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有滋味

想要活得好, 光有愿望还不够.
个人资料
正文

下一代經理人先培養出自己思考的「型」

(2008-08-13 18:28:05) 下一个

作者:湯明哲(麻省理工學院企管博士,現任台灣大學副校長)


未來商業社會的競爭無疑的是個人能力的競爭,但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動,未來能夠脫穎而出高階管理人才所具備的能力和現有成功者當大不相同,未來經理人才到底要有哪些能力?


大前研一基本的假設是以日本為出發點,日本的經濟已從製造為主的經濟轉變成必須以知識、創新為主的經濟,在製造為主的經濟下,要求的能力是能背誦教條、逐步實踐的實行家(doer),過去日本的教育能夠培養出執行力超強的管理人員,但隨著日圓的升值,開發中國家的興起,日本過去引以為傲的製造業大量外移,逐漸喪失競爭力,因此日本必須要進入知識和創新經濟。


但日本的教育體系卻無法創造在知識經濟所需的思考人才(thinker),大前研一以本身成功的經驗和他對日本社會的觀察寫下此書,解析下一代經理人才所需的能力:突破力、影響力、工作力和人間力,綜合成「商業力」。


突破力就是創新思考的能力,能夠突破現有思想的窠臼。影響力就是能將思考所得傳遞他人的能力,也可以說是溝通力工作力就是增加工作效率的能力,人間力就是對工作的熱情,唯有喜愛現有的工作才能發揮百分之一百二十的能力。這些能力加上大前研一上一本《質問力》,勾勒出新經理人才的能力組合。

但問題是如何培養這些能力?大前研一的經歷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核子工程博士,在麥肯錫歷練過,從來的經歷和學歷就是思考家(thinker)的訓練,他認為要培養這些能力,就是深思的工夫思考的工夫像練功一樣,要有「」。


思考的「型」就是思考和決策的模式。高階經理面對問題時,思考模式植基於對環境和人性的假設,根據這些假設,要掌握重思考的重點,也就是大前研一所說的作用力,蒐集對於作用力的訊息,形成解決的各個方案,再評估各方案的利弊得失,做成決策。這個思考模式,都是嚴密邏輯思考的過程,決策的結論和假設必須環環相扣。

要經過不斷的鍛鍊才能培養出自己思考的「型」。鍛鍊思考最好的素材就是學校中用的個案教學。個案描述決策的情境,再要學生做出解決問題的決策。通常決策需要跳出傳統的思惟,培養了突破力和嚴密的推理邏輯。再加上和同儕的討論,培養了溝通力,因此個案教學成為管理學院普遍培養商業力的方式。

如果沒有參加個案教學的機會,該如何培養商業力呢?

筆者的經驗是不停地問問題。例如以次貸風暴為例,讀者應該問為什麼次貸風暴會產生?答案是銀行貸放條件寬鬆和低利率。

銀行為什麼要放寬貸款條件?這是因為可以將房貸證券化,形成新的金融商品,將風險轉嫁給其他投資人,再問投資人為什麼要接受風險?這是因為產品複雜度高,信用評等公司又給予過高的評等等。


一路「為什麼」問下去,可以訓練思考能力的深度。油價、金價的高漲一樣也是培養思考能力的好題目。題目一多,思考的廣度也就增加。最重要的是要養成思考,尤其是「深思」的習慣,日積月久,思考能力才能成「型」。筆者的觀察,高階主管都是以思考家為多。對於問題都有自己不同於一般人的看法。


台灣的教育還在培養上個世紀製造業的人才,一定要培養以上的各樣能力才能在下個世代的競爭中出類拔萃。

(本文作者為麻省理工學院企管博士,現任台灣大學副校長及國際企業系教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