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谷先生

学者,诗人,书画家,一级美术师。职业认证网球教练。现任“北美中红书院”主席,”中华文化交流大使“等职。号白水道人,老泉,画泉(多用于画款),西邑翁...
个人资料
尹思泉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童衍方|来楚生先生的艺风简析及给我们的启示

(2020-01-20 06:42:10) 下一个

 

 
 
 
 

来楚生(1903-1975)号然犀,浙江萧山人。诗书画印四绝。书法拙中寓巧,草书和隶篆最为人称道。

 
 

 

 
 

 

在现代艺林中,来楚生先生是一位艺术风格鲜明,身兼书、画、印三绝的艺术家。来先生逝世已近二十五年了编者注:原文作于1999年,而今应为“四十五年”),但他的艺术没有随岁月流逝而淡却,反而为更多人所接受,来先生的作品有传统功力,更有新意,有现代感,这是他艺术魅力所在。

 

 

来楚生先生在书法艺术上是一位多能高手,就书体而言,正草、隶、篆皆工,尤以草、隶冠绝一时,由于时间关系,我着重谈谈先生的篆刻艺术。

 

来楚生先生的篆刻也和他的书画艺术一样,汲汲追求自己独特的风貌和意境,来先生独特的篆刻风格,得力于秦汉古玺的古朴苍秀;汉将军印的酣畅纵逸;吴让之、吴昌硕的流利、浑厚。但他能入古而出新,自成一格。来先生的篆刻在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诸大家林立之际能另辟新径,自成面目,这是最难能可贵的。来楚生先生的篆刻布局极具轻重疏密之意,参差有致,奇趣扑人,刀法纵恣,英迈爽利,他的篆刻有几个重要的创新特点,简析如下:

 
 

 

 

 

 

一、以隶入印

 

 

 

来先生常以书画的格局入印。汉隶的结体特征,就是表现在横向上的舒展和纵向上的紧凑,笔势向两侧伸展。如他的自用印“西河同乡”,不但“河”、“乡”两字上提,下面留红;“西”、“同”的字形也紧凑而上提,两字下的留红及“河”字的末笔都具隶书意趣,这样鲜见的布局,实为先生独创。至于“楚生一字初生,又字初升”一印,则更是来先生学习木简的滥觞。

 

西河同乡

楚生一字初生,又字初升

 

 

 

二、以草入款

 

 

 

来先生的印章边款,正草隶篆均佳,但以草书款最为独特,由于先生草书已达炉火纯青之境,加上刀法纯熟,施之于石,更能平中求奇,时出新意。观其草书款,利畅爽利,宛若手书,结体常欹侧取势,抑左扬右,但稳重自然,转折则圆润爽利、奇趣盎然,他的草书款是继吴让之后最具特色的。

 

肖形印        八仙图之蓝采和

 

 

 

三、肖形印章

 

 

 

来先生的肖形印是印林中一枝瑰丽奇葩。他的肖形印题材极广,除生肖、佛像,还有花卉,草虫及故事、成语等,均笔简意赅,神态毕具。又能以汉画像之法作新民歌刻,旧瓶新酒,极富时代气息,来先生的肖形印比之古肖形印,无论在形式、内容、数量上都有所发展,有所创造。

 

肖形印

 

佛像印

 

 

 

 

四、朱文向线冲刀

 

 

 

来先生刻朱文印和肖形印时,常采用向线冲刀法,这是他的首创,也常为后学者采用,一般我们刻朱文线条时,将刀锋背着线条刻,以便把线条留下,朱文向线冲刀却把刀锋向着朱文线条冲刻下去,用这种刀法刻出的线条厚利而有自然的爆裂,灵动而有苍莽感。来楚生先生有不少自用是他艺术准则的表白如"大处落墨"、"大刀阔斧"、"跳步便出"等,诸多“大”字表明,来先生的篆刻艺术善于在大处着眼,有大家气魄。而“少则得”、“宁少许许”、“诸墨如金”则体现了他宁简勿繁,宁少勿多的艺术主张。

 

大处落墨

 

 

 
 

 

来楚生先生在艺术园地里耕耘一生,不仅留下了众多书画篆刻珍品,也给我们众多启示,简言之,有如下几点。

 

1

勤奋踏实、刻苦磨砺

来楚生先生的艺术成就,是从刻苦磨砺中得来,先生晚年,虽重病缠身,还遍临《张迁》、《礼器》、《衡方》、《曹全》《石门颂》等东汉名碑,不下数十通,先生坚信艺术的真谛是要通过不断实践出体验的。

 

2

重视传统,锐意创新

来先生的艺术风格是在长期探索中形成的。他主张要大胆创新,却又最反对率尔操觚,徒求速效,行不由径的做法,强调一步一个脚印,在传统上狠下功夫。他的书法篆刻作品有很强的现代意识,有装饰性,这是他创新的特色,他又能巧妙地掌握通感,将绘画、书法、篆刻三者糅合在一起,这也是他创新的基础。他的创新意识贯穿一生,一九七五年元旦,此时距他逝世只有十五天了,仍作诗日“元旦值生辰,顾名日间新,奈花花草草,宿墨中推陈”,创新誓言,仍铮铮有声!

 

四灵印

 

3

自爱不自贵

“自爱不自贵”是来楚生先生的常用印。同一内容,他多次镌刻。可以说“自爱不自贵”是来先生的为人准则,也是他磊落胸襟的表露,来先生珍爱自己的艺术作品,但从不把作品视为私有,无偿地将大部分作品馈赠给艺友学生,以供观摩学习。他待人诚挚,不慕荣利,对后辈的提携帮助不遗余力,在艺术上虚怀若谷,不拘囿门户之见。潘天寿先生说过“艺术性之高度,是建立在艺人品德上、天才上、学养上,而非建立在艺人题材之对象上。”在此,也可以移来作为对来先生的赞语。

自爱不自贵

 

 
 

 

原文刊载于上海书协通讯第八期(1999年12月)

撰文/童衍方

 

 
 
 

Scan with WeChat to
follow the Official Account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