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苏格兰女王的悲剧人生 (十三)

(2021-05-20 13:02:06) 下一个

伊丽莎白一世与玛丽女王

背信弃义 虚假审判

 
 

 

伊丽莎白一听说玛丽同意法庭调查,高兴坏了,立刻就组织起一个班子。以玛丽·斯图亚特的名义,责令调查杀害达恩利的凶手以及造反作乱的苏格兰贵族们。

 

玛丽自己不能出席,派了两个代表;苏格兰方面,除了摄政王莫里伯爵,莫顿和梅特兰大人,其他涉嫌有关的列勋爵也都要求到场。最为重要的是,玛丽·斯图亚特被杀害的丈夫,达恩利的父亲,伦诺克斯伯爵(The Earl of Lennox)应邀出席。地点就选在英格兰北方城市,约克。英格兰宫廷方面,则派出诺福克公爵,诺森伯兰伯爵出席,担任质询法官。

 

一场好戏开始了。

 

在质询会上,玛丽·斯图亚特的代表和莫里伯爵一边的代表围着一张桌子,各坐一边。原意是让他们双方拿出证据,互相控告,通过辩论,让隐情曝光。结果不曾想,双方都似乎不愿意拿出真凭实据,都在试探对方,闭口不谈事件的内情。这是什么情况?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不难看出这里面有猫腻。不禁让人猜想,达恩利被害,很可能就是双方共谋的结果。如果哪位勋爵敢指控玛丽·斯图亚特参与同谋,那玛丽很有可能会拿出他们知情的证据,甚至会拿出博斯维尔与他们签下盟约的证明也说不定!这样一来很可能就是个鱼死网破,大家都一起完蛋。他们当然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即使梅特兰,莫里,莫顿这几个人有可能一时拿不出证据证明他们涉嫌其中,但是他们的失察和纵容也并不是无懈可击。追究责任来也很可能是难逃其咎。

 

苏格兰摄政王,莫里伯爵第一个发言。他一股脑地把所有的指控都指向博斯维尔,指控他谋杀了达恩利,指控他蓄谋加害了玛丽·斯图亚特,等等,反正他本人是远在丹麦,现在往他身上泼随便什么脏水都没人为他辩护。莫里只字未提首饰箱的事,很有分寸地保护了妹妹玛丽女王。然后就像是约好了似的,玛丽·斯图亚特的代表和苏格兰一边的人都异口同声地说,所有的混乱都是因博斯维尔谋杀达恩利而起,他就是造成苏格兰混乱,令玛丽女王蒙羞的罪魁祸首。而达恩利,既然已死,而死也不能复生,就让他的灵魂安息吧。为了息事宁人,他们还一致表示只要玛丽不执意要回王位,同意恢复玛丽·斯图亚特的自由,并给与她国王之母的尊号。令人觉得蹊跷的是两位英格兰官方质询法官,诺福克和诺森伯兰公爵也表示没什么异议,轻而易举地算是首肯了。

 

这听起来似乎就是最完美的结局了!平心而论,对玛丽来说这也应该是最好的结果了。虽然不再是女王,但可以辅佐儿子,即使不能摄政,彼时她才不过二十六岁,完全可以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可以再嫁人,可以再生孩子,一样可以享受人伦之乐,安然度过一生。

 

可是这是伊丽莎白想要的吗?显然不是!英格兰精心安排的这场法庭质询可不是为了得到这样的结果!从他们送来的报告中,伊丽莎白凭她那敏锐的政治嗅觉立刻就觉察出这里面有问题。就算苏格兰方面为了某种利害关系,趋求妥协,但是这两个她派去的质询法官,他们为什么也会如此高度一致呢?诺福克伯爵难道会这么容易就相信他们的托词了吗?就算天主教徒诺森伯兰公爵心里同情玛丽·斯图亚特,但他至少也应该会想了解案情的来龙去脉吧?为什么到最后就什么都不问,不再追查了呢?

 

伊丽莎白没有错,这帮苏格兰的老贼新贵以及她派去的自己两位大臣,个个心怀鬼胎,个人玩个人的把戏,但是他们在玩什么?想隐瞒什么?又有什么目的?

 

自从玛丽·斯图亚特从法国回来,她的同父异母哥哥莫里伯爵顺顺当当把权杖交还给她,一切看起来风平浪静,似乎都顺利成章。但是没想到玛丽我行我素,丝毫不懂权衡利弊,不顾苏格兰贵族议会的反对,秘密和天主教徒达恩利结婚。这极大地惹恼了莫里伯爵,但玛丽却并不在乎。毫无执政经验的玛丽却从不信任,也不听几位肱骨重臣的意见,而偏听偏信自己手下几个亲信。她无视苏格兰枢密院,议院的存在,素来彪悍的苏格兰贵族当然不会纵容她。随后就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里奇奥被刺死,达恩利被谋杀,然后是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女王竟然与博斯维尔结婚等等,这些事难道都是偶然发生的吗?当然不是。

玛丽·斯图亚特在位时的国务大臣梅特兰·莱辛顿

 

后来史学家们都看出来了,届时的国务大臣梅特兰·莱辛顿在这一系列的事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莫顿伯爵策划除掉里奇奥,找达恩利当白手套是他的主意,玛丽婚后与达恩利不和,想离婚,是他说,离婚会影响她儿子的合法性,如果让他消失,莫里伯爵一定不会追究。暗示一目了然。通过别人之口怂恿博斯维尔与玛丽结婚的是他,后来又出尔反尔反对捉拿博斯维尔也是他。几乎每一件都与梅特兰有关,只是他永远都藏在背后,指使别人干活而已。不说他是背后的总导演,至少是背后的重要推手绝不为过。梅特兰·莱辛顿与莫里他们串通一气,目的很清楚,就是要么要玛丽听话,顺着他们的意愿行事,要么就是让玛丽逊位,靠边站。而如今这个目的达到了。剩下的事就是息事宁人,既往不咎。他怕的就是如果认真追究起来,很可能就会追到他的头上而引起麻烦。

 

如果伊丽莎白把玛丽还给苏格兰,或者让她去其他任何国家,那他们就觉得好办多了,玛丽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但是梅特兰他们没想到伊丽莎白会如此插手,那他们就只好认真对付了。首先,为了先镇住玛丽·斯图亚特,他利用他的妻子,玛丽·弗莱明的关系(她是陪玛丽女王一起长大的四玛丽之一)手抄了一份玛丽·斯图亚特放在那个首饰盒里的件和十四行诗,悄悄带给她。目的就是想让玛丽·斯图亚特知道,首饰盒被发现是铁打的事实,这些证据握在这帮列勋爵手里,对她极为不利,让她必须懂得审时度势,顺势而行;但他没想到,和他不对付的爵爷们知道后,也有人悄悄地把首饰盒里信件内容泄露给了诺福克公爵,有意让玛丽出丑。诺福克看完这些信件果然怒不可遏,他还直接写信给伊丽莎白说:“显而易见,玛丽女王对博斯维尔怀有热烈而肮脏的情欲,嫌弃后来被害的丈夫,并且参与了谋杀。每个正人君子都会为之不寒而栗,会对一骇人听闻的罪行深恶痛绝。

这一份报告对玛丽自然是大为不妙,首饰盒的发现对于玛丽来说确实是致命的证据。但是这正是伊丽莎白所需要的。只要能握住这些材料,她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让她名誉扫地,你再年轻又怎么样,你再美丽又怎么样!

 

可是让伊丽莎白没有想到的是,没过多久,诺福克突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从厌恶到同情,犀利的指控人突然变成热情洋溢的同情辩护人。他不但声称玛丽无罪,而且还积极支持玛丽不要逊位,不要放弃英格兰皇位的继承权,除此之外,他还意外地支持莫里,声称没必要把玛丽首饰盒里的那些作假的东西兜出来扰乱视听。这不让所有人都觉不可思议。形势突然发生了逆转。据一些史料记载,所有这些转变都发生在梅特兰与诺福克的谈话之后。梅特兰到底跟他说了什么已无从考察,但是从后来就发生了诺福克玛丽·斯图亚特求婚的事。不难推断,梅特兰肯定是巧妙地“点拨”了诺福克,皇位继位权的诱惑让他猛醒。

 

质询法官态度的转变,事情发展的解释就顺理成章起来。杀人凶手是博斯维尔,苏格兰的骚乱头领也是博斯维尔,三方都做了有利于自己的妥协。玛丽·斯图亚特逊位,可以获得自由和该有的尊位,莫里继续当他的摄政王,造反作乱的列勋爵不追究,诺福克表示赞同,这个结果也正中了天主教徒诺森伯兰的下怀。

 

面对这样的结果,伊丽莎白不动声色,她立刻发文做了几点调整。第一,把质询会的地点从约克搬到伦敦,就安排在威斯特敏斯特,自己的眼皮底下,看他们还能玩什么花招!第二,英格兰方面的质询法官,除了诺福克和诺森伯兰公爵外,又派了她最信任的莱斯特伯爵加入其中。

 

这样一来这场诉讼就进入了快闪模式。伊丽莎白才懒得听他们避重就轻的鬼扯,她一下子就直奔主题她对莫里伯爵一遍遍地暗示,你就别藏着掖着了,到底有没有那个所谓的首饰盒?如果有,就拿出来吧!全然忘记她自己对玛丽的承诺。不过伊丽莎白可不傻,她当然不会留下话柄,不会让史官记录下对她不利的文字。她只是一遍遍地说,我们必须对玛丽·斯图亚特负责,弄清事实,还她一个清白。如果你们有对她不利的证据,你们也要拿出来,也要说清楚啊……,诸如此类含沙射影的话。最后,莫里伯爵只好打开首饰盒把传说中的玛丽写的信件和十四行诗拿了出来。

 

就这样,莫里他们算是把玛丽彻底出卖了!既然已是公诸于众,只好把信件内容当众开读了。伊丽莎白还嫌不过瘾,不但要求在座的列位勋爵都签名证明这些信件和诗都是出自玛丽的亲笔,不是伪造,她还拿出玛丽给她写的信做笔迹比对,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啊!这突然发生的逆转,让玛丽的两位代表惊愕不已,他们不顾压力,抗议伊丽莎白食言不信守承诺,但是那又怎么样?!无可奈何之下,悲愤地提前退场。

 

就这样,伊丽莎白把玛丽·斯图亚特命运的控制权高高地攥在了手里。

 

当众羞辱玛丽的目的就这样达到了。不管是他们有意还是被迫,总之是几方联手让玛丽·斯图亚特在伊丽莎白面前彻底丢了脸面。这回,看她还能说什么?一切证据都对玛丽不利,现在他们可以指正她串谋博斯维尔谋杀亲夫;也可以说她是被情欲蒙住眼睛,不顾自己的女王身份,一味纵欲,不懂廉耻的淫妇;更可以说她是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玛丽百口莫辩,只有伸出脖子挨砍吧!

 

伊丽莎白心里得意极了,有这些证据在握,怎么处理玛丽对她来说都是游刃有余。她可以名正言顺地把她交还给约翰·诺克斯 ,他可是正虎视眈眈等着呢!或让她流亡海外,去法国,或西班牙;当然伊丽莎白也可以故作大度地在全世界人面前炫耀,她多么地仁慈,把走投无路的玛丽收容在自己的手下……。就这样,伊丽莎白又一次玩弄打一巴掌给一颗糖的把戏,最后她把这次法庭调查的结论处理成了这样:第一,她要给玛丽·斯图亚特为自己辩护的机会,可以让她对物证的真实性表示异议;第二,如果玛丽·斯图亚特自愿逊位,放弃英格拉的继位权,就将判她无罪,并且允许她住在英国,并由英国宫廷提供她的生活来源。

 

伊丽莎白这种不三不四的报告真是彻底地激怒了玛丽。她终于明白自己完全是受了骗,当初自己同意法院调查是一个多么错误的决定,她意识到自己的轻信又一次让她栽了跟头!可是,玛丽身体里毕竟也是淌着帝王的血液,谁也不能忘记她是涂过圣油,握过权杖,加过冕的女王,她岂能忍受这样的侮辱!玛丽大声地对伊丽莎白派来的人说,没有人有资格审判她,神授的君权,她的皇冠谁也夺不走!她不需要和任何人做什么交易。最后她还说,别指望我放弃王冠,也别指望我放弃继承权,要我同意,我宁愿死!

 

伊丽莎白看到玛丽如此的反应,她有点动摇了,到了1569110日,法庭做了最后的裁决。一方面说,未发现莫里伯爵以及其他列勋爵有任何违背名誉和责任的行为;另一方面,于列位勋爵提供的关于玛丽·斯图亚特的大量“罪证”缺乏充分的说服力,不足以改变英格兰女王对她表亲的良好看法。

 

狡猾的伊丽莎白在这埋下了一个伏笔,“缺乏充分的证据”潜台词就是说,不是没有,而是“不充分”为她将来做文章留下了一个口实。

 

 

未完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
评论
凛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三过家门' 的评论 : 还没有呢。不过听你介绍,我一定找找。南涧采萍,记住了。
凛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owwoman' 的评论 : 都铎王朝好看,我都看过两遍了。
凛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花似鹿葱' 的评论 : 谢谢你的理解,还真是花时间,下功夫呢!
花似鹿葱 回复 悄悄话 写这么多,不容易!谢谢
cowwoman 回复 悄悄话 我看了你这个苏格兰斯图亚特玛丽系列,特意买了一本英格兰的Tudor王朝看。:)
三过家门 回复 悄悄话 跟读中......
你读过南涧采萍的博客吗?她也写了很多很好的英国故事
cowwoman 回复 悄悄话 太精彩了!最后伊丽莎白是怎么翻盘的?期待中。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