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钢琴协奏曲名曲《黄河》赏析

(2015-11-28 18:29:36) 下一个

钢琴协奏曲名曲《黄河》赏析
 

    创作背景

    钢琴协奏曲《黄河》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钢琴协奏曲之一,它以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中的主要曲调作为各乐章的主体旋律基础,但乐曲发挥了钢琴协奏曲的表现特长,从新的角度阐发了原作的精神气概,从而赋予了它更新的艺术特色。

     此协奏曲产生于文革时期。1969年2月,中央乐团钢琴演奏家殷承宗受命组建《黄河》创作组,与储望华、盛礼洪、许裴星、石叔城、刘庄等音乐家讨论创作方案,并于当年初夏完成了第一稿,试奏时请了李德伦、严良堃、杜鸣心和中央乐团各声部长共十余人来听,由殷承宗担任钢琴独奏,储望华担任第二钢琴(即乐队部分)协奏。从 1969 年 8 月到 12 月,在完成了酝酿方案、体验生活、群众集体讨论以及对第一稿修正的认同之后,进入了整体运作的第二阶段,即创作执笔阶段。作品由殷承宗、储望华、刘庄、盛礼洪四人负责执笔,日夜奋战。乐曲中的每一个音符,都可以追溯到它之前的初衷,落笔,定稿。创作室内抽屉、纸篓中数百上千张被废弃的旧稿谱纸……有集体智慧的凝聚,更有创作者们的汲取、筛选及提炼的功夫。为了写好《黄河》协奏曲,殷承宗等亲自去黄河体验生活。如《黄河》第一乐章表现陕西、山西交界处壶口黄河千丈瀑布的壮观气势,第二乐章写黄河的九曲连环,殷承宗等就爬到高原上去俯瞰黄河,切身体会它的恢弘气度。为了写好黄河船夫曲,他们就去当船夫,听老船夫讲抗战的故事。

     1970年,定稿了的《黄河钢琴协奏曲》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小礼堂审查演出,由殷承宗担任钢琴独奏,李德伦指挥中央乐团协奏。演出效果甚好。乐曲刚完,周恩来激动地喊道:“冼星海复活了!”。在此后的音乐舞台上,中外有许多著名钢琴家和交响乐团都演奏过这部作品,视之为中国最成功的钢琴音乐巨作之一。

    作品分析

     自《黄河钢琴协奏曲》问世,不少钢琴家都演奏过它,包括殷承宗,Daniel Epstein,李名强,孔祥东,李坚,石叔诚,许忠,李云迪,郎朗等等。作为本曲的主创人,殷承宗的演奏诠释无人能超越;而由殷承宗钢琴演奏、李德伦指挥的中央乐团1970年首演版本最具震撼力,尽管由于年代问题,录音质量欠佳。这里就以这一版本为参照,来剖析欣赏这部协奏曲。
 

       《黄河》打破了西洋协奏曲必须由三个乐章组成的形式,而是由四个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音乐起止:00:40--04:00)。本乐章是由同名大合唱的同名乐章歌曲原形改编创作的,音乐材料的运用均来自原大合唱第一乐章,次序也基本按原“黄河船夫曲”进行安排。它表现了船工们万众一心、同狂风巨浪搏斗的顽强场面,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斗争的民族精神。该乐章为回旋曲式结构,既A、B、A1、(B+C)、A2、D、A3的结构,由单一调性D宫调一气呵成。总体上属于急速而有力的快板乐章,运用了船工号子为主题动机,通过曲调不断变化反复进行自由发展。

 

    主部A具有引子性质,一开始便由乐队中浓密的定音鼓声和紧随其后的竖琴由弱渐强地刮奏引出原大合唱中“咳哟”一句的旋律。乐队以磅礴的气势奏出船工粗犷而悠长的呼声,其后协奏曲把原歌曲中的长时值用半音阶急速的上下进行填补起来,以表现黄河浪急汹涌的凶险场景,两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主部的第一个音乐“动机a”(00:40--00:58)。钢琴以激烈的琶音进入(华彩乐句),表现的是黄河激流汹涌澎湃的波涛(00:58--01:12)。 插部B之主题以钢琴与乐队“一领众和”的坚定有力的船工号子形式出现(01:12--01:28)。

     将主部主题变化再现的A1部,此处钢琴独奏部分带变化地呈示了原由乐队演奏的“动机a”的旋律因素,并与乐队奏出急促的“划哟”号子叠置在一起,在急促的号子由钢琴和乐队演奏后,乐队又一次重复了“动机a”船工粗犷、悠长的呼唤和半音阶上下进行所刻画的黄河奔涌的形象,强化了船工与黄河搏斗的情景(01:28--01:44)。其后,协奏曲在钢琴部分再现B部主题,并把插部主题旋律提高了八度,以双手和弦的形式再现,速度、力度稍有加快的同时也使情感进一步高昂(01:44--01:52)。

     弦乐急促的“划哟”的号子不再独立出现,仅与长音衬托的呼唤音型相叠置,由此不断加剧的紧张气氛逐渐将音乐推向了高潮(01:52--02:30),并过渡到更为激烈的钢琴独奏之华彩乐句2,双手快速交替由下至上的和弦进行好似描绘出行船冲过了急流险滩(02:30--02:52)。最后一个插部D部紧接着出现,舒缓而平静的主题音调先后两次分别由长笛、乐队与钢琴奏出,四小节的抒情乐段中,协奏曲再次以提高八度、加入高音音层的衬音来反复,以表明船工们看到河岸后的喜悦心情(02:52--03:34)。最后,钢琴用强烈的刮奏把音乐引回到紧张的搏斗中,A3部船工号子变得更加坚定,呼唤声也由此变得更为响亮。乐曲在船工同惊涛骇浪新一轮的搏斗高潮中结束(03:34--04:00)。
 

     第二乐章《黄河颂》(00:07--04:10):从此乐章的标题中可以得知,该乐章主要是以“颂”为重点,旨在颂扬、赞美活生生、有生命力的、既像母亲又如巨人般的黄河,通过对黄河的热情歌颂引申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博大胸怀。这个乐章属于抒情性行板乐章,在音乐素材的使用上类似前一乐章,根据原大合唱同名第二乐章稍加改编而成。它在音乐形象上是单纯的颂歌类型,其音乐的写作具有类似西方歌剧咏叹调的结构特点,运用了无再现的复二部曲式结构,并带有引子和尾声,即引子、A、B、C、D、尾声结构。整个乐章都在bB 宫调式上展开。

 

     大提琴和乐队以质朴而壮阔的气质、雄厚而缓慢的旋律开始了第二乐章《黄河颂》,把我们带入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回忆之中(00:07--01:10)。钢琴以琶音形式从低音起到高音处用浓重而有力的和弦引出了整个乐章的A 部主题,如同一个巨人站在高山之巅,俯瞰滚滚东去的黄河水。此时,金涛澎湃,掀起了万丈狂澜(01:10--02:21)。乐曲的B 部分热情歌颂、赞美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文化,从它这儿发源(02:21--02:45)。C 部分更突出了黄河一泻千里、浩浩荡荡的壮观,同时也象征了中华民族刻苦耐劳的伟大精神(02:45--03:17)。D 部分那雄伟坚定有力的和弦,描述的是觉醒的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东方(03:17--03:43)。 乐曲结尾处突然减弱变慢,如同黄河水永不停息地诉说着昨天的故事(03:43--04:10)。
 

     第三乐章《黄河愤》(00:05--06:36):相比于一、二乐章,第三乐章对于原作声乐材料加以综合使用而改编较大,其中的音乐素材,以原大合唱第四部分“黄水谣”的全部音调和第六部分“黄河怨”的部分音调穿插使用,综合而成带有引子的多段体的曲式结构,即引子、A、B、C、D、E、F、A' 结构。

 

     乐曲一开始,明朗而清彻的竹笛声吹出了陕北风格的引子,明确地点明了这是陕北的革命根据地。境界开阔而深远,展示出西北高原上阳光普照、一派明媚的景色(00:05--00:27)。钢琴模仿古筝奏出了欢快而明亮的曲调,进一步表达了陕北革命根据地人民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战斗生活(00:27--00:46)。乐曲进入A 部,这是采用《黄水谣》的主题,整个调性在bE 宫调上,描写了黄河水汹涌地流向东方,气势磅礴。描述了劳动人民在黄河岸边上开河渠、筑防堤,把千里河东变成平壤,这里土地肥美、麦苗嫩绿、豆花散发出清香的味道,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人民安居乐业(00:46--02:12)。突然钢琴经过一个上行的音阶式音型,引出了悲愤的和弦,乐曲进入B部分。乐队中的铜管吹出了阴沉的阻塞音,这是日寇的铁蹄践踏着祖国的河山,百姓惨遭蹂躏和摧残,人们四处逃亡,流离失所,一片凄凉(02:12--04:32)。在乐曲的D 部分,《黄河怨》中一个妇女凄惨的呼叫声出现了。此时,调性也变成了B 宫调。她在诉怨满腔的仇恨,控诉日本鬼子的劣行(04:32--05:08)。在乐曲的E 部中,调性又变成了bB 宫调,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钢琴独奏,表现了人民群众化悲痛为力量,向日寇进行斗争的坚强决心(05:08--05:57)。最后,乐曲又回到A 部《黄水谣》的曲调,好似汹涌奔腾的黄河水仍湍流不息地向东奔去,诉说着许多英雄故事(05:57--06:36)。
 

     第四乐章《保卫黄河》(00:05--06:03):第四乐章是极富战斗性的快板乐章,它承载着第三乐章末尾悲愤至极的情绪,并且使这种愤恨的情感得以延续,进一步化作了战斗的动力,从而将整部协奏曲推向了高潮。此乐章是有插部的变奏曲式。又称“主题与变奏”,是乐曲的形式之一。先奏出一个自然段落的主题,继而又出现一系列的主题变形( 即变奏) ,使得主题通过多次不同的变奏而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变奏中,通过改变旋律、变换和声或变换节奏、调式、调性及织体等手法来说明保卫黄河战斗的深入。它的结构是由引子、主题、九次变奏和Ⅵ 次插部组成的。此乐章是原《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七首《保卫黄河》和第八首《怒吼吧! 黄河》改编而成的,这是整部作品的重点乐章,体现了层层深入的斗敌方法。

 

    《保卫黄河》引子部分,由铜管乐在C 宫调上奏出了庄严而嘹亮的富有战斗性的号角声,木管组伴以两次上行音阶,推出了《东方红》的音调,此时弦乐组也加入了旋律层,声音嘹亮、雄伟,它代表毛泽东和共产党发出的战斗号令,号召全国人民组织起来,武装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夺取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00:05--00:21)。接着,钢琴坚定有力的八度向上冲击的一段独奏,形成巨大的战斗力(00:21--00:33)。随即双手以快速的半音阶引出了节奏鲜明的音调(00:33--00:45),乐曲同时变成了A 宫调,生动地刻画了广大抗日军民在毛泽东、党中央的战斗号召下,紧急动员起来的宏伟场面,烘托出明快而果敢的《保卫黄河》的主题,如同抗日军民团结一致,迈着刚毅而坚定的步伐,雄赳赳气昂昂地奔赴抗日的战场(00:45--01:13)。接下来是将这个单一主题加以变换,调性也变换频繁,使音乐展现出不同的层次,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来歌颂人民战争。音乐主题经钢琴变奏(01:13--01:29),到小提琴变奏(01:29--01:45),钢琴和小提琴渐强的轮奏(01:45--02:12),直到钢琴和乐队威武雄壮地强奏(02:12--02:49),表现人民武装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音乐中有时如同战马驰骋、战士英勇杀敌;有时像行军队伍由远而近,夹杂着风声,那急速的马蹄声表现出战斗进入到白热化的地步(02:49--03:45)。音乐在一浪高过一浪的上升进行着,钢琴运用上下翻腾的音流、震音,连续的和弦烘托出一幅壮丽的人民战争图画(03:45--04:31)。在乐曲的最后部分了推出了庄严、雄伟的《东方红》、《国际歌》以及大合唱《怒吼吧,黄河》旋律,表明了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取得了完全胜利,同时也向全世界宣布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04:31--06:03)。
 

     殷承宗简介

     殷承宗(1941年-),著名钢琴家,《黄河钢琴协奏曲》的主创人殷承宗,十二岁以第一名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 ,1959年获得维也纳第七届世界青年和平友谊节钢琴比赛金质奖。1962年获得“莫斯科第二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大赛”亚军。1965年殷承宗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任中国中央乐团首席钢琴演奏家。

     文革中,江青委约把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改编成钢琴协奏曲”。殷承宗找了一些音乐学院学生一起商量,为此成立了一个创作小组。有殷承宗,储望华,盛礼洪三人,加上殷承宗的学生许斐星做秘书,还有一位军代表共五人去黄河沿岸体验生活。经过近一年的创作过程,于一九六九年年底完成了全曲的创作。一九七〇年二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审查钢琴协奏曲“黄河”,乐曲刚完,周恩来激动地喊道:“冼星海复活了!”

     文革结束后,被作为“四人帮在中央乐团的代表”,受到四年政治审查。一九八三年三月,殷承宗带了他五岁的女儿去了美国,开始新的艰苦创业的历程。同年秋天在“卡内基音乐厅”首度举行个人钢琴独奏会,随后在美国、加拿大各大城市演出。一九九三年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之际,文化部与中央电视台多次派人与殷承宗联系,恳请他回国为中央电视台三十五周年台庆演出钢琴协奏曲“黄河”。于是,出国十年之后的殷承宗受到贵宾般的礼遇被邀请回国,再次演出“黄河”。自一九九三年以后,殷承宗经常回国,几乎每年都回国两三次。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