栘园

没上过一天学; 没读过一本书; 没有固定的职业; 没固定的收入; 没有一栋房子; 没有一辆车子; 没有一个孩子; 没在一个城市住过十年; ......
正文

上海203的前世今生【3】

(2016-03-14 02:29:23) 下一个
上海203的前世今生 【1】

上海203的前世今生 【2】



当我时隔三十年后拿到这个相机的时候,还真的是有点激动,好多小时候的事情在心里泛了出来……



这张那个照片是我妈扫描了给我传来的,附的说明是:“六岁的儿子拍的照片”,这大概是我的第一张作品,可以看见母亲期待和鼓励的眼神。父母身后是西安大雁塔。五、六十年代西藏在北京、成都、西安、兰州都设有办事处,除北京外其它的三个办事处都设有保育院和小学,以解决在藏职工的孩子的生活和教育问题,西藏人称之“保小”,西藏军区在成都也有自己的保育院和学校,我们叫“成都八一”。说是解决在藏职工的子女教育问题,但实际上只有干部才有能力把孩子送进保小,我们保小里面县长、县委书记的孩子很多,因为他们的父母都在西藏的县里,那里根本就没有条件养育孩子,那个时候汉族干部自身的生存都是很艰难的,县长、书记下乡,到了晚上也只能圈在自己的皮大衣里,第二天早上大衣的一侧被冻在地上;没有条件做饭就吃生米,长期缺氧的人脸是红的,嘴唇是紫的,手指尖是白的,指甲是凹下去的……所以我们这辈人是不学孔繁森的。





那个时候三年才允许休假一次,我们保小的孩子会叫叔叔阿姨,不会叫爸爸妈妈,因为没见过……我有个朋友,他姐姐在内地长大,父母回去从不叫爸爸妈妈,她妈妈到处跟人说这孩子抱错了,肯定不是她的亲骨肉……我父母的一个同事,回家探亲,到了晚上他的孩子跟妈妈说:“这个叔叔怎么还不走?”

现在这些不认爹妈的孩子中的大部分人都挺出息的,有自治区的副主席、有光明日报的总编、有中国最早搞非法集资被判刑的、大学教授、厅局长、老总……子承父志在西藏当县长书记的也有很多,当然也有现在每天到劳务市场等工作的……

我还幸运,三岁跟母亲进藏,第一次跟他们分别是在她第一次休假时,父母把我和我姐(我姐那时在长春跟在师大教书的姥姥姥爷生活)送到了西安保育小学,那时我们还认爹妈。

像很多父母一样,他们把我们放在保育院就回西藏了……


我和我姐在西安兴庆公园,父母带我们玩完之后就回西藏了,这一去就是三年……


八一八以后,学校就乱了套,学校不上课了,老师也被打跑了,除了食堂的师傅们还坚持给孩子们做饭,我们基本上是没人管了,寒假的时候我姐就带着我跑回了长春,那时她才12岁,居然在北京还办了中转手续。到了长春,姥姥姥爷被抄家了,无处可呆,我七姨就把我们姐俩送回了拉萨,可是到拉萨没多久,我母亲又被抓起来关进了监狱,我父亲就托回内地休假的同事把我们姐俩又送回了西安保小。没多久西安就开始打武斗了,我们学校的一个高年级学生在校门口被流弹打中,三姨路过西安一看情况不好,就给我们买了火车票去投奔武汉的四姨,在火车上把我们交代给武汉空军的一个军人,他一直把我们送到我四姨家。后来武汉也打武斗,比西安更厉害。四姨家有两个孩子,还有外婆,我们一共7个人住在两个小间,后来我四姨告诉我,我们到了她家的第一天,她就把我们的衣服全扔了,因为已经破烂不堪了(我爸的一个同事去西安保小看过我们,回去跟我妈说我们就像叫花子,说我一顿吃了两碗红烧肉,把他吓坏了),阿婆一边给我洗澡一边哭,说孩子受苦了,我四姨说那是我身上到处是伤疤。我们在家里没事,我就经常坐在马路边发呆,那条路叫解放大道。一年之后,我母亲从监狱被放了出来,她就赶到武汉又把我们接进西藏了。歌里唱到“没娘的孩子像棵草”,真是这样呀……



这张照片是在布达拉后山,拉萨中学就在附近,我姐那时已经进了拉中上学了,我还在游荡……


这大概是70年代末了,父母的单位就在布达拉后面,走过去不超过10分钟。看出来了吧,我和我姐很铁吧。


我们还有个小妹妹,我们管她叫“三多”,现在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老公是个OZ。




这是我姐和她的好朋友在农场当知青时拍的。好朋友现在是教授了,在上海徐汇区的一家医院,她的父亲是藏族比较早的GCD,当然,后来也作了比较大的官,拉萨烈士陵园一进大门右手边的一座大墓就是他父亲,前些年我回拉萨还去探望了一次。


我父母的单位附近,有一个空指(成都军区空军拉萨指挥部)的高炮连驻扎在那,那些当兵的我们根本就不认识,可他们什么都敢借:自行车(还回来的时候车圈都拧麻花了)、半导体收音机,回来时电池就没电了;空军的战士文化水平高些,喜欢臭美,不知怎么知道我们家有相机,就总到我们家来借,我爸那个人是不会找借口不借的,而且他们一来来一大帮,我爸说看着他们渴望的眼神就什么也说不出口了,还搭着每次还要给小兵们速成一下。现在想起来那些照片(如果照出来了的话)会给他们的亲人带去多大的安慰呀,或许是父母,或许是女友……


“中国古代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相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照相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为人民照相 》108页

这个相机记录了我们家和其他一些人在西藏的生活,我们应该感谢它,所以,不要把家里的老机子随便就给扔了,让它躺在那,静静地躺在那,它招谁惹谁了?别忘了当年冲着相机:“笑,笑一个!”,“茄子……!”

谁要把老相机扔了,谁才是茄子呢。

这正是:生子当如孙仲谋,照相莫让理工科。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未完全完,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嘉崚子 回复 悄悄话 读了,很有共鸣的感觉。(BTW,我玩过海鸥203,是我大哥的。后来自己买了海鸥4B,如今已经罢工了,连我这个修过仪表的理工生也束手无策,恐怕要请你这个文科生帮我诊断。:-)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