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亭净植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正文

美食家

(2015-06-18 13:14:51) 下一个


-- 5.2015 --

<<美食家>> 是陆文夫八十年代的一部中篇小说.
一个名称有了个家字, 就比较高大上了, 其实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吃货.

小说描述了一个除了吃, 对其它没有任何兴趣, 也一无所长的的资本家富二代朱自冶的一生经历.
他因吃保住了性命, 因吃找到了老婆, 因吃被批斗,最后因吃当上了烹饪学会的会长.

故事历经了数个历史阶段, 从抗日战争起, 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 文风生动幽默, 市民生活的苦涩用诙谐的言语表达, 轻松中见犀利, 笑声中有深思. 陆文夫说自己是“糖醋现实主义”, 这个称呼真是很有滋味呢.

举个栗子, 书中描写无产阶级高小庭和资本家朱自冶打招呼的场面,
“他老远便掏出三炮台香烟递过来,我连忙摸出双斧牌香烟把它挡回去。”三炮台是英美烟草公司的牌子, 双斧是国产烟.
后来还有一次, “他掏出一根前门牌塞过来,被我用飞马牌挡回去”前门牌最初也是英美烟草公司的牌子, 飞马牌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国产高档烟.
就这样, 把对朱自冶一直耿耿于怀的高小庭的心态, 别具一格的表现出来.

小说是以苏州为背景地, 因而带着许多苏州特有的文化与风土人情.
文字中夹杂着一些吴侬软语, 什么馋痨坯, 泔脚桶,烟纸店, 狗皮捣灶.
对评弹女演员坐人力车去书场表演的描绘也是栩栩如生. “她们脸施脂粉,细眉朱唇,身穿旗袍,怀抱琵琶,即使到了书场门口,阿二也不减低车速,而是突然夹紧车杠,上身向后一仰,嚓嚓掣动两步,平稳地停在书场门口的台阶前,就像上海牌的小轿车戛然而止似的...... 女演员抱着琵琶下车, 腰肢摆扭,美目流眄,高跟鞋橐橐几声,便消失在书场的珠帘里。那神态有一种很高雅的气派,而且很美。”
书中还提到滑稽戏, 原来以为那是上海的特色, 没想到它竟然源于苏州.

书名既然叫<<美食家>>, 当然少不了对苏州的饮食文化,美食和风味小吃的介绍.
“苏州菜有它一套完整的结构。比如说开始的时候是冷盆,接下来是热炒,热炒之后是甜食,甜食的后面是大菜,大菜的后面是点心,最后以一盆大汤作总结。”
石家饭店的鲃肺汤,枫桥镇的大面,常熟的花子鸡, 马咏斋的野味, 陆稿荐的乳腐酱方,采芝斋的虾子鲞鱼 ......
听说过“三套鸭”吗, 便是把一只鸽子塞在鸡肚里, 再把鸡塞到鸭肚里, 烧好之后看上去是一只硕大的整鸭趴在盆里。
真让人一边看, 一边咽口水.

生活在如此美味无比的地方, 吃货朱自冶幸福的小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他是不睡懒觉的. 因为他要去朱鸿兴去吃头汤面.
什么是头汤面呢? “千碗面,一锅汤。如果下到一千碗的话,那面汤就糊了,下出来的面就不那么清爽、滑溜,而且有一股面汤气。”
一日之计在于晨, 对于吃货朱自冶来说, 如果吃下一碗有面汤气的面,那是会整天精神不振的.

记得电影<< You've Got Mail>>里面, 男主Joe一早去Starbucks买咖啡的场景. 
背景有着一段非常精辟经典的叙述. 无数个选择来买一杯咖啡, Short, tall, light, dark, caf, decaf, low-fat, non-fat,etc. $2.95 不仅是一杯咖啡, but an absolutely defining sense of self ...

你吃什么确定你是怎样的一个人, 如何点吃的便是对你的一个简单概括.

在苏州面馆里点面是有讲究的.
“硬面,烂面,宽汤,紧汤,拌面;重青(多放蒜叶),免青(不要放蒜叶),重油(多放点油),清淡点(少放油),重面轻交(面多些,交头少点),重交轻面(交头多,面少点),过桥——交头不能盖在面碗上,要放在另外的一只盘子里,吃的时候用筷子搛过来,好像是通过一顶石拱桥才跑到你嘴里......”
朱自冶的Self Definition就是,“清炒虾仁一碗,要宽汤、重青,重交要过桥,硬点!”

吃罢以后再坐上人力车,到阊门石路去蹲茶楼。红木桌, 大藤椅, 水是天落水,洞庭东山的茶,瓦罐煮水,松枝当燃料,宜兴出产的紫砂壶里泡茶。

然后便是午饭了. 吃货的午饭是以品味为主, 叫“吃点味道”。
“吃的时候最多只喝几杯花雕,白酒点滴不沾,因为喝了白酒之后嘴辣舌麻,味觉迟钝,就品不出那滋味之中千分之几的差别!”

午饭以后,便是进澡堂了.
冬天有蒸气,夏天在一只华生老牌的大吊扇下, 躺在木板上, “任人上摩下擦,伸拳屈腿,左转右侧,放倒扶起,”然后是, “一整套的繁文缛节,捏脚、拿筋、敲膀、捶腿。” 朱自冶在心旷神怡中,渐渐入睡。

晚饭是不上菜馆的,而是上酒店。因为要开怀畅饮,一醉之后可以呼呼大睡,不会失眠。那时的苏州酒店卖酒不卖菜. 于是朱自冶便雇佣跑街的, 到四下去收集各种风味小吃来下酒.

朱自冶吃了四十多年的饭,从来就不是为了填饱肚皮,而是为了“吃点味道”。吃菜要吃心,吃鱼要吃尾,吃蛋不吃黄,吃肉不吃肥,还少不了蘑菇与火腿。他说, “吃东西是要讲究余味的,青橄榄有什么吃头?不甜不成,不酥不脆,就是因为吃了之后嘴里有一股清香,取其余味。”

一个人的成功秘诀, 除了天赋, 还需要勤奋和巨大的热情.上天赋予了朱自冶吃客的资本, 他历尽了各种艰险, 对美食的潜心研究孜孜不倦, 对吃保持着始终如一的挚爱, 最终让他成了烹饪学会会长, 走上了专业道路。

一个从未动过手的人, 却给厨师们上课, 传授烹饪的秘笈.
朱自冶说, “做菜最难的一点就是放盐.”一般人都知道,盐的作用是吊百味. 他这样解释说, “盐把百味吊出之后,它本身就隐而不见,从来也没有人在咸淡适中的菜里吃出盐味.”
真理啊! 如此美味的话, 让人茅塞顿开. 就像书中说的, “把菜的丰富内容用一种极其淡雅的形式加以表现,在极尽雕琢之后使其返乎自然。”

朱自冶的老婆对朱有一句非常好的总结, “你听他瞎吹,他这人是宜兴的夜壶,独出一张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
评论
SunriseRacine 回复 悄悄话 看到这篇文章真开心...不尽想起起当年读美食家时口水“嗒嗒滴”的心情。当时看完不过瘾,还现学现卖给北方的同学,扫盲什么叫美食,很为自己有个苏州外婆和去过苏州,吃过许多“美食”骄傲,lol. 年轻人的虚荣心纳。

如果传统的美食家们和烹饪协会能开个Chinese Food TV Channel,系统详尽宣传中国各地的烹饪艺术和知识就好了。觉得的国内的一些美食节目多是业余吃货主持,趣味只停留在“哇塞”上。期待更多像“舌尖上的中国”一样的片子。
shamrock100 回复 悄悄话 现在的苏州已经是世界闻名的工业园区了。 呵呵。
横塘雨眠 回复 悄悄话 记得九十年代初曾听过一次陆文夫先生的讲座。陆老曾提到他的美食知识都是从前辈周瘦鹃老先生那里得来的。周和苏州的一帮文坛老人都是所谓的“老吃客”(吴语,指很会吃很懂吃的人),陆老当时还是文坛后生,追随周老左右,跟着他们应酬学到不少知识。

听说陆老的女儿曾在苏州开了家老苏州饭店,专卖老苏州的传统菜肴,维持苏州菜艺的旧时味。后来女儿过世,饭店也经营不下去了。没几年陆老也过世了。台湾美食家逯耀东曾在陆老晚年拜访过他,陆老叹息:“世道变得太快,没有什么可吃了。”

逯耀东后来在“美食家之逝”一文中写道:孔碧霞的酒席摆设,朱自冶一席姑苏佳肴美点,充满了姑苏文人饮食生活的风雅余韵,这种风雅遗韵是数百年的文化积累,已经是船过水无痕了。如果说周瘦鹃是苏州文人生活最后一人,那么,陆文夫的“美食家”为这种文人生活品位留下一幅夕阳残照。
亭亭净植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xiaomiao' 的评论 : 是的. 八十年代的老电影了. :)
xiaomiao 回复 悄悄话 后来还根据小说拍了部电影。
亭亭净植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幸福剧团' 的评论 : 谢谢喜欢. 才发现漏了最后一段, 补上去了. :)
幸福剧团 回复 悄悄话 有意思,好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