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读《嫦娥》

(2008-03-13 09:08:19) 下一个
读《嫦娥》

嫦娥  作者: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现在有人认为河南人粗俗没文化,可见是胡扯。他在很多方面与杜甫相似,都是那种传统的知识分子,把政治上的成就看成第一追求,而在此一生终不得志,其诗风格也与杜相似,唯一不同的是,他只活了45岁(也有说46)就病死,不确定葬在何处。
他不得志的原因是卷入牛李常争的夹缝之中,两边不讨好,有人认为是晚唐政治太险恶。我不这样看,政治何时不险恶?看看毛泽东时代就知道了。在夹缝中求生乃是成功政治家的基本素质,如不能两边圆滑,至少要能靠住一边,两边都拉不住,恐怕就不是做政治家的材料。做政治家不成,诗却超一流,被认为是晚唐最重要的诗人,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如果他真的政治上成功,中国恐怕就要少一位大诗人了,一是没有时间,二是没有那个心境了。他如能选,肯定要选前者,要我帮他选,肯定选后者,唐诗中少了他,可真要逊色不少,是不是有点残酷?
有人认为他对后世影响在唐诗中要数第一,原因是他有一大批死忠的fans(包括我在内), 他的诗是属于那种极有特点的,因此很多人认为不能说是最好,但却最对胃口(也包括我),后人不少想学(这可不包括我,没那么狂妄),无一成果。
学杜甫者不计其数,真正得其精髓者不过二 三,很多人认为他是最好的一个。学别人再好又如何,终归不是自己,要就超越别人,要就另劈新径。超越杜甫,这恐怕不可能,“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上下二千年,写长江的该有多少,能写二句都会到江边吟颂一番,可又有谁能超过这二句?所以他也只能想别的办法,他找到了吗?是什么?等你把这诗读完了自己下结论吧。

前二句就像杜诗,一个“深”,一个“沉”,是画龙点睛之笔,一是说蜡烛点了整个晚上,彻夜未眠,这里的“长河”就是银河。二是说辗转难眠并不是庆祝得了奥斯卡,而是一直独坐,孤独郁闷得不能入睡,直到东方发白。我们知道,在这种四句七绝中,往往前两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正题。如果是杜甫,接下来就要说是为什么,找一,二个确切的典故,工整的对杖, 沉郁顿挫,将自己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定会是首为人传颂好诗。但李商隐在这里并不想学杜甫,他突然将笔锋一转,扯到十万八千里外,毫不相干的嫦娥身上去了。说:嫦娥现在一定后悔偷了不死灵药,一个人孤零零的碧海青天夜夜心。
这首短诗并无难字深典,却可以算是唐诗中争议最大的之一,也被认为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你可以随便就找到一大堆各种各样的评解,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谈嫦娥是要说明什么,二,嫦娥后悔什么。
实在抱歉,我在这里不得不中断一下,谈一下文学作品中的理解问题。一些经典名著往往伴随着争议,各人的理解大不相同,比较典型的如《红楼梦》。正所谓,佛学家看到了佛,道学家看到了道,政治家看到了阶级斗争,而情侣则看到了千古不渝的爱情。你要问它到底在讲什么,实际上是一个没有多大意思的问题。
这是因为一,不可能有确实答案。除非问了作者,不然终归不过是你的看法,但我们都知道,问倒是有可能,再回来告诉我们则是毫无可能。二,我们读书到底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作者,作者在讲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以某种方式打动我们。《红楼梦》是一个家道衰落公子哥的牢骚和梦话,读者有几个是那种公子哥,真正能理解什么叫“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可我们却都可能失落过爱情,因而一样会为宝黛扼腕而泪下。
套用一句教科书的话,经典名著往往真实而客观地描述了作者那个时代,既然这样,就像今天我们看中国,自然是五花八门,毫不奇怪。我们受到各种条件的局限,总归只能理解我们能理解的东西。
再回到正题。在后两句的众多解释中,我认为有两个最有可能;第一,说:我就像嫦娥一样,悔不该当初,弄得现在一个人孤零零地碧海青天夜夜心。第二,是说:我想嫦娥多多少少应该有一点点后悔吧,虽然吴刚也是个好人,可以做伴,但她有时还是会想想我的吧?
关于这首诗有很多猜测,有人认为这是一首吊亡诗,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政治诗,当然更多的人认为是爱情诗。有人甚至把相关的人和事都考证得清清楚楚,我毫不怀疑人们能做到,连孙悟空姥姥娘家姓什么都有人都能考证出来,其它哪在话下,但这真的那么重要吗?

在上个世纪,有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兴起并且影响深远,人们称为意识流。“小说中的意识流,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具体说来,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围绕人物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生,且 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样"准确地描摹人物的意识流 动过程。”《百度百科》
在我看来,这首诗是标准的意识流作品。跟传统的唐诗不同,它不谈原因,也不讲结果,它只是将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想混在一起,展示了作者的所谓意识流动。连诗名跟诗都关系不大,应该和他的很多诗一样,叫《无题》。
这样意识流的诗,诗人写了不少,像《锦瑟》,《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等。所以我发现那帮搞西方文学史的人,都没有读李商隐,不然他们应该至少提到,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国,有个河南人早就用意识流在写诗了,尽管他肯定不知道什么弗洛伊德。如果硬把李商隐的这种诗和某一个具体的人和事连起来,我认为是明珠暗投,糟蹋了他的创新和才华。
所以说两种都不错,取决你的喜爱和心态。至于作者到底怎么想,我们不可能知道而且并不重要。值得指出的是,“应悔偷灵药”有成功后孤独寂寞的意思,毕竟嫦娥偷了灵药是成了仙,是人人向往的好事,你可以类比成升官发财,当了学部委员等等。我们很多人是付出了很多才到美国来的,不如意时难免悔恨偷了这个该死的灵药,弄得一个人孤形吊影。
也有人这样认为:“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在黑 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 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 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有点绕口是不是,这一定是个专业人士写的。)
我认为最好理解是这样:诗人看着点了一夜的蜡烛依然明亮,将自己的身影印在屏风显得那样的深沉,抬眼望到窗外,只见银河和晓星已渐渐落下,东方已泛白,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不由地想,她应该像嫦娥一样,多少有一点后悔吧,离开了我终会念我一点好吧?
正面描写一个东西有许多局限,其中之一就是很快到了头,走不下去了。比如说,你要表达对女朋友的思念,说:我想你想得已死了一百万次了!再怎么继续呢,你只能在那一百万后面加0,但尽管你有热情加,别人不一定会有耐心数。所以最好迂回进行,就像这首诗,它并不说诗人有多么想她,而只说她应该有点想我,言外之意,我这样想她,多少老天应该跟我一点回报吧,这样就给读者留了一块硕大想象空间。诗实际是说诗人对她的思念,这从前两句看得清清楚楚,一夜深沉得不能睡,不是思念她是干什么?总不会是看世界杯吧!
文学作品拿捏虚实是最难的,太实,没给读者留余地而啰嗦,太虚,不知所云。这首诗前两句极实,屏风,蜡烛,银河,晓星,个个实实在在,后两句则极虚,嫦娥,后悔,灵药,夜夜心,哪一个都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前两句的实,你就不知道作者在讲什么,它们是为后两句在作铺垫,而后两句的虚,一下子拉开时间和空间,使这首仅仅只有二十八个字诗给人以无穷无尽的想象。这首诗可谓虚实的典范,经典中的经典。

这首诗对我有些特殊的含义,因为是母亲教我的。我那时十三,四岁,有时翻一翻《唐诗三百首》,完全弄不懂这首诗深远的意境,就问母亲:他为什么谈嫦娥,是拿她比作他的爱人吗?母亲详细地告诉我关于这首诗的不同理解,然后告诉我她认为最好的解释,自然也变成了我认为最好的。
“不应该仅仅理解为思念爱人,他只是在谈他那一瞬间的朦胧而惆怅的感受,不一定针对某个具体人或事,也许是泛泛的感叹人生。你可以理解为你珍爱任何人或事,亲人哪,事业哪都可以。”
接下来她笑着对我说:
“也许有一天你也会这样想我。”
一首好诗应该使你在不同的时期读有不同的感受,我现在当然理解了母亲讲这话时有点奇怪的笑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