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浪

恰似远来的红叶,怀着一片赤子痴心,或思乡长啸,或感时叹咏,或壮哉抒志,或相思寄情,无不聚于晨空的笔端,无不融于柳浪的书笺。
正文

初游镇江金山寺

(2008-09-20 16:03:15) 下一个

初游镇江金山寺

 

 翌日上午,主人驱车带我们去游玩金山寺,金山位于镇江市区西北约2公里。路上闲聊时,我问道:“白娘子与法海和尚斗法,水漫金山,听说至今围墙上还留有水迹?”主人哈哈大笑,“历史上金山寺七度大火,历经沧桑,屡毁屡建。那个水迹就是留下来了,也是假的吧。”言之句句有理,看来主人知识面很广,懂得很多典故。

据记载一次大火发生于1948年,烧毁大雄宝殿、藏经楼和方丈室等二百余间房间。残存的建筑在“文革”时亦有所损坏。由于镇江金山寺不仅在佛教界享有崇高的地位,代有高僧,是中国佛教水陆法会的发源地,而且素有“江南诸胜之最”的美誉。文革以后,慈舟方丈奔走四方,募集资金。新建大雄宝殿、藏经楼、妙高台、韦驮殿、祖堂等建筑,重塑佛像,据称不失当年风貌,使千年古刹再焕青春,成为中外瞻仰的圣地。

车行至开阔处,一座古塔入眼而来。主人用手一指,“那就是蜚声海内外的金山。” 举目望去,金山寺依山而建,只见金碧辉煌的寺院建筑群和高耸入云的慈寿塔。见寺,见塔,不见山,怪不得人称“金山寺裹山”,与“焦山山裹寺”成鲜明对比。金山仅高约44米,绕山一周520余米,约占地面积10公顷。前方宝塔坝田畴似海,村落历历。



金山风景区建筑风格独特,以殿宇楼阁与参天古木簇拥的金山寺为中心,计有30余处景点和古迹,而每一处都有一段动人的神话和传说,名闻遐迩。如:白娘子水漫金山寺,法海开山得金勇斗白蟒,梁红玉击鼓抗金兵,岳飞金山寺详梦,苏东坡妙高台赏月起舞等等,更使金山寺妇孺皆知,家喻户晓,令人回味无穷。


金山的大门显得古朴庄重。现在的门票是六十元,较贵些了,游客不是很多。



大门背后有横匾一幅“雄跨东南二百州”,豪气冲天,颇有典故。因为古时金山屹立于長江中流的一個島嶼,素有“江心芙蓉”之誉。它與瓜洲、西津渡成犄角之勢。(金山、焦山、北固山),为南北來往要道,故号称"卒然天立鎮中流,雄跨東南二百州"。由于沧桑变迁,长江改道,在光绪年间金山逐渐与南岸相连。水上风光由此变成了陆上胜境。
(左边的小男孩在干吗?照相的时候,并没注意到)。



走进大门,豁然开朗,左侧有一潭绿水,画船成列。
绿波之上有金泉桥一座,可通往有“天下第二泉”美称的中冷泉。



从此处可远眺突兀拔起于金山之巅的慈寿塔。从山脚到山顶,殿宇楼堂接幢相衔而上,寺裹山秀,塔拔山高,山为寺增添了气势,寺为山平添了禅意。自然与人工融为一体,使金山的风光更加美丽多姿,妩媚动人,又彰显出千年古刹的辉煌与显赫。



金山寺初建于东晋,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原名泽心寺,亦称龙游寺。自唐朝起称为金山寺。清康熙二十五年秋(1687)康熙南巡,登临金山,因观其上接苍冥,下连洪流,江天一色,故赐名“江天禅寺”并沿袭至今,但一般仍称为金山寺。



江天禅寺依山就势,面西而建,正对江流,层峦叠嶂,各色建筑散布其上,风格奇特。
1995年金山寺重建中,由全国佛教会主席赵朴初题字的“东晋古刹”镶嵌在朝西的山门壁墙上。



山门对面有三座大铁炉,年代久远,香火不断。进入山门是天王殿,这是一座单檐歇山的宫殿式建筑,当中供着笑口常开的弥勒佛,两侧是四大金刚。天王殿后是位于山脚的重檐歇山巍峨壮观的大雄宝殿。大殿屋脊正中装有两面巨大的圆形凸面镜,可摄金山全景。大雄宝殿曾于1948年毁于火灾,1990年重建后的大雄宝殿既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又保持了佛教寺庙的建筑特色,飞椽斗拱,雕梁画栋,坚固庄严。



大殿门正中悬挂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大雄宝殿”金字匾额。殿内正中是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三尊金身佛像,两边是十八罗汉,左右阁楼上坐着56天尊。三尊大佛背后是巨大的海岛塑像,十方三世佛、菩萨、护法诸天隐现其间。海面上有十八尊者像,海岛观音独占鳌头,两侧侍立善财、龙女。



大雄宝殿门外两旁前后墙壁上,各有圆形浮雕一块,记述着金山寺内曾发生的著名故事。

前壁左边一幅(见图右)画着两个和尚与两个穿着盔甲的人,那是关于道月和尚为岳飞祥梦之事。
典故:相传南宋绍兴年间,抗金名将岳飞接到朝廷十二道金牌回南宋都城临安。路过镇江,拜访金山道月禅师,求问:“昨夜梦见两犬抱头而言,未知此行吉凶如何?”道月答道:“二犬对裕?且挥?郑?巳タ峙掠欣斡??郑?匦虢魃鳌?amp;rdquo;岳飞致谢登舟,临行时道月赠诗曰:“风波亭下浪滔滔,千万留心把舵牢!谨备同舟人意歹,将身推落在波涛。”岳飞到杭州,果遭秦桧陷害于风波亭下,他在临死前说了一句“悔不听道月之言”。这句话传到秦桧耳中,秦桧大怒,就命何立往镇江金山拘捕道月。何立到金山,道月正在堂上说法。只见道月整衣拈香,合掌说偈:“吾年四十九,是非终日有,不为自身,只因多开口。何立自南来,我向西方走,不是佛力大,几乎落人手。”说罢,坐在法座上怡然逝去。何立只得将情况回禀秦桧,并说金山有七峰,风水好,因而每代能出高僧。秦桧盛怒之下,立即命人到金山削平七峰。后人为了纪念岳飞和金山寺道月长老,便兴建了七峰阁,可惜毁于太平天国时战火,后在慈寿塔西北建七峰亭以纪念七峰。
右边一幅(见图左)画着两个和尚,一位老人、一个小孩和一条蛇,是关于宝志和尚为梁父子驱蛇妖的故事。

典故:一天夜里,南梁武帝梦见刚死不久的宠妃郗氏变成了一条毒蛇,蛇哀求说:“我在世时心太毒,死后变为毒蛇,请为我做佛事超度众生,让我安心。”次曰朝上,梁武帝正要大臣们为他释梦,一条大蛇游进殿来,那蛇就复述了昨晚的话。后来,梁武帝与泽心寺住持宝志商量,又约请九位高僧,在全山览阅藏经三年,编成《水陆仪轨》,接着梁武帝亲赴金山参加水陆大法会,诵经设斋,礼佛拜忏,追荐亡灵,这是当时佛教最大的盛典,亦为后世水陆法会之滥觞。从此金山寺闻名天下,历代对它都倍加关注。 


后壁的一幅(如右图)是在佛印山居前佛印老僧与两个小和尚欢欢喜喜地送一位苏东坡上路,一个小和尚手拿一条玉带。

典故:佛印禪師博学多闻,且深富机智,與东坡居士更是交情匪浅,相处不拘形迹。苏东坡赴任杭州,途经镇江来看望佛印。佛印正要去为众说法,见苏东坡直入方丈室,便开玩笑说:“此间无坐处。”苏东坡也随囗开玩笑答道:“那就暂借佛印四大,用禅床作座。” 四大为佛家语指地、水、火、风。佛印见苏东坡居然班门弄斧,有意难他一难,便与苏东坡打赌:“山僧有一问,学士道得,便传坐;道不得,即输玉带。” 苏东坡自恃才气横溢,欣然答应。佛印问:“既然四大皆空,五蕴非有,居士向哪里坐?” 东坡不得其解,无法作答。佛印叫小和尚拿走了东坡的玉带,随即取一件袈裟给苏东坡道:“能有学士宝带镇我山门,是山门莫大荣耀,这件袈裟请学士笑纳。”东坡拱手致谢。事后,苏东坡作绝句以记其趣:“病骨难堪玉带围,钝根仍落剑锋机。欲教乞食歌姬院,故与云山旧衲衣”。“此带阅人如传舍,流传到我亦悠哉。锦袍销落应相称,乞与佯狂老万回”。
据说金山寺内原有苏东坡与佛印的铜像,东坡身边一小童捧玉带,佛印旁侧一小沙弥挟衲裙,生动传神,惜毁于大火中。苏东坡的玉帶綴玉20块,清初被火焚毀4块。乾隆南巡时命玉工重新配全,但后补的玉石和原來不同,且都刻有乾隆的题诗。现遊客观赏的玉带据说为仿造品,又有传说即使仿造品,亦曾被盜過三次,真玉带藏于何处?一般人无法知晓。
抱歉,忘了另外一幅浮雕图的典故。



大殿两侧的厢房,是方丈室和接待施主之处。(上图为方丈室)
现存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留宿处、念佛堂、紫竹林、方丈室等建筑傍依山根,通过回廊、回檐、石级串连,形成楼外有阁、楼上有楼、阁中有亭的精巧建筑。



从旁边的路拾级登山,沿途台阶相接,可见联缀在山腰间和山顶上的建筑鳞次栉比,黄墙绿树红阁互相掩映,景致非凡。
龙井又名南泠泉,传说可连通龙宫。宋宝印禅师住持金山时,一日禅定神游水府,龙王谓曰:上刹每推藏鸣钟鼓,吾宫为所震动,……..遂凿斯井于寺中。



龙井内有泉眼(如上图),传说白娘子就是这个泉眼调集虾兵蟹将,水漫金山,与法海斗法的。



过了大雄宝殿东边是藏经阁(如右图),再是慈雪阁,又称东坡阁,传说苏东坡输玉带给高僧佛印就在此处。



从大殿后侧登梯可入夕照阁,阁内保存着七块乾隆御碑,由夕照阁上行至观音阁,内有四宝室,陈列着金山的镇山四宝(周鼎、诸葛亮东汉战鼓、文徵明《金山图》、苏东坡玉带)

典故:
周朝铜鼎-距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是周宣王在讨伐狁战争胜利后铸赏名将逯启棋的,所以又称逯启棋鼎。它是清代汉阳叶志诜于光绪十年(1884)送给金山寺收藏的。
铜鼓-来自广西,是清代镇江知府魁元送给金山寺的。它是一种鼓状铜器,鼓高约30厘米,直径约52厘米,重约12公斤。传说是诸葛亮发明的,行军时可做煮饭的炊具,战斗时可作战鼓敲打,故称诸葛亮战鼓。
金山图-为明朝著名画家文徵明所绘,画中江水茫茫,微波粼粼,金山如浮玉飘浮在波涛之上,山色青碧,上面有一栋栋画檐朱宇,展现了当年金山雄踞扬子江心的壮丽图景。画上还有他书写的《金山寺追赋》律诗一首:白发金山续旧游,依然绀宇压中流;沙痕灭没潮侵登,帆影参差日映楼。江汉东西千古逝,乾坤高下一身浮;谪仙故自多愁绪,更上留云望帝州。



金山东有傍山驳石而筑的楞迦台,“楞伽”是印度语,意为大海中远不可达,高不可攀的一座大山。
典故:相传苏东坡晚年受老友佛印和尚相托在此抄写《楞伽佛经》,故又称书经楼。登台顶长廊远眺,碧空万里,磅礴江流,尽收眼底,江天一色,气势十分壮观。最高一层有清代王文台撰写的一副对联:窗前沧海凭开眼///台上楞伽可印心。



七峰顶、椤伽台等联缀山腰;留玉阁、大小观音阁围绕山顶.
在楞迦台西面有妙高台,为佛印僧人凿岩创建于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高逾十丈,上面有阁。想不到此间灰暗的房屋前一个不起眼的小平台,竟是赏明月浴清风的最佳处。

典故:相传苏东坡在妙高台赏月起舞,面对天宇四垂,月色如洗,江流涌动的美景,写下了脍炙千古的名篇《水调歌头》。
典故:妙高台也曾是梁红玉亲擂战鼓之处。她为南宋名将韩世忠鼓气助阵,大破金兀术部众。英风千载,流芳百世。那面鼓也依然保存在寺中,虽然破旧不堪,似乎仍可感觉到令人振奋的鼓音。



依山登高,再上几重平台,台上错落布置殿堂,布局自由,轮廓起伏。右图石壁上有一块称为“壁观”的天然大理石。



这块“壁观”似乎是达摩面壁十年而留下的阴影,大理石上面罩有一块有机玻璃,玻璃上有浅绿线条加深阴影图像的轮廓。



观音阁,它的旁边便曾是宋代名僧、金山、焦山二寺住持佛印法师方丈室,佛印与好友苏东坡曾常在此吟诗作画。观音阁南与妙高台、楞伽台,北与慈寿塔、法海洞椽接栋连,碧映丹辉。登临楼台之上,可尽得江山之美。



由楞伽台循级北登,可至金山最高处留云亭,这里是领略金山风姿,俯瞰镇江全城美景的最佳观赏点之一。此石柱凉亭内有康熙帝御笔"江天一览"石碑,故此亭亦称江天一览亭。

典故:亭中石碑是三百多年前康熙皇帝陪同母亲,在金山寺游览时留下的古迹。康熙登高远眺,大江浩荡,水天相衔,壮观。遂历奋笔手书“江天一览”四个大字。据传康熙一气呵成书写“江天一”前三个字,到第四个字时,竟一时想不起来。皇帝怎能“不耻下问”?因而嘴中念叨“江天一览”四字,却无从落笔。周围大臣侍从一见此情,知道皇上遇一难题,但又不敢直截了当上前提示,虽则一字好提,却怕招来欺君杀头之罪。正在为难之际,有一大臣计上心来,巧妙地用拆字法提醒了皇帝,道:“臣今见驾”。康熙一听“臣今见”,才恍然大悟,随笔写出览字。由于康熙愣了许久才勉强写出,所以“览”字显得不很自然。同治十年(1871)复建此亭时,两江总督曾国藩将康熙墨宝“江天一览”四字刻在石碑上,放置亭内。



通向留云亭的石级旁有摹刻大字-- 龙虎鸾凤,千古雄[  ](那个字没认出来)。



慈寿塔外花墙上,刻有“天地同庚”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清代光绪年间湖南一位八岁儿童李远安所写。

典故:传说两江总督刘坤一进京,正值慈禧太后六十寿辰。为了贺寿,两手空空的他献媚道:“老佛爷六十大寿,卑官没有什么厚礼,只是在江南镇江金山造了一座宝塔,取名慈寿塔,祝您长寿万岁。”慈禧不由渐露喜色,便问刘坤一:“那你看我能活多大?”刘一时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心想无论说多说少,都会招来杀头之罪。正在左右为难的时候,身旁一小书童从身后很敏捷地递给他一张小纸条,他一看如获至宝,迅速呈上,慈禧一看原来是“天地同庚”四个字,便喜笑颜开。


慈寿塔最早建于南朝齐梁时代,原为两座宝塔,南北相对而立,后倒坍。宋哲宗元符年间(1098-1100)建成一座八角七层塔。明朝隆庆三年(1569),明了法师重建,清同治、光绪年间再加以修葺。现存的塔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修建,砖身木檐,仿楼阁式,七级八面,每极四面开门,有楼梯盘旋而上,每层有走廊和栏杆可凭栏远眺,面面景色不同。东面焦山若碧玉浮江,南面长山葱葱郁郁,西面的金山波光粼粼,北面的瓜洲古渡在烟波中若隐若现。 王安石在其《金山》诗中生动描绘了登塔感受: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在上,始惊身在半空中。



鸟瞰山脚下的大雄宝殿。
金山慈寿塔共七层36米高,巍峨壮观,沿着内部狭窄陡峭的楼梯爬上去,放眼四望,江天山水亭台楼阁历历在目。可惜长江主水道北移,山脚北边建成了水塘,不到大汛,水到不了金山了。



飞檐上悬挂的铁马,也在微微吹过的风中偶尔一响,让空寂古刹更加超然、肃穆。



从慈寿塔往北至法海洞,这是金山寺开山祖师裴头陀--法海禅师的苦修之处,洞中供奉着法海和尚的石像。法海俗姓裴,是唐宣宗丞相裴休之子。他初来金山寺,寺宇倾毁,杂草丛生,半山崖有一条白蟒蛇经常出来伤人,百姓不敢上山烧香。法海勇敢地与白蟒斗法,将白蟒赶入江里。他就指一节,立志修复古刹。
相传,法海有一天在江边挖土,竟然挖到了一批黄金,就将黄金献于皇帝。敕命将黄金返回作修复寺宇之用,并赐名金山寺,由法海住持。在僧徒和周围群众的支持下,法海修寺盖屋,重继香火,被称为“开山裴祖”。法海圆寂后,弟子们在他坐禅的石洞里雕了这尊法海石像供奉他。 



法海塑像衣纹清晰,神情生动。传说法海的母亲一生吃素,故法海天生胎素,修行甚高。自从明代作家冯梦龙将金山禅话与杭州西湖白蛇故事联系在一起,写成《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回“白娘子永镇雷封塔”,最后又产生了名剧《白蛇传》。《白蛇传》使法海成了家喻户晓的形象并不好的人物,他的传奇色彩反而歪曲了法海作为金山寺祖师、一代名僧的本来面目。
在洞外石墙上有人刻写:“寒山问拾得,世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且看那被人冤枉了数百年的法海,慈眉善目,笑骂由人,善哉善哉。佛法无边,面对孰是孰非的世间矛盾自有其化解之法。

典故:白娘子与许仙婚後,行为怪异,许仙不解而困惑。後来,金山寺寺僧法海将许仙骗去金山雷峰寺,不让许仙夫妇团聚,白娘子为了救回许仙,和青青一道,跟法海斗法,不惜引西湖之水贯金山寺。但因为身怀六甲,力敌不能而败,被法海压在雷峰塔下。得以逃脱的青青修练有成,再回金山,斗赢法海,法海无处可逃,身穿著黄色的僧衣,遁身入蟹腹。後来许仙夫妇终於能团圆,而法海却只能留在蟹腹中,所以现在的螃蟹腹中的蟹膏是和尚僧衣般黄色的。



在法海洞北、玉带桥旁(如左图)有一白龙洞,又称蟒洞或珠洞。 内有一个口窄洞浅的小山洞,岩壁上刻有“古白龙洞”。洞内供奉有白娘子和小青的石像。



此乃千百年流传的脍炙人口的《白蛇传》中,可以暗渡西湖断桥的白龙洞,给金山寺又平添一份神秘的魅力。




再往前走,即到御码头。清康熙、乾隆两帝南巡时,先后几次来金山都由此码头上岸,故称“御码头”。在山北有十三级台级,原作伴月式,两边护有石栏,左右有钟鼓楼(清咸丰年间被毁)。



御码头牌坊的正对面,新建《白蛇传》浮雕,图案过于现代,与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显得不协调。



金山寺西南500米处有被唐代茶圣陆羽誉为天下第一泉的中泠泉,据说“泉水绿如翡翠,浓似琼浆,盈杯不溢”,清冽甘甜,是最宜品茗的山泉水。石栏的南壁上刻着清末状元、镇江知府王仁堪写的"天下第一泉"五字。旁有宋朝王安石、文天祥等手笔题诗。历代文人雅士都对中泠泉颇为向往,所留名诗佳作甚多。
中泠泉边上建有芙蓉楼。当年王昌龄曾在此吟出千古名诗《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壺。
-----------------
游玩一圈,意犹未尽。返程途中,数度回首顾望,不得不为规模宏大精巧壮丽的金山寺所折服。這座青螺般的小山,卻蘊含著许许多多的风流往事,其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具有無限的魅力,吸引無數騷人墨客。怪不得当年清朝皇室钟爱之极,竟仿建其一部分于承德避署山庄,并借以“小金山”称之。
告别了金山,告别了镇江,但心中涌动着一股热情,觉得此次的游玩只不过是一回初逢的问候,深信自己还会再来造访,因为我已经有了细细读懂镇江的欲望。
--------------
附上苏东坡回文诗《题金山》: (正讀、反讀都如行雲流水)
潮隨暗浪雪山傾,遠浦漁舟釣月明。橋對寺門松徑小,檻當泉眼石波清。
迢迢綠樹江天曉,祆紅霞海日睛。遙望四邊雲接水,碧峰千點數鴻輕。
-----------
輕鴻數點千峰碧,水接雲邊四望遙。晴日海霞紅祆,曉天江樹綠迢迢。
清波石眼泉當檻,小徑松門寺對橋。明月釣舟漁浦遠,傾山雪浪暗隨潮。


If the pictures do not show up or show too small,  please go to chenkong99.blog.sohu.com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小猪丫头的妈 回复 悄悄话 看毕先生大作,今年夏天回国的行程中特地加上镇江一地。多谢
山谷幽兰 回复 悄悄话 图文并茂,目不暇接!!

跟随先生游金山寺也是一大快事,资料翔实,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
野径徘徊不是愁 回复 悄悄话 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很幽静秀美的地方!!
清风悄悄飘起 回复 悄悄话 首席!!
图文并茂,目不暇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