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来信

(2022-05-18 13:32:43) 下一个

来信

这是一封中学同学的来信,当时保持在某个移动硬盘里,后来居然忘记存在哪里,早就想找出来放进我的博客,却因家事太多就拖到现在。今天整理硬盘时发现,丝毫不敢耽搁,立马复制下来放进博客保存。这可是历史的记录啊,不能丢失。

我跟他是中学最好的朋友,后来我去内蒙才断了消息。期间曾经见过一面,后来又天各一方。他是看到我的博客后给我留言才又恢复联系,依旧是天各一方仍未能谋面。觉得快了,希望不会有太久就能见到。

来信如下:

今天是大年初一,在办公室值班,闲着没事就翻你的博客,在网上先给你拜个年,和你聊会儿天,写到哪算哪.

读黎京的博文,怀念黎频阿姨

在我的印象里,黎频阿姨性格特别开朗。记得黎频阿姨有一件衫衬,图案是由现在电脑里的小五号“母”字组成笔划,写成比初号的大“母”字,写成一身的“母”字。阿姨说:我在办公室坐在报栏边上人家都找不着我了,哈哈哈哈……

黎京在怀念母亲的博文中写到:妈妈多年来一直默默无闻的工作在她喜爱的戏剧事业中。由于父亲的牵连,无法登上舞台,但她一直忠实于自己的事业,为国家的话剧事业勤奋工作。也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话剧。从当年的电影《龙须沟》到后来的电视剧《小楼风景》,中间历时了近三十年,妈妈虽然不能在舞台上表演,但她却一直没有放弃与话剧的联系,从读剧本到联系剧作家,组稿、征稿。我知道,妈妈就是为了话剧的将来而苍老了,直到退休离开人艺。爸爸离开家后,一家的生活费用就全都由妈妈来承担了。按说妈妈的工资在当时已经算是很高的了,养活我们姐弟三人不会有问题。可是,那时还有我的后奶奶,和她的两个跟我爸爸同父异母的弟弟。爸爸去劳改,也需要补充一些生活日用品,这些全靠妈妈一人来负担,八口人的吃穿。

以前我对“右派”和反右斗争不太知道,只有当时“正面宣传”的概念,还唱着“社会主义好,…左派分子想反也反不了”。78年我和爱人谈恋爱时,党中央已经给我岳父和全国的左派平反了。此后从电影和大量的文学作品了解到,57年的那场运动有50多万人栽进深渊,乃至家破人亡、诛连亲友则无法数计;“文化大革命”他们的命运又再遭荼毒。如《牧马人》《天云山传奇》等,王蒙、丛维熙等(老右)的作品几乎是他们的亲身经历;理由笔下的著名画家袁运生,这篇报告文学是爱人念给我听的……。二十年苦难生活可以说算不得什么,而他们的青春,他们的事业,……。然而,幸运的是他们有一个女人,一个好女人!在艺术作品中有李秀芝、冯晴岚,在现实生活中有我的岳母,有黎频阿姨。

我岳父被送去劳改后,岳母一人承担着赡养老人和哺育三个孩子,“文化大革命”自然难逃厄运,她坚强地挺过来。生活上的压力、精神上的摧残,使她积劳成疾。岳父平反,当一切都在飞快的好转时,病魔袭来,55岁便离开人世。她最喜欢陈毅同志的一首诗:

二十年来是与非,
一生系得几安危?
莫道浮云终蔽日,
严冬过尽绽春蕾。

四十年前,我真的不理解黎京为什么突然决定一个人离京。

我本来不是一个能吃苦的孩子,从内心里也不愿意过苦日子。可是我却从上中学起,就抱定了要去当农民的想法。最主要是家庭,是家庭给我带来的那个沉重的包袱。我从没有抱怨过我的父亲,好像也从来没有认为他会反*。想去做农民,从我开始,不再会由于出身影响自己的后代。我没想到的是,最终会把自己流放到了那么边远的地方,那一片冰封的世界。

1967年11月16日那天清早,有车到学校把我们接走,去了天安门广场。我们到那里时,整个广场早已人山人海了。如同重大节日,彩旗飘舞。几十辆大客车排列在广场,各所学校欢送的队伍拥挤在以客车为中心的广场上。我们下车后,寻找着自己要上的车,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从人群夹缝中挤出一条胡同,艰难地上了车。由于人太多了,在无数激动的面孔中发现了家人,我的父亲母亲,还有姐弟。只是挥了挥手,算是打过招呼,他们便消失在人群中再也看不见了。

上山下乡的送别场面,后来经历了很多,套用杜甫的“兵车行”真的很合适,“车辚辚,马萧萧,锣鼓喧天红旗飘。耶娘弟妹走相送,前途未卜路遥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当列车开动时,哭喊声音淹没了列车的轰隆和汽笛声。

我也去送黎京了,不会忘了吧。黎京上身从车窗探出来,带着棉手套向我们挥手,我用罗建国哪架号称是德国“战前菜斯”的相机给黎京照相(可惜胶卷曝光了)。

黎频阿姨穿着浅色的棉袄,系着天兰色的方围巾,到车窗下和黎京握了握手。汽车开动了,黎频阿姨跟着汽车跑,人群跟着涌动、挥手;汽车冲出人群,黎频阿姨拼命的追着汽车,从旗杆下一直跑到公安部门口,摘下天兰色的方围巾向远去的汽车挥动…,然后双手把天兰色的方围巾按到脸上…。这一幕,这天兰色的方围巾,四十年来一直萦绕在我的眼前,而且越来越清晰,。

我每次去看她总是听见爽朗笑,给我看黎京的信:黎京画的拄着杆子上马。当着我面抱着李东又亲又啃,亲的李东都不好意思了,黎频阿姨就哈哈大笑。

徐晓《有一个人的存在让我不安》说的是黎京的姐姐:“李南在大事上也是出手不凡。知道自己出身不好上不了大学,“文革”前她自作主张放弃高中进了技校。那时技校的学生多来自平民家庭,因为有生活费可以减轻家庭负担。并非因为生活困难进入技校的李南一点没有艺术世家出身的孩子的孤傲,经常接济同班同学。本来技校的学生是不用上山下乡的,但因为得罪了军宣队、工宣队,李南被逼着到吉林白城插队,于是,不如索性逃亡,到内蒙牧区投靠了先期到那里插队的弟弟。那是李南最美好的年代,不仅因为她年轻漂亮,更主要的是,蒙古大草原与她浪漫奔放不拘一格的气质正好相得益彰,她在吉普赛人似的游牧生活中如鱼得水。穿着蒙古袍骑着快马的李南,吸引着情窦初开的小伙子们的视线。”

我曾和黎京去过李南姐姐的学校、去北京大学看李南姐姐演话剧,活泼漂亮的李南姐姐继承了黎频阿姨的性格,敢做敢为超过了黎京。正是李南姐姐“逃亡”的第二天上午,我去看黎频阿姨,看得出来黎频阿姨两眼红红的,但还是谈笑风生,跟我讲李南姐姐昨晚“不辞而别”,只身走东北线投奔黎京,还“拐”走了刚刚搞到的两本《毛泽东选集》袖珍合订本,“让她带走吧,路上可能用得着”。

黎频阿姨用笑声面对生活中的坎坷,用笑声压抑了哪个年代的“生离列别”。回想起我们的一生,也有不少坎坷,比起老一辈还真是不算什么了。

不知道徐晓是谁.我认识吗?我这叫“散文”,够散的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黎京 回复 悄悄话 怎么改不了呢。编辑功能失效了?
黎京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寒墨' 的评论 :
谢提醒!因是原信转贴没有发现,马上就改。
寒墨 回复 悄悄话 文章中有两处把右派写成了左派。如果能够更正就好了。反右运动不得人心。我们家也是深受其害。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