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河文明和大河社会的定义与区别及试论中国远古文明并非大河文明

(2009-07-20 11:43:29) 下一个
人类早期文明中:尼罗河文明,两河(底格里斯河和
幼发拉底河)文明,及印度河文明,都以大河为摇篮
诞生。

但并非所有的大河都会成为文明的诞生地。也并非所
有靠近大河的文明都是大河文明。

大河文明的诞生有其特定条件。尼罗河,两河流域,
和印度河流域,本身在气候环境下都是干旱的地区。
水资源和灌溉,完全要靠外部流入的大河。所以早期
的人类,在这类地区,不得不聚集在河边,并建造较
复杂的灌溉系统。聚居和建造灌溉系统,促进了交流
和合作,催生了早期文明。干旱这个不利条件,反而
促成了文明的形成。这类在干旱地区依大河形成的文
明,称为大河文明。

大河给人类带来的主要益处有水资源(灌溉及生活用
水,等等),和运输。在文明未形成和初形成阶段,
人类的活动还处于很低的水平,并没有太多的运输。
大河对大河文明的帮助,一开始主要是水资源。文明
起来后,才利用河来运输。

在非干旱地区,大河不一定能孕育大河文明。以四条
大河为例子:亚马逊河,密西西比河,长江都不在干
旱地区。亚马逊河,密西西比河明显没有产生象尼罗
河两河和印度河那样的早期文明。与尼罗河不同。

尼罗河虽然是条大河,其水量却远远小于其他三条大
河:亚马逊河,密西西比河,和长江。而且其中下游
在干旱地区,连一条支流都没有。

干旱地区的河边,既有水源,又需要建造较复杂的灌
溉系统,因此促成了早期的文明。尼罗河,两河流域,
和印度河流域,都是如此。

长江地区有早期文明活动,但因为不缺水,开始并非
直接在长江边。很长时间里,也没有建造复杂灌溉系
统的需要,因此没有形成早期的大河文明。长江边的
文明的成熟,要到春秋时期的楚,巴,吴。文明已经
起来后,运输要求大了,才慢慢变成沿河的。

这种文明已经成熟后,才沿河形成的文明社会,可以
定义为大河社会。以便和早期的大河文明相区别。

《左传》中记述古楚先民的创业为:筚路蓝缕,以启
山林。明显一开始是依山发展,而不是依河。

按《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巴郡南郡蛮,本有
五姓:巴氏、樊氏、日覃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
落种离山。”所以,巴也起源于山。后来才发展到清
江及巫溪河流域,最后到长江边的江州(重庆)。

《史记·吴泰伯世家》记载:“泰伯之奔荆蛮,自号句
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泰伯”。
所以吴国起源于西周的贵族。而且吴国中心一直不在
长江边,而在太湖边。原因就是不缺水,到处都是水。

而有学者考证吴的历史与有虞氏南迁有关。史书上有
记载的虞舜“南巡狩”,并根据“舜服厥弟,终然有
害;何肆犬体,而厥身不为败?吴获迄古,南岳是指,
孰斯去斯,得两男子?”,认为舜的两子封在吴。这里
的古南岳,不是衡山而是江淮之间的霍山(上述资料
来自wikipedia)。按这种说法,吴也起源于山。

所以后来长江边上占主流的巴,楚,吴,都并不起源
在长江边。很可能都源于山。

这种发源于外部地区,后来因需要大河的运输之便,
而迁移到大河边的人类社会,明显不同于干旱地区大
河作为摇篮的大河文明。这种后来迁移到大河的大河
社会,跟留在原居地继续发展的族群,没有太大的区
别。不是独立的文明,而只称为大河社会。

巴,楚,吴,跟夏商周的遗民,区别并不是很大。

长江文化,起源于巴,楚,吴。经过三国时期的蜀吴
联盟,到东晋南北朝时期,形成比较统一的长江社会
系统。

亚马逊河和密西西比河,在近代也形成了以外来移民
主导的大河文化。周围地区也不缺水,主要是利用大
河的运输之便。不过时间上比长江文化的形成要晚一
些。

中国的另一条大河黄河,常被人误为中国的母亲河。
这实际上是错误套用尼罗河,两河,和印度河大河
文明的情况。

实际上中国远古时期,北方的农业社会,并不缺水。
中国北方缺水是后来人口密度过大,过度种植引起
水土流失而造成的。《孟子·滕文公上》还有记载
是“草木畅茂,禽兽繁殖”。

在远古的中国北方,水其实是太多了,而不是太少
了。所以中国早期文明中,大禹治水是重要的事件。
只有把多余的水排掉,才能发展。这就是大禹的疏
导。

因为水太多,黄河不但不是母亲河,而是害河。有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唯一受益的河套
地区,还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发源地。

事实上中国中古时期北方文明的标志是中原,而不
是黄河。人们散居在中原附近,而不是聚居在黄河
边。

而治水成功以前,中原的平地还不适合居住,中国
人的先祖,其实是住在山上的。

巴,楚,吴是这样。南方的百越,百濮也是这样。

而北方远古居民也住高地上。考古学家的经验,在
北方的平原上,发现高起的台地,往往是远古的遗
址。只有治水成功后,才移居平地。

所以,在中国远古,由于水太多了,而不是太少了,
人类主要居住高台地,而不是河道边。中国远古文
明,起源于台地文明,而不是大河文明。后来才移
居平地和河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不过蚂蚁 回复 悄悄话 除了起源上,处于对河水的需要与否,大河文明和非大河文明在文化上和群体心态上到底有什么区别,有兴趣听您讲述。
微量元素 回复 悄悄话 补充一点古代黄河和中原的地理情况:古代中原实际上有大片
的湖泽。

地质史演变考证,黄河属于较为年轻的河流,约在距今
115万年前的晚更新世,黄河流域还只有一些互不联通的
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和袭
夺,经历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后,各湖盆间逐渐联通,形
成黄河水系的雏形。距今约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
黄河才逐步演变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以上资料来自wikipedia)

所以,由于中原特殊的地理情况,黄河水系的出海口非常
不畅通。一开始黄河流域是些内陆水系,形成大片的湖泊
和沼泽。到距今约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才有出海口。

在中国远古文明的早期,公元前3000-2000年间,中原一带
还有雷夏泽、大野泽等大量的湖泊存在。

大禹治水后,水才慢慢被排掉。人们才从高地移居平地。

实际上黄河的出海口不畅,一直没有彻底解决。据记载,
在1946年前的二千五百四十年间,黄河受到近1593次氾
滥威胁,而因氾滥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

出海口不畅,又跟中原的地形特点有关。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