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逸”俱全的逸品大家梁邦楚

(2008-09-25 23:29:47) 下一个

三逸”俱全的逸品大家梁邦楚

 

马鸿增

 

梁邦楚教授是20世纪中国花鸟画界的“逸品”大家。这样定位,不是浮光掠影的直观印象,而是用传统逸品理论的完整涵义加以考量所得出的结论。

“逸”,在文字学上是多义词,包涵奔跑、放纵、超越、安闲、逃失等意。“逸”的概念引入画论,始於六朝时期的谢赫《古画品录》,首先使用了“最为高逸”、“画有逸才”、“巧边锋出”、“出入穷奇,纵横逸笔”等评语,但未作具体阐释。唐代在神品、妙品、能品之外,另设逸品,定义为“格外有不拘常法”。北宋正式将逸品提升到神、妙、能三品之上,并一一界定。大意是说,神品为天资特高、形神兼备,立意新颖,自成一家;妙品为笔精墨妙,技巧纯熟,得心应手,合乎法度;能品为经过刻苦学习,能得物件性状、动态之似而不失规矩。至於逸品,则“最难其”。即无与伦比。其特点有三∶一是不墨守成规,富创造性(“拙规矩於方圆,鄙精研於彩绘”),二是简笔写意,自然天成(“笔简形具,得之自然”),三是意在象外,笔墨格调难以模仿(“莫可楷模,出於意表”)。

此後,经过苏轼、董其昌、龚贤等人的发挥,逸品论逐渐丰富起来。按我的研究和理解,逸品论的构成包含了三大要素—— “逸人”、“逸才”、“逸笔”,三者兼得的程度如何,决定著逸品画的水平和格调高低。那麽,我们就从这三个角度来考察梁邦楚其人其画。

先说“逸人”。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首推“逸士高人”,宋代黄休复《益州名画录》也推崇“情高格逸”、“襟抱超然”。将创作主体的人格作为首要标准,是中华民族特别著重人品与画品相统一的审美观。梁邦楚一生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历经坎坷磨难。不论是日本侵略军的肆虐迫使他颠沛流离,不论是“反右派”时因说玩笑话而被罚当清洁工,1962年因直言而被打成“现行反革命”,也不论是十年浩劫中被关押并遭严刑拷打,梁邦楚始终保持著宁折不弯、不事逢迎的秉性。化痛苦为艺术动力,笑对人生,纵情大自然,将美的理想注入艺术创作之中,以艺术为生命,淡薄名利,不求闻达,过著清贫简朴的生活,甚至用板凳和床板拼成画案。这是多麽杰出的“逸士高人”!

再说“逸才”。这是指创作主体需要具备非凡的艺术悟性和审美眼光,而并非只靠苦练功力所能得来的。强调这一点并不是片面夸大天才、天资的重要性。清代恽寿平说∶“天外之天,水外之水,笔外之笔,墨外之墨,非高人逸士不能得之,不能知之。” 梁邦楚天性聪敏灵慧,生於南昌书香世家,自幼饱受精於鉴赏收藏的父亲之濡染,而悟性大开,加之刻苦钻研传统文化,悉心体察自然造化,又幸遇傅抱石、吕凤子、张书三位良师。傅的纵逸之气、吕的坚凝之骨、张的天真之趣,对他影响至深。後又上溯林良、吕纪、八大山人,尤得八大之魂魄,达几可乱真之境,复又创造自我境界。历来师法八大者何止千计,脱颖而出者仅寥寥不过数人。梁邦楚是用自己的性情、心智去“悟”前贤,寻找与前贤相通而又不完全一样的地方。所谓“和而不同”,才是充分发挥出自身的“逸才”,其区别在於他所抒写的“胸中逸气”已不是凄楚苦涩或愤世嫉俗,而是往往涌动著一种对自然生命的挚爱之情、愉悦之情、至真之情。不妨说,这正体现了梁邦楚创作的时代年性与艺术个性。

最後说“逸笔”。这是前两个要素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笔墨语言表现。元代倪瓒说,“逸笔草草”、“写胸中逸气”,“逸笔”是“逸气”的载体,笔为形,气为质。同时,“逸笔”本身又具有超脱於具体物象之上的独立审美价值。我以为,“逸笔”的表现至少可分为三种类型∶一为放逸、冷逸型,如米芾、徐渭、八大;二为清逸、雅逸型,如倪瓒、董其昌、渐江;三为沉逸、壮逸型,如王蒙、石溪、龚贤、黄宾虹等。三者有同有异。梁邦楚的逸笔是取八大、林良、张书旗等所长,融入自我心胸,锻铸自家格调。八大为明皇室後裔,明亡後沦为僧道,以画花卉禽鱼寄亡国之恨,笔墨简练而艰涩,形象多变形夸张,章法奇特,形成冷逸与放逸相结合的品格。梁邦楚取其放逸而弃其冷峻,将八大笔墨之清奇明润发挥尽致。林良是明代院画家,有习气但格不俗,水墨为骨,设色简洁,颇有壮气。梁邦楚取其壮逸而弃其匠气,将林良之浓淡变化发挥尽致。张书旗是民国时期中西融合型的小写意画家,以传统汇入水彩画法,墨彩并重,多用没骨法,作品清雅明丽。梁邦楚取其雅致而弃其秀媚,将张书旗之灵动清新发挥尽致。如是,我把梁邦楚的画品定位为“气沉笔清”,即气势沈著苍莽,而笔墨清润雅致。这是一种奇妙的结合,是放逸、沉逸、清逸兼而有之的新型逸品。具体表现为∶意境少悲凉多欢快,笔墨少枯涩多灵动,章法少陈规多新变。这些特色,在他最擅长的以游鸭、雄鹰、鸬鷀、八哥、荷塘为主体的作品中,展现最为充分。

有一种看法认为,“逸品”是古代审美观的产物,当今社会已不适用。我以为,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逸品”标准,只要其本质特徵存在,“逸品”审美观就会延续下去。事实上,梁邦楚正是在20世纪中国曲折前进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逸品”代表画家之一,“三逸”俱合,无愧“大家”称号。

 

20088月于南京十门斋

 

马鸿增∶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

江苏省美术馆研究员、艺术顾问

 
http://photos.i.cn.yahoo.com/pianosonatab/8836/5907.jpg/#doc-body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道生德蓄之 回复 悄悄话 尊敬
登录后才可评论.