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正文

第三次庐山会议设立国家主席之争的核心问题

(2019-01-02 17:47:55) 下一个
中国49年起,建立的是政府+党委的双轨体制。这是苏联式的制度。其实孙中山蒋介石也学了一些,他们就叫“党国”。"愿为党国效劳"曾经是非常高大上的一句台词。
 
66-69年,文革头三年,踢开党委闹革命,砸烂公检法,这套体制被砸烂,取而代之的是“革委会一元化”制度。这是王洪文张春桥效仿巴黎公社搞起来的,先叫“上海公社”,后来毛泽东说“还是革委会好”,就叫革委会了。这套体制,跟毛泽东在江西瑞金苏区建立的制度(后被留苏派批为富农路线),以及在抗日根据地的“精兵简政”“三三制”制度(被斯大林批为“山沟里出不了马列主义”),非常类似。
 
1968年底,全国全部省级政权,都被革委会取代,即所谓“全国江山一片红”。随后69年召开9大,把革委会制度确定了下来。中国就此开始了一段官民比极低的时代。
 
但是,在1970年8月,在庐山召开第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简称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亦称1970年庐山会议)时,却出了乱子,最终导致林彪身亡。
 
庐山会议,毛泽东预想的是讨论修改宪法,把革委会放到宪法里。因为当时的宪法里写的还是党委+政府双轨制度。而林彪预想的是恢复双轨制,即所谓“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叶群甚至说“不设国家主席,林彪同志往哪里放?”而且不仅仅是林彪山头这个小圈子。包括留在体制内没被打倒的老革命,也包括造反上来的新官,几乎是一致地希望恢复双轨制度。按毛泽东的话形容,是“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
 
这里面,既有列宁斯大林的理论基础,又有“双轨=官员数量加倍”的现实利益。所谓“不设国家主席,林彪同志往哪里放?”,其中的意思,就是“不设省长市长县长等等长,很多同志该往哪里放?”
 
这就是这场斗争的核心。
 
现在谈到这段公案的文章,基本就是围绕毛泽东林彪个人的权力斗争。固然,这里确实有权力斗争。只要是政治,就必然有权力斗争。但是,如果只看到权力斗争,特别是将其归结为两个人的个人的权力斗争,那就漏掉了这场斗争的真正关键所在:体制之争。这场斗争,毛泽东若失掉权力,革委会制度当然就不能继续下去。如果林彪得到了权力,那么苏式双轨政体就会立刻复活。
 
而实际上呢?这场斗争,毛泽东在官僚阶级内成了极少数派。一方面,他依靠他的个人在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中的威望,战胜了林彪。但另一方面,却只能让官僚集团口服心不服。斗争的结果,林彪摔死温度尔汗,革委会体制得以存续,并在后来写进了75年版宪法,而文革时期,也成了建国以来官民比例最低的时期。后来邓小平取得权力后,即刻恢复了苏式党委+政府体制,官僚机构体积立刻膨胀一倍。每一个干活的省长/市长/县长/局长/处长/科长/厂长/校长/各种长的旁边,有一个专门负责喊的党书记。你干他喊非常和谐。从此,这套制度延续至今。虽然在它老家,在苏联解体以后,这套制度已经不复存在,但在中国依然是生机勃勃,官僚队伍逐年扩大,人民群众情绪稳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