粉彩云龙纹香炉一类,其实有不少应属康熙朝,区别点在于:康熙时器型略高,施彩浓厚,色深。康熙香炉往往有贴又耳的一类,见的冬青釉、黑釉、紫釉品种,底面暗刻宣德或成代年制款识。这种型制的彝式炉,流行于当时的福建德化窑,仅受当时大量仿制宣德铜香炉的影响。清末及民国仿制康熙青花香炉很多,绘有团鹤、云龙及博古等纹饰,其胎体大多轻薄,器底仅绘青花双圈或图记。

    花盆——式燕繁多,大器多见。康熙前朝造型古朴,后期卻显清秀。有圆、方、长方形、四方折角、板沿口、撇口、菱花、梅花、海棠花及折腰、筒形等式样。品种有青花、五彩、斗彩、孔雀绿釉、豆青釉等。绘的八仙过海、八仙庆寿、婴戏、捕鱼、灵仙祝寿、四灵兽等纹饰。与以后各朝的花盆相比,以其胎体厚重紧细而鉴别。故宫博物院与法国枫丹白露中国馆收藏的康熙冬青釉五彩花鸟花盆,口径61厘米,足径39厘米,高达33.2厘米,是各类花盆是精细绝伦之作。后仿青花、五彩器较多见,但制作工艺粗糙。

    盆——折口宽沿,器壁浅坦,广面平底。最大直径达45厘米。品种以青花器为多,绘有鱼龙變化与變龙纹等。康熙以后各朝的盆,器壁逐渐加深。

    笔筒——康熙笔筒最为多见,有直筒形、撇口束腰式、笔节式等,大小高矮不一。口部露胎无釉,或施酱釉、粉白釉;还有的口面开有小沟槽。器足或为圈足,或为三足,或为无釉平底,或为宽窄不等的壁形底和双圈底,有的足底亦有沟槽。有青花、五彩、斗彩、三彩、豆青釉青花、釉窑三色、豆青釉、洒蓝、乌金釉描金等品种。对于常见并易于相混的明、清青花笔筒类,有的可参考器上的干支年款,结合康熙时期的胎釉和青花特征去分析判定。早期的笔筒类,常于器物上挖小沟槽,外口边绘有图案边饰。清末、民国仿口尤多,其胎厚薄不匀,大多较真品轻薄,有的自器口而下渐渐加厚,胎釉的硬度均不足。后仿康熙青花人物笔筒,青花色漂浮,所绘人物线条生硬,貌似神非;后仿康熙五彩的中、小型笔筒类,绘有执伞仕女、渔翁等人物,釉面多泛淡青色,也有的呈粉白色,胎釉质软,器体轻薄,彩釉不坚,无彩晕现象,纹饰画意板滞。但亦有个别精细的乱真之器。

    洗——型制较多,有青花、三彩、红釉、天蓝釉、冬青釉等品种,以康熙豇豆红釉和天蓝釉洗为例,其规格一般高3.9厘米,口径8.2厘米,足径7.5厘米。器口内敛,与足径相似,腹扁圆,底内凹平坦,滚圆窄圆足。器型灵秀典雅,制作规整,胎釉坚细,后仿康熙洗类,除个别较重外,一般胎体都较轻巧,胎釉硬度不足。民国时仿的天蓝釉、冬青釉梅花形或菊辨形洗,颇能乱真,但较之真品胎厚釉浓。

    盒——器型繁多,有方、圆、椭圆、长椭圆、平扁圆、竹节、菊辨形等式样,均有凝重感。一般器口上下入扣紧严。以豇豆红釉圆盒为例,其口径为7厘米,高为3.7厘米,底部内凹呈窄细的小圈足,盖与底口相合处的外线向内收拢。鉴别时,据此一点便知真伪。后仿康熙豇豆红圆盒,器型一般扁平,规格比原物高大或矮小,盖与底扣合的边缘处向外突出;其它品种的盒类,或大或小,盖扣合得很严密,有

底足挖有沟槽,槽内施釉;还有扁平的青花圆盒,器盖与底部内外两面均绘有花纹。品种有青花五彩、斗彩、洒蓝釉、蓝釉、豆青釉等。

    盘—规格大小不等,胎体厚薄不一,样式较多。圆器中,盘类造型尤多,有圆、四方形、四方折角、多方、花口与折沿等式样,撇口盘器壁较浅坦,宽边折沿盘器壁更浅(多为外销瓷),收口盘略深。薄胎器为有釉圈是;厚胎的盘类,有的为无釉砂底,也有的为双圈足底;其双圈宽窄深浅不等的槽内无釉。民窑仿成化的青花器与彩器中,透过盘底的釉面往往可见到修胎旋纹。光绪时,仿康熙青花盘类最多,但较真品胎粗,釉松,青花色泽漂浮。

    碗——康熙时期多见一种撇口或收口的浅碗,又似深盘,下腹收敛,圈足较为高深,胎体厚重,多写斋、轩、堂名款。墩式的大小碗类,器型沿袭明代嘉靖、万历时风格,敦笃端庄,口部垂直或稍外撇,圈足滚圆深厚,体有厚薄之分。早期墩式碗特别厚重。笠式碗类,形式斗笠,深者又称“凉帽式”,此为康熙时新创的器型,折腰,腹部渐下收,圈足。型制有撇口、直撇口、折沿口等。

    盖碗——器型有撇口式与直口式折沿式两种。腹部下收,圈足。盖多扣于碗的内口;亦有天盖地式,盖覆于碗口外部。康熙盖碗,规格大小不等,其器型开一代先河,也是对当时饮茶用具的一大改进。

    杯——制作规整,厚薄不一,型制多样。除仿明代成人鸡缸杯、高足杯外,还有收口、撇口等式,最突出是的是铃铛杯,因形似铃铛而得名,一般为撇口,收底,圈足;有的器身较高,也有收口,收底,圈足较小的直筒形;厚胎的圈足较浅,薄胎的圈足窄小略深。后仿康熙的铃铛杯,有厚胎五彩器,也有薄胎五彩绘十二月令花卉及淡色枝果或蝴蝶纹的;斗彩器,多绘兰草蝴蝶或人物。这些后仿器,有的胎体虽很薄,但胎质松软,釉面不够坚硬,画意欠生动,线条不够流畅,时有间断。被称为“十二月令花卉杯”的,胎薄玲珑,似乎脱胎,形如仰锺,有青花和五彩器,纹饰绘代表十二个月的花卉,并缀以诗句和“赏”字,在康熙瓷中特别名贵;光绪与民国时多有仿制,但仿口胎体过薄,青花色浅淡而漂浮。还有一种更小巧的杯,口径4厘米,高4.5厘米,器身题诗的下首也常一“赏”字,仅康熙瓷器中最小的完美器型。如同脱胎器的,还有青花淡描的举杯望明月、咜石成羊图案的仰锺式杯。康熙时的特殊杯形,有茄皮紫或黄绿釉面的牡丹吸杯(形似牡丹花,边以管状或柄,可以吮饮)。器心塑饰人物的荷叶形公道杯与新式铃型套杯等。后仿康熙牡丹吸杯,多将釉彩打磨光亮,有油腻光感。

    瓷蛤蟆——蟾形中空,平底。有孔雀绿釉、瓜皮绿釉、白釉等品种。

    瓷砖、瓷板——康熙时大量烧制,有圆形、方形与长方形等多种型制。常见嵌于屏风、插屏、宝座等之上。有青花、五彩等品种,多绘列国人物故事、花卉等。胎釉细硬,绘画尤好。传世品多有散失,或将原物两面分割改装,或己改镶于木框插屏上。

    瓷雕——康熙时,瓷器雕塑以人像见著。形式多样,有寿星、福禄寿三星、东方朔、李太白、柳树精、八仙、文官、观音、麻姑、抱瓶童子,财神、文昌帝君等人物以及骑狮、舞蹈或坐、立的西洋人像,塑制精细,神态逼真。有五彩、三彩、粉彩等品种。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两件三彩福禄寿三星座像,高约60厘米,面部端庄,施彩艳丽,衣着绘画清晰,釉面格外晶亮,堪为康熙瓷器的代表作。康熙雕塑中的禽、兽类。如狮、虎、独角兽、猫、鹦鹉、八哥等,精雕细绘,生动传神。后仿康熙雕塑,三彩人物,鸟兽形像居多。关多经过人为作旧,如以油污烟熏,或渍入高锰酸钾液是浸蚀,辨别时,应首先观察胎体釉面;真品的彩釉质硬,且有光亮;仿品胎体松软,釉面不够鲜亮,彩似凝厚卻欠光泽,并无彩晕现象,画意多欠自然流畅感。

三、  图案纹饰特征

    康熙瓷器的装饰,有绘,印、刻、划、堆贴、镂雕、瓷塑等工艺。青花和五彩的绘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早期的纹饰风格仍留有顺治绘画的遗风,豪放粗犷与精细工艺并存,在康熙一朝中表现出独特的个性。早期厚胎的瓶类或盘、碗,仍以平涂手法绘画,图案呆滞,如康熙六年的青花缠枝莲蒜头瓶与署“康熙辛亥中和堂制”款的青花釉里红莲花式洗、墩碗,均胎体厚重,纹饰粗犷,青花及釉里红分别为浓重的黑蓝色和浓鬱的紫色,署“中和堂”款的,是康熙早期器物,“辛亥”、“壬子”或“癸丑”干支纪年款的,分别为康熙十年、十一年和十二年所制。此类器物粗细兼有,精细的一类绘画工麗,如常见的以青花釉里红绘指日高升图案的盆或鱼藻纹的碗、浅淡山水人物图案的盘和小碟等等。其中一些以披麻皴绘出山水景致的图案,沿用顺治时的斑片皴点法,用大小深浅不同的斑片,烘托出山巒的云气及地坡。此时,署“中和堂”款的盘和无款的瓶、炉、笔筒等器上,多以山水或缠枝莲、梅、兰、竹、菊等花卉,或碎冰纹、锦地、皴点、淡皴点地的玉兰、梅竹、灵枝等组成连续的边饰图案。早期的缠枝莲、牡丹等花卉图案,风格敦厚,线条粗放,花形壮阔,布满器身,甚至一朵大牡丹花就占领了盘心。“中和堂”是圆明园中康熙皇帝所居的殿堂。这些署于支纪年款的中和堂器,,就其制作精细和程度,结合康熙初“不尚尊号”的时代背景来鉴别,当非一般的堂名款器,而应为康熙早期的官窑产品。早期的民窑器,制作也很精细,胎体虽厚重,纹饰内容卻很丰富多彩,有人物园景、麒麟芭蕉等图案。青花色浓,有的为黑蓝色。近年景德镇和北京市琉璃厂出土的民窑瓷片,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清“丙午”(即康熙五年)和“丁未”(即康熙六年)年款的青花人物和缠枝莲碗类,部分纹饰相同,其绘画都具清初粗犷的风格。此类造型和纹饰的青花瓷早于顺治官窑器中就己出现了,仅是较为罕见。

    康熙中期的瓷器绘画,深受明末清初画家董其昌、陈洪绶、刘伴源、华喦及四王(王鋻、王时敏、王翚、王原祈)等人的影响,构图舒展,意境深远;同时,由于青花成色完美及新创彩料的丰富,使得瓷画臻于完善的境界,中、晚期出现的粉彩、琺琅彩装饰,更为繁多的图案增色不少。庚熙三十年之后,由于康熙皇帝广开科举,弘扬汉文化,瓷器上开始大量地写诗文词赋。一些“状元过街”,“独占鳌头”、“东坡题诗”的画面,正是这种社会背景的体现。此时,还出现较多的刀马人物及清装人物射猎场景,这与当时康熙皇帝吸取明亡教训,告诫子孙要继续发扬能骑善射的满族传统。倡导习文尚武,不忘马上功夫的政治背景有关。而“耕织图”画面,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清代社会升腾发展时期,人民安居乐业的现实。

    康熙晚期瓷器的绘画,承上启下,大多数器物绘工细腻,用笔纤细,人物景致的布局缩小,引导出雍正一朝绘画的风貌 ;有些官窑款字的书法及体式,也和雍正时期有相似之处。康熙晚期,仿明代成化青花及彩器较为成功;仿品色调浅淡,施彩艳美与成化瓷一样,但绘画的笔路卻显呆滞,有形无神是其一大弱点。落款“木石居”、“卉庵”、“鼎臣”、“片石”的,纹饰都极精彩。官窑青花及彩器纹饰,以龙凤纹为主,并沿袭至清末;其次为翎毛花卉、人物故事、山水楼阁,飞禽走兽等。民窑的瓷画,尤其是某些署图记或斋轩堂款的器物,画意生动,具有典型的时代特色。为适应国外市场的需要,康熙时的外销瓷,重视造型艺术和彩料的精选,画工艺术造诣很高。除传统画面外,外销瓷中还有一类似日本风格的图案及葡萄牙、荷兰、法国商人定制西方人物、花卉、风景纹饰,颇引人注目。

    常见纹饰:

    龙凤——官窑彩瓷中最常见画二、四、五、九数目不等的龙纹,造型多样,姿态生动,在形神上明显地别于明代。御用瓷中,常见龙纹有:云龙、赶珠龙、对向龙、顺向行龙、独龙、双龙、立龙等;其中的海水龙、出水蛟龙、九龙闹海、海八怪、鱼龙變化,苍龙教子等图案,生动的表现出蛟龙翻腾出没于云水,叱风吒雨的壮观气魄,正面龙为方头宽额,额上往往写有“王”字。此时高壮雄浑的大型龙纹与细瘦干瘪的小龙纹同时并存,对比甚为鲜明。有一龙一凤、一龙双凤、双龙四凤、云凤、双凤、凤穿花、凤牡丹、丹凤朝阳、百鸟朝凤,變形夔凤等等。还有一龙双凤一鹤的图案,甚为新颖。而蟠螭龙则仿宣德、嘉靖时的纹样。

    人物——人物绘画题材多取自《封神榜》、《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水浒》、《西厢记》等中国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文王访贤、空城计、陈平卖肉、木兰从军、周处斩蛟、加官进爵、指日高升、竹林七贤、点石成金、苏东坡游赤壁等等。明代以来瓷画上流行的十八学士、十八罗汉、婴戏等,仍然是此时绘画的题材,只是画风和笔法己完全不同。此时的盘心,常绘形像高大、静坐或梳妆的仕女,其特点是:发鬓高耸,脸庞丰满,眉似弯月,端庄稳重。康熙青花和五彩器中还有大量战争场面,(俗称“刀马人”)的戏剧故事画。明末清初陈老莲一派为历史故事和演义小说所绘插图(俗称“水浒页子”和版面)的笔法,对于瓷面刀马人物有一定影响。人物面部轮廓线有的很细緻,除个别染涂面部外(雍正、乾隆时人物涂面较多),大多只在轮廓线内轻点口目。如法国枫丹白露原拿破伦行宫中收藏两件康熙五彩清装人物骑射围猎图的大罐,绘画精细,是清代彩瓷中少见的珍品。康熙时所刊的木版画“耕织图”,在同时期的瓷画是也十分盛行,并影响至清末。当时还流行的还有渔家乐图,以山水为背景、描绘渔家生活的各种场面,渔家老小或在船头顧盼,或做坝拦鱼,把橹,罩鱼等等;也有的将舟泊于湖心或傍于岸边,数人烹调鱼虾,把酒痛饮。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康熙青花四方花盆,开光里数十人扛抬着一条刚刚捉到的大鱼,那吃力的神情与丰收的喜悦躍然画上,十分生动,另有康熙二十九年“庚午日”款的青花方瓶,不仅有饮酒画面,而且还有诗句:“得鱼把酒江边饮,醉卧芦花雪枕头”,下署“木石居”款,康熙初年至中期所画仕女形像都很高大,顶天立地;布局突出人物主题,兼绘山水、楼台亭阁及琴棋书画相衬。晚期画面,日趋清秀,官窑款多以祝寿为主题,如八仙庆寿、麻姑獻寿、麻姑仙槎等纹饰。

    山水——康熙早期“中和堂”款 的青花和釉里红器,除以粗重的斑片皴染的一类外,其余画意均很细致,有的似明代万历末的鐵线描的皴法,但线条较前更纤细。青花及五彩中山水景致的绘画,多仿宋、元、明以来的传统技法,以四季风光和远山近水为题,有的加绘人物,如读书、下棋、观瀑、野外漫游、待渡、泛舟、访友、晚霞等。青花器山水多采用斧劈皴和披麻皴等技法;并以山水法作出幽菁清新、浓淡相宜的渲染,表现出山水立体感。有的吸收了西洋画表现手法,借光线的强弱来表现层巒叠幛的阴阳向背,山水画面色调反差较大。中、晚期彩器

调柔和温润,层次增多。民窑器的山水画面也呈现清初所风靡一时的从古画风。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