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1395波斯,2016伊朗:米底古都哈马丹和贝希斯敦铭文

(2017-03-08 11:56:58) 下一个

由于美国和伊朗之间没有直航,我们乘坐的土耳其航空公司的班机,需在伊斯坦布尔中转。不知是什么原因,土航从伊斯坦布尔到德黑兰的航班,都是安排在深夜或者凌晨。土航从美国到伊斯坦布尔的班机,下午五点就到了,如果有七、八点钟的航班,午夜前就能到德黑兰,至少可以睡个安稳觉了。而我们的航班,要到午夜才出发,整整七个小时在机场等候,好在可以使用土航的休息室,否则会很难熬。土航在伊斯坦布尔阿塔吐克机场的休息室规模巨大,占了上下两层楼,里面的服务设施非常齐全,比美国任何一家航空公司的休息室,都好过几个档次。不但有淋浴,还有单间可以睡三个小时。除了丰盛的沙拉吧,还有多种热菜,都是厨师现做的。吃点东西,上上网,洗个澡,时间倒也打发的很快。

1. 伊斯坦布尔机场土航休息室。

2. 土航休息室。

3. 现做的土耳其Pizza(Pide)。

4. 起司馅的小馄饨。

德黑兰和伊斯坦布尔有半个小时的时差,我们的班机到达德黑兰是清晨4点,本以为机场会空空荡荡,没想到阿亚图拉·霍梅尼国际机场竟是熙熙攘攘,满是旅客和接机的人。入关没有遇到任何麻烦,顺利地拿到行李,来到外面的大厅,我们的导游Ali已经在外面等候多时了。Ali是通过PTA旅行社安排的,但是他并不是PTA的员工,而是外包的个体户。Ali是设拉子人,是德黑兰旅游学院科班出身,从事导游业至少有十五年了,导游业务和英语都十分出色,而且非常耐心细致,体贴周到,是我们遇到过的最出色的导游。

5. 导游Ali。

6. 在机场二楼有一个兑换处,以官价兑换,当时的比价一美元合34500伊朗里亚尔,五百美元换了一千七百多万里亚尔,瞬间成了“千万富翁”。

7. 常用的是这四种面值:五万,十万,五十万和一百万。

我们伊朗之行的第一站哈马丹(Hamedan),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公元前八世纪,哈马丹曾是米底王国的首都,后为波斯帝国的夏都,现在是哈马丹省首府,人口五十几万。哈马丹在德黑兰以西,从德黑兰机场开过去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城市坐落在扎格罗斯山脉的雪峰脚下,海拔1800米,夏季凉爽,冬季为滑雪圣地。

8. 从德黑兰到哈马丹,一路上路况很好,没什么过往车辆。

9. 路上的加油站。伊朗的汽油每加仑好像是一个多美元。

10. 雪山脚下的哈马丹。

哈马丹,古称埃克巴坦那(Ecbatana),曾是米底王国的首都。按照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记载,当初最早在伊朗西北高原定居的是米底人(Medes)。他们可能是来自北方的部落,语言属于某种原始印欧语,和伊朗南部的波斯人在人种语言上可能比较接近。最初米底人臣服于亚述帝国的统治,到公元前700年左右,首领迪奧塞斯(Deioces)被推举为国王,建立了米底王国(Median Dynasty),定都埃克巴坦那。之后,米底国力日强,到了迪奧塞斯的孙子基亚克萨雷斯(Cyaxares)继位,整军经武,联合周围的邻国,于公元前612年攻陷亚述都城尼尼微(Nineveh),灭掉了强大的新亚述帝国,使小国米底一跃为当时中东的强国之一。

基亚克萨雷斯的儿子阿斯提阿格斯(Astyages)是米底王国末代君主,在位6年。公元前550年,一向从属于米底的波斯人,在居鲁士的率领下,起兵反叛,居鲁士打败了自己的外公阿斯提阿格斯,征服米底王国,建立了阿契美尼德王朝,即波斯第一帝国。关于阿斯提阿格斯和居鲁士的传说,希罗多德是这么记录的:有一天阿斯提阿格斯做了个梦,梦见自己的女儿撒了一泡尿,居然把他的家给淹了。醒来之后,阿斯提阿格斯找他的祭司解梦,祭司的说法是,将来他的外孙会威胁到他的统治。阿斯提阿格斯担心这个预言会实现,于是把他的女儿远嫁南部一个附庸的小国波斯的冈比西斯一世。当时的波斯还十分弱小,冈比西斯一世也属于安分守己,阿斯提阿格斯觉得他对自己不构成什么威胁。他的女儿和冈比西斯一世果然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居鲁士二世(Cyrus)。之后,阿斯提阿格斯又梦到自己的女儿两腿之间长出青藤,越长越长,最后把他的院子全部盖住。祭司的解释是,将来你的外孙会取而代之。这次阿斯提阿格斯真的害怕了,命令他的部将哈尔帕格(Harpagus)去杀死小居鲁士。但是哈尔帕格不忍心这样做,他把小居鲁士交给一个牧羊人收养,对阿斯提阿格斯则谎称居鲁士已经死了。后来,阿斯提阿格斯得知居鲁士没有死,对于哈尔帕格的抗命,阿斯提阿格斯对他的惩罚是,杀了他唯一的儿子并烹为肉酱,强迫哈尔帕格吃下去。(米底版的赵氏孤儿)。等到居鲁士成年之后,起兵征讨米底,和深藏杀子之仇忍辱负重的哈尔帕格里应外合,在帕萨尔加德之战击败了外公阿斯提阿格斯,进而灭了米底,建立起阿契美尼德王国。

11. 埃克巴坦那遗址

12. 考古学家在这里发掘出米底时期的宫殿、城墙和民居。

13. 遗址内的博物馆里展出的青铜器。

14. 哈马丹市内的阿维森纳纪念碑。

初中的历史课本里学过阿维森纳,印象中相当于中国的华佗扁鹊李时珍。阿维森纳(Avicenna),中世纪波斯著名的哲学家、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和文学家,原名伊本·西那(Ibn-Sīnā),阿维森纳是欧洲人对他的尊称。公元980年,阿维森纳生于中亚的布哈拉附近,是塔吉克人,青年时代曾任萨曼王朝的宫廷御医。二十岁时,萨曼王朝灭亡,移居呼罗珊,之后辗转迁居伊朗,死后葬在哈马丹。阿维森纳是中世纪最著名的医学家之一,其名著《医典》在中亚,中东和欧洲广为流传,是十七世纪以前最权威的医学著作。

1952年,巴列维政府在哈马丹修建了阿维森纳陵(Avicenna Mausoleum),这是上个世纪中期伊朗政府为了弘扬民族传统历史文化而兴建的一批标志性建筑之一。建筑主体是一座十二根柱子(象征十二伊玛目)围成的尖塔,外形仿照伊朗的著名古迹贡巴德·卡武斯高塔(Gonbad-e Qabus Tower),由伊朗建筑师Hooshang Seyhoun设计。

15. 阿维森纳陵。

16. 阿维森纳的墓碑。

17. 陵墓旁边附设的博物馆。

18. 阿维森纳的《医典》。

19. Baba Taher墓(Babataher Tomb)。Baba Taher是十一世纪波斯诗人,以哈马丹方言写作。

20. Baba Taher墓:塔顶的装饰。

21. 赫菲斯提翁石狮(Sang-e Shir):这座石狮子雕像据说为亚历山大纪念他的部将,恋人赫菲斯提翁而建。公元前324年,亚历山大的远征军回师,驻扎在哈马丹。这期间,赫菲斯提翁染病不愈,死在哈马丹。

22. 哈马丹聚礼清真寺(Hamedan Jameh Mosque)。

23. 大流士薛西斯石刻(Ganjnameh):在哈马丹郊外一个滑雪场附近。两块铭文,分别为大流士一世与薛西斯一世所刻。后人看不懂古代楔形文字,误以为是指示藏宝的文字,所以称之为Ganjnameh,意思是“宝藏文书”。

24. 铭文用古波斯,新巴比伦和新埃兰三种象形文字镌刻。

25. Alavid Dome是一座建于十二世纪塞尔柱时期的古清真寺,之后被当时伊朗西北部塞尔柱统治者Alavid改为家族陵寝。

26. 建筑上保存有塞尔柱时期繁复石膏花纹的装饰。

27. 以斯帖和末底改陵墓(Tomb of Esther and Mordechai)。据圣经《以斯帖记》,以斯帖是居住在苏萨的一位犹太女子,末底改是将以斯帖抚养成人的叔叔。一个偶然的机会,以斯帖被选入宫,凭借善良美貌机智和才华,被薛西斯一世选中,册立为王后。之后多次设法躲过奸佞的陷害,获得国王的信任,末底改也得到重用,两人合力帮助流落在异邦的犹太人获得解放。相传两人死后葬在哈马丹。现存的陵墓为蒙古伊尔汗国时期的建筑。

28. 以斯帖和末底改陵墓。我们第一天到哈马丹,因为是犹太人的逾越节,陵墓不开,改成第二天一早再来。

29. 以斯帖和末底改陵墓,是犹太人来伊朗朝圣的圣地之一。来之前完全没有想到,在现在的伊朗,竟然还有保存完好的犹太教圣地。

30. 以斯帖和末底改陵墓。守陵人家族世代相传,如今是一位老者。这里不收门票,但是要给香火钱。

31. 以斯帖和末底改陵墓。老人收下我们的布施,通过Ali像我们提了个小小的要求。原来他的爱好是收集各种圆珠笔,我们把身上带的笔都掏出来,可惜都不是什么高级贵重之物,老人挑选了两支,虽然言语不通,看得出来他很满意。

32. 离开哈马丹,前往下一站,3小时车程的克尔曼沙阿,中途在一个叫Kangavar的地方停一下,参观水神庙遗址(Kangavar Anahita Temple)。

33. Anahita是古代印欧人的水神,司生育和智慧,相当于希腊神话里的阿弗洛狄忒和雅典娜。这是希腊化的Anahita雕像。

34. 这个水神庙的年代大致在公元前两个世纪至公元后两个世纪的几百年间,相当于安息王朝时期和萨珊王朝早期。现在仅存留了几根残破的石柱,没什么值得参观的。

35. 伊朗的大饼。

36. 贝希斯敦(Behistun),古波斯语里意为“神的居所”Place of God,距离克尔曼沙阿城北约半小时车程的一处山岗。

37. 那里有一座萨珊宫殿遗址,一座丝路客栈,以及阿契美尼德,塞琉古,安息和萨珊时期的石刻,其中以大流士石刻铭文最为著名,已列入UNESCO世界文化遗产。

38. 刻在悬崖上的大流士浮雕石刻和用古波斯、埃兰和巴比伦三种文字镌刻的铭文,记录了大流士镇压高莫达叛乱获得王位的过程。

当年居鲁士大帝建立阿契美尼德帝国,南征北讨,最后在与中亚游牧部族马萨革泰人作战中阵亡,由其子冈比西斯二世(Cambyses II)即位。冈比西斯为人残暴,即位之后,杀死自己的亲生兄弟巴尔迪亚(Bardiya),以防与他争位。在冈比西斯二世率军征服埃及北非的时候,国内发生动乱,祭司高墨达(Gaumāta)伪称死去的巴尔迪亚,谋反篡位,在哈马丹自立为王。冈比西斯二世闻讯匆忙撤兵,但在返国途中神秘死亡。冈比西斯手下的七位大将合谋讨逆,在推举主帅的过程中约定,谁的战马在天明时先嘶鸣,其余六位便奉他号令(波斯版的“先入关中者为王”)。七位大将中有个叫大流士的青年,是王室宗亲,鬼点子特多。大流士的马夫Oebares是个鸡鸣狗盗之徒,深通马经。他偷偷地把母马的体液涂在手上,天明时分,七位将军各自上马,这时Oebares悄悄把手伸到大流士战马的鼻孔边,公马闻到异性的气味,兴奋地大叫,于是大流士成了史上首位使用兴奋剂夺标的选手。就这样,大流士在其他六位大将的支持下,回师平叛,在公元前521年杀死假巴尔迪亚——高墨达,宣布自己为阿契美尼德王室合法继承人,继位为大流士一世(Darius I)。之后的两年中,大流士先后平定了十八次叛乱,终于将各地反叛逐一剿灭,从巴比伦班师哈马丹的途中,在贝希斯敦小镇外的悬崖峭壁上,下令工匠用古波斯、埃兰和巴比伦三种文字及浮雕,将平叛的经过昭告天下,以警世人。

39. 浮雕上,大流士左手持弓,右手指向上方代表主神阿胡拉·马自达的法拉瓦哈标志,身后是支持他平叛的两位功臣。叛乱的头子高墨达被大流士踩在脚下,其他九位叛乱首领(分别来自埃兰、巴比伦、米底、萨迦尔提亚、马尔吉安波斯、亚美尼亚和萨卡等地,可见叛乱规模之大,范围之广),被五花大绑,带到跟前。

铭文上的三种楔形文字,是早已失传的“死”文字,后人不能解读。早在十八世纪,德国学者Georg Friedrich Grotefend就尝试破译,在古波斯文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识别出37个符号中的10个。他还发现,古波斯文与其他象形文字不同,是一种字母文字,字与字之间以斜杠分开。183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军队的一名军官,饶林森少校(Henry Rawlinson),被派到波斯出任库尔德斯坦总督的军事顾问,帮助卡扎尔王朝训练军队。饶林森是位考古爱好者,而且通晓波斯语和其他古典语言。他听说附近有石刻,便跑去一看究竟,当时就被深深地迷住了。根据Grotefend的研究结果,饶林森认定由古波斯文入手,因为古波斯文是相对比较简单的拼音文字。从1835年到1847年,饶林森花了十二年时间,冒着生命危险,摹写下了全部414行古波斯文的铭文,通过与古典文献中的人名地名对照,成功地解读了古波斯文楔形文字的全部字母符号,发现这是大流士记录平叛和登基的铭文,开篇无非是大流士自卖自夸,我,大流士。XXX之子,万王之王,。。。尧舜禹汤,blah blah blah。。。。之后详述平叛之过程。

破解了古波斯文后,饶林森又先后摹写了古埃兰文和新巴比伦文,通过和古波斯文对比,最终破解了这两种失传了古代楔形文字。大流士铭文在破译这些楔形文字的过程当中的作用,不亚于古埃及的罗塞塔石碑。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行前做功课时对大流士铭文向往已久,可是到了现场才发现,周围被维修的脚手架围住,唯一通上去的石阶也被铁丝网拦上,游人根本无法攀登接近,只能站在山脚下远远地观望。铭文和地面至少有几百米的距离,不借助望远镜或长焦头,跟本看不清。跑这么大老远的路,也只能在下面仰望,让人多少有些扫兴。

40. 在大流士铭文的山崖脚下是一组安息王朝时期的石刻:左侧为安息皇帝Mithridates II(公元前121-91年在位)石刻,可惜在萨法维王朝时期被克尔曼沙阿总督Sheikh Ali Khan Zangeneh所毁坏,在浮雕上开凿了一个窗形凹龛并刻了铭文;右侧浮雕为安息皇帝Gotarzes II(公元40-51年在位)。

41. Balash Stone:安息时期的浮雕,为安息朝六位叫Balash(Vologases)皇帝中的一位。

42. 希腊大力神赫拉克利特的雕像。公元前139年塞琉古国王Demetrius II Nicator时修建。

43. 附近的另一处山崖脚下有一条人工开凿出的长条形石壁,被称为法尔哈德峭壁(Farhad Tarash),宽约150米,高约5米。

法尔哈德峭壁的传说出自十世纪波斯诗人费尔多西(Ferdowsi)的史诗《列王记》(Shahnameh)和后来十二世纪阿塞拜疆诗人尼扎米(Nizami Ganjavi)的长篇叙事诗《霍斯鲁和席琳》(Khosrow and Shirin)。故事的主干描述的是萨珊王子霍斯鲁(Khosrow)和阿拉米公主席琳(Shirin)曲折多磨的爱情,两个人英雄配美女,天作之合。法尔哈德(Farhad)是个石匠,他也爱上了席琳,想来个第三者。霍斯鲁为了打发他的情敌,命令法尔哈德到贝希斯敦的山崖下凿壁找水,如果成功了,就把美女让给他。法尔哈德真就傻傻的去了,每天挖山不止(伊朗版愚公?),还在山崖的石壁上刻了席琳的头像,这样每天望着心上人,就干劲倍增。最后终于挖出了水,但是霍斯鲁派人假传席琳的死讯,信以为真的法尔哈德最终因为伤心过度而死去。

44. 山崖上席琳的头像。

45. Tagh-e Bostan (Old Arch,老拱),在克尔曼沙阿郊外,是伊朗现存保护最好的萨珊石刻,距今已有1700 年历史。

46. 主要的石刻是这两个在山岩中开凿出的带拱顶的石洞。左边较大的石洞为霍斯鲁二世所建,右边小的是沙普尔二世和沙普尔三世石洞。

47. 霍斯鲁二世石洞外壁的浮雕:左右各有一个带翼的女神(天使),一手持杯,一手持冠。

48. 生命之树浮雕。

49. 霍斯鲁二世石洞内的浮雕,上半部为萨珊皇帝霍斯鲁二世(Khosrow II,公元590-628年在位,《霍斯鲁和席琳》主人公的原型)接受大神阿胡拉·马自达(右)和水神Anahita(左)的祝福。

50. 下半部分浮雕为挺枪跃马的霍斯鲁。按照尼扎米在长诗《霍斯鲁和席琳》里描述,霍斯鲁的座骑是一匹黑色的骏马,名叫Shabdiz(子夜)。

51. 石洞的侧壁上的彩色浮雕是卡扎尔皇帝Fath Ali Shah在十九世纪初添上的。

52. 小石洞里浮雕为沙普尔二世(Shapur II,右边)和他的儿子沙普尔三世(Shapur III,左边)。沙普尔二世,公元309-379年在位,是萨珊王朝在位年代最久的统治者。沙普尔二世在任内致力于对外扩张,曾多次击败罗马帝国,将萨珊的国力推至顶峰。浮雕两侧是用萨珊文字镌刻的铭文。

53. Tagh-e Bostan的另一座石雕为阿尔达希尔二世加冕图。右边站立的是萨珊皇帝阿尔达希尔二世(Ardashir II,沙普尔二世的继任者,公元379-383年在位),他正从中间站立者手中接过象征皇权的环状皇冠。关于中间站立者的身份有两种猜测,一是主神阿胡拉·马自达;另一种说法是阿尔达希尔二世的前任沙普尔二世。左边的是契约之神密特拉(Mithra)。

54. 阿尔达希尔二世加冕浮雕(局部)。

55. 在浮雕前合影的女孩。

56. 一群活泼的小学生主动过来求被拍。

57. 帅哥很上镜。

58. 小“黑手党”。

59. 这几个女生也主动过来摆pose。之后被旁边一位中年大叔训斥了一通,难道那就是传说中的宗教警察?

60. 克尔曼沙阿(Kermanshah),克尔曼沙阿省首府,库尔德人聚居区。克尔曼沙阿的甜点在伊朗也小有名气,不过味道不如土耳其的。

61. 热情的店老板和伙计。

62. 当晚住在霍拉马巴德(Khorramabad)。从旅馆的窗口远远可以望见城中的这座萨珊时期的古堡Falak-ol-Aflak。

(未完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