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正文

再次呼吁外华人生育三个孩子 (图)

(2008-03-10 14:37:14) 下一个



再次呼吁外华人生育三个孩子(图)

作者:水寒/中山水寒 familyyi@yahoo.com

一、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主流家庭应该生育3个孩子
二、从养老角度看,还是养育三个孩子好
三、父母帮忙带孩子有益无害
四、从意外伤害角度看养育两三个孩子的必要性
五、不育症急剧上升,结婚生子千万不要错过季节!
六、中华民族在这两百年间占全球比例下降一半
七、树立起健全的消费心理,降低养育成本

图片:
在人们印象中,华人重生育,其实刚好相反
http://www.blogchina.com/new/upimage/200582819365578570.jpg
全球生育率下降及其原因
http://www.blogchina.com/new/upimage/20058618152859546.jpg
在我们囔着人口过多时,中华民族占全球比例下降了一半
http://www.blogchina.com/new/upimage/200562812203529983.jpg
中国人口过多是个流传已广的谣言
http://www.blogchina.com/new/upimage/200581416313740946.jpg

一、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主流家庭应该生育3个孩子
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两大基本支柱:一是人口再生产,二是物质再生产。政治、经济、国防、文化、民族心理的安全都依赖于人口安全,社会要可持续发展,人口本身必须持续发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人的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保证人口不增加也不减少,妇女平均得生育2.1个孩子(人口学上的世代更替水平),考虑到单身人口的存在和显著上升的不育人口比例(10-15%),主流家庭应该生育3个孩子。由于大多数家庭只愿意生育两个孩子,就必须有相当部分家庭生育四个孩子。低于世代更替水平的生育率相当于掠夺性利用人口资源。

由于经济结构、人口结构等的改变,近20年左右低生育意愿及其所引起的低生育率象传染病一样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其中华人受感染最快。除了美国外,其他发达国家的生育率都低于世代更替水平。韩国、泰国、台湾、巴西、印度、越南等国家在1960年代与中国大陆一样都是每对夫妇生育6个左右孩子,但现在韩国、台湾只生育1.2个孩子,泰国、巴西、越南只生育1.9个孩子,印度人均收入只有中国一半,但也只生育2.8个孩子了。中国大陆因为有计划生育每对夫妇只生育1.3个孩子,停止计划生育能生育1.8个孩子就是老天保佑了。

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中华文化圈国家的生育率都比同等发展水平的其他国家要低;在同一个国家内部,华人的生育率比其他民族要低。美国人口统计局的报告指出,与黑人、白人、拉美裔相比,亚裔家庭的平均收入是最高的。但亚裔生育率却是最低的。

二、从养老角度看,还是养育三个孩子好
养儿防老是人类几千年的共识,西方的养老保险不过是变相的“养儿防老”,是“养儿防老”的社会化:大家来养小孩,今后一起享受养老金。

西方开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时候都是高生育率而人均寿命不高,劳动人口多,老年人比例少,养老没问题。就是现在,问题也才露出芽来,因为欧洲和日本虽然目前出生率都低,但只是这一、二十年才低于2.1的世代更替水平的(低出生率后的小孩还没有成为主体劳动力),现在的劳动人口(还是以前高出生率时候生的)仍然足以维持养老金制度,但现在的劳动人口到老时候却不能拿回养老金,因为下一代人不够。所以现在的劳动人口不愿意缴纳养老金,日本就这样。

美国的社保制度创建于70多年前,由于生育率一直比较高,从来没有人想到,这笔资金有朝一日会消耗殆尽。在1950年时,平均每16个工作人口支持1个退休人口,而目前这个比例是3比1。当婴儿潮人口逐渐退休时,将是2个人支持1个人。 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的话,后果只有两种:一是宣布破产,谁都拿不到钱;二是如果动作太慢,我们这一代人为承担社会保障义务而承受的压力,就会减少你的收入,或是降低你照顾孩子的能力。” 2005年美国总统布什:“2018年,社保将会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自那以后,社保缺口将逐年递增。到了2042年,整个社保系统将被消耗殆尽,全面破产。”

《易经·家人卦》所说:“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亦即《礼记》所说:“男不主内,女不主外。”此乃分工合作之意,本来没有平等不平等的意思。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其实就体现了男女在物质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的分工。远古时代的太极图体现阴阳、男女,其实也体现了人口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的矛盾统一体的和谐。现代社会为了突出男女平等,无视男女生理、心理的差别和男女天然的分工,将妇女本来应该花在人口再生产的时间转移到物质再生产,妇女都在职业场所拼搏,导致女人没家庭(很多连孩子都不要),婚姻不稳定,家庭在解体。破坏了儒家所强调的 “男有分,女有归”男女分工。其后果就是物质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的失衡,导致社保制度的破产。

低生育率是不可能建立起合理的社保制度的(social security) 。而由于低生育率破坏了家庭结构,破坏了传统的家庭互助保障(family security)系统。

因为养老金的缺口,各国都不断延迟退休年龄,但人均寿命的延长却有限,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到死都拿不到养老金。在今后知识经济的时代工作能力的延长是有限的,一旦到老的时候失去工作能力,而年龄又没有到延长了的退休年龄,这段时间谁来养?

有人说现在存钱,今后自己养活,但存的钱不过是废纸一张,今后谁来将这些废纸换成财富?今后老年人过多,年轻人减少,这个时候以前在银行存的钱就是费纸了,必然通货膨胀,一通货膨胀,一夜之间你一辈子存的财富被“洗劫一空”。存钱不如存人!

年轻人本来就要赚钱多,老人本来就赚不到钱。现在年轻人最需要钱,出力也多,赚钱却比老人少。这个世界有一个自我调节的机制,几千年就是这样的,只不过现代人把这搞反了。现在出现“啃老族”,并不是因为老年人创造的财富比年轻人多,而是因为分配制度出问题。年轻人创造了社会财富,但却无力生儿育女;这种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导致现在年轻姑娘愿意嫁退休老人。随着老年化的恶化,必然会改变这种分配制度。

儒家是强调“老吾老”,然后“以及人之老”、 “人不独亲其亲”,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现在西方的福利制度几乎完全脱离“老吾老”这个前提直接要求“人不独亲其亲” ,养老完全社会化。养老社会化将个人利益与养育孩子的付出脱钩,而政府又不能将养育孩子也相应社会化(西方国家在养育孩子方面已经部分社会化,但程度不够)以实现 “不独子其子”,导致养小孩是国家的财富却是个人的高消费,造成了“不劳(养育孩子)而获(养老金)”的投机空间。很多人因此没有“幼吾幼”的动力,出现“无后”(丁克、少子女思想在流行),犯了儒家文明的禁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足够的“后”来保证国家社保制度,也没有足够的“后”使国家持续发展。由于物质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不和谐,必然导致今后“人不独亲其亲”的社会养老破产。

因为社会承担了很大部分供养老年人的责任,个人少了后顾之忧,给人一种“不要靠年轻人养”的假象,现在有人不愿生育小孩了。要是大多数人都这样的话,其实是种自私的表现,一方面不想承担抚育小孩的责任(而那些养育小孩的母亲因为花费很大精力和时间在养育小孩身上,反而不能得到足够的工龄和社会安全税的点数),一方面又想将现在的财富长期保值甚至升值(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他们其实是在剥削别人的下一代。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税收倾斜政策给那些多子女家庭适当优惠是合理的,但还不够,还不足以弥补他们养育小孩的付出。单身人口多交了很多税,多孩子家庭免税,中小学免费。你以为多孩子家庭赚便宜了?他们付出的更多。

发达国家的养老金制度不过几十年。因此不要以现在的目光看待将来,等你需要养老金时候,现在的养老制度可能已经变了。

美国生育率还有2.08(主流家庭生育三个孩子),加拿大只有1.5. 今后一旦社保破产,受影响最大的是亚裔,因为亚裔的生育率最低。

从众心理害死人!2000年洛阳“12.25”特大火灾,夺走了309人的生命。事实上其中很多人本来是有希望逃生的,但在打手机告诉亲人时还没有恐惧感,还没有逃生的准备,因为他们认为这么多人都在里面,火灾肯定会被很快控制住的。结果后面情况难以控制时,一片拥挤,影响了逃生。要是在一开始就准备逃生,在那段时间内很多人是可以逃出来的。现在也一样,很多人都认为反正华人大多只有一两个孩子,无所谓。但到问题来临时候,谁也逃不了。

三、父母帮忙带孩子有益无害
现在很多华人看到美国和加拿大白人都不帮子女带孩子,以为这是优秀文化,而认为中国妇女帮忙带孩子是落后的。很多人说要养小孩就要像美国人那样自己带,不然就不要小孩,把养小孩完全当成一种爱好。其实在社保制度建立以前,发达国家的父母都帮子女带孩子,因为得靠子女养,子女要外出挣钱,老人带孙子孙女天经地义。社保制度建立后,父母不靠子女养,也懒得帮子女带孩子了。我隔壁一对年轻美国夫妇,还在读书,第一个孩子是外婆带的,第二个孩子也想要外婆帮忙,但外婆说带孩子影响自己心脏健康,不愿意再帮忙,这对夫妇非常羡慕中国和韩国的父母能帮忙带孩子。

现在中国父母愿意帮忙带孩子,是好事情,大大降低年轻夫妇养育孩子的成本。要是父母因为各种原因不能来的话,送回国也是很好的选择,既使孩子受到一点心理伤害,但是心理健康程度至少远比独生子女的要健全。心理缺陷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有一点,不能将这些都归因于不在父母身边的“心理伤害”。

新移民身份、工作不稳,长期的学业已经使得生育时间不多了,要是等到今后身份、工作稳定后再要孩子,那时可能已经失去生育能力了。因此父母帮忙带孩子绝对是很好的选择。父母帮忙带孩子,让年轻夫妇在物质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两不误,赶抢生育时间,岂不美哉!

四、从意外伤害角度看养育两三个孩子的必要性
婚姻的稳定对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子女是维系家庭稳定的重要纽带。据《只有一个孩子——中国独生子女意外伤害悲情报告》(http://book.sina.com.cn/nzt/1091002363_onlyone/)作者杨晓升介绍:中国15岁以下儿童每年因意外伤害引起的死亡有40万—50万人,还有175万的因伤致残儿童。意外伤害是悬在独生子女头上的一把剑,平均每天我国有40至50名学生因意外事故而早早地离开了人世。由于意外死亡占总15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意味着每年共有上百万儿童死亡。这些失去子女、子女伤残的家庭惨不忍睹!

今后独生子女需要赡养两对父母,与父母的矛盾、四个父母之间的矛盾不容忽视。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不稳定、不和谐,哪有社会的稳定、和谐?

五、不育症急剧上升,结婚生子千万不要错过季节!
不育症急剧上升,已经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一起成为人类的三大疾病。不孕症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子宫疾病卵巢疾病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学业和事业虽然要求人晚婚晚育,但现在妇女绝经期还有前移的趋势,意味着生育时间反而在减少。现在的教育结构使得“有生育能力时没有生育时间,等有生育时间后已经没有生育能力了”,并且晚育增加残疾儿童的比例。能出国的女性所受的教育时间更长,对这个问题更应该引起重视。结婚生子千万不要错过季节!

以前主要是女性不孕,现在由于精子数量和质量显著下降,男性不孕占更大比例。与1940年相比,今天全世界男子的精子密度下降了一半,平均每年下降1%,当精子密度小于于2000万/毫升时就会不孕,现在不但数量降低,精子成活率、活动率、正常形态精子都在减低。女性的生育能力也在降低,只是目前还没有男性生育能力下降的那么惊人。不孕症增加原因不明,总体来说,生活质量越高生育能力越低,现在西方国家不孕症发病率在20%左右。中国清朝皇帝生育能力也低,虽然三宫六院,但通过过继才能延续皇权。美国环境比中国要好多了,但不育比例更高,因此不能将生育能力的降低归因于人口增加所造成的环境恶化。工业化所引起的生活习惯的改变(比如电器辐射)、精神压力增加可能比环境因素更重要。

中央电视台健康频道的资料:我国不孕不育人群比例20年增10倍,已从上世纪70年代的1%-2%上升至现在的12.5%,接近发达国家15%到20%的比率
www.cctv.com.cn/program/zgrk/20050831/101649.shtml,
www.cctv.com.cn/program/zgrk/20050831/101652.shtml)。

六、中华民族在这两百年间占全球比例下降一半
19世纪初中国人口为4亿,全球人口10亿,中国占全球比例为40%,但自1800年以来的100多年,中国人口一直维持在4亿左右,到1911年还降低到3.4亿,占全球比例初降低到25%左右,在民国时期有所增长,到1949年达到5.5亿人口,在1949年后中国人口看起来增加比较快,其实主要不是因为生得太多,而是因为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35岁增加到现在的72岁。中国人口占全球比例进一步下降到现在的 20%, 今后中国人口最多为14亿,而世界人口却仍然会增加到90亿之后才会停止增长。就是说到世界人口平稳之后,中华民族只占全球人口的15%。

要是当年依照马寅初的理论,现在中国只有7.25亿人口,只占全球人口的12%,今后全球人口平稳后,中国将不到占全球人口的9%。

泱泱大民族就这样沦落为小民族了!

中国人均土地远比印度、日本、韩国、越南、荷兰、德国、英国、德国要多;人均耕地也远比日本、韩国、越南、荷兰等国家要多,与英国相差无几,比印度要少,但中国还有60亿亩草原,其中43亿亩可利用草原,仅草原面积就超过印度的国土面积。人均淡水(立方):中国(2250),韩国(1469),因(2228),德国(2096),英国(1219),法国(3415),以色列(260)。在世界上45种主要矿产资源储量比较中,按矿产总值比计,中国居世界第3位,人均居世界第10位。可见中国人口过多是个流传已广的谣言。中国1980年代以来的极端计划生育政策减少1.3亿应该出生的人口,严重破坏了人口结构,破坏了中国人口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民族灾难。

七、树立起健全的消费心理,降低养育成本
生命是最宝贵的,意义无穷的,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学钢琴、游泳、学芭蕾,也不在于游览了几个名胜古迹。按照现在的生活标准的话,我们先祖五千年来根本没有生活意义,还要小孩干什么?以现在的生活条件,活着就是90%的人生价值,怎么活只是10%的人生价值。现在有人将这10%夸张成人生的全部价值,城市人认为农村的生活简直不是人过的,吃上肥肉的人认为吃蔬菜的人的日子不是人过的。

住house的不一定比住apartment的快乐(美国调查发现住apartment更快乐,我以前隔壁是个老教授一辈子住公寓),开二手Honda车的不一定比开宝马下贱。芝加哥、纽约市区上百万只能买一层楼,在其他地方二十多万可以买一栋大房子了(生活质量更高)。美国年薪二十万的人与普通人唯一差别就是打打高尔夫球(打高尔夫球真的比打网球、羽毛球要高贵吗?打桥牌的真的比打升级、麻将的人要高雅吗?),但他们化在工作上的时间绝对要多得多,享受生活的时间很少,他们这些人真的比四、五万年薪的人幸福吗?

海外华人有个心理障碍就是虚构一个“主流社会”的标准,然后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事实上绝大多数普通美国人不也就是工薪阶层,生儿育女,辛辛苦苦买房,供子女读书,再享受日常生活的平凡乐趣?习惯用叉子难道就算进入主流社会?喜欢用筷子又有什么不好?事实上美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三万美元,相当部份育龄妇女在家带孩子,家庭税前收入中位数只有四、五万美元,就是说有一半家庭税前收入比这个数目要少。美国不育症夫妇占25%左右,但美国妇女总和生育率还有2.08(唯一有正常生育率的发达国家),说明一般能生育的家庭平均有三个以上小孩。很多家庭主妇先在家里带几年孩子再外出工作。

生儿育女是人类几千年的主流思想,脱离这个主流思想的民族都已经灭绝了。思想可以多样化,但不能脱离生儿育女的思想(现在不育文化、无性夫妻等很时髦、同性恋也闹着要结婚了)。

性别歧视固然不对,但无视男女生理和心理的差别难道不是另外一种歧视吗?性别倒换难道是对女性的尊重吗?能够为了不歧视,就让羽毛球运动员去参加篮球比赛?现在是男人没事业,女人没家庭(连孩子都不要)。家庭是个整体,妻子多化点时间在孩子身上事实上从长远看比丈夫对家庭贡献更多,孩子能终生记住母亲的细微的关怀(甚至告诉他们的后代),但很容易忘记父亲给的零化钱。爱是永远保值甚至升值的,但物质却往往贬值。

美国一些地区的房价就是被华人“择校”而抬高的。每年华人孩子获得“西屋奖”的人数不少,很多华人引以为荣,但其实更反映的是华人养育孩子的高成本。少数几个“西屋奖”的背后是以牺牲华裔人口比例为代价的,牺牲今后政治选票和群体政治地位为代价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