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思

每天都发现一个新的自己
个人资料
小思维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国力刚刚老二,科技产量竟然老大

(2018-01-19 09:10:47) 下一个

本文根据最新自然(NATURE)的文章编缉。最新一期<<自然>>让中国风光了一回,几篇全面介绍美国NSF数据统计和分析,2016年中国科研产出超过了美国。并且就中国科研领域的一些问题提出看法和探讨,建议中国不能坐在功劳薄上歇息,而是再接再励,才能达到和超过美国和世界先进水平。

去年中国成果累累。开放了第一个研究最危险病原体的设施(BSL4 or P4实验室,注意美国有至少四个),也推出了一个世界领先的望远镜,并建立了第一个世界级的中子源。此外,中国还建立了一个神经影像工厂,使人类大脑的高度详细的成像自动化。

中国政府在大力扭转形象,处处亮剑,暴露了企图在经济和军事上称霸世界的狼子野心的同时,也注重科研。把大量的钱砸进科研和开发,因此成果不菲。

中国的人工智能(AI)公司也很有发展,国际投资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许,这是一个目前世界上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去年,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公司吸引了10亿美元以上的投资。南京名人(LEGEND)生物科技公司报道了一项CAR-T疗法的临床试验,也是疗效不错,显示在这一竞争激烈领域的影响力。研究人员将病人自己的细胞拿出来加工后重新注射到病人体内治疗癌症。如此成就美国费城Horsham的Janssen两个生物技术公司投入了3.5亿美元,以便共同开发。

大家不妨查查科学出版物、专利和研究人员总数,数据表明中国似乎正在走上科学的主导地位,2016年科研论文的总量(426,000)已经首次超过美国(409,000),仅次于欧洲联盟。以人工智能(AI)研究为例,中国发表论文数量超过了美国。但是质量上中国和国际大腕相比,还不是一个档次。引用率低,次品也多。其实按论文引用率大佬不是美国(仅为第三),而瑞典和瑞士排第一和第二。关键是欧美人心底里有些看不起中国人的文章,或者高度怀疑咱们科研的可靠性,真实性,因为弄虚做假比较多。

不过,如果川普继续不重视科研和开发,而且对科学打压,削减开资。那么美国衰败,彻底退居二线的可能比以前的估计还要早。是的,美国政府绥靖政策给中国政府和中国科学家带来了很多机会。

中国科研发展不平衡,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国的投资很盲目,一窝蜂往上冲。即使一个省级AI科技园一次就有数十亿美元的投入,让北京的大科学家咋舌。此设施修得十分豪华气派,但是不一定管用。所以这不是一个好兆头,因为它暗示了在不咨询科学家的情况下行政行动不靠谱。资源浪费在花瓶似的基础设施上的问题十分严重,大家你追我赶,好不热闹非凡。因此全国的科技领域发展必须统筹安排,新建项目最好得到专家的咨询。

中国可能还要进一步加紧对互联网的控制,不利于中国科学的发展。科学家可能会失去他们进入外国学术网站(如Google学术搜索)的可怜VPN机制。这将切断国内外讨论的机会,将中国的科研世界与国际社会隔离开来。

尽管中国论文数量第一了,以可以声称拥有科学超级大国的宝座,但中国的实际学术地位受到西方的诟病。其实,中国的中医药似乎还不如西方的研究先进涅,美国反而在过去两年积极加强自然疗法和替代疗法(包括了中医中药)的研究。

缺乏透明的资助政策也会使中国称霸世界科技的野心不能得逞。虽然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因为其公正性普遍受到好评,但规模较小。规模较大的项目仍然混乱不堪,后门现象严重。神经科学家们已经启动了一个数百万美元的国家计划,意在与美国,欧洲和日本的脑科学项目相PK。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这种大项目管理混乱。有关系或者是大颚,就可以拿大额基金。

中国的科学界确实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不免有些自吹自擂,水平不一定靠谱。

中国也有优势,现在钱太多了。所以投入加大了,目前和美国差不多了。因此,财大气粗的中国可以吸引欧美先进国家的科技人才,同时中国的政策也大力倡导国际合作。如此许多措施,对于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必然有利,但中国科技需要倾听科学家的意见,知道自己的短板。比如,中国人有急功近利的毛病,是一个世代相传的不良传统。要别人服气,要西方相信我们的成果,必须彻底解决学术不端问题。中国人学术造假甚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为了个人名利和地位而没有底线的编造数据,而不是货真价实的科学发现。

中共计划在2049年即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成为全球科技王者,中国近年的引人瞩目的科技成就不少。其最大成就要数2016年发射的世界上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该卫星技术证明了量子原理,确保通信网络不被黑克。其实这只是中国许多大型研究项目之一,而且还是全国各地诸多科学家大力协作的成果。

中国还有其他空间科学世界项目。譬如:于2013年发射的无人月球探测器嫦娥三号,使中国成为第三个登陆月球的国家。2016年中国发射的长征七号,技术也是不得了的,可以向中国计划的太空站供应原材料和给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