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摩洛哥十日游(1):卡萨布兰卡大清真寺和帝都拉巴特

(2012-02-09 13:20:00) 下一个
乘坐伊比利亚航空公司的班机,经马德里中转,中午之前到达卡萨布兰卡的穆罕默德五世(Mohammed V)国际机场。美国护照进入摩洛哥不需要签证,只在护照上盖个章,不到两分钟就过了关,不得不称赞摩洛哥海关的效率(倒是回美国入关排大队,等了半个多小时)。在机场ATM用CapitalOne银行卡取了4000摩洛哥迪拉姆(Maroc Dihram简称MAD,一美刀合8个多MAD)。CapitalOne的银行卡和信用卡不收外币转换费,ATM费也可以打电话要求退款,出国旅行很方便,记得还是顾剑大侠几年前推荐的。在机场Maroc Telecom柜台花100MAD买了张手机卡,里面有50MAD的话费,装在Unlock的iPhone上就能用,方便和旅馆导游联系花费也不多,直到离开摩洛哥,上面的话费还没用完。

很早以前通过大众电影介绍的同名好莱坞影片,就知道了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不过这部位列史上最佳前三的大片,一直是耳闻其名未睹其容,临行前到网上恶补,看完也没感觉出好在哪儿,仍然不喜欢鲍嘉那张板着的驴脸。卡萨布兰卡的名字来自西班牙语 Casa Blanca,意思是“白色的房子”,翻成英语是White House(再翻回中文就是白宫了)。古罗马时期,属于一个叫安法的小国。后来被穆斯林占据。十六十七世纪,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先后占领此地,更名为卡萨布兰卡。二十世纪初,摩洛哥沦为法国殖民地,法国人在卡萨布兰卡几十年的经营,加上二次大战是特殊地位,卡萨布兰卡逐渐发展为一个繁华国际大都市。今天卡萨布兰卡是摩洛哥第一大都市,也是最大的港口和工商业中心,人口近三百万。整个城市的风格,仍然保留着浓郁的法国殖民地风情,相对其他摩洛哥城市,这里十分欧化和现代化,摩洛哥的传统风味,在这里反而很少见到。对于法国殖民地风格的建筑,我们没有太多兴趣,所以不打算在卡萨布兰卡多做停留,只安排了一个节目:哈桑二世大清真寺(Hassan II Mosque)。

事先和当晚在拉巴特住的旅馆联系,雇了一位司机来卡萨布兰卡机场接机,直接把我们从机场拉到哈桑二世清真寺。清真寺位于卡萨布兰卡城北的海滨,离机场大约半个小时路程。在摩洛哥,绝大部分清真寺都不对非穆斯林开放,只有两个例外,其中之一就是哈桑二世清真寺。每天四场(星期五除外),上午9点,10点,11点和下午2点,游客可以花120迪拉姆买票,由导游带着进清真寺内部参观。我们到的时候是一点多,正好赶上最后一场。

哈桑二世清真寺是1986年开始动工修建的,但是为了赶着1989年摩洛哥前国王哈桑二世60大寿的献礼工程。不过最后完工是在1993年,晚了4年。由法国人设计,法国建筑公司承包,摩洛哥人出力施工建造,前后花了7年时间,耗资8亿美元。清真寺选址在海边,有一半的建筑是在水面上,因为古兰经里说过,真主的宝座是建在水上的。建成之后,哈桑二世清真寺是摩洛哥最大的的清真寺,在伊斯兰世界里也排名第七。

清真寺前面是一片巨大的广场,能容纳八万人祈祷。



正中是210米高的宣礼塔,世界第一高。



方形宣礼塔沿用了传统的摩尔式设计,和塞维利亚大教堂的钟楼(Giralda),马拉开什的Koutoubia清真寺宣礼塔如出一辙。据说塔顶有一台激光装置,夜里会发出一道红色的光束,指向麦加的方向。



整个建筑风格也是摩尔式的,马蹄形拱门,明显借鉴了科尔多瓦大清真寺(Mezquita)。



花瓷砖装饰的喷泉。



大理石的廊柱。



清真寺内部也非常宏大。祈祷大厅长200米,宽100米,分上下两层,下层为男信徒使用,最多能容纳20000人, 上层为妇女专用,可容纳5000人。最上面的活动屋顶可以打开,让阳光照进寺内。



通过祈祷大厅地面的玻璃窗可以看到下面的浴室(Hammam)。浴室可供1400人同时盥洗。


 
面向麦加方向的祈祷门。



雪松木天花板装饰的彩绘。



来自意大利的大理石柱子。柱头上是传统的伊斯兰教装饰,几何图案和阿拉伯文书法。柱头上的两个小方盒子有谁知道是做什么的?



导游说那是喇叭,阿訇领着祈祷时用的。

朝向大海的一侧有一排巨大的拱门,透过上面的玻璃窗可以看到大西洋波涛。



参观快结束时,经过一个用绳子拦着有警卫把守的楼梯,旁边还有电梯。我们因为拍照,落在了最后。看看周围没人,把守楼梯的警卫悄悄打开拦着的绳索,示意我们上去。我们也搞不清上面有什么,看着好像挺神秘。上去一看,也没有什么,大概是给贵族妇女专用的祈祷区。拍了几张照片,下来的时候,警卫当然要索要小费。以后的十天里,这种索要小费的事时有发生,慢慢的司空见惯了。



虽然不是历史古迹,哈桑二世清真寺的建筑规模和艺术特色还是很令人震撼的。虽然是摩洛哥最贵的景点(120迪拉姆是其它景点的5到10倍),绝对值得造访。一个小时的参观很快结束了,3点钟,喇叭里响起了招呼祈祷的吟唱,教徒纷纷涌向清真寺。

参观完哈桑二世清真寺,司机拉着我们离开卡萨布兰卡,开往拉巴特。拉巴特在卡萨布兰卡东北方向,一个小时的车程。路上和司机聊了起来。司机名叫本·伊萨(Ben Isa),年纪三四十岁,长得仪表堂堂,英语说的还不错。他有两个小孩,问他为什么不多生几个,摩洛哥又没有计划生育,穆斯林还能娶四个老婆?他笑了,说能娶也娶不起,生得起养不起。他两个小孩都上私立学校,学费一个月要200欧元(合两千多迪拉姆)。没好意思问他普通摩洛哥人的收入是多少,从清真寺门卫见缝插针要小费的劲头看,应该是不高(Wiki上说摩洛哥人均GDP不到5000美元,还不如天朝)。这样看来,本·伊萨绝对算是个有钱人。

到拉巴特时,天还不算晚,本·伊萨又拉着我们转了几处景点。拉巴特(Rabat)是摩洛哥王国的首都和第二大城市,人口一百多万。拉巴特位于Bou Regreg河汇入大西洋的入海口,一直是海防重镇,拉巴特的名字本身就是要塞的意思。公元前就有罗马人在此定居,12世纪末,统治伊比利亚和摩洛哥的穆瓦希德(Almohad)王朝哈里发曼苏尔(Yacoub al-Mansour)把都城迁到拉巴特,修建了乌代亚城堡(Kasbah Oudaia)和环绕拉巴特的城墙,还准备建造当时最大的清真寺。不过好景不长,al-Mansour死后不久,穆瓦希德王朝就开始走下坡路,先后失掉了伊比利亚和摩洛哥的大部分领土,拉巴特也随之衰落。之后在此出现了几个海盗共和国。20世纪初,摩洛哥沦为法国殖民地,为了便于统治,法国殖民政府与1912年把首都从菲斯(Fes)迁到拉巴特。1956年,摩洛哥独立,仍然选择吧首都留在拉巴特。

Bab Rouah,风之门,是拉巴特存留下来的旧城门之一,建于1197年al-Mansour时代。现在是一个博物馆。



哈桑塔(Hassan Tower)。此哈桑非前国王哈桑二世,为什么叫哈桑,原因不详。当年曼苏尔计划在此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超过科尔多瓦和塞维利亚的大清真寺),建筑师Jabir是设计马拉开什Koutoubia清真寺和塞维利亚清真寺的同一个人。宣礼塔计划建造88米高,清真寺有180乘140米。1199年曼苏尔去世,工程也就烂尾了,宣礼塔只盖了一半,44米,清真寺剩下200根柱子,遗留到了现在,也成为一景。



哈桑塔对面是穆罕默德五世王陵(Mausoleum Of Mohammed V),一座绿瓦顶的白色建筑。穆罕默德五世是哈桑二世的父亲,现任国王穆罕默德六世的爷爷。1961年驾崩,据说当时烛光斧影,和哈桑二世有些干系。王陵与1971年建成,设计师是为越南人。



门前站岗的骑兵。



蜡烛台还是香炉?



王陵免费参观。内部正中的是穆罕默德五世的大理石棺,角上两个小的是他的两个儿子哈桑二世和阿卜杜拉亲王。



装饰华丽的穹顶。



喷泉和水池。



参观完王陵,天快黑了,本·伊萨把我们送到旅馆,一个传统的摩洛哥式Riad。Riad的意思是院子,好像中国的四合院,四面是住房,把天井一样的院子围在中间。这次去摩洛哥,LD说一定要住Riad,不住现代化的旅馆。我们住的这个Riad在拉巴特老城区(Medina)里,汽车开不进去。拉着箱子,穿过七拐八绕的小胡同,石块铺成的路面高低不平,满是垃圾脏水。这时候想到背包客的好处了,至少行李不会弄那么脏。要没有本·伊萨带路,我们自己还真不一定能找到。

到了Riad,店主Fahrid出来招呼,非常热情,服务也十分周到,在我们的房间里已经准备好了热薄荷茶和几样摩洛哥小点心。安顿好行李,准备出去吃晚饭。店主给推荐了一家饭馆,又拿给我们一张地图,详细地画了路线图,又反复解释了几遍。拿着地图,沿着Fahrid画得路线,一路走出老城。沿着城墙边,经过几个当地的市场,来到一个大广场。当时是掌灯时分,街上行人熙来攘往,市场里很热闹。广场上有不少摆摊的,其中就有传说中的煮蜗牛(螺蛳?),10个迪拉姆一大碗,看当地人吃得好香,不过还是没敢尝。

Fahrid介绍的那家饭店很好找,就在广场另一边的街上。店面不算很大,装饰得很有特色。几桌吃饭的一看就知道大都是游客,其中一桌夫妇俩带着三个小孩就住在我们的Riad。我们点了摩洛哥的国菜Tajine,类似中国的砂锅炖菜,牛肉,羊肉或鸡肉,加上蔬菜,橄榄或干果蜜饯。其中一道Beef Tajine With Prunes(蜜汁李子炖牛肉)非常可口。价钱也便宜的不可思议,一个菜才40迪拉姆,5个美元不到。饭店的名字叫Dar Naji。



这是我们住的Riad。



家庭式的Riad,类似B&B,第二天一早,女主人就起来为我们做早饭。鲜榨的橙汁,现烙的黄油饼,像我们北方的家常饼,很好吃。



吃完早饭,到街上逛。这是旧城区(Medina)的街道,两边是商店。



乌代亚城堡(Kasbah Oudaia)是海边的要塞,也是曼苏尔时代修建的。



要塞里面有一个博物馆和花园,不过值得看的是里面小巷和民居。一个看上去游手好闲的当地人凑过来,毛遂自荐给我们当导游。我们由于时间有限,也就随他去了。里面的房子大部分漆成蓝白两色,间或有绿色。据导游讲,蓝色代表安达卢西亚,绿色是穆斯林。





左边这两座宅子,靠外面的是穆斯林人家,往里的是犹太人。



门上的门环也有讲究。这个叫“法蒂玛之手”(Fatima's Hand),代表穆斯林。



这种有两个大拇指的是Hamsa,代表犹太人。



这是玛利亚的手镯,是基督徒的。



门上挂把剪刀的,不是裁缝店。剪刀是剪断邪恶的目光,大概是富人怕人嫉妒。也不知道他说的对不对。



黄金屋(Dar Baraka)。据说屋主养的一只猫在院子里刨出金币。



看完乌代亚城堡,被导游敲了150迪拉姆。回到旅馆结了帐,临走热情的店主又塞给我们两瓶水,让我们带在路上喝。本·伊萨开车带着我们在拉巴特城里走马观花看了王宫大门,穆罕默德五世大街(每个摩洛哥城市都有一条主要街道叫穆罕默德五世大街)。最后一个造访的景点是Chellah废墟。这里最早是古罗马毛里塔尼亚行省的一个定居点。罗马人之后,穆斯林把这片废墟改成墓场,建立了一座清真寺。大部分建筑后来毁于1755年的里斯本大地震,现存的只是一些残留的遗迹。

入口的大门是十四世纪建造的。



里面有一座遗弃的清真寺。



很多鸛(Stork)在这里做窝。



拉巴特之后,我们下一站是梅克内斯。我们请本·伊萨把我们送到火车站,他问我们愿不愿意包一辆车,他本人还有事去不了,但可以为我们联系别的司机。本来我们计划到梅克内斯之后也要雇车去瓦卢比利斯和圣城伊德里斯,还不如从拉巴特直接过去,也省得拖着行李赶火车,省时又省力。和本·伊萨谈好了价钱,过了半小时,他找来的司机到了,换了车,中午之前离开了拉巴特,去瓦卢比利斯和圣城伊德里斯。

下集预告:瓦卢比利斯遗址,圣城伊德里斯,皇城梅克内斯。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