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caizane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混在北京空军的日子 (一):离家

(2020-08-10 11:06:13) 下一个

混在北京空军的日子

蔡铮
 

离家

八五年十月我穿上新军装离开家时父亲送到村口,在我身上摸了好半天。我一下跳开,走了好远回头看,父亲还弓背站在那儿。

我一直想当兵,可能是因为看多了打仗的电影,渴望那种雄式的生死悲壮,也可能是我们那儿出了那么多将军,也想去试试运气,再或者是因为打小做梦就老打枪,扣了扳机,枪老打不响,想抱杆打得响的真枪过足瘾。我是在大学毕业回家务农一年后以农民身份入伍的,费了一番周折,穿上军装时激动得有点糊涂。

去镇上中学操场集合,操场上有个锣鼓什么的敲得人心乱。很多人来看热闹。大哥有嘱咐不完的话,我们列好队,他还挤到我身后来再多嘱咐两句。乡人武部邓部长一脸笑,跟在哥身边。他说我文武双全,比老一代强,更有希望当将军。文就不说了,武嘛,就是我能赤手空拳打倒一头大象般的水牛。其实打倒一头气势汹汹的水牛很简单:抓住牛鼻和牛角尖,把牛头朝天扭,让牛看天,拖带它朝前走。牛一扭头望天就发晕,四脚打架,走几步就轰的倒下了。我当然没告诉别人这秘密,所以我的武功远近闻名,闻名得让我自己害怕。老邓叮嘱我当了大官别忘了他。我说当然不会,没有他我不可能入伍。

接下来列队,三排,我站第一排第一位,向我看齐,大家怎么也看不齐。同乡多是初中毕业,很多在家犁田打耙有些年头了。不等人看齐,区人武部长就开始训话。少不了为红安人民争光,争取立功受奖当将军之类。最后说蔡铮汽笔冲盖(弃笔从戎),是大家学习的榜样。接着要我代表新兵发言。我只好站到前面,说了几句为家乡人民争光,请父老乡亲放心的话。接兵的也说了几句,然后几辆大巴开进来。上车前我去街边厕所,看到个灰脸的小伙子,原是我卖谷时劈面打了一拳的。他很蔫,好像挨了我一拳后就失了元气,再也没复元。他见我一身军装,愣了一愣。我忙说:对不起,那天是我不是。他啊啊不知应对。我慌忙逃了,心里跳跳的。

一会我们上了车。车子开动,县城来的几辆大巴也在暂停后跟在我们后面出发了。几辆崭新的大巴浩浩荡荡。车子走过我高中时常跑步的那段公路,路两边的人都抬头看。路边的树,那高悬的渡桥,一会就过去了。这时忽然有点悲壮感。

下午到了汉口兵站。吃饭是八人一桌,都站着吃。一桌四个菜,有个肉菜。馒头米饭随便吃。我比较客气,还没动几筷,老乡们就风卷残云,把菜盘刮光了。旁边桌上是一帮女兵,陆军制服,十七八岁的姑娘,穿着崭新军服,更是俏丽,让我血流加快。姑娘们叽叽喳喳,那最好吃的肉菜还没顾得吃。一个姑娘还不时朝我们这边睃,她眼睛明亮。那一睃就让我恨不得把自己平地拔高两尺。老乡见菜没了就东张西望,看别人桌上的菜下饭。我说这太不公平,现在我们是去保家卫国,要按需分配。他们说你敢去把那女兵桌上的菜抢来?我说看我的吧,说完离开桌子。老乡们便都张了嘴盯着我,看我如何去抢夺女兵桌上的菜。

我拦住一个戴白帽的服务员,说我们菜没了,能不能再上几盘,说完看那明亮的女兵,正好碰上她看过来,我们的目光好像碰上了,我心颤不已。那服务员听了我的话,吓跑了,一会带来个年长的。年长的问我要什么,我说我们是红安来的,菜不够吃,要是可以,就请重上一道,要是不行就不麻烦了。那人看看,笑了,走开。一会那服务员就又送上四盘菜。同乡们见我获得胜利,都眉开眼笑。我只希望那姑娘看到我是这桌上的头。

兵站里全是光板床,我们铺开刚发的被子,两人一床睡下。第二天早饭后就列队上北上的火车。同乡汉平的父亲在汉口做饭,赶来送汉平。老人胖矮,见了我塞给我一块饼干。他嘱咐我们相互照顾,说着从肩上拉下白毛巾,扯住我衣襟,擦上头的一点油污。老人眼里窝了泪,汉平却催他走开。一会我们上了火车。火车开动,汉平父亲站在他哥哥身边,在用那给我擦油污的毛巾揩泪。我忽然想到父亲,心里一阵抽动。

未完待续

选自蔡铮《生命的走向》。《生命的走向》已上线微信读书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1)
评论
红茶遇上卡布奇诺 回复 悄悄话 确实有点搞不清背景
曾在庄里 回复 悄悄话 而且即使参军,有专科文凭,也应该是军官。
曾在庄里 回复 悄悄话 不知道背后有什么原因。八五年毕业,师专英语毕业,进县中学毫无问题。想回乡务农当地教育局也不会让。
jun100 回复 悄悄话 https://weread.qq.com/web/reader/bee325b071e8ed24bee3c17kc81322c012c81e728d9d180
..."蔡铮的经历有些传奇。他的家乡红安是中国贫困之地,革命造反之乡。作为农民的儿子,饥饿贫穷,父母没有文化,加之社会动乱,他便“野”在那儿。好在他聪明,考上了师专读英文,也就是那时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毕业,他自愿回乡务农;养鸡,鸡却死个精光;不甘心,就闯去当兵。因为会英文,调到一所军校当教员。孤独、寂寞,与世隔绝,但却有了清净和时间,于是有了一段很好的创作。他的写作,主要也就是那几年。之后,他回老家种地,又去代课,又去读书。九四年中国现代史研究生毕业,他放弃读博、出国的念头,谋职北京准备发愤写小说。但无人赏识,也无处发表作品,生活亦无着落,最后还是出走,来了美国。又读书,又寻职,现在有了工作,也有了女儿,但他仍然不安,时时想辞职,去写他的小说。有一天,他或许会出走,突然跑回红安。写作始终像恶魔一样追随他,但他终也未能成一个职业作家,甚至没能发表作品。"...2001年
少壮军人 回复 悄悄话 84年大学毕业务农一年,不管是小说还是回忆录都缺乏时间的真实性。当时大学生奇缺,都是抢着要,怎么可能回乡务农?除非有其它原因。如果发生在2010年以后却有可能。
鲁钝 回复 悄悄话 博主读的是专科学校,不是大学,不过仍然蛮奇怪的,那时英语人才很缺的。
aussie-2 回复 悄悄话 搞错了10年。笔误?
雪狗2014 回复 悄悄话 奇怪
dingc2008 回复 悄悄话 确实有点怪异,大学毕业当时属紧俏人才,国家包分配,有回乡务农的吗?这一点太不真实了。
田间地垄 回复 悄悄话 写的不错,但不知这是小说还是回忆录?80级,84年大学毕业,那时候有大学毕业回乡务农的吗?长见识了
HBW 回复 悄悄话 写得好。

“在大学毕业回家务农一年后以农民身份入伍的”。 八五年大学毕业可是包分配得啊!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