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公司那些事儿(2)

(2018-12-13 07:15:08) 下一个

就从我找工作开始说吧。

我读完硕士时面临两个工作机会:一个是符合我专业的科技公司,技术职位;一个是外企皮包公司,办公室事务职位。如果是现在的我,肯定毫不犹豫选择前者。但当时的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外企公司:工资是科技公司的5倍,工作地点在北京有名的饭店,还离家近----人是很现实的动物。前者后来成为国内数一数二的企业,如今产品享誉全球,我进去的时候应该算元老级别,搞不好就成了大人物(为自己的臆想偷笑一下)。但后一个公司使我在今后的一年里不但英文突飞猛进,还很早就见识了美国的银行家企业家,为我出国后的事业带来大量红利----其实年轻就是资本,无论选择什么,只要利用好机会都有前途。

好吧,回来谈公司那些事儿。我当时的两个公司都非常典型。科技公司是一个比较综合的大企业,规模大组织机构齐全,主要是卖产品,有硬件有软件,还有网络部----我当时准备进的部门。因为我是保送分配的,所以没有面试,直接就去报道了,在中关村的一个门面,虽然叫网络部,实际就是销售门店,工作人员象现在的Apple store里的小店员一样。

我决定不去上班,要赔偿这个科技公司一笔钱,因为他们为我浪费了一个大学生干部指标。我去交钱那天,是去总部大楼财会部,那个中年女干部问我带了多少钱,我说:我只有三千。她说:那就三千。她收了我的钱,拿出收据,写字盖章,拿档案,拿证明,盖章,这几个动作,她开了N多次抽屉,每次拿出一样东西,关上抽屉,做一个动作,再打开抽屉,放好东西,关上抽屉。她抽屉里的笔,本,章,各就各位,非常整齐。20多年了,这一幕依然清晰得如在眼前。这就是大公司财会部门:细节的严整与时间的宽松。

大公司的事情以后慢慢讲,说说小公司。小公司尤其是皮包公司,就是说媒拉纤,找买方卖方,让他们做上生意----阿里巴巴的线下版。

我们当时做的却不是小生意。我们老板在美国芝加哥上学,认识了几个银行家,回国以后傍他们开了这个皮包公司。做点什么呢?他们发现中国正在大兴土木,可是建筑材料非常落后,还是红砖为主。银行家在芝加哥找了自己的客户,建筑材料的企业家,决定在中国建厂生产水泥砖。他们找地方上经营不善的红砖厂用厂房入股,美国企业家用设备入股,一下就在全国建了好几个合资厂,还派了工人去美国学习。当时中国给的各种优惠就不说了,政府各级领导接见表示大力支持我们的合资厂。美方就是几个退休老头和我们办公司几个小年轻。现在回想起来都为美国商人企业家的敢想敢干,商业模式的驾轻就熟所折服。

那么公司有几种呢?我说了我是学理工的,我就不按MBA课本说的,按我自己的经验来讲了。

一种是买卖产品或服务的公司,有些只是买卖,有些自己加工一下,有些自己研发一下,有些自己生产一下,但宗旨就是买卖一个东西。那么从买来到卖出的之间的差价,就是公司提供的价值。公司的运作过程中会消耗成本,不管是人力物力,还是时间金钱的成本。公司提供的价值减去消耗的成本,就是这个公司得到的利益,这个利益是正的,这个公司就有存在的意义。

另一种是提供牵线搭桥的公司,他们既不买卖也不生产,他们就是把买家和卖家连到一起,买卖双方之间发生交易,他们就赚取手续费。这在过去是很大的一块业务,在日本有一种叫商社的公司专门干这个。不过自从有了Google,阿里巴巴,这个业务就渐渐被互联网替代了,就是我们常说的matching的服务。

还有一些公司他们不做一个完整的买卖,而是做其中的一部分,比如富士康,他们只做生产,不做设计也不销售。这就形成了一个概念叫产业链,也就是每个公司做一个最终产品的不同的部分,比如研发,设计,原材料,部件,生产,销售,像一个链条一样,把一个产业给连接起来。产业链分上游和下游,越靠近最终用户的越是上游,对产品的支配权越大,往往利益分成也越大,但如果下游公司的规模大了,也反过来有话语权。上游是客户方,甲方。所以进入一个产业时,进上游,或者有垄断地位的下游,都会是比较安全的选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DKmom 回复 悄悄话 学习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