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的博克

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感悟,与读者分享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云南游: 走近泸沽湖的走婚民族

(2013-01-27 19:19:21) 下一个
现居住在滇川交界的泸沽湖地区的摩梭人还不是一个民族,由官方归入纳西民族和蒙古民族,但是摩梭人自己却盼望着有一天被承认为第57个少数民族。
其实从摩梭人的相貌特征上看,还真是和蒙古族有些相像。


• 导游

从丽江去泸沽湖的导游是个二十出头的普米族小伙子,叫白马。不像前几个白族、纳西族、藏族的导游那样可以滔滔不绝地讲解当地民俗风情,白马简单地介绍了一些之后就显得没词儿了,然后就是给大家唱歌、教大家唱歌,反复地教、唱之后还是有若干个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全车的人就只好吃零食、打盹,打盹后再吃零食。

对于摩梭人的进一步了解是在后来的摩梭人家访时,接待我们的是这个家里的二姑娘。二姑娘聪明漂亮、口齿伶俐,讲起话来既温文尔雅又反应敏捷,她说她家是村里的七大望族之一,所以村长安排她家来接待游客。

游客们自然好奇摩梭人家望族的标志,二姑娘说一是家里出了一位喇嘛 - 她的大哥;二是家里出了一位读书人–她的二哥,现就读于美国的耶鲁大学。
初中毕业后的二姑娘自己仍在务农。
以二姑娘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处事待人的淡定自如,我问二姑娘没有考虑去做导游吗?二姑娘笑了笑未置可否。

后来在车上我提起了这个给我印象深刻的二姑娘,导游白马说,她家是望族?我家才是泸沽湖的第一大望族呢?
“愿闻其详 ”,白马的话引起了我的兴趣,或许我会由此听到比耶鲁更令人起敬的故事呢。白马用了个通俗的比喻,“在你们北京胡锦涛的车牌号是001吧?(我一无所知)在泸沽湖我家的车牌号就是001。”

我们在路上碰到的另外一辆旅游车的导游是白马的哥哥,兄弟俩长得象是孪生双胞胎。来时的好奇为什么我们的导游不是摩梭人呢似乎有了答案。

 

我母亲与二姑娘的合影,素白百褶长裙是典型的摩梭女子着装


据说“摩梭”人以前是“
摸缩”二字,所以时有见到“摸民族"的自称


• 走婚

听二姑娘介绍摩梭人居家、住宅、花楼、经楼等风俗习惯时,自然就问到了游人们最感兴趣的话题 – 走婚。

二姑娘说摩梭人的篝火晚会,传统意义上是通过男女对歌或是围绕着篝火跳舞而彼此结识,在晚会上男子要是看上了哪位姑娘,就去抠她的手心,而女子如果同样有意的话,会有所表示。然后双方约定夜晚幽会的暗号,大部分是学虫鸣鸟叫或是猫狗动物叫,男子晚上到姑娘的花楼里来要爬窗户“摸”着进去,第二天早晨一定要趁天未亮之前“缩”着出来。如果男子不会爬树爬窗户或是不趁天亮之前离开,就会被人看不起,这位姑娘家也会在人面前抬不起头来。

二姑娘还说一般男子夜晚来约会带有三样东西- 刀子、帽子、包子。包子是用来给狗行贿的,免得这些忠实的狗儿们对夜入家宅的陌生人大呼小叫;刀子则是用作“衣帽架”,把帽子挂在刀子上是对外人表示这里已经名花有主了,避免可能的误会。
我问漂亮且落落大方的二姑娘是不是已经做了某位幸运儿的阿夏?二姑娘笑着说,篝火晚会上确实有不少的男子抠她的手心,但她还没有对任何一位发出默认的信号。

摩梭人走婚的定情物之一是女子以自己亲手编织的麻布花腰带送给对方。
当我们在乘船游览泸沽湖时,看到了划船的男子腰上正好系了这样一条花腰带,便由此又聊起了走婚。“船老大”说现在的年轻人包括不是很年轻的他自己非常赞成这种暮来晨去的走婚形式,而他的父母们却没有这样的幸运。

他的父母是文革时代的年轻人,当时的红卫兵奇迹般地来到了的这个封闭的女儿国,这里的人们不知道“外边”发生了什么,但是“外边”来的人却要破除“封建习俗”,要人们领取结婚证合法地结婚,过男婚女嫁的婚姻生活。他的父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从走婚而被迫合法结婚的,而后的几十年里吵吵嚷嚷磕磕碰碰地朝暮相处在同一屋檐下。

“船老大”说没有人愿意过这种不是靠感情维系而是靠结婚证维持的“婚姻”生活,他喜欢现在这样的晚上去幽会自己的阿夏、白天住在母亲家的日子,并且遵循着摩梭人的传统 - 以舅舅的责任去抚养自己姐妹们走婚后的儿女。

 

美丽的泸沽湖


泸沽湖畔的客栈民居



• 晚宴和篝火晚会

去摩梭人家晚餐和参加篝火晚会是团游的一个自选自费活动,每位游客收费二百多元的自选活动是导游们挣提成的重头戏,游客们是否参与这些自费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游的游说本领。

由于我们是散客拼团,加之年轻的导游白马的忽悠功力尚待磨练,便有十余个团友表示不打算参加这个自费活动,对此显得束手无策的白马情急之下生硬地甩出了一句, 那样晚上你们自己住宿时出了事故我不负责。
摩擦升级,不去的团友们团结一心地坚决地表示不去了,白马和司机便走了事先准备好了的一步棋,把这些游客放在了一个前后交通不便的小乡村….  
这些团友“因祸得福”地接触了还没有商业化的当地摩梭人是后来的故事,这里且按下不表。

只说去参加晚间活动的游客们,先被安排到了村里的一户摩梭人家晚餐,这里可没有前番藏族村长家那样若大的客厅,但还是挤下了几十个人。上来的一桌十七八个菜大部分又都被端了下去,一些游客可能象我一样地吃不习惯当地的饭菜,连地方特色的野生菌、炖土鸡也不觉得味美汤鲜。女主人的敬酒献歌被一些游客的大呼小叫吵嚷声压盖过去(我们中国人有着吃饭时大声喧哗的习惯,如果回去时已经不太适应了,那你一定是假洋鬼子),晚餐活动有些喧宾夺主了。

传统的摩梭人篝火晚会上男女轻歌曼舞是摩梭人走婚的前奏,青年男女在晚会上结识自己的意中人。近年来游客们拥入泸沽湖,这种传统的篝火晚会也有了一些歌舞表演的成分,男男女女们换上传统的民族服装,围着篝火跳舞对歌,并且谁主动地站出来PK地唱上一曲之后,就将会被异性群组抬举起来抛向空中,以示喝彩鼓励。

我们去的那两日正值清明节前后,学校放假,因此我们的团大部分是在校的学生,那晚的篝火晚会上近乎疯狂了年轻人们挣抢麦克风,曲不成调地胡吼乱叫几嗓子,然后过一把被异性们抬起抛向空中的瘾,且越闹越不像话地把跳舞的当地人们挤在了一边,醉醺醺的年轻男女们自己占据了主舞场,你掐我抱地乱做一片,善良的摩梭主持人对会场的掌握全然失控。
真正为欣赏摩梭文化而来的游人和早已选好了角度架起相机的摄影发烧友们都对此大失所望。

泸沽湖秀美的风光和神秘的摩梭人走婚文化吸引着人们不远千万里地前往,然而似乎要选个良辰吉日方利出门呦。

 

村里的商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