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09-2010中国行(三)武汉之“梦幻九歌”

(2010-02-25 22:50:05) 下一个
《九歌》是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屈原的作品。众所周知屈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于公元前约340年出生在湖北秭归,他是我们楚人的骄傲,这骄傲延续至今。现在中国民众庆祝的节日中,好像只有一个节气有纪念古人的意义,那就是端午节。据说,屈原自投滚滚激流的汩罗江后,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从此,每年五月初五 -- 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我在武汉的东湖磨山公园里看到石壁上这狂妄的四个大字“唯•楚•有•才”时,总想这是不是和屈原有关。

这次回武汉,爸妈请我和老公去看杂技。据说当年夏菊花在武汉杂技团时,武汉杂技的风头非常劲,这些年有些走下坡路。但是这次根植于荆楚大地的武汉杂技团带来的大型魔幻秀《梦幻九歌》,以屈原为祭神乐歌而作的《楚辞•九歌》为题材,集现代编排、灯光、投影、舞美、杂技、服饰、音乐为一体,楚风浓郁,梦幻浪漫,堪称一席视听享受的多媒体盛宴。

巍峨的楚城城门开启,伴随着编钟的吟唱,身披白纱的圣女和身着礼服的群官摆开了盛大的祭祀仪式……《梦幻九歌》的开场恢弘大气,一下子抓住了全场观众的视线。武汉杂技团的精品节目如《顶碗》、《绸吊》、《爬杆》、《钻圈》,根据《九歌》的章节经过全新设计,呈现两千多年前一场瑰丽的盛典,描绘出众神云集的图景。


第一幕 “迎神之初“ 东皇太一(女子柔术)
四层人梯,摄影角度的问题,下面2层有一部分被旁边小伙给挡住了


第二幕 ”神之将至“ 云中君(流星、转碟)


第三幕 ”神之降临“ 湘君湘夫人(绸调)
在楚人心目中湘君、湘夫人是一对配偶神,二人相思相慕。蓝色的灯光,将舞台变成了水波浩淼的洞庭湖,有着宽大羽翼的湘君和湘夫人身着蓝色纱衣,跃上一根蓝色长绸,双双凌空飞翔。在高速旋转的空中,湘夫人突然松手,从长绸上急速滑下,惹来全场一片惊呼。她却在接近湘君的那一刻停住,两人在旋转的长绸间深情一吻,全场掌声雷动。看杂技时,我总感叹爱人之间的信任也不过如此吧。
女: 心如湘水 梦似眼泪
男: 伊在水中央 何时梦回
女: 何时君归 夫复何悲
男: 若相会 洞庭水可退
合:心远去心如湘水 梦难续梦有眼泪 但愿苍生一醉 醒来望青天在水
我梦见前生相会/手中有芷草香兰 我怕是昙花的美/思念你从未敢言
我不要神仙故事 只要能爱到不悔
舞蹈般的杂技伴随着这首缠绵悱恻、旋律如仙乐一般的吟唱,我是如痴如醉。以为这是在哪里找的一首流行歌曲,没想到在网上搜索才发现词曲歌都是武汉人创作的,在网上却找不到mp3来听。武汉人的市场推销意识还有待提高啊。


第六幕 “神之光芒”东君(钻圈、吊环顶技)
东君是楚人心中的太阳神,这一幕四处金碧辉煌。几位女演员口衔长杆,在空中飘逸腾飞。她们伸展开手臂,仅靠足尖倒挂在吊环上,变幻出美丽的造型,如同夸父驾着金色的马车追逐天边的太阳。注意这长杆其实是两截,牙齿衔着的细棍和长杆不是固定死的。所以身体要随时保持平衡,长杆才不会掉下来。


第七幕 “神之灵性”河伯(空竹、草帽)

在轻快的音乐中,“河伯”驾着挥动着翅膀,有着长角的怪兽马车,大摇大摆地入场,还吹起了银色的泡泡,仿佛一串银色的小水珠在水面上泛起。红红绿绿的小虾和小龟满场乱跑,小虾们一边抖着空竹(看见照片里抛得老高的空竹了吗),一边翻跟斗;小龟则在手中将草帽来回抛接,玩得好不开心热闹。


第九幕 “神之人像 ”国殇(大跳板)

最后一幕《国殇》是祭祀为保卫国土战死沙场的楚国将士的祭歌。诗人为之发出了“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的哀悼之声。据我观察,大跳板是当晚唯一系了保险绳的杂技。照片中是5层的人梯,最上层的小姑娘刚从翘翘板上腾空而起,翻着筋斗、呆会儿会帅帅地落到伙伴的肩上。

一个多月前,LG慈善募捐的得了几张赠票,我们在Kitchener看过一个杂技+交响乐表演。比起这个来真是小巫见大巫呀。看杂技LG不会有太多语言障碍,真要感谢爸妈的好主意 :D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夹心 回复 悄悄话 泪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