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秘鲁十四日:美洲的图坦卡蒙——西潘王陵

(2014-04-03 12:37:40) 下一个

到达特鲁希略的第二天,我们包车去奇克雷欧。奇克雷欧(Chiclayo)在特鲁希略以北两百三十公里,是秘鲁北部仅次于特鲁希略的第二大城市,人口六十多万,在秘鲁位居第四。奇克雷欧本身没有太多的旅游价值,但是它附近的地区属于兰巴耶克河谷,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莫切文化和后继的西坎文化。我们今天计划参观的西潘王陵博物馆和西坎博物馆,分别在奇克雷欧以北半小时车程的兰巴耶克和Ferreñafe小镇,而西坎文化晚期的金字塔群,则在更北面的吐库美(Túcume)。

从特鲁希略到奇克雷欧,单程就要开将近3个小时,所以我们一早6点就出发了。司机Manuel也是EcoWaykis旅行社介绍的,四十多岁年纪,一看就是接待游客经验丰富的老江湖。Manuel很健谈,虽然英语只会讲几个字,但是完全不妨碍他一路上和我们交流。经常是Manuel说一个西班牙语的词,我们根据发音连蒙带猜,输进手机的西语字典,查到答案。我们想说的话,也用手机上翻译器译成西班牙语。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了解到他有两个孩子,大的是女儿,二十多岁,职业是abogado(律师),儿子十几岁,还在上学。一路上看到的景色,Manuel不停地告诉我们,这是arroz(稻子),那是caña de azúcar(甘蔗),这样边走边聊,三个小时车程也不觉枯燥。九点刚过,我们就已经到了奇克雷欧北边的小镇兰巴耶克(Lambayeque),今天的重头戏,西潘王陵博物馆,就在这个镇上。

西潘王陵(Royal Tombs of Sipán),指的是西潘地区出土的几座莫切时期贵族的陵墓,其墓葬文物之丰富,为美洲罕见,被考古界誉为“西半球的图坦卡蒙”。而这西潘王陵的发现,背后还有一段印第安纳琼斯式的故事。 

西潘(Sipán),位于奇克雷欧以东三十多公里兰巴耶克河谷的一个小村落。当地人大多在附近的甘蔗种植园做工,收入微薄,生活所迫,不少人私底下只好兼做一种世代相传的副业——盗墓。这种从事土里刨金营生的,在当地叫huaqueros,就是咱们老话说的摸金校尉。西潘村子边上,有三座古代留下来的金字塔废墟,叫做Huaca Rajada,是当地huaqueros们的主打的目标。这几座Huaca,据说是奇穆时期留下来的遗迹,距今已经有至少六七百年的时间了。这些Huaca当年是用泥土制成的砖坯建成的高台,只不过年久失修,经过几百年的雨水冲刷,已不复当年的形状,看上去和一座土坡没什么区别了(见图1)。

从1986年11月开始,村里一伙huaqueros盯上了三座金字塔之中最小的一座,为了不被发现,他们昼伏夜出,经过两三个月的挖掘,开出了一条七米深的地道。1987年2月16日夜里,奇迹出现了,盗墓人挖到了一处古墓,里面有大量陪葬的金银铜器,一共装了十一麻袋。没过多久,就因为分赃不均起了内讧,其中的一个盗墓贼向警察告发了同伙。根据告密人提供的线索,奇克雷欧的警察抄了这伙huaqueros的家,除了领头的被打死之外,其余的全部落网。但是只抄出了两麻袋文物,其余的据他们交代,都已经在黑市上脱手了。根据警方后来的调查,大部分文物,经过利马的走私渠道,被卖到欧洲和美国的博物馆及私人收藏家手里。

有趣的是,将这些文物从秘鲁走私到欧美的几个文物贩子之间也出现了内讧,其中一位到美国海关洛杉矶分署告发,海关和FBI根据内线提供的情报,在海关截获了一些文物,又从一些古董贩子和私人收藏家手里收缴了一批从秘鲁流失的文物,共计一千三百多件,并将几位主要参与者告上法庭。不过这些被告多数是有背景或财力雄厚,经过法律和幕后运作,大部分都全身而退。最后只有一个古董贩子被判刑,部分私人收藏家(包括著名物理学家,夸克之父盖尔曼)同意退还少量文物。流落在美国的这批文物,最后退还给秘鲁的,不到十分之一。

1. 西潘村的Huaca Rajada, 一共三座金字塔,左前方最小的一座就是盗墓团伙挖到金银宝藏的地方。

再说奇克雷欧的警察缴获了两麻袋的文物,在2月25号深夜打电话叫醒了当地的考古学家,兰巴耶克布吕宁博物馆(Brüning Museum)馆长阿尔瓦博士(Dr. Walter Alva)。 阿尔瓦博士赶到奇克雷欧警察局,一看那些文物,不禁大吃一惊。他一眼认出那些金银铜器属于莫切时期,从质地做工和式样看,无疑是出自很高规格的墓葬。而Huaca Rajada金字塔,一直被认为是奇穆时代的遗址,怎么会有一千年前莫切时期的文物?阿尔瓦一下子意识到,Huaca Rajada可能比它已知的年代要早得多,下面很有可能埋藏着未被发现的墓葬。

2. 阿尔瓦博士当时见到的文物,其中就有类似这样人头状的金珠。

为了保护墓葬现场免遭盗墓者的破坏,也为了进一步发掘一探究竟,阿尔瓦博士当即要求警察局长派人跟随他前往现场。在实枪荷弹的警察护卫下,别着盒子枪的阿尔瓦博士和助手来到西潘村的现场,在警察的帮助下,赶走了早已闻讯而来企图捡点羊酪的村民,把Huaca Rajada围了起来,日夜派人把守。阿尔瓦随即给主管部门秘鲁文化部打报告,申请对金字塔遗址进行修复整理,很快得到批准,巧妙地避开旷日持久的考古发掘审批。

拿到了文化部对修复的批文,阿尔瓦马上开始了的发掘工作。当时他一无人手,二无资金,除了自己和一个助手,只有四百美元的预算。正巧一位美国研究莫切文化的大拿,UCLA教授Donnan正在秘鲁北部主持一项考古研究。应阿尔瓦之邀,前来兰巴耶克,看了警察收缴的文物,Donnan也同意阿尔瓦的判断,当即把自己身上所带的现金,全留给阿尔瓦。回到美国以后,Donnan有动用他的人脉,通过各种渠道,争取赞助,为西潘的发掘注入了关键的启动资金。

拿到了必要的资助,下一步是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当时考古队考古队只有阿尔瓦和一个助手,再加上几个站岗的警察,面对的是几百个虎视眈眈的村民。为了缓解紧张的关系,阿尔瓦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雇佣二十名有盗墓经验的村民做民工,参加考古发掘。这样一来解决了一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二来让当地人有一种参与感,一举两得。

人力和物力的问题解决之后,发掘工作正式开始,当年的8月,发现了一号墓穴,一座大型的从未被开启过的莫切贵族墓葬。墓主是一位4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葬在一个木制的棺椁里,这是首次在美洲发现。除了几位陪葬的男女,还有大量随葬物品。根据墓葬的规格,和陪葬的物品,对比莫切陶器上描绘的祭祀场景,考古学家认定墓主的身份为莫切最高等级的贵族,武士祭司(Warrior-Priest),称之为El Señor de Sipán(Lord of Sipán),中文翻译成西潘王,可能不太准确,其身份,也就是个部落首领吧。对墓葬的分析结果表明,一号墓的年代大约在公元300年,属于莫切文化的早期到中期过渡时期。

经过深入的发掘和对不同底层土样的分析,考古学家发现这座小型金字塔先后经过六个不同的建筑时期,前后相隔几百年。考古学家在金字塔里一共发现了13座不同时期的古墓,其中最重要的发现,除了一号墓之外,还有二号墓和三号墓。二号墓和一号墓位于同一底层,墓主是地位仅次于Warrior-Priest的大祭司(Priest或Bird Priest),墓葬的年代与一号墓相同。再之后,在一二号墓下方又发现了三号墓,墓主是另一位武士祭司。三号墓的年代要早很多,大约是公元100年。通过DNA检验,发现三号墓主在血缘上,是一号墓主的父系祖先。因而三号墓主被称为老西潘王(El Viejo Señor de Sipán, The Old Lord of Sipán)。 西潘的墓葬,特别是一号墓,出土了大批陪葬物品,不少属于首次发现,特别是很多制作精美的金银饰物,数量之丰,质量之精,均为美洲之冠,当即轰动了考古学界,被誉为“西半球的图坦卡蒙”,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说到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莫切文化。莫切文化,始于公元一世纪,公元五世纪达到鼎盛,公元800年之后消亡。其地域分布,在秘鲁北部沿海地区一条长约五百公里的狭长地带,由一些分散的城邦组成。最大的城邦在今天特鲁希略城东南郊外莫切河谷的Cerro Blanco,莫切(Moche)的名字,就得名于莫切河谷。从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看,莫切文化的成就之高,在秘鲁可谓屈指可数,Cerro Blanco的太阳金字塔,是南美洲规模最大的金字塔建筑。莫切陶器,特别是人像陶器,造型之生动逼真,堪比希腊罗马石雕,从之前介绍过度拉尔科博物馆的收藏,可见一斑。

因为莫切人没有文字,所以有关它的历史文化习俗,只能从遗留的文物中寻找答案。很多关于莫切文化,特别是祭祀仪式的了解,大部分是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根据遗址的壁画和陶器上的细线画所描绘场景推断的。关于莫切人的祭祀仪式,这幅从莫切第四期陶壶上拓下来的图案有着详细的描述。

3. 莫切祭祀仪式。

按照上图的描述,莫切人在祭祀时是用活人做牺牲,通常是比武战败的武士。在图的下半部分,两个战败的武士(E,F)被剥光衣服,双手反绑,由得胜的武士或者祭司割破咽喉,用祭祀的金杯取血。为了防止血液凝固,人牲事先要服用一种特殊的芒果ulluchus(F上方那个茄子形状的物品)。

图的上半部分描绘的是四位主要的祭司。左边的第一位A是武士祭司,祭祀仪式上最重要的人物。他手拿盛满人血的金杯,头戴金冠,身上穿戴的装饰,和西潘一号墓出土的饰物十分相似,脚下还有一只狗,也出现在一号墓里。面对武士祭司的B,鸟头人身,被称为鸟祭司,也就是二号墓里的大祭司。鸟祭司身后的C,是一位女祭司,头上戴的羽毛装饰,拖着带两条蛇头的辫子。西潘七号墓的女性墓主,就是这样一位女祭司。最右边的D,则是等级更低的祭司。

西潘墓葬的出土,用实物证明了莫切壁画和陶器图形所记录的祭祀仪式,不仅是存在的,而且在细节上也是完全纪实的。用阿尔瓦博士的话说,西潘墓葬的发现,“对莫切研究是一个革命性的突破,正如图坦卡蒙墓的发现改变了埃及学的研究,因为我们一下子意识到那些图画所描绘的祭祀仪式的场景,是真实存在的。”这是近年来美洲考古学最重大的发现,阿尔瓦博士也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博物馆馆长,一夜之间,成为秘鲁考古学界的新星。为了表彰他在西潘墓葬发掘整理上的杰出贡献,1990年秘鲁总统授予阿尔瓦博士共和国的最高荣誉——太阳勋章。

由于秘鲁国内缺乏相应的技术,西潘出土的文物被送到德国的美因茨博物馆进行修复,回到秘鲁之后,先暂时陈列在兰巴耶克的布吕宁博物馆。2002年,耗资六百万美元的西潘王陵博物馆在兰巴耶克正式落成,专门展出西潘墓葬出土的文物,由阿尔瓦博士出任馆长。   

4. 位于兰巴耶克市的西潘王陵博物馆(Museo Tumbas Reales de Sipán),耗资六百万美元,外形呈一座莫切金字塔。

5. 博物馆墙上的壁画。博物馆开放的时间为星期二至星期六早9点至晚5点,票价10个索,绝对超值。唯一遗憾的是内部不许拍照,相机手机背包一律不准带进去,进馆之前警卫对着每个游客用金属探测器上下扫好几遍,比利马国际机场的安检还要严格。

博物馆的展厅共有三层,入口在第三层,进去之后先看了一段大约十分钟的纪录片,介绍陵墓的发掘过程,可惜是西班牙语,听不懂,只能看个大概意思。然后一层一层参观,第三层展出的是莫切陶器和文化,第二层是西潘王和大法师墓出土的文物,最下面一层是老西潘王墓出土的文物和墓葬的模型。西潘博物馆是我们此行在秘鲁参观的博物馆中最为精彩的一个,展柜中件件是珍品,令人无比震撼,完全颠覆了以前对秘鲁乃至南美洲文明的印象。这次秘鲁之行,最大的惊喜就是秘鲁北部的这一段行程,见到是完全不一样的秘鲁,精彩纷呈。不知是不是因为圣诞节刚过的原因,博物馆里参观的人很少,一上午也不到十个人。由于博物馆内无法拍照,下面的介绍所用的图片,都是从画册上翻拍的。

6. 一号陵墓墓葬图。墓室长宽各5米。墓室中央为西潘王木质的棺椁。陪葬者共有8位,估计是西潘王生前的卫士,嫔妃和仆役。另外还有一只狗和两只骆马殉葬。

7. 一号墓棺椁墓葬示意图。棺椁长2.2米,宽1.25米,由木板制成,木板之间用铜条固定。在此之前出土的莫切墓葬都是用芦席包裹尸体,木制的棺椁在美洲还是首次出土。尸体裹在三层织物里,棺椁里随葬的物品共有451件,多为死者生前使用的各种饰物。

8. 覆盖在西潘王身体上的令旗(banner),50厘米见方,由许多缝在棉布上的镀金铜片组成的图案。

9. 金片打制的头饰。

10. 由上万颗贝壳磨制成的珠子串成的胸饰。

11. 花生形状的项链,比实际的花生大两三倍。左金右银,象征日月。莫切文化不仅崇拜太阳,也崇拜月亮,崇尚二元性。

12. 直径9.4厘米镶绿松石的黄金大耳钉,是所有出土的莫切耳饰中最为精美的一例。上面的莫切武士雕像,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武士鼻子上带的鼻环,脖子上的猫头鹰项链,握紧武器的拳头,细节都打造得纤毫毕现。

13. 黄金镶嵌绿松石的耳饰,中心图形为鹿,南美洲稀有的动物,猎获物的象征。

14. 墓坑内发现的圆碟形耳饰,内为木质外层镶金与绿松石,中心图形为鸭子。

15. 西潘王的黄金权杖,高34厘米。

16. 挂在腰带上的镀金铜铃铛。中心的雕像为莫切主神Ai Apaec。Ai Apaec为当地方言Mochica语里对这个猫头,枭眼,獠牙,人身的神祗的称呼。

17. 全副披挂的西潘王复原图。

18. 二号墓和一号墓同时代,埋葬的是大祭司 (又称鸟祭司)。墓室规模,陪葬数目都少于一号墓。

19. 大祭司的棺椁墓葬示意图。棺椁也为木制,长1.85米,宽0.95米,陪葬物品远不及西潘王。

20. 大祭司的陪葬饰物,镀金铜人头项链, 共两条,每条有九颗人头。上面一条是笑脸,下面一条是哭(丧)脸。

21. 这个像斧头的样子,但不是武器,而是挂在身后的屁帘(backflap),一半为金,一半为银,也是日月阴阳的象征。

22. 三号墓,老西潘王陵,比一号二号墓早二百年,墓葬的方式也有不同。三号墓没有像一号二号墓那样的墓室,只是一个2.6米长,1.7米宽的大坑。尸体只是用莎草席和裹尸布包裹,而没有木制的棺椁。墓内的陪葬物,却十分精美丰富。

23. 老西潘王的鼻饰:基座是一块高11厘米的银板,板上装饰着一座镶绿松石袖珍黄金武士雕像。武士头戴猫头鹰展翅的头饰,鼻挂新月形鼻饰,手执武器和盾牌,细节生动逼真。

24. 蜘蛛造型的圆形饰物,一共十颗,组成一条项链。蜘蛛和圆形底座由金箔打制,腿和蛛网由金丝编成,焊接在一起,蜘蛛的背上,刻压出人面浮雕。整个饰物的直径只有8.3厘米,大小和一块怀表差不多,精巧的工艺显示了两千年前莫切工匠的精湛技艺。

25. 猫首人身神祗的鎏金铜像,高60厘米。

    

26. 贝壳制成的胸饰。

27. 贝壳胸饰细节。

除了西潘王陵博物馆,兰巴耶克镇上还有一家考古博物馆,布吕宁博物馆(Brüning Museum),历史更为悠久。Hans Heinrich Brüning,是一位德国工程师,从1875年起,一直在秘鲁居住,之后对当地古代历史文化产生兴趣,开始研究并收集秘鲁古代文物。1924年,年迈的布吕宁将大部分收藏出售给秘鲁政府,以此为基础,成立了布吕宁博物馆,布吕宁任首任馆长。多年来,布吕宁博物馆汇集了大量秘鲁北部出土的文物,特别是兰巴耶克地区的Vicús,莫切,兰巴耶克,奇穆文化,在西潘王陵博物馆建成之前,一直是这一地区最重要的博物馆。

28. 布吕宁博物馆。

29. 莫切武士浮雕陶壶。

30. 莫切陶器:两个人在制作Chicha(一种玉米酿造的啤酒)。

31. 莫切武士。  

32. 莫切死神陶壶。

33. 莫切人使用模具大批量生产陶器。

34. Chavin“外星人”陶壶。

35. 猴雕双壶,兰巴耶克文化。

36. 兰巴耶克双嘴陶壶。

37. 奇穆陶器。

38. 演奏排箫的乐手。

39. 印加陶瓶。

40. 祭司在宗教仪式上吸食大麻古柯叶等致幻剂的托盘和吸管。

41. 兰巴耶克地区最新发现的女祭司(Sacerdotisa de Chornancap)墓葬。

42. 金耳饰。

43. 黄金墓葬面具,兰巴耶克(西坎)文化。

44. 黄金墓葬面具。

45. 黄金天蓝石项链。

46. 奇穆耳饰。

47. 兰巴耶克耳饰:一手拿锅铲(祭刀),一手拿调料瓶(圣杯),古代厨神造型?:)

48. 两双筷子,左右开弓。这个鹿头的难道是吃客?筷子其实是标枪。

49. 猫形黄金饰物。

50. 蜘蛛饰物。

51. 黄金项链,兰巴耶克(西坎)文化。项链上的浮雕为西坎主神Naymlap。

52. 祭祀用的金杯。

53. 黄金发簪(Tupu)。

54. 中午在兰巴耶克镇午餐,这家el Rincón del Pato在镇北边,TripAdvisor和LP上都有介绍。

55. 里面的装潢色彩明快,充满喜兴。

56. 这家主打的菜品是鸭子,在兰巴耶克小有名气,味道确实很赞。

57. 海鲜饭也不错。

58. 最后再献上一枝花。



午饭之后,继续我们这一天的行程,接下来是吐库美的金字塔群和西坎博物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aranjuez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幑宁' 的评论 :

下次可以自由行。摩洛哥快出发了吧?
幑宁 回复 悄悄话 好帖! 学习了, 大赞一下! 西潘王陵博物馆和布吕宁博物馆宝贝不少,我们跟旅行团就看不到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