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范仲淹:是一位杰出的弄虚作假炒作大师

(2010-04-12 10:24:20) 下一个

来源:西祠胡同

  托名《岳阳楼记》而名垂后世的“一代名臣”范仲淹,一不小心,便被历史美化成“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于是,苏州人就将其列为苏州名人。然而,几乎要被所有人忽略的是,范仲淹更是一位杰出的炒作大师。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彬州(陕西彬县),后迁居平江(江苏吴县)。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初二,两岁时,父范墉病故,母谢氏,贫无依靠,改嫁朱文翰(当时任平江府推官),仲淹遂改名朱说。四岁随继父北归长山县(现邹平县长山镇)河南村。范仲淹根本就不是苏州人,苏州人硬拉范仲淹入籍充好门面。

   范仲淹的生父范墉,曾担任宁武军节度掌书记(大致相当于现在军区司令员的秘书或参谋之类),可见范仲淹的出身并不是太寒酸。范墉病逝后,范仲淹的母亲谢氏改嫁到山东淄州的朱家,朱家是当地的富户,虽不能说是“朱门酒肉臭”,最起码也奔上了小康,穿用不愁,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范仲淹的炒作才华,便开始显山露水暂露头角了。

  小范仲淹(他这时候其实应叫“朱说”)为了搏出位,不惜跑到附近长白山的醴泉寺去读寄宿,而且既不要继父朱某的生活费,也不要母亲谢氏的私房钱,而是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凉了之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拌几根大葱,调半碗老醋,一边慢慢吃着,一边大声朗诵(张一一先生按:他为什么要慢吃,又为什么要大声?)……果然没过多久,小范仲淹“断羹划粥”的感人励志故事,就上了《长白山日报》的头版头条,直追“囊萤”的车胤、“映雪”的孙康以及“凿壁偷光”的匡衡等前辈。

  《长白山日报》报道完范仲淹“断羹划粥”的动人故事之后,各大门户网站竞相点火,各大主流纸媒继续煽风,一时之间,小范仲淹顿成炙手可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网络红人,其受欢迎程度,貌似已不在什么“国学辣妹”白鹿鸣和“国民校草”李冲聪之下。

  身为全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府书院一看机不可失(之所以能跻身“四大”,显是要具备些战略眼光的),连忙把小范仲淹特招到他们的中文系读本科,学费全免,但食宿仍须自理(这样范仲淹还可以继续“断羹划粥”维持住曝光率嘛)。

   通过炒作“断羹划粥”一举成为“感动大宋10大人物”的小范仲淹,这时已是小有名气,不时便会有一些全国各地的记者跑到学校或采访或偷拍,范仲淹深知媒体“可以泛舟,亦可以淹舟”,于是在学校表现得更加地学习刻苦和生活俭朴,据说三个月都没有吃过一块肉。

  然而,你不腐败,并不代表别人都愿意看着你不腐败。范仲淹有一同班同学,他爹是当地的“留守”(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市长),这公子哥儿的生活费和压岁钱多得一个人怎么也花不完,可能也为了在班上的漂亮女同学面前显摆显摆自己的阔气,于是买了一大包的必胜客肯德基送给范仲淹吃。范仲淹不要说一口都不吃,他甚至连看都不看一眼,直到佳肴发霉。

  这市长大人的纨绔公子,又怎知道未来的炒作大师范仲淹胸中的丘壑?于是便很不高兴地指责范仲淹不知好歹不给面子。范仲淹于是长揖致谢道:“兄弟啊,并不是我不领情啊,是我已经过惯了每顿吃粥的生活,今天一旦享受了你的美餐,我怕我从此之后就再也吃不了苦了!”(张一一先生按:恐怕是担心不能再“感动大宋”了吧?)此言一出,没几天便又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甚嚣尘上,范仲淹更是清名日盛,许多网友甚至把他比作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孔子的大弟子——“亚圣”颜回。

  范仲淹第三次比较有意思的炒作,到了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这时的范仲淹,已经是25岁的不尴不尬的年龄了。当时的皇帝老儿宋真宗要去亳州(今安徽亳县)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大队车马路过南京城(今河南商丘),顿时整个南京城都轰动了。那时还远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娱乐和体育明星可以追,只有“真龙天子”这颗“帝星”可以去高山仰止盲目崇拜,于是乎,南京城万人空巷,范仲淹所在的应天府书院,也几乎是倾巢出动跑去看“活的皇帝”或者说“真龙天子的肉身”,只有范仲淹一个人全然不为所动。一个“五十步笑百步”的跑得最慢的(半夜翻围墙出去看黄色录像时把腿给摔坏了)同学很有些好奇,问范仲淹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怎不赶紧去看稀奇看古怪,范仲淹漫不经心答道“将来再见面也不迟啦”(颇有张一一先生当年高考过后班级大联欢尾声对吾班同窗学人吹嘘“中南海见”的壮志豪情)。果不其然,此事在应天府书院校园BBS被某网友(据查为范仲淹本人)匿名发布之后,旋即成为全国各大媒体的新闻源,“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不搞个人崇拜的应天府书院高材生范仲淹,此后便深得朝廷所赏识,第二年就让他高中了进士,封了官,并且是一路青云直上。

  这转眼就到了宋仁宗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范仲淹的母亲谢氏夫人病故,范仲淹赶回南京城守丧。这时的南京留守,已不再是买必胜客肯德基给范仲淹的那位同学的爹,而是换成了当时的词坛领袖晏殊晏同叔,就是写“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清平乐》)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纱》)的那一位狠角色。晏殊与范仲淹“似曾相识”,也非常欣赏范仲淹的炒作才华,于是便邀请他担任母校应天府书院的副校长,分管招生和宣传工作。

  世界上没有比这再对口的专业了,这下正中范仲淹的下怀,于是他想都没想就一口应承了下来。范仲淹负责招生和宣传工作那可是一把好手,在范仲淹强大的炒作攻势下,应天府书院不但史无前例的干掉湖南的岳麓书院和江西的白鹿洞书院,一举在“大宋四大书院”中坐上头把交椅,还被东罗马帝国的《富不死》杂志和“千百度”搜索风云榜一致评选为“本年度上升最快高校”,很快,报考应天府书院的学子激增11倍之多,不得不开始圈地扩建校址。随着应天府书院的“扩招”,僧多粥少,教师的人数已然远远不够,只好让分管招生和宣传工作的范仲淹副校长也披挂上阵滥竽充数,兼了大一一个女生比较多的班的作文课。

  炒作高手范仲淹焉会错过这大好的炒作机会!于是每次在给学生布置作文题之前,范仲淹都会要越俎代庖,自己也做上一篇同题作文,以“规范舆论导向”教育学生如何写好老八股,“老师和学生同堂竞技”,这在炒作之风尚不十分流行的大宋,无疑又是一十分震撼的头条新闻。范仲淹也因为在全国高校首开“素质教育”之风,被大宋皇帝御赐黄马褂一件、软芙蓉王烟和100年的茅台酒各箱,让后来的蔡元培、陶行知、魏书生辈引为偶像,口水流不停。

  以上这些在大宋朝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成功炒作,无疑让范仲淹的人气不断飙升,知名度一时无两,然而,范仲淹炒作生涯真正的高峰,这会儿才刚刚开始。范仲淹这位百年不遇炒作大师最最成功的经典炒作案例,还是后面的两次。

  宋仁宗时期,宋朝有一个非常大的外患,就是党项族刚建立的西夏国。因为当时的陕西和甘肃边境已是30多年没有战事,西夏国王赵元昊亲率10万大军的突然袭击,顿时让宋朝军队措手不及,因为边防不修,士卒疏于战事,加上当时驻守边防的宋将范雍(注:此范雍非彼范墉,并非是范仲淹当年的老子转世投胎)无能,宋朝军队兵败如山倒,宋仁宗和文武大臣讨论来讨论去,商量了三天三夜,最后一致决定还是只能把范仲淹派到前线去,他们深深知道,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也许只有炒作才可以救大宋。

  范仲淹果然不愧是当时一等一的炒作高手,他十分懂得炒作在行军打仗中的无与伦比的重要性。范仲淹这时想到的是,即使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尽快把宋军低迷的士气给炒起来。“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何况范仲淹是要比秀才身份高很多倍的名留千古的炒作大师!范仲淹虽然人在边境上率领千军万马,却依然坚持每天至少上网一小时以关注国内一切大事小事大小事的好习惯(张一一先生按:《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就是这样来的),范仲淹这天从某不起眼的文学论坛上看到一帖子,触目惊心,赫然是民间的一些草根学者联合各大高校的专家教授们,正在编纂一部势必影响八九不离十代人的巨著——《幼学》。范仲淹又从宫内的眼线处打听到,宋仁宗还有意把这本书定为全国儿童的启蒙读物——作为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材。诸君试想,我们的炒作大师范仲淹,又怎会放过这样的天赐良机呢?

  范仲淹把家里所有的私房钱全部取了出来,又找正在甘肃泾州当市长的同学滕子京借了一万两银子(滕子京泾州任上下落不明的公款出处在此),上下活动,终于把《幼学》编委会的编委一一买通,根本还没有打过几仗的白面书生范仲淹,赫然便堂而皇之的登上《幼学.武将篇》的显眼位置,“楚霸王江东有八千子弟,范希文胸中有百万甲兵”,仅仅在开篇的“韩柳欧苏,固文人之最著;起翦颇牧,固武将之多奇”之后。(“希文”是范仲淹的字)

  《幼学》不但把范仲淹和“力拔山兮气盖世”为万人敌的西楚霸王项羽相提并论,还虚假报道他“胸中有雄兵百万”,比“武圣人”关云长在一代枭雄曹操面前不遗余力为张飞炒作“吾弟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易于探囊取物”还要夸张一千零一倍。范仲淹这次的炒作效果,简直连在大宋春节联欢晚会不惜血本一掷千金的“标王”们都没得比。

  果不其然,范仲淹被最权威的官方读物《幼学》评为“中国古今10大名将”之后,全国几千万小学生朝夕朗诵,那个气场确实吓人,宋朝军队顿时士气高涨,西夏军队的气焰立马矮了半截,江湖上盛开着各种美丽或不太美丽的传说,西夏军营人心惶惶乱成了一锅粥,因为他们都听说范仲淹是“二郎神”杨戬转世投胎,奉玉皇大帝之命下凡来剿灭他们,范仲淹不但每顿要吃1000个包子2000个饺子喝3000斤牛奶,还有三头六臂七十二般变化,范仲淹3岁时便曾赤手空拳轻松打死九头疯牛和两只老虎,全然不费九牛二虎之力……

  通过范仲淹这番巧妙地炒作,西夏士兵心目中业已形成一个共识,根本无须宋朝军队作战,只需范仲淹一个人出马,便可以立马轻松结束战斗……西夏国王赵元昊深夜巡视军营,分明听到士兵们还在床上窃窃私语“今小范老子(范仲淹)胸中有数百万甲兵,不比那老范老子(范雍)可欺也,咱家上有八十岁的老母,下有未满月的娃娃,还是保命要紧,赶明儿还是阵前抽个机会溜之大吉算了……”正所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一个“惊”字,不战而屈人之兵,便一语道出了炒作的诸般妙处。范仲淹这“炒作学”一代宗师的地位,至此已是名彪青史。赵元昊能在乱世之中当上西夏王,料不是白给的主儿,分明也是一位识时务的人中俊杰,此时已明白大势已去,深知自己远非炒作大师范仲淹的对手,于是乎不得不退避三舍,与大宋朝签订城下之盟,于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正式与宋朝讲和,宋夏之间又重新恢复了和平,伤痕累累千疮百孔的北宋王朝,得以在炒作大师范仲淹的庇护下,继续地苟延残喘。

  当然,范仲淹一生炒作事业上最为光辉的事迹,应当还数他居然可以把一篇托名的《岳阳楼记》,炒得在1000年以后人们还念念不忘津津乐道,这就是比较高深的学问了。滕子京深深懂得“炒作才是硬道理”的哲学,知道只有炒作大师范仲淹才有办法帮他名垂千古,这便是他当初选择把《岳阳楼记》托名范仲淹,而不是名气更大、位置也更高的欧阳修和晏殊等人的,最为重要的理由。

  其实,《岳阳楼记》中可能也有一两句是范仲淹自己另外加的,那分明就是最后的一句“微斯人,吾谁与归”——那是范仲淹感叹他的炒作术独步天下,在当时竟没有一个人能望其项背、可以达到他千分之一的水平,范仲淹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寂寞难耐,文由心生,不觉抒发出内心深处那种无尽的苍凉和孤独。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子英 回复 悄悄话 真抱歉,这都是什么老师在说历史啊

开了眼界,有劳了

问个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