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命关天的事情,若把“质量”二字去掉

(2020-04-09 06:47:13) 下一个

       渥太华确诊病例403例,死亡6例。

       从4月2日的~200病例,到今天的400+,用了一周的时间,而之前普遍预测的是每3天加倍,看来普遍的隔离政策、个人的重视明显起效了。

       昨天跑到HOMEDEPOT取网购的材料,一小半停车场都改为CURBSIDE PICKUP区域,只有接到确认邮件的才允许进去,停在有临时编号的部位,会有店员过来,隔着4米跟你核对订单号,十分钟左右,就有另一类店员推着小车过来帮你装货。

      是这个样子的。

      不愧是大企业,两天前政府出台政策,不再允许顾客进建材店购物,立马从软件、店面布置、人手调整做出反应, 赞一个。

      近日,与疫情有关的国产病毒试剂盒、口罩的质量问题频现,我也老生常谈一些感想。

       我从事建筑安装行业30年来,国产尤其是工业品产量质量均有很大提高,但是明显在质量方面有一个瓶颈。 举个例子80年代末法国的梅兰日兰断路器进入中国后,正泰电器的“仿造”崛起给工业和民用电器开关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但是相比之下,质量问题频出,不动作、误动作、触点容量不足很常见,也很伤脑筋,那时的我还有“阀门没有不漏的、螺丝刀没有不拧秃的、螺丝没有不溢扣的”的独家戏言,造成这种状况普遍、长期存在的原因在于企业的质量控制力度、国家质量监督力度不够, 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直到现在也还在相当大的范围存在吧?但同时“出口转内销”品的存在说明了不是我们造不好,而是为了降低价格占领市场从而不可避免地降低了产品质量,而市场的监管主体却容许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

       再举个例子,做钢管的都有个壁厚的概念吧?一般来说,壁厚和质量、价格是正相关的, 五六十年代技术上对生产钢管的板材厚度控制精度不足时,钢管的国家标准对壁厚要求是有一个区间的,比方说2.5mm~2.75mm,在这个范围内的都算合格品, 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到了八十年代,板材生产精度可以控制到很高时,市面上大量的管材产品肯定都是2.5mm厚度的, 为什么?便宜!这一方面说明了厂商鸡贼,另一方面说明我们的质量标准根本就没有与时俱进,为什么不调整到2.7mm~2.75mm? 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老爷们悠哉游哉地过着“一杯茶水一包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日子,哪怕自家的水管因为壁薄而爆掉,也不会联想到自己的工作有需要改进之处。

        在大力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口号下,须认清基础工业关乎全行业,很多基础材料的成分精度(材质)、模具精度对整个产业链都会产生根本性影响,这也应归入质量问题的范畴。

       说回质量监督,2018年,我国将2001年从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改制成的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再次改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其中的质量二字消失了,这是偶然的吗? 快速发展的时代,萝卜快了不洗泥,可以退而求其次的国民性有很大关系的,可是到了21世纪,天量的贸易中争端虽然大部分都出在价格倾销上面,但是质量问题永远是一把“达摩克利之剑”悬在我国企业头上,包括我们以前热议过的“圆珠笔头”和“国产轴承VS德产轴承”,毕竟不是直接人命关天? 那我们的战斗机弹射座椅质量呢?哦太不透明。 看我们的测试盒、口罩事件如何发酵吧!

       当然,不光是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生活中你会发现,纳税人养的位子多得难以想象,但是当你需要其解决职能问题时,你会发现,以前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事难办”、踢皮球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好了,点到为止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Sharonsharon1 回复 悄悄话 说得很实在。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