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看70、80、90年代及现在大学生令人迥异的生活帐单

(2008-07-01 22:34:15) 下一个

44.5元到2000元 比对30年间三代大学生的消费账单
2006年9月3日 08:44

选稿:郑闻文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韩小妮 顾筝 刘佳玮


  很多人会觉得,现在的大学生花得多,可是不要忘了,他们会想更多办法赚钱补贴。

  很多人会觉得,现在的大学生喜欢新事物,喜欢吃好穿好,可是不要忘了,过去的大学生也是这么过来的。

  在这里,4个分别于目前、1990年代和1980年代就读的大学生报上了他们的消费账单。尽管个体不能代表全部,我们依然可以嗅出三代大学生在消费观念上的异同。

  1980年代大学生:现在想想,当时还挺乱花钱的


  ■韩先生

出生年份:1953年

在校时间:1978-1982年

目前职业:教师

在校每月生活费:44.5元

生活费来源:带薪读书

日常消费最大开支:书、烟茶

衣着品牌:人立或定做

培训班:无(想参加裁缝班“未遂”)

拥有的数码/电子产品:电唱机

最想买的一件东西:海鸥DF照相机或凤凰205照相机

  我是1970年代末恢复高考后第二批进入大学的学生,在昆明读大学。之前我作为知青在西双版纳的农场干了8年,进大学的时候已经25岁了。按照政策,工作满一定年限可以带薪上学,所以我每月有44.5元工资。

  我买书花的钱很厉害。那时候书便宜,一本才几角钱,我没事就去逛书店,一个月要花掉十几元。毕业的时候,我差不多已经买了一两千本书。除了买书,我最大的娱乐就是每周去学校旁边的电影院看电影。一张电影票1角5分或1角,不贵。我抽烟、喝茶花的钱也不少。一个月大概要抽掉三条烟,大概10元左右;茶叶是不断的,每月要5、6元钱。另外,吃饭总要花掉10元左右。那时在食堂吃一块大肉1角钱,一个素菜5分。有时我爱在学校附近的小店来上一碗小锅米线,1角5分一碗。聚餐是偶尔的事,经常聚哪里聚得起?

  那时衣服款式不多,主要是中山装。夹克和牛仔裤刚刚开始流行,还买不大到。我有两件夹克,是假期回上海定做的,同学都觉得不错。最喜欢的是一件猎装,人立的,好像是20多元。

  当时我唯一的电子产品是电唱机,也就是收音机加唱片机,要200多元。这是家里“资助”我买的,说是让我学英语。结果英语没学好,主要用来听唱片了。大学里我最想买的一样东西是照相机———海鸥DF,但要四五百元。第二选择是一百多的凤凰205。但直到工作以后我才把这两样都买了,一方面是因为贵,另一方面当时货色少,不容易买到。

  我们那时大学生还没有打工、兼职之类的,根本就没这个市场。至于培训班,有一阵我和同学突然想学裁缝,似乎也不是要赚钱,只是想给自己做衣服吧。跑到培训班一看,已经报满了,只得作罢。

  现在想想,当时我还挺乱花钱的,每个月的工资基本都花光,甚至不够用。不过要是钱是家里的,那就不敢乱花了。比如我们班上的应届生主要靠家里供养,他们就不会这么花。

第 [1] [2] [3] [4] 页


  1990年代大学生:最“奢侈”的消费品是自行车

  ■王先生

出生年份:1971年

在校时间:1989-1993年

目前职业:外企销售经理

在校每月生活费:60元左右

生活费来源:父母供给、奖学金、学校补贴

日常消费最大开支:同学之间交际

衣着品牌:威鹏、耐克

培训班:无

拥有的数码/电子产品:无

最想买的一件东西:随身听

  刚入校的时候,我买了一辆200元的自行车,永久牌的。因为我不住校,有辆自行车往返方便一些。这是我大学四年所拥有的最昂贵的东西。我还买了一双耐克的鞋子,这是我高中时的梦想,当时只要98元。

  我们那时候没听说有人勤工助学的,兼职的工作机会基本没有,只有父母和学校津贴。父母每个月大概给我40元,学校每个季度给54元。其他可能就是压岁钱和奖学金了。那时奖学金一个学期只有50元。

  那时每个月我花40元就足够了。花在同学之间交际费上的多一点。其次是买书,那时书才几块钱一本,我买的都是一些消遣类小说书。电影看得不多,那时也没有什么影碟之类的东西,偶尔会买一点磁带,听听高林生和邓丽君的歌。每月饭钱父母另给,多少记不住了。不过那时候在食堂里8角钱可以吃一碗大排面,2.5元可以在外面的小饭店里简单地吃上一顿。由于我是走读的,所以不用花钱买早饭。

  我穿衣服也不太刻意买名牌,主要穿穿威鹏的,衣服裤子都是四五十元左右。那时学生当中流行的牌子是Fun,而我比较向往的是苹果牌。

我们当时不流行考证,几乎没有人参加过什么培训。大学毕业后包分配,不用考证也能找个工作,大家都觉得没这个必要去额外充电。

  我工作了很久才有自己的第一部手机,大概是1998年吧。爱立信翻盖的,当时还很稀奇呢。在大学里,我最想买的东西就是随身听了,那时大概200到300元。

第 [1] [2] [3] [4] 页


  在校生:趁年轻尽量体验生活

  ■小赵 性别:男

出生年份:1983年

在校时间:2004年至今

在校每月生活费:2000多元

生活费来源:完全靠自己兼职

日常消费最大开支:吃

衣着品牌:Jack&Jones、TonyWear、美津浓

培训班:驾驶班

拥有的数码/电子产品:手机、单反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

最想买的一件东西:长丰猎豹吉普车

  我15岁从东北来到上海后就不用家里掏钱了。因为我是运动员特招生,学费什么的都可以免掉,在上海田径队时还可以拿工资奖金,是国家双一级运动员。

  从决定退役上大学的时候我就开始想要自己养活自己。我不想增加父母的负担。在考大学前几个月考出了国家救生员证书———我还是国家游泳二级运动员。考完大学的那个暑假,我在一家会所当救生员,每月的薪水有1500元。救生员工作一小时休一小时,休息的时候我当游泳教练,每人每小时50元。这样全部加起来一个夏天我赚了13000元。第二年,我把国家中级游泳教练员证书考了出来。今年,我在别墅区的一家私人会所教游泳,每人每小时收150元,每周能赚1500-2000元。冬天我做健身教练,这个赚得比较少,一个月800元,因为每周我只去2、3次。平时学校课程多、训练紧,没什么时间打工,但是夏天和冬天赚的钱平摊到每个月也有2000多元,够用了。

  吃在我的花销里占了很大一部分。按照食堂的物价,一顿一荤两素四两饭,夏天再喝一碗绿豆汤,加起来就是8元。平时训练买水喝、晚上吃点炒饭之类的夜宵,一天加起来总共大概30多元,一个月就要1000元。和女朋友出去,90%都是我付钱,我觉得应该是我付。

  衣服我穿Jack&Jones和TonyWear,我不穿名牌运动装,训练的时候有什么就穿什么。鞋子我一般买美津浓,打好折300多,比耐克便宜些。

  前年我买了一台索尼的笔记本电脑,一万多元。去年,我买了尼康D200数码相机,配了两个镜头和一个闪光灯,一共2万多元;还给女朋友买了个DV,4550元。我对手机的要求不高,现在的这个是同学手机太多送给我的,每月话费也就60多元。

  我买东西的原则是:买了这样东西就要用它来赚钱。刚买好数码相机,我就去婚庆公司给新人拍照了。我在两个公司兼职,一天跟踪拍摄能赚500元,跟进洞房600元。一般我一次拍350张照片,要是塞给我一个50元的红包,我就拍500张;给100元,我就拍六七百张。在私人会所教游泳的时候,我给学员免费拍照。这些照片就算印100张才50元,我花20分钟就能赚回来了,而家长们很开心,会介绍朋友的孩子过来。这就叫舍小钱赚大钱。以后我想当个摄影记者,因为和体育圈的人都比较熟。前阵子全运会,我去给刘翔拍照了,而记者都被挡在了外面。我现在的目标是在大学毕业前买辆长丰猎豹吉普车。大一我就考了驾照,是我在大学参加过的唯一一个培训班。当时学费要4800元,真是贵啊。

  我觉得在消费上,自己承受得住就好,趁年轻尽量体验生活。

第 [1] [2] [3] [4] 页


  在校生:花钱要花该花的

  ■小邱 性别:女

出生年份:1985年

在校时间:2003年至今

在校每月生活费:800多元

生活费来源:父母供给、奖学金、自己兼职

日常消费最大开支:吃

衣着品牌:a.v.v、衣恋、Only、奥卡索、耐克

培训班:高级口译、大学英语六级、普通话

拥有的数码/电子产品:手机、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

最想买的一件东西:无,想买的都买了

  平时每个月父母给我500元,学校会在饭卡里打上39.5元。我有时自己做家教,一个月200元。偶尔也会做促销员,100元一天,但是机会很少。此外我还有奖学金,差不多一学年1000元。

  父母给的生活费足够用了。我每个月在饭卡里存300元用来吃饭、洗澡。要是出去吃,一般都去学校附近的小饭店,也会去麦当劳之类的快餐店。像必胜客这样的“大餐”大概每学期两三次。另外我拿100元零用,买书和碟片,有时还会买些东西送给爸爸妈妈;还有100元备用,以防不时之需。

  衣服鞋子之类都是爸爸妈妈给我买的,我一般都买有牌子的衣服和鞋子。鞋子他们常会给我买奥卡索和耐克,衣服一般是a.v.v和衣恋的,裤子我比较喜欢ONLY。护肤品我用的是倩碧,也是父母买的。我现在还不化妆,所以没有这项开支。手机费也都是父母帮我交,我用的不多,每个月50元左右。

  手机我是刚进大学时买的。大二时买了一部数码相机,2900元,父母给的钱;大三又买了笔记本电脑,9000元,自己出了3000元。买笔记本是因为家里没有电脑,这样学校家里两边跑的时候方便一点。

  我读过高级口译培训、六级培训,大概用了1600元;还有普通话培训,100元。学外语的书本磁带,我们会从学长学姐那里买二手的,用完之后再卖给下一届,既节约钱又节约纸张。我的培训费用还算是比较少的,要是念个雅思托福什么的那就是好几千元的事情了。我的一些同学都去学车了,这一项也要好几千元,我正在考虑要不要学。

第 [1] [2] [3] [4] 页


————————————


看70、80、90年代及现在大学生令人迥异的生活帐单21世纪的大学生

来源:天极博客

讲述人:庄子蒙,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大三学生

  我2004年从广东来到北京上学。我们一年的学费加住宿费共8000元。每到开学的时候,我爸就一次性给我卡里打1万元,交了学费和住宿费后,剩下2000元就是生活费了。

  我什么时候钱花光了,就再向爸爸要。

  刚到北京的时候,觉得一切都很新鲜,喜欢到处逛。第一个学期,光逛街和买衣服就花了1000多元。那时候,每个月的生活费都在1000元以上。后来,我有意识地节省一些,每个月的开销在800~900元。

  平时在学校食堂吃饭,每天花13元左右。周末宿舍同学聚一次餐,每人20元。这样,我每个月吃饭的钱就要500元。我平时爱吃水果,一次会买10元左右。

  我爱看杂志,每个月都会买十几元的杂志,有时候,有人来学校推销一些二手书,我每次会买一两本,大概10元一本。每个月还要办上网卡,一个学期得花100多元。

  系里或学校会在周末开party,每人每次20-30元,我一个月会去一两次。另外,我还比较喜欢旅游。前年寒假前夕,我去了哈尔滨,去年“五一”去了承德。不过都是跟同学一块去的,去了住同学家。自己就出点车费。

  寒暑假我都会回家,基本上都是坐飞机,来回一趟就得花2000元。不过有时候也坐火车硬座。

  我也赚过钱啊!大二的时候,我把自己曾经买的杂志都拿来出租,5毛钱一本。但后来觉得不好意思了,就不再出租了。一共只赚了20多元。还有一次,我从广东带了一些小饰品拿到学校卖,那次赚了400多元。不过,其他的兼职我就没做过了。我爸常对我说,读书的时候就全心全意读书,多学点东西。

  我在今年9月份搬出来住了,因为想过一段时间独立的生活,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但是房租每月900元,我觉得有点贵。现在,我自己做饭,每个月200元就够了。其他没什么大开支了。

  这样算起来,我一年要花两万元左右,至今一共花了5万多元。真是惭愧。不过,我这种消费在我们班只算中等的。以前“十一”我都会去北京郊区逛逛,观观光,可是今年因为一次交了三个月的房租,为了省钱,也就没出去玩了。

1990年代大学生

  讲述人:陆女士,1994-1998年就读于四川大学,现为证券公司职员

  我是1994年考到成都去上大学的。那一年我们学校是第一年实行并轨收费,与现在动辄成千上万元的收费标准相比,那时的收费还不算过分:每学年学费800元,住宿费400元。

  当时同学们都非常有节约意识。我们学校附近有个特别大的批发市场,每学期开学的时候,同学们都会三五结伴,到批发市场去,把牙膏、洗发水等一学期的生活用品采购齐全,能省下不少钱。

  当时学校的伙食也很便宜。荤菜一般一份也就1.2元,素菜一份几角,如果没有什么其他开销,一个月的生活费也就100~200元。

  不过大学中的伙食,难免荤少素多,很难满足胃的需求,有时候我们也会想办法打打牙祭。学校门口是一条小吃街,街边的小店各种川味小吃品种繁多。馋了的时候,我们就会花上一两元,把自己吃得心满意足。

  当时娱乐生活还比较贫乏,也就是周末在校园里花上一元钱跳个舞、看一场电影。

  学习装备也不像现在这样全副武装,当老师的,最多也就是有一个数字传呼机。宿舍里没有固定电话,一幢宿舍楼,只在传达室里有一部电话,传达室的阿姨在楼下用喇叭叫人接电话是那时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要说最奢侈的东西,应该是一辆花几十元买来的旧自行车。这基本上是每个学生都必备的,因为校园太大了。除了在校园里骑,外出办事,全都靠它,经常是一骑一个小时,从来不觉得累。伸手打出租车,那是从来都没有想过的,现在回头想想,大学四年竟然一次出租车都没有坐过。

  本着开源节流的原则,我们也会在学习之余找一些兼职的工作,不过当时的机会不像现在这么多。我当时挣到的第一份钱是给参加烟酒糖果会的企业散发传单,一天30元钱,干了3天,腿都快累软了,但拿到90元钱,觉得特别值。后来,我又找了一份家教的工作,一个小时10元,一个星期两次,一次两个小时,在当时来说,这应该是一份相当不错,也相当稳定的收入了。我干了一年多,直到进入大三,开始学习专业课程,时间紧张后才辞掉。

  再加上我的成绩一直不错,每个学年都能够领到数目不小的一笔奖学金(大概800元左右),到毕业的时候,我的存折上竟然还存下了1000多元。

 1980年代大学生

  讲述人:田先生,1982-1985年就读于郑州大学,现为郑州某中学校长

  我们上大学那会儿都挺穷的,从农村来的学生多,所以整体消费水平都不高。

  学校每个月发23元,这几乎是我的全部生活费,平时没有特殊事情,基本不向家里要钱。

  吃饭是大头,占了生活费的大部分,每顿饭最多也就吃3毛钱,一个月下来大约花20元左右。每个月剩下的钱攒起来就用来买点衣服、生活用品,还有课外书籍什么的。闲了的时候,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也会相约去看电影,那几乎是我们惟一的娱乐方式。

  当时我们也没有什么经济头脑,都没有想过勤工俭学,就靠那点补助生活。学校设有奖学金,如果谁想买点什么奢侈的东西,就只能拼命学习,努力拿到奖学金。那时我最想要的就是一台收音机,当时家境稍好一点同学的就有这种奢侈品。但是光从生活费里省,不知道要多长时间才能攒够钱。于是我就刻苦学习,大三下学期,我拿到了最高奖学金70元,当时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了,第二天就花50元买了一台收音机。

  大学期间还有一个梦想就是到各地去旅游,但这在当时看来很不现实。大三,我咬牙掏了几十元钱去南京长江大桥转了一圈,那时我就许下心愿:以后工作了,游遍祖国名山大川。

 1970年代大学生

  讲述人:夏女士,1978-1982年就读于复旦大学,现为大学教授

  当时我们的生活费还不是国家给,要自己从家里带,所以大家都挺节省的。我每个月大概花30多元,这包括了吃饭、买衣服、买书,偶尔也买一些小零食和小饰品,说是饰品,其实也就是一条纱巾、一块手绢什么的。平时在学校吃饭特别便宜,一个月下来也就吃十几元吧。

  我记得当时我们也有老乡聚会,不过形式很简单,每次都是在食堂里吃,AA制,一碗面条或是一碗馄饨就够我们高兴半天的,不过几毛钱。大学期间最奢侈的一次应该是毕业时,我们寝室出去聚会,在上海的红房子西餐厅吃了一顿西餐,每个人花了几元,为这顿我们几个节省了好几天呢。

  我比较喜欢看书,所以买书的支出在我的生活费里也占了很大一部分,大概每月15元左右吧。衣服不经常买,因为那个时候都不富裕,我也没有收入,一个学期也就添置一两件衣服,四五十元吧,这在我们班里属于普遍情况。

  那时候同学们谁也没有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都是只花必须花的钱,其他奢侈品应该说几乎没有。当时班里有一个女生戴了一块手表,其他人都特别羡慕,我当然也特别想要,毕竟女生都多少有点虚荣心。于是我就每天从生活费里节省,到大四的时候,我终于也戴上了一块手表,花了120元。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