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啊扑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佳片臆评 (3)

(2019-01-28 10:12:06) 下一个
 
原准备学陶渊明了,“闲静少言,不慕名利”; 读书也是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忘食”却不至于,倒是基本上能做到每有会意,转眼就忘。 当然,这样也就更没时间扯淡和臆想了。


忘了是谁说的了,说人的意识有正反两面,像荡秋千一样,在魔鬼和天使之间荡来荡去。我的意识也不例外,一会儿荡在魔鬼,一会儿荡在天使,如此循环,如此往复……不过当到看到米麦这张片子,我在天使那边停了半天。


 

 
(by 米麦)
 
 
仔细想来,知道为啥特喜欢这张了,它有那种细微的精妙,有点类似篆刻,也有点类似静物 。照片布局均落,色彩错落有致,每一处细节都对整体起烘托和添砖加瓦的作用。其色彩,光影,构图等均具有不张扬的含蓄美感。那一缕阳光斜入画面,丝丝具有质感,让人屏息观看,生怕一丝风吹弯了那缕光柔光,那光又似一道天光,渐渐地收去你的视线……


我想,擅长描写细节的大师纳博科夫看到此景会这样写吧:“静静的街上阒无一人,墙上的碎影在有一搭没一搭的闲扯。微微摇晃的红叶逆光中晃动着半透明的红。 其中有几片叶子边缘枯黄了,向内卷着边儿,树下一辆亮蓝色小车安静地等着薇拉嘟~~嘟~~的红高跟鞋触地声……”。

 

*

 

提及篆刻,是因为去年开始喜欢篆刻。作为初学,有空就临刻一些汉印、秦印和战国玺等等,找找感觉。篆刻和摄影有一些相似处,例如篆刻的章法布局与摄影的构图类似;篆刻笔画穿插腾挪类似于摄影的“微构图”;印面留红及边边角角的处理类似于摄影里的留白等等。篆刻与摄影不同是,篆刻可任由个人发挥,写篆与篆刻凭个人喜好,不太像摄影那样比较受现实环境的限制。于我,篆刻大致会提供更大的臆想和扯淡的空间吧。反念一想,对于摄影,尤其是人文摄影,正因为这种现实的局限性,才使得摄影所反映的现实瞬间或空间巧合尤为珍贵,即“这个存在过”所反映的相对真实性,而不像其他一些艺术门类所反映的“这个可能存在”。两者之间,也就是“非虚构性”与“虚构”性的区别。

 

PS的介入,摄影从原来的“这个存在过”慢慢走向“ 这个可能存在”。如果将“可能存在”一声不响地装作“存在过”,我觉得这对具有写实性质的人文摄影是一种危害,当然,如果其归类为艺术摄影、魔幻现实主义或者超现实主义摄影,则另当别论。


不知咋的,写到这些,我意识的秋千似荡过天使和魔鬼之前的中线,靠向了魔鬼一边,呵呵。



*

 

 

 
 
(by 子夜歌)

 

又一张带光的照片,很耐琢磨。 上下游线条的呼应,有光,有影,“阿富汗女孩”的挂在哥特式建筑塔楼。整个片子似还由一种内在的有关生命的东西有待探明,我还得琢磨琢磨。
 
于是琢磨一首的勤于换行的“诗”:

《界限》
 
明暗交接的斑马线,

跨着过去,连着现在,

阳光迎面撒进刺眼的未来。
 
 
墙上的你,

看着路上的行人,

也看着,

印在路上的影子。
 
 
我站在光影暗处,
 
我的影子和我合为一体。

 

似乎潜移默化受了博尔赫斯的影响,近来我的换行“诗”总有些莫名其妙的时间和空间糅合在一起哈。
 
 
 
*

 

 

 
(by 米麦)

 
看到此片,一下想起凯鲁亚克的同名小说《在路上》。这小说虽不咋地,但名气却很大,似与当年性解放运动有关,相互推动,遂成大名。“在路上”一词也 慢慢演变,似不仅仅表示“在路上”的原有意思,越来越夹杂着神神叨叨、颓废、毒品、性爱等等意味。
 
臆想片中这位,大概当年就是“在路上”吧,而且至今仍在路上。那风扬起的长发,手上戴的布铃布铃似时间的风沙掠过的遗迹。黑白胶片的质感更显出主体人物的沧桑感。也许,当再一次站在十字街口,他再一次坚定地觉得该继续前行,永远“在路上”吧。

 

 
 
*

 

 

                           
(by 南京西瓜子)
 
 
伦敦的雨,有玛格南的调调, 元素复杂而有韵味,黑白搭配和人物纵深位置也恰到好处。伦敦以雾闻名,看此片似也能感受到伦敦的“雨味”。
 
 
据说小说《挪威的森林》会读出“雨味”,我猜想那或许是小说创作的地点希腊米克诺斯岛小岛的连风带雨的季节。不过读完《挪威的森林》感受却略有不同:似乎小说里的“云雨味”比“雨味”更浓一些,呵呵。

 

 

*

 

 

 

(by C80)

 
记得曾有人对芝加哥抱怨说,“你就不能好好拍片吗?!”我想,芝兄要是中规中矩地好好拍片,那他就不是他了。
 
 
这张就充分地体现了芝兄如何不“好好”拍片。其实,拍片多年,要想拍一些“庸俗”不堪的美美的片子,对芝兄而言简直是探囊取物,非不能为之,不愿为之矣。
 
此片体现了摄者即使在拍模特,也不忘扫街的看家本领。下面两个模特,上面两个摄影师形成了一种幽默的呼应,这种呼应的捕捉是摄者视角独到的体现,也是多年扫街锤炼的敏锐眼光的体现。试想如果仅拍两个模特叫上山背景,那该是多么无聊的片子啊。芝兄不落俗套的片子总会给你带来一些惊喜,从外在的惊喜我们能体会到摄者的才华和奇妙的思维火花。

 

上一张侧重构图上和瞬间上的呼应,下面这张侧重人物表情上的对比。对于那些结伙出行、试图“好好拍片”的摄影师,片中的老爷爷似乎都觉得无聊哈,一副无可奈何一脸嫌弃的模样。
 
 
 
(by C80)

 

 

*

 

 

就个人经验而言,扫街能拍到主体和背景在色彩上有呼应是比较难得的,所以扫街多用黑白片,一是排除不必要的色彩干扰,二是较难碰到色彩很和谐的场景。
 
 
 
(by 达眼)

 

达眼这张彩片比较牛叉,有红色的呼应,有黄色的衬托,总体上感觉色彩协调,无突兀和分散注意力的地方。

下面影子这张甚牛,经典群像作品 。片子有突出、有衬托,女主角的傲骄姿态给人印象深刻,众人既衬托又各具姿态, 如小说主角和配角的关系,相映生辉,摄影叙述的强弱和轻重拿捏非常准确。至于彩色方面,则趋于单一影调,这种协调方式成功地避免了不同色彩分散注意力,画面和谐。这种通过色彩进行了画面的某种归化处理,眼光独到,值得注意。 另外一提,数码的淡彩PS处理,使色彩降低对比,也有对众多不同色彩的归化作用。

 

 

(by Schatten, 胶片)

 

 

 (另,因是手机下载,个别照片的画质和锐度有所影响,望摄者见谅)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啊扑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Luumia' 的评论 : 近段时间瞎忙之中。。。。祝好。。
Luumia 回复 悄悄话 久不见啊扑更新。
愿一切皆好!
啊扑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土豆-禾苗' 的评论 : 有眼光哈,赞,他是摄影大牛人
土豆-禾苗 回复 悄悄话 喜欢C80的观察
啊扑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Luumia' 的评论 : 是,他们都是摄坛牛叉人物。。
Luumia 回复 悄悄话 这些都是啊扑小伙伴们拍的吗?向你们致敬。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