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余兴坊之前记,温故而知新

(2020-05-08 18:39:20) 下一个

余兴坊之前记,温故而知新,        己亥隆冬,    陶次瓦

 

”东风劲吹,红旗飘扬,全国形势一片大好。。。。。。“这是我学习作文时的标准开头,那年代其实我们都这样。出洋了三十多年,现在拿起笔来,这作文的开头总是会从这几句口号前飘过。

 

人老了吧,就喜欢忆旧,忆旧就离不开余兴坊。上海有不少的大小花园洋房,还有很多的西式公寓,但绝大多数的还是石库门房子,上海的大众文化还是发生在石库门里。上海的故事离开了石库门没法讲。你看看那些时髦的电视剧里,很多旧上海的故事都失真,即便这故事是发生在洋房里,但如果没把石库门文化吃透,是没法演逼真的,因为即便是洋房,佣人阿姨,管家,司机都住在石库门房子里,大老板的手下大多数也住石库门里,大老板的衣食住行,哪一样都离不开石库门文化。

 

石库门文化是指从晚清到民国期间,随着上海的开埠,人口急剧膨胀,法租界,英租界,以及公共租界的形成,又加剧了住宅的需求,于是一种结构简单,又适合大批建造的新式住宅里弄,便成了沪上的主要居住形式,这就是所谓的石库门房子。而由于上海的一大半人口是几代都住在石库门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所谓的石库门文化。

 

石库门的房子远算不上豪华气派,大多数的石库门房子如今已破旧不堪,阴暗拥挤,住户杂乱。可是上海的本土文化离开了石库门,则无法完整地去叙述。如果您不了解石库门的结构,我同您说三楼亭子间的胖阿嫂痴痴地望着过街楼上的爷叔拉小提琴,您一定想像不到,那9平方的三楼亭子间窗户离过街楼不过是咫尺之间而已。当然胖阿嫂和过街楼爷叔是我虚构的。可如果说是青春洋溢的周旋穿着高跟鞋,急匆匆地从油腻的灶披间穿过,您还觉得不知道啥是灶披间没有关系吗?

 

同样的石库门文化,还与时间轴有着密切的关系。租界里的石库门房子起源是从租界开始的,大量的移民沿着长江,沿着海边到上海来求生,体力劳动者只能沿江边搭建“滚地龙”窝棚栖身,而口袋中仅有些银两的中小商贾们买不起租不起大洋房,于是租界里的大量下等的石库门连体民宿便成了首选,随着时间推移,能在大上海立下脚来的移民们,也渐渐地成家立业,挤进了寸土寸金的中上等石库门房子。到了民国鼎盛时期,上海则曾是中国的政治和金融中心,那时即便只是一间石库门楼房里的房间,订金就得两条”大黄鱼”(十两金条)。

 

49年之前,老蒋小蒋利用金圆券将民脂民膏搜刮一空,搬去了台湾。49年以后,贫富界限逐渐被打破,各类人士遍布石库门楼房,三反五反与文革更将贫富颠倒,曾经富裕的”黑五类”们被”扫地”出门,”大黄鱼”的身价却在几乎在一夜之间从99元一两”调整”为400元一两,只是这时的”大黄鱼”已经换了主人了。改革开放则又是一段不同的文化改变,不过这时我已经拿到了护照和签证,坐上了平生第一次的单程飞机了。

 

从文化上讲,江南的吴文化,与北方文化或者以广东为代表的南方文化,成都平原的蜀文化,都有很大的不同。不是有位网红还扬言只有王朔的文笔才算得上中华文化么?连鲁迅的文字都因为太过绍兴化而不堪入眼。那现今的北京文化仅仅局限于北城的大院文化圈,难道南城的胡同文化不曾存在过么?六朝古都的皇城根下的蝼蚁小民文化不是文化么?静下心来想想,其实不能因为身居六朝古都的精英圈,就抹杀其它文化。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文化重点,难道大唐就没有长安官话?大明就没有南京官话了么?文化不同于政治,知识应该重于汲取而避免厚此薄彼。

 

话说远了,还是聊聊三楼亭子间的胖阿嫂吧,其实三楼亭子间的阿嫂并不胖,嫁来的时才三十多岁,称得上是丰姿卓越,进出都穿着整齐和身的军装,她丈夫也是一表人才,可是婚后不久,婆媳关系恶化,弄堂里经常听到叫骂声。这在民国时期是无法想象的,而文革以后则变为了常态。亭子间阿嫂后来生了个聪明伶俐的儿子,只可惜却是先天聋哑。

 

过街楼里的爷叔不是别人,是我小舅,他完全不会拉提琴,但是一手琵琶和月琴了得。曾经是大名鼎鼎江南造船厂的文艺宣传队队员,那时叫小分队。

 

也许我的这些懒散的文字仅仅与我有关而与您无关,但如果还能唤起您的记忆,您还能勉强地看下去,那我们就一起来拾起记忆,温故而知新吧。

 

=====================================

图一,老牌电影院

 

图二,老家常菜,糟卤四拼,猪蹄、门腔、鸭胗、香煎带鱼。

 

图三,田子坊里的石库门店面

 

图四,徐家汇之夜

 

图五,金壁辉煌的静安寺,唯缺静与安

 
=============================
 
 
 
 
余兴坊之四,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美味的糟卤四拼。
陶次瓦 回复 悄悄话 谢谢菲儿到访!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天哪,太亲切了,都是回忆,赞系列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