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Leileima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我妈妈家的“白鹿原”(3)

(2017-06-21 11:35:16) 下一个

于我而言,我妈妈的爷爷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应该是他的墓。

大概是八十年代末期,有一天省电视台的晚间新闻,播了一个修得很讲究的墓,说要化为省级的文物来保护,妈妈看到了说那是她爷爷的墓。那是我第一次听说我的曾外祖父。

在我们小的时候,家里几乎是不提父母以前的家庭的,一来大人忙于求生活养活一堆小孩,没有精力,二来在当时的社会,这种封建家庭是要批判的对象,谁吃饱了撑的没事拿出来念叨?

电视看后也就忘了,是啊他老人家墓修得好不好是不是文物?对我考学校也没啥帮助不是。

后来家里互相开始走动的亲戚慢慢的多了起来,于是断断续续地开始了解一些妈妈家族里曾经的故事。

我的曾外祖父“自幼敦敏,独步文坛,兼娴武术,骑射技击,罔不精妙,遂举光绪乙酉(

1885)科拔贡,授云南直隶州州判,擢四川直隶州知州,嗣回籍讲学。宗党后进,一经指授,莫不掇拾,巍科腾骧云路。又创设戎烟会、济腊会,以及兴学、建庙、施棺、舍药,从善如流,挥金如土。”

老听当地上点年纪的人讲起“拔贡”,一脸崇敬的样子,我还以为是个多大的官?为此专门百度了一下“拔贡”是个什么东东?

解释如下:明清科举制度中选拔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

清制,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七年改为每十二年(即逢酉岁)一次,由各省学政选拔文行兼优的生员,贡入京师,称为拔贡生,简称拔贡。同时,经朝考合格,入选者一等任七品京官,二等任知县,三等任教职;更下者罢归,谓之废贡。

参考资料:清福格《听雨丛谈》卷五;《清史稿选举志一》

总之不知道什么原因,曾外祖父没有一直走仕途,而是辞官回乡办学,且亲自授课,教书育人。

据说是清四川直隶州知州周雨生(即我的曾外祖父)

曾外祖父寿终正寝于民国十五年丙寅(1926)老家乐公底,葬乐公底水头上大山林黄狗恋窝,丙壬向,享六十七岁,又于民国三十年辛巳(1941)修坟立碑。

据说曾外祖父的坟“坟场占地五亩,墓高三米,建有墓墙、墓碑、石狮、石象、石桌、石凳、石香炉及石桅斗等。坟为圆头鱼尾形,由大块石包成,坟墙高八十五公分,坟头正中一大块,左右各分四大块,共九块坟石彻成,且九大块面积相等,分别镶于地脚、瓦檐、石柱之间。石脚、石柱、石檐之上,分别以曲线、弧线婉转雕刻成卷草、云沟及水波纹等生动图案。九大块坟墙刻记着原贵州省长周西成、黔军总司令袁祖铭等九位军政要员题词。坟头正中块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王天培题。”

周雨生墓

在当地也称拔贡坟,是当地的一道风景。只可惜时至今日,我也没有去过。我妈妈自打解放离开老家后,也没有怎么回去过,在当地,我们也没有什么至亲了。

曾外祖父一共娶过三个夫人,第一个夫人生了从第一到四,四个儿子和三个女儿,于曾外祖父先去世,于是曾外祖父再娶了第二个夫人,第二女夫人生了从五到七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据说,第二个夫人去世后,曾外祖父原本不想再娶,但看着三个年幼的儿子没有了母亲很是可怜,于是又娶了第三个夫人,第三个夫人只生下一个女儿后。曾外祖父便故去了。

我自己的外公是最小的一个儿子老七。据说第三个夫人对三个没有亲娘的儿子很好,于是才有了下面的故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