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千北

我不是专业医生,但对防病治病有兴趣,想多向大家交流,学习,多蒙恩惠。
个人资料
正文

食物,味觉,健康

(2020-05-07 06:19:13) 下一个

目前公认,人的基本味觉是:甜,酸,苦,咸,外加鲜;对油脂的味觉没有确定,有争议;对碱性,金属,和水的味觉仍处于研究阶段。辣实际是痛和热的一种特殊混合感觉。

在口腔内,舌头、腭、咽喉、牙床上有味蕾,每个味蕾含有50-100个味觉细胞。味觉细胞表面有味觉受体,感知不同的味道。

图像来源,wikipedia

 
 
我很喜欢吃牛肉干。10多年前,我对牛肉干为什么好吃产生了兴趣,仔细品味。时间久了,琢磨出了一个看法,牛肉干之所以好吃,决定性的因素有两个:1. 佐料比例合适;2. 盐分和糖分含量极高,其他的佐料也是高浓度。一小片牛肉干,咀嚼半天,嘴里味道还是很浓很好。肉咽下去了,舌头上余味绵长。顺着这思路,拟定了一个简单方案,试着自己做,放大量的盐和糖,竟然一次成功。几次下来,没有失败,并从中得出一个规律,盐要多放,多了没有关系,再多加糖,只要比例适当,就不会太咸。后来查阅文献,发现的确是这样。甜味最不容易被其他味觉抑制,甜味对其他味觉(咸、酸、苦)有最强的抑制效应。看来人体对甜味的感觉最突出,与一般人体能量的最主要来源是淀粉类食物有关。

这个效应可以部分解释米兰之夜最近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一般都是往菜里面加盐,而主食都是淡的?为什么不反之? https://bbs.wenxuecity.com/health/910184.html)。主食主要是淀粉,食用咀嚼时,唾液内的淀粉酶分解淀粉,产生微量葡萄糖,有很微弱的甜味。如果加盐,甜味被抑制,就不感到好吃了。尤其是高粱米之类的粗粮,淀粉分解很难,又很粗糙,如果原本就很微弱的甜味被咸味抑制,就更难下咽了。

在同一个味蕾内,含有很多味觉细胞。其中有的感觉甜,有的感觉苦、酸、咸、鲜等。换言之,同一个味蕾可以同时感觉多种味道。但每一个味觉细胞似乎只能感受一种味道。好吃的因素之一,味觉强烈而且成分丰富。这要求同一个味蕾所含的不同味觉细胞能同时感受。猜想这可以解释另一个常见现象,油炸的东西好吃。油难溶于水,在水中形成液态大颗粒。与舌面接触时,味蕾要么触碰油,要么接触水,很难同时接触油和水。触碰油时,只有味蕾上的油脂感受细胞产生信号,其他细胞无法感知咸甜鲜等味觉,被“浪费”了。接触水时,同一味蕾上的油脂感受细胞却感受不到油脂,也被“浪费”了。所以简单地把油和其他食物搅拌混合,味道一般。油炸时,高温使油脂分子与蛋白质或淀粉反应,连接在这些亲水的分子上,分布比较均匀。咀嚼时,油炸过的蛋白或淀粉接触味蕾,除了激发相应味觉,携带的油脂分子顺便激发邻近油脂感受细胞,这样同一个味蕾的多种味觉细胞利用效率高,味觉强烈而且层次多,好吃。北京烤鸭好吃是同一个道理,融化的鸭油渗入鸭肉,与鸭肉均匀结合,不再油肉分离。冰淇淋制作,其秘密就是长时间的低温搅拌,这样油与糖彼此高度均匀混合,类似油炸,同一个味蕾的几十个不同味觉细胞可以大概率同时产生味觉信号,味觉强烈丰富,好吃。

问题是,油炸的食物,含有很多芳香杂环化合物,有毒;也含有高级糖化终产物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有害。现在时髦的空气炸锅,虽然号称不用油炸,但烹调温度高,食物内的油脂、蛋白、淀粉等容易产生交联反应,猜测有害物多,并不健康。

好像人工烹调过的好吃的食物,对身体有害处的多。饮食简单、节制有利于健康。

最后,讲一个故事。有一次,我把自做的牛肉干拿到一个老朋友家。朋友是个达人,结交三教九流,阅历极广。他和他太太吃了,连说好吃,问我放了什么秘密佐料。我说没有,就是盐、糖、料酒、五香粉。无论我怎么解释,他和太太都不相信,一再直言,怀疑我用了什么东东。最后我没有办法,就说哪天我带生牛肉到你家,你就给我那几样佐料,我在你家做。到了那天,正好他家来了一群客人。我在他家做好端上桌,众人吃了纷纷说好。其中一对夫妇,有个十几岁的小淑女。女孩子连着拿了好几次牛肉干吃,过了一会又来了。她母亲看了,一把拍下孩子伸上桌的手,板着面孔:你已经来了好几趟了。孩子爸心疼:唉,小孩子,你让她吃嘛。母亲: 这像什么话!满桌子的人都笑了,笑得最开心的是我。

参考:

  1. The Bittersweet Truth of Sweet and Bitter Taste Receptors,http://sitn.hms.harvard.edu/flash/2013/the-bittersweet-truth-of-sweet-and-bitter-taste-receptors/
  2. Taste Mixture Interactions: Suppression, Additivity, and the Predominance of Sweetness,Barry G. Green, Juyun Lim, et al.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975745/, Physiol Behav. 2010 Dec 2; 101(5): 731–737.
  3. Physiology of Taste, http://www.vivo.colostate.edu/hbooks/pathphys/digestion/pregastric/taste.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