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儒家的做人之学=天天在天堂

(2020-11-04 06:39:48) 下一个

杜维明之《儒家思想》之〈三、儒家论做人〉读后感

 

在未来的Al时代,人类可以胜过有超级记忆的机械人的唯一的地方,应该只是剩下人有亲情与友情,而未来的Al机械人卻毫无友情与亲情。此亲情与友情的关系,在儒家思想中,统称为五伦关系。五伦就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间的亲情与友情的关系,而机械人只是机械另件与电子另件的巧妙组合而成,是毫无感情的器件而己,是不知情为何物的东西。因此、笔者认为:在未来数十年后,当Al机械人一一取代人类本来旧有的工作岗位后,人类已经无法找到任何工作的时候,人类只能发挥旧时代的五伦关系时,只好借用此五伦关系以排洩心中的闷气,儒家思想必定会捲土重来。換言之、Al机械人迟早会来到人间、人类工作的定义要重新开始,而儒学的五伦之道的确可以解决此Al时代人们工作的烦恼,最佳的方法就是重新鼓吹儒家思想的好处,使每个人都学习作人,经过长时间的修行,进而可以到天人合一的地步,有如天天活在天堂一样。到时候、推动儒学一定有如顺水推舟,而且水到渠成,不费吹灰之力,儒家思想一定会成为世人的中心思想。

 

杜维明先生在他的〈儒家论做人〉的论文中,论及儒家思想的首要重点就是如何做人。而且做人的方法非常简单,大大不同于现代西方国家的做人方法。儒家的做人是因时因地而异的,譬如:在东亚国家中,日本人有日本人一套,而韓国人与中国人又有自己的一套。当年幼时或者为人子女时,有应该服从父兄一套的哲学。而当为一家之主或者为人父母的时候,又有类似为人师表的一套哲学。有此柔軟的哲学,自然就会变成世界各国各地区可以接收的伦理关系。尤其是今日欧美国家各有其种族或者階级歧视的问题,在阿拉伯国家与世界各地又各有其宗教信仰的问题。儒家思想是非神论的前进思想,很容易可以消弭不同种族或者宗教信仰的问题,此时正是儒学大放光明之时。

 

因为此篇论文中、有许多他的独到的见解,笔者特别将它综合于下:

 

甲)学习作人

 

杜维明在他的另外一篇论文中说:三教[笔者注:儒道释三家]的中心关切都是自我认识。……毋宁说、其重点在于学习作人。故杜维明将儒学中的学习作人放在第一位置,笔者认为:学习作人就是孔子诲人的终生願望。因为在《论语》书中,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在所有的古书中、第一句话往往就是全书的綱领,也就是全书的最重要部分。举例来说、如1、《道德经》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2、《中庸》之: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3、《大学》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些都是国学中最重要的书籍。而《论语》的第一字,应该将此字解释为学习作人,並不是学习功课的,但是、我国科举考试制度由来已久,所以一般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考试成绩好,希望自己的学生都可名列前茅,鼓励自己的学生养成好的读书习惯,所以就要他的学生:每当学到新知识后就多多练习或者温习。不幸的是这种曲解使后代的学生不知学习作人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学习作人包括1、精緻化我们的審美观。2、使我们的道德观更加高尚。3、使我们的信仰更加坚定。但是、除了学习以上的优点以外,儒家思想更注重是通过自己的五伦关系、使我们心中的善更为完美与广泛,換句话就是学习作一个好人。在儒家哲学思想中、好人的定义应该是诚实(honesty)与忠诚(loyalty )。而不是世俗间所说的有智慧的,仁慈的与富有创造力的人,但是、智慧、仁慈与创新都是儒学的基本要求,最重要的是《中庸》所说的。缺乏的话,其他的好处都是虚伪的。就是学习作人的第一步,能作一个诚实与忠诚的人的话,继续保持与诚心地学习,先建立自己内心的仁、並且扩大自己的仁心直至充满宇宙,这就是学做人的终极目标。

 

乙)以孔子为Role Model

 

一般人在追求自我修行时、在追求培养自己的诚心时候,都应该以天地山水为自己的效法对象,我们可以效法天的大公无私,效法地的厚德载物,效法山的滋养草木禽兽,效法水的生长鱼蝦。这都是天地山水之诚信对待万物的结果。除了效法天地山水之外,假如希望以一个伟人作为我们模仿对象的话,笔者认为:在古今中外所有的名人中,则非孔子莫属。我们应该选择孔子为我们的模仿对象。孔子的言论与他的衣食住行与日常生活的细节,在《论语》书中都有记录,笔者在此综合各家看法,把我们应该以孔子的模式作为模仿对象的原因归结如下:

 

A、孔子是世界哲学中最强的非神论者

 

在《论语》中、有许多言论都是在强调无神的思想,譬如:1、〈先进篇〉之不知生、焉知死?” 2、〈雍也篇〉之敬鬼神而远之3、〈阳货篇〉之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这些言论都可代表孔子之不认为有一位伟大的神灵存在的现象。

而在《论语》中、亦有其他的言论可以认为孔子之承认有神灵存在。如下列两句:1、〈述而篇〉之丘之祷久矣。” 2、〈八修篇〉之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这两句话都可以代表有神灵的言论。

 

由此两类的言论、笔者就归纳孔子思想是非神论(agnosticism )。正是因为非神论之承认有神灵存在的哲学,所以所有的基督教徒或者伊斯兰教教徒都願意亲近非神论者。要去解决今日的宗教冲突者,则一定会是儒家思想。因此、笔者认为儒家思想就是解决宗教战争的良药。

 

B、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以读书消弭任何歧视的第一人

 

在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就知道要消弭任何种族岐视或者階级歧视的最好方法就是提倡教育,他是第一位大规模收学生。在冯友兰之《中国哲学史》p72 中有:故大规模招学生而教育之者,孔子是第一人。以后则各家蜂起,競聚生徒,然此风气实孔子开之。” p70 中亦有:孔子是中国第一个使学术民众化的,以教育为聀业的教授老儒。在司马迁所作的《史记》中的〈孔子世家〉也有如此的记载: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由《史记》可证孔子的确有大规模招收学生。再看今日世界各国之国民教育,除了几个贫穷国家外,都规定其国民一定要接受基本教育,至少使他们步入社会后可以自立,而孔子在二千五百年前就有此观念、並且将此观念用行动去实踐它,实在是古今中外的第一人。由此可见,后世称他为中国之先师,是极有道理的。因此,其实孔子也可以称为世界的先师。反观世界各地,印度是大国,但是此国家的階级歧视是非常严重,仅仅看此人的姓氏就可以断定他是属于勞工或是有產階级,假如很早就提倡教育平等的话、此类歧视就不会存在。美国亦然,美国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但是、也是种族歧视最严重的国家。虽然她在1968年就有所谓的平权法案,但是、不注重教育,只注重球赛等体能教育,不透过提高教育水平的黑人,大概是很难走到真正平等的地位。

 

由此可见、提高教育水平是每个国家的重要任务,孔子也因为他的大力扩展教育,故是名付其实的先师。在未来的Al时代,所有的人都失去了工作,成了无业游民。假如世界各国都提倡儒学,都以学习作人为人生目标的话,如此一来、印度的階级不平等、与美国的种族歧视都会迎刃而解。

 

C、孔子是一位坚守原则的人

 

当孔子56岁时、他受命为鲁国大司寇职位參与国事,由于他的贤能,鲁国大治。是故阾国齐人看见孔子之德政,惧怕魯国以后称霸。所以齐国送了善于舞乐之美女八十人到鲁国,鲁国大臣季桓子接受了这批女乐,從此君臣两人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故孔子与季氏不和,就离开鲁去卫国了。[亦即《论语·微子篇》之: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從此孔子开始他的周遊列国与漂泊的十多年生活。另外一件记彔是《论语·颜淵篇》有: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他的回答很简单,只要各人遵守原则,作他应该作的事就可以。由这两段记录、我们可以推断孔子是一位坚守原则的读书人。

 

D、孔子具有温良恭俭让的形象

 

《论语·学而篇》有: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由此段记录、可見孔子的性格具有: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这五种美德。温和的人很容易与他人作朋友,善良的人会有慈心对待他人,恭敬是对长辈应有的礼貌,节俭则会珍惜万物,谦让则容易与朋友相处。具有这五种美德的话,一定是君子,是我们每天要效法的对象。

 

E、孔子心中怀有仁的细节

 

在孔子的日常生活中、论语的记载,字在论语中各出现了一百多次,我们都知道:孔子是多么苦口婆心地教他的弟子,不仅教导学生而已,他还以身作则。譬如在述而篇有此记彔-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下面再举数例以说明孔子在日常生活中也随时随地都愛人与爱物:

 

1、《论语·述而篇》有-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白话:孔子只用釣鈎去釣鱼,而不用网去捕鱼。只射飞鸟,而不射宿木的鸟。]

2、《论语·乡党篇》有-廐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白话:马房燒了。孔子退朝回家,问:有没有烧伤人呢?” 没有问马。]

3、《论语·乡党篇》有-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殯。[白话:朋友死了,没有亲人收殮,孔子就说:由我来殯殓吧。

 

以上三例,仅是他的生活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只是记载孔子的爱人爱物皆是自然的流露。他之所以称为至圣,最主要的乃是他的思想与言论。

 

F、孔子有崇高的願望

 

在《论语·公冶长篇》中、当孔子与他的学生在一起时,各人说出各人的願望。孔子的願望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白话文:老年人可以有安逸的生活,朋友可以互相信任,年轻的人可以得到撫爱。]由这简单的三句话、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有他的崇高的理想,希望老年人与年轻人都得到适当的看顾,而中年人可以互相信任、以诚相待。他的願望虽然简单,但卻是一个安祥康乐国家的表相。都是需要全国人民共同以修身为过程、才能达到这个崇高的终点。

 

丙)己立立人已达达人

 

儒家的修身或是作人之学不同于西方的人文主义的自我中心或者弧芳自賞,西方的哲学是以自己为中心的be yourself,目标是成就自己,自己可以成为一位电影明星、或者运动员、或者有名的科学家。而東方的学习作人是要在五伦的关系中,与他人產生心中的共鳴,如此互相鼓励,互相辅助。杜维明在他的论文中解释此共鸣的作用:由于自我同其他自我的共鳴,自我所固有的资源便得以丰富。” 他又说:儒家的修身是一种深思熟虑后选择的群体行为。” 也就是在《论语·顏淵篇》的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所以很明显的,君子学习作人的目标就是培养我们心中的仁心,然后、再以自己的德行为他人的表帅,领导自己的家人与国家。因此、儒家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笔者注:《论语·雍也篇》]、此句话是希望可以幇助他人,在另外一方面,近可以达到自我转化的目的。故杜又说:儒家的修身是一种深思熟虑后选择的群体行为。” 也就是说:通过群体的努力,大家一起推动仁心,大家一起达到此伟大的目标。

 

丁)Al时代、人生终极目标

 

杜维明又说:儒家对人的固有意义的信仰,是对活生生的人的自我超越的真实可能性的信仰。……具有宗教情操在儒家意义上,就是进行作为群体行为的终极的自我转化。” 故儒家思想中的作人之学是透过实在生活中的五伦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去作一个有仁心的人或善良的人,许多善良的人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中,大家相濡以沫共同努力与鼓励,过着一个无任何宗教仪式的非神论的生活。

尤其是在未来即将来临的Al时代,工作的定义不再是朝九晚五或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当笔者将儒家的修身之学与Al时代的預设情况联系一起的话,新的工作的就是每天廿四小时学习作人

而学习作人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孟子告诉我们:先让我们自己在五伦关系中成长,使我们的心可以感受到无止境的自我的成长(尽心)。如此长期的群体行为下、进而可以了解自己的本性(知性)。如此再长期的培养、最后才可以达到知道天理(知天)。孟子是孔子的嫡孫子思的徒孫,由于他自己的努力与悟性,体会到孔子作人之学的最终目标,故在《孟子·尽心》有此记录: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有此伟大的学问,后人尊称他为亚圣

 

〖总之〗

 

儒家的为人处世哲学中、其中的一个目的、就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认识生命的终极意义。要达到此终极意义就是在学习作人的过程中,使我们的道德成长,也就是我们应该对我们自己的人性負责。再将此仁心扩展全国,扩大到全世界,一直至天地万物之间,所以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是一个终生忙碌的行程,是一个长到老、学到老的人生旅程。

 

国学中、除了孔孟之学外、《莊子》、《中庸》、与《六祖壇经》中,也有大同小异的哲学,可見国学的连续性与统一性。笔者在此将各书中的卓越的哲学一一记彔于下:

 

1、《庄子》之:天地与我並生,万物与我为一。

2、《中庸》之: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3、《中庸》之: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六祖壇经》之:菩提只向心觅、何勞向外求玄。聼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由此可见、儒学的作人之学,有一个崇高的目标,就是既然活在此世界中,自己的心理建设是第一要务。我们要使我们自己觉得天天就活在天堂内。虽然在Al时代,所有的工作都被有Al的机械人所取代,不过、那时、所谓的工作的定义已经是24小时的学作人,因此大家都很快乐。而且我们可以修养到一个境界,只是觉得天堂就在眼前。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今留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多谢来访。请指教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多谢今留分享,学习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