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万发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外销瓷盘里的历史:英国经济浩劫,牛顿赔惨了

(2017-03-12 18:55:22) 下一个

  2017年1月18日,佳士得在纽约举行了名为“中国出口艺术品”的外销瓷专场拍卖,里面有Hatcher号沉船上打捞出来的明末清初青花瓷,著名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洋伞系列”瓷盘,清末的广彩,和为数众多的康乾时期的五彩粉彩瓷。

  其中一组人物纹套盘,一式五件,所绘人物穿着、打扮西洋感极强,他们动作夸张谐趣,眼唇含笑,一幅幽默喜乐之景。不过,看似欢快的背后,却记述着发生在18世纪后半期的一次股票投机所引发的英国乃至整个世界都为之震惊的——“南海泡沫事件”,这起事件被称为西方金融史早期的三大泡沫事件之一。

  18世纪,论坐拥财富的数量,英国这样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比不上法国的路易王室,但通过银行借贷等赚钱的手段却比老态龙钟的法国高明得多,此外还有大量私人闲置资金在欧洲各处游荡,寻找投资出路。

  “南海泡沫”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

  1711年,在当时财政大臣罗伯特·哈利的支持下,南海公司成立。当时的英国政府,因无力承担战争导致的巨额借款,又担心民众恐慌,南海公司就扮演了英国政府融资的私人机构角色,替政府承担债务,以此换取特权,被允许垄断某个商业领域以获取巨额利润。南海公司跟英国政府达成协议,承担约1000万英镑的国债,得到了南美洲以及太平洋群岛地区的奴隶贸易和捕鱼业务。

  1720年,南海公司开始对外发行股票,当股东买进该公司的全部股票后,政府便可从其手里贷出大笔现金用于偿还外债。

  南海公司为了促销股票,邀请英国国王乔治一世出任南海公司CEO,然后吹嘘自己的海外贸易,“墨西哥、秘鲁一带发现巨大金银矿藏”“金银财宝就要源源不断运回英国”……海市蜃楼般的投资前景终于唤起了民众的投资热情,他们争先恐后地抢购南海公司发行的股票认购证。票面价值100英镑的股票,3月初即达到200英镑,月末即超过了400英镑。4月初,在接连不断的“利好”消息的冲击下,迅速飙升到每股900英镑,进而又疯涨到1050英镑。

悬挂在英国中央银行历史博物馆里的爱德华·沃德所绘《南海泡沫事件》描绘了英国“南海泡沫”期间人们购买股票的情景

  投资者们趋之若鹜,政府议员、科学家、贵妇、仆人,所有人都陷入到疯狂当中。当时的英国国王乔治一世也没有忍住,购买了10万英镑的股票。一个快速膨胀的股市形成了。然而,当时无论官方还是市场,都没有足够的信息来支持公司对投资者做出的那些信誓旦旦的承诺。

  南海公司制造的神奇效应不免为众多的民间企业眼红,也跃跃欲试分杯羹。

  这一年,英国冒出了202家“股份有限公司”,其中不乏稀奇古怪的公司,如叫做“确保女人保持贞洁公司”“在适当的时候才公布营业性质公司”等,有专营从西班牙进口翠鸟的,还有专营人类头发买卖的。这类骗子公司背着政府偷偷发行的股票也被冲昏头脑的股民们炒上了天。那些没能尽早买到南海股票的民众,生怕失去碰到下一个南海公司的机会,纷纷把大把的血汗钱投进去。

  当时坊间流传的一个故事是,一位伦敦的印刷工人登记了一家叫做“正进行有潜力生意”的公司,虽然没人弄得明白这家公司到底是做什么生意的,这个家伙还是在6小时之内卖出了2000镑的股票。要知道,2000英镑在当年是一笔巨款,接下来的事是必然发生的:这位印刷工从此下落不明。这类事情放在今天是笑话,当时的人们却宁愿相信他们是玩儿真的。

  1720年6月,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英国政府,为了制止各类“泡沫公司”的投机,通过《泡沫法案》。法案规定股份公司必须取得皇家特许状才可以继续经营,许多公司被解散,民众开始恐慌。南海公司的股票也不能幸免,股价急速下跌,国内外投资者开始纷纷抛售。股价在一年之内经历了10倍的上涨和90%的下跌,历史上著名的“南海泡沫”彻底宣告破灭。此后的英国大约又经历了一个世纪,才慢慢从这场灾难中走了出来。

  南海公司的股价暴跌,使得数以千计的股民血本无归,当中不乏上流社会人士。皇家铸币局局长——科学家牛顿也是“南海泡沫”事件的受害者。他在第一次进场时买进了7000镑,小赚7000镑;第二次买进时已是股价高峰,损失惨重。

  “我能计算天体运行,却无法计算人类的疯狂。”牛顿在损失2万英镑后伤感地说。

转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