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 孔子与学生子贡的故事

(2016-04-08 13:12:48) 下一个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出生于公元前520年,小孔子31岁,是孔子学生中“言语”科的高才生。

子贡是孔子学生中最聪明的一位,是孔子学生中最富有的一位,是孔子学生中外交能力最强的一位,是孔子学生中成就最高的一位,也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之一。

子贡很聪明,同时又非常勤学好问。自从来到孔子那里求学读书后,几乎与孔子形影不离,一遇到问题立马请教孔子。一次,子贡接连问了孔子一连串的问题,孔子都不厌其烦地一一回答。子贡问孔子:“老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呀?”孔子告诉他:“先做后说,先履行自己所要说的,然后再说。”(论语为政第二: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明白,老师这是针对自己喜欢吹牛而有时说得到做不到的毛病而对自己提出的告诫,子贡把老师的话牢牢地记在了心里。接着,子贡又问道:“老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仁者呢?”孔子告诉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住在这个国家,就要敬奉那些有贤德的官长,结交那些有仁德的‘士’人。”(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居是(2)邦也,事(3)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子贡紧接着问道:“老师,那怎样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士’呢?”孔子捋一捋胡须,微笑着看一看子贡,说:“对自己的行为举止保持廉耻之心,出使四方各国不辱没国君的使命,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士’了。” 子贡又问道:“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告诉他:“宗族中都称赞他孝顺父母,乡里都称赞他敬爱兄长。”“请问再次一等的?”子贡继续问。孔子告诉他:“言必行,行必果。虽然不免有点固执粗俗的小人习气,但也勉强可以称得上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又问:“老师,现在在官场上混的那些人怎么样?他们可以称得上‘士’么?”孔子不屑一顾地冷笑道:“噫!心胸狭隘、见识短浅的一群势利小人,算得了什么?”子贡给老师倒上一杯开水,继续请教老师:“老师,管仲这个人怎么样?他不能算一个仁者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但不以身殉难,反而做了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一统天下,并使天下得以匡正,老百姓至今还享受到他的恩泽。没有管仲,我恐怕我们到现在还是披头散发、衣不蔽体呀!他为什么要像那些普通老百姓那样恪守所谓的诚信,在沟渠中自杀而没有人知道呢?”子贡点点头,继续问道:“老师,孔文子凭什么被封为‘文’的谥号呢?”孔子告诉子贡:“孔文子聪敏而且爱好学习,又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感到羞耻,所以被封为‘文’的谥号。”子贡继续问道:“老师,假如有一个人能够对老百姓广施恩惠,并且能普济众生,这样的人能称得上‘仁’吗?”孔子说:“这何止是‘仁’!那一定是‘圣’了!就连尧和舜大概也难以做到。所谓‘仁’,就是自己想要有所建树,就帮助别人也有所建树;自己想要有所发展,就帮助别人也有所发展。从自己最容易做的事情做起,从现在做起,可以说是实施‘仁’的途径和方法了。”子贡对老师这个说法不以为然,说:“我不想别人强加于我,我也不想强加给别人。”(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孔子十分严肃地告诉子贡:“阿赐呀,这不是你所能做得到的。”子贡知道自己说错话了,脸一下红到了耳根。过了一会儿,子贡又问道:“老师,乡里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不行。”子贡继续问:“乡里人都厌恶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回答:“也不行。比不上乡里的好人喜欢他,乡里的坏人厌恶他。”子贡又问道:“老师,君子也有所憎恶吗?”孔子告诉子贡:“有所憎恶:憎恶到处宣扬别人不是的人,憎恶做人下属却诽谤上司的人,憎恶鲁莽而不懂礼节的人,憎恶独断专行而又刚愎自用的人。”孔子问子贡:“阿赐,你也有所憎恶吗?”“我憎恶剽窃别人劳动成果而自以为聪明的人,憎恶毫不谦虚而自以为勇敢的人,憎恶喜欢揭人隐私而自以为直率的人。”子贡回答说。子贡问了一大堆问题,从孔子的回答中明白了很多道理,他看到老师也累了,于是,停止了提问,扶老师回去休息,自己又去跟同学玩去了

 过了一段时间,子贡又有一大堆疑问需要向老师请教,于是,他又跑到孔子那里:“老师,贫穷而不逢迎谄媚,富有而不骄矜傲慢,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比不上那些即使贫穷却安贫乐道,虽然富有却爱好礼制的人。”听老师说完,子贡若有所悟地跟老师说:“《诗经》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高兴地说道:“阿赐呀,现在可以与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已知的,你就可以推知未知的。”子贡听孔子表扬自己,一下高兴起来,脸上洋溢着喜悦和兴奋,进而又问道:“老师,怎样与朋友相处呀?”孔子告诉他:“忠心劝告并善意引导他,如果人家不听从,那就算了,一定不要自取其辱、自找麻烦。”((论语先进第十一: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導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子贡听老师这么一说,发现自己有时候还真是自找了不少麻烦,于是牢牢地记住了老师的话。其实,老师过去就曾经批评过自己爱管别人闲事的臭毛病:“阿赐呀,你就那么好么?要是我就没有那么多闲工夫。”但当时并不以为然,现在听老师这么一说,自己终于明白了,即使是朋友,也要掌握分寸,不能自找麻烦、自取其辱。接着,子贡又问老师:“老师,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孔子告诉他:“大概就是‘恕’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继续跟子贡说:“作为君子,有三条最重要,我没有做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说:“这正是说的您自己啊!”孔子微笑着摆摆手,示意子贡继续提问,于是,子贡又问道:“老师,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呀?”孔子很高兴子贡问这样的问题,因为子贡具有这方面的才能,于是郑重其事地告诉子贡:“粮食充足,军备充分,人民信任。”子贡又问:“如果不得已要舍弃其中一项的话,在这三项中先舍弃哪一项?”孔子说:“舍弃军备。”子贡又问:“如果不得已还要在其中舍弃一项的话,在这两项中先舍弃哪一项?”孔子告诉子贡:“舍弃粮食。从古自今,人都有一死,然而,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国家就无以立足!”(论语颜渊第十二: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子贡边听老师说,便把老师的话记在笔记本上。子贡知道老师有治国之才,但不明白老师为什么不去从政,于是,子贡问老师:“老师,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放在柜子里藏起来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买主卖掉呢?”孔子呵呵一笑:“卖掉它!卖掉它!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买主哩。”子贡听老师这么说,高兴得手舞足蹈。

过了很久,孔子也没有找到识货的买主。于是,只好周游列国。在周游列国过程中,子贡与颜渊、子路等一大帮同学,始终不离孔子左右。然而,公元前492年,孔子与弟子们到陈国去的时候,由于遭遇司马桓魋的刁难和追杀,孔子只好乔装打扮,微服私行,与弟子们约定在郑国的都城新郑会合,到达新郑后,子贡他们怎么也找不着孔子,孔子也找不到子贡他们,孔子就只好一个人站在郑国都城东门的城墙脚下,等待弟子们来找他。正在子贡他们急得团团转的时候,有一个郑国人跟子贡说:“东门的城墙脚下站着一个人,他脑门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但自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疲惫不堪的样子,像一条无家可归的狗。”子贡知道这肯定是孔子,于是带领同学们赶紧赶到东门,果然看到孔子在那里东张西望,当子贡把刚才听到的话告诉孔子时,孔子高兴地笑道:“长相如何是次要的,倒是说我像一条无家可归的狗,是这样的,是这样的。”

周游列国14年,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推行孔子的政治主张,公元前484年,孔子与弟子们又重新回到了鲁国。回到鲁国后,孔子有点心灰意懒,对子贡说:“我不想说话了。”子贡着急道:“您若不说话,那我们怎么传述呢?”孔子说:“天说话了么?一年四季依然运行,世间万物照样生长,天说话了么?”孔子又不无感叹地对子贡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子贡问他:“为什么没有人了解您呀?”孔子叹口气,说:“不怨恨天,不怪罪人,下学人事而上达天理,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了。”说感叹归感叹,说心灰意懒归心灰意懒,当鲁国遭遇外国侵略的时候,孔子还是义不容辞地挺身而出。公元前482年,也就是孔子他们回到鲁国的第二年,齐国的权臣田常想要在国内专权,于是选择了相对弱小的鲁国作为侵略对象,正当鲁国面临强敌遭遇不测而鲁国上下束手无策的时候,孔子召集弟子们,对他们说:“现在我们国家正遭遇强敌,危在旦夕,你们没有人站出来想想办法?”子路自告奋勇站起来请求出战,孔子没有答应,叫子路坐下。子张、公孙龙等也纷纷站起来请缨,孔子同样没有答应。当子贡站起来请求出使齐国的时候,孔子高兴地说:“好!好!鲁国有救了!”后来,“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司马迁)。

公元前479年,孔子一下病倒了,子贡去看望他,孔子正住着拐杖在门前无拘无束地走来走去,子贡赶紧走上去扶住老师,孔子说:“阿赐呀,你怎么这么晚才来看我呀?”没等子贡解释,孔子又长叹一声,说:“泰山快要坍塌了么!顶梁柱快要折断了么!圣哲之人快要死了么!”说完后泪流满面,子贡很想安慰安慰老师,但没等子贡开口,孔子又说道:“天下失道已经很久了,可惜没有人相信我的主张。夏朝的人是从东边的阶梯出殡的,周朝的人是从西边的阶梯出殡的,殷人是从两柱之间出殡的,我昨晚梦见我坐在两柱之间受人祭拜,这说明我是殷的后人。”子贡很想宽慰宽慰老师,但此时也不知说什么好。七天之后,孔子去世。

孔子去世后,子贡等弟子万分悲恸,子贡在孔子的坟头盖了个茅草棚,在那里守孝整整六年。

http://www.jydoc.com/article/472056.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